教案的编写需要严谨细致,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案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
目标:
1、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2、本文文体特点。
3、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4、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字词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知了歌唱,蟋蟀的鸣叫,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
这些昆虫,它们是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也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今天,我们要跟随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优美文笔,去倾听蝈蝈的歌声了。
(出示课题及作者)。
2、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作家,昆虫学家。在1879年写成《昆虫记》第一卷,此后他开足生。
命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昆虫记》虽然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其内容及风格都比较和善,甚至妙趣横生,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敬重与热爱。《绿色蝈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鲁迅先生称之为写“昆虫的生活”和“昆虫的故事”的楷模。
3、本文体裁:科学小品文。
(提问学生相关的说明文文体常识。强调本文体裁的划分依据——语言特色)。
4、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生字新词。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解学习生字新词。
5、教师检查明确,并要求学生完配套练习第一小题。
(3)造句练习:扰乱沉寂静谧隐隐约约连绵不断夜色苍茫津津有味。
6、读课文,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1、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提问学生阅读情况。
2、括文章内容:本文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
方法指导: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句子,尤其是概括性的句子,比如中心句和概括性语句,或者归纳文章的中心段落所在,这样具有利于从宏观上提纲挈领式的把握课文内容。
7、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一。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二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流程。
创景导入――字词教学――语言品味――速读概括――课堂小结――阅读练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3、品味文中美词佳句,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作者简介: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他就迷上了花草虫鸟。他不足19岁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一步研究昆虫,1880年他用积攒的钱购买了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高兴地给这个宅子取名为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在荒石园潜心研究昆虫,把研究成果屑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二、字词教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字词。
1)、给加线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狩猎()酷爱()。
吮吸()气氛()满载而归()喑哑()。
狩猎()篡夺()扰乱()更胜一筹()篝火()。
螽斯()o@作响()莴苣()。
三、解释并造句。
弱肉强食庞然大物惊惶失措津津有味。
四、语言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语言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即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表现对蝈蝈的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五、速读概括。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化称呼,表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作者是怎样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由蝉的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富于匠心的写作思路。
4)、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明确:实验和观察。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文艺笔调,即有对蝈蝈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生动传神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突出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语言,
2、课外拓展,检测反馈。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语言运用:
听写生字生词。
2、投影练习。
评讲练习卷。
二、课外拓展。
《三级讲练》p62第二题。
三、课堂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自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智慧之果。
四、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三
《绿色蝈蝈》是一篇略读课文,安排在网络教室上课,当我引出《绿色蝈蝈》课题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问题就来了:“蝈蝈就是蟋蟀吗?”“蝈蝈到底长啥样?”“它既是素食者又是荤食者吗?”……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也不把自己查找到的相关图片、资料提供给他们。而是把鼠标交给他们,告诉他们怎样利用关键字进行资料查找。
几分钟后,孩子们就喜滋滋地举手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他们从昆虫网站、科技网站等相关网站找到了蟋蟀和蝈蝈的图片、资料,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后让他们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分析法布尔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孩子们受到了表扬,热情更高涨了。
图片给了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他们很快就把蟋蟀和蝈蝈区分开来了。但是,他们的疑问又来了,他们认为法布尔观察描写并不详细贴切,因为图片上的蝈蝈的外表特征一点儿也不象法布尔写的那样“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我很赞赏他们的观察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借机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描写更形象具体生动,一时间,不少精辟的语句从他们口中跳出来。这时,又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课文中拿螽斯和蝈蝈作比较,可他们发现我们中文网站“中国科普博览”有一篇《轻音乐演奏家—螽斯》却介绍说螽斯也叫蝈蝈,螽斯和蝈蝈是同一种昆虫。得到我的嘉赞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了,我趁机让他们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比较之下他们很就发现法布尔在描述蝈蝈时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读来更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但同时又发现作者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特性与科普资料略有差别。课文说蝈蝈主要是荤食,而科普文却说蝈蝈主要是素食者…..一连串的发现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知不觉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更加积极地查找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探讨。在学生查找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后,这时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出本文写作上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短短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堂课始终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这堂课的教学与我原先的教学设计略有出入,表面上看似放羊,但却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或者自己探讨,或者和邻近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着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心理氛围,鲜明地体现了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内涵。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四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快书阅读的一般规律,有效的寻找这类介绍动物的有效信息;然后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并结合实际进行片断描写。
1、关爱动物,尊重生命。
2、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并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1、快速而准确的抓住课文内容。
2、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
1、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右手。
2、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那些,看得快的经验。
3、媒体展示快速阅读的技巧:请看专家归纳的快速阅读法(一生朗读)。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它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
(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3)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4、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那些方面?个具有怎样的特征?
