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灵活调整。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一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第一题。
1、审题。(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学用字词句--第二题。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
一想想做做。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8、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毛笔字的重点是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2、指导。
(1)指导学生仔细读帖,分析“风”“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边讲解要领边示范书写“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3、练习。学生临摹,教师巡视,特别注意写字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帮助。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预计教学时间:3节。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3.27×0.1=0.02×6=3.6+2.2=7.2×0.5×4=。
1.06×0.03=4-3.27=5.6×0.5=0.25×125×4=。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妈妈买5千克鸡蛋花了25元,每千克鸡蛋多少元?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引入例1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
(2)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可以把千米转化为米,然后再除,除得的商再转化为千米。
注意:商的小数学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习例2,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算理、算法。
(1)独立尝试,整数部分为什么要商0?
(2)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反馈交流。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再除。
3、教学例3:
讨论: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怎么办?
【小结】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列竖式计算。
25.2÷6=34.5÷15=7.83÷9=4.08÷8=。
0.54÷6=6.3÷14=72÷15=14.21÷7=。
2.比一比,算一算。
42÷3=91÷14=。
4.2÷3=9.1÷14=。
3、书p19第2题。
4、书p19第3题。
【提高练习】。
5.书p19第6题。
6.书p20第8题。
7、书p20第7题。
【拓展练习】。
8.书p20第9题。
9.书p20第10题。
10、书p20第11题。
(四)全课总结。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43.5÷2918.9÷27=1.35÷15=。
2一块周长为2.6米的正方形玻璃的边长是多少米?
课后反思: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李文涛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三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插图,图文对照:欣赏图画,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中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如有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
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b.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奇特、美丽。
鸟的天堂--------------------鸟的天堂。
鸟:多、热闹、兴奋、自由。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四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 l ) = = ( 2 ) = =。
2 .提问: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 .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 .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 约分(二)。
教材第85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 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 :把 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 =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 .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课。
约分。
(二)教材第86 、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 -- 9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 .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 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 .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 .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 . 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思维训练。
1 . 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 ,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 ,原分数是多少?
2 . 一个分数是 ,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 ,求这个数。
3 . 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 ,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后记: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五
31普罗米修斯(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的盗取体内或,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以读为主,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让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从而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和勇敢,以及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进入主题。
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造福,初步感受形象。
1、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做了什么事情?(勇取火种)教师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段告诉我们“拿取火种”是为人类造福的?
3、学生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5、抓住“生”、“无边”、“一个又一个”理解并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多种方式朗读)。
6、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三、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痛苦,理解伟大。
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希望和温暖,却为他自己带来了--(痛苦)。
1、课文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
2、自由读六、七、八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普罗米修斯所受的痛苦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课件展示相关语句。
(1)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死死”、“既晻曇矔晻”、“风吹雨淋”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指导感情朗读。
(2)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他怎么说的?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3)抓住第七自然段的“凶恶”、“尖利”、“肝脏”等