1、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
展示: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语言、行为、个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动、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一组推举一人介绍。
4、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任选一例仿写。
例1: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传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以为贵妇人。
仿句:每当下业余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哇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独立快速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蝉》片断,概括其内容,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多媒体展示内容)。
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看谁抓住特点讲得又具体又生动。并回答,怎样才能让你的讲述生动又吸引力。
结余: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吃之一恨他所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1、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余爱东老师。这是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二期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上的一节研究课。评课人均为本期研修班学员。
我看了这堂课的实录和后面的讨论,感到语文新课程改革具体到课堂操作真还不是那么简单。谈观念(哦,现在一般不用“观念”或“指导思想”之类的词,而比较时髦说“理念”了。呵呵)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分歧———试问:谁现在会反对“平等对话”、“学生自主”、“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等“理念”?但一到课堂上,不少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却往往不知不觉露出了“传统的尾巴”。
这堂课,应该说执教者还是想上出点新课程的色彩,也的确有些这样的色彩。但是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细节处往深里“走一步,再走一步”?比如,当学生讲了法布尔的故事后,教师问:“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我觉得这样问似乎不妥,因为教师的这个提问已经隐含了他希望学生说出的答案。其实,学生之所以讲这个故事,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可能不过就是他只读过这个故事,于是便讲出来了;而且未必就一定理解了法布尔的“精神品质”,即使理解了,也未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未必”。在这个细节中,我们感到,学生的思维仍然受着教师的'操纵,虽然这未必是教师有意所为。
在课堂上,没有纯粹的“理念”,一切细节同时都是“理念”。因此,转变理念,请从细节开始。
是的,李老师的这段评语,对我触动很大,课堂教学中,孩子喜欢我的课,却又收获无多!进入这个校园,大家都在为成绩而忙碌着,传统的教学还顽强地占据着大家的课堂,我似乎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外衣下是传统的尾巴。课堂中我主沉浮,又怎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学习!再学习呀!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六
创意说明: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备课,制作课件,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布置预习。
1、第一组负责本课的生字词的学习。
2、第二组负责介绍作者及其《昆虫记》。
3、第三组负责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4、第四组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5、第五组全面评价本文。
6、第六组质疑。
二、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授课。教师相机加以点拨。
三、学生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小组。
四、学生写一篇学习本文的心得体会。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七
学习资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科学单元,所选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旨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翻过那座山》也专门设立一个专题《永远的法布尔》,上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对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本文的语言生动,在学生心中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教学时可进一步强化这种兴趣,通过自读、自说、自评的方式使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体味科学的魅力。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2.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界中的一种鸟啼虫鸣。学习与方法:自主学习。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跳读品味文章语言;通过质疑一方面答疑解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学习重点:了解蝈蝈的习性,学习美词佳句。学习难点:1.为什么要写蝈蝈的同类相食?2.一些难句的理解:(1)“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2)“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分析:本文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小品,因此教学时就可以从蝈蝈的几次称呼的变化为学习的突破口,既能了解蝈蝈的习性,又可以体会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再通过跳读的方式,进一步深入文本学习法布尔对生命的热爱,体会他伟大的生命意识。再设置语言品读环节,学习文章浅显生动的语言,尤其是其拟人手法的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对文章还难免存在疑惑,可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或文章内容提出疑问。对文中出现的一个疑点“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其质疑,在正确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修改,使学生感受思考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一)(一)教学导入:出示谜语——肚大头小,高举双刀,只管杀虫,不会割草。(打一动物)(蝈蝈)此时再出示蝈蝈的图片,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蝈蝈的体型特征十分鲜明肚大头小双刀,习性也很突出,今天再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深入他的昆虫世界进一步了解可爱的蝈蝈。(用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刚进入学习初始阶段便处于亢奋状态,有利于课堂的学习。)(二)检查预习:狩猎()喑哑()静谧()篡夺()吮取()妒忌()再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其他生字。(学生的层次有差异,对课文的认知也必然存在不同,安排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不留识记的死角。)(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默读课文,了解蝈蝈的习性,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加深学习的印象。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能记多少记多少。交流后设疑:假如有一些小朋友正在捉蝈蝈玩,你上前阻止,你该怎么说?要求合情合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是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设置该环节就是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用活动的形式进行,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四)跳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文中对蝈蝈的称呼发生了多次变化,迅速找出来:在情况下称。体会在这种变化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喜爱蝈蝈,关注一切生命。(五)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力强,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传神的句子。我,因为。(“情动而辞发,披文而入情”,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法布尔作品的特点就在于能用人性化的语言表现充满生机活力的昆虫世界。在对文章内容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优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给学生美的熏陶。)(六)自由研读,质疑问难:可引导学生体会文句“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鼓励学生对其质疑,并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其进行修改。(这句话在文中是有歧义的,和上下文不能很好地贯通,稍加修改后即可以消除歧义。学生有差异,接受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存在差别,设计这一环节能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同时质疑问难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七)拓展延伸:自然界的鸟鸣虫吟一定在你的记忆中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你能用爱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将其记录下来吗?(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只有实践,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八
1、积累词语。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3、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听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自主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捉些小虫当口粮。(猜一昆虫)。
谜底:蜘蛛。
读图:说出昆虫名称(课件)。
谜底:蝈蝈或绿色蝈蝈。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或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蚂蚱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3、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知识积累:见相关连接。
4、快速阅读,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本文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征?本文主要说明了绿色蝈蝈哪种特征?请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
(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巡视并及时点拨指导,参与讨论。
教师指导明确:
蝈蝈外表(形体)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蝈蝈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叫声柔和窃窃自语喑哑而连续不断尖锐而急促清脆;吃甜食捕蝉为食也吃水果和金龟子一类昆虫还吃一点青草。
对蝈蝈的称呼:作者运用了“夜晚的艺术家”“歌手”――鸣叫的时间和特点;“笼里的囚犯”――被关在金属网罩里没有自由;“狂热的狩猎者”“蝉的屠夫”――对蝉的狩猎和残忍等。这些称呼既表现了作者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也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b、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教师可巡视指导总结明确: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喻的方法叫作打比方或作比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蝈蝈的叫声与蝉比较,将蝈蝈的食性与螽斯比较,将蝈蝈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等。(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较的方法叫作作比较或作对比。)。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a、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
b、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仔细、准确、抓住事物特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并赋予人性的特点;善于联想,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等等。
五、总结与巩固。
1、教师小结。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叫声与食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和其它昆虫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希望同学们热爱《昆虫记》。
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2、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九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重点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难点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情境导入:
1、多媒体出示谜语。
2、指导学生口头介绍“蝈蝈”(出示图片)。
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板书课题、解题。
1、本文主要介绍对象是什么?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四、介绍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
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字音。
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外形特征、叫声以及食性。
2、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
地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再读课文,分析问题: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倾听昆虫的“音乐会”。突然听到一声本不该在夜晚出现的蝉的哀号声,因为蝉被一个狂热的狩猎者捕获了,它就是——蝈蝈!从而,自然的过渡到对蝈蝈的写作上。
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蝈蝈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外形:全身嫩绿侧面:两条淡白色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大翼:轻盈如纱。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读课文,分析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蝈蝈最喜欢吃什么?
蝈蝈的食谱:蝉。
很甜的水果:梨子葡萄西瓜。
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十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这四种小动物,哪些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出示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先学。
过渡语:心中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一)自学指导。
1、默读下列短文,勾画关键信息,了解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jean—henri?casimir?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昆虫科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是法布尔(jean—henri?casimir?fabre?1823—1915)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也叫做《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英文名称是《the?records?about?insects》,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被法布尔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还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昆虫记》誉满全球,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被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
2、默读课文,标明段落层次,用红笔标出你认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字词,圈出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读完课文后查字典,并在课本上注音或解释。
3、再读课文,感知文意。作者在文中都介绍了蝈蝈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自学检测。
要求:3分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同桌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作者:本文作者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本文选自《昆虫记》。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十一
1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2 、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幻灯片
通过学习,最近,我们读了两本书,一部天书,一部地书,仰头读天书,看云识天气,了解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俯首探地书,倾听化石吟,我们了解了远古世界的情况,今天,我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丛林,到田间草地寻找绿色蝈蝈,听听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讲述的蝈蝈的知识。
1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描写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2 、体会并能说出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3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1 、导读小提示:
默读课文,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绿色蝈蝈这种昆虫的?
明确:作者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有关蝈蝈的知识,叫声、外形、食性。
2 、小组赛场:我们最棒
学生分为三个组,分别阅读分析蝈蝈的叫声、外形、食性。
(2) 欣赏蝈蝈的外形:浑身嫩绿、淡白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大翼轻盈
(3) 观察蝈蝈的食性:昆虫类、水果类、青 草
小结:在介绍描写蝈蝈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不拘一格,生动传神的语言,充满文艺的气息。
a . 狂热的狩猎者:夜间捕蝉的蝈蝈
b .夜晚的艺术家:入夜鸣唱的蝈蝈
c .我笼里的囚犯:入笼喂养的蝈蝈
d .蝉 的 屠 夫: 饱餐蝉肉的蝈蝈
2 、变换称呼的好处
(1 )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蝈蝈的形象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 )体现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提示:作者对蝈蝈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真挚的情感,主要源于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对科学探究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学生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作者的这种思想情怀。
例句:
1 、第一段中写国庆节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倾听者田野的节日音乐会,田野里的节目要比此时在在村庄广场上上演的节目更加庄严”。
体会分析:体现作者对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自然的陶醉与痴迷。
2 、第四段中,“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体会分析:“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对蝈蝈食性的关心,对科研的耐心。
3 、作者称蝈蝈为“蝉的屠夫”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喜欢蝈蝈,但对蝉充满怜悯,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学习要求: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方法:用“这节课,我知道了————”的句式来回顾展示。
明确: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将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先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就是运用了生动活泼的拟人手法,充满文学笔调,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915年法国文学界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9 2 岁高龄的法布尔没有等到最后决议便悄然长眠。然而,这一光荣称号被人们传颂开来。
希望同学们以敬仰之心,向法布尔学习,积极探索科学领域,向诺贝尔奖冲刺!
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摘录一些优美的段落与句子,并进行仿写。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十二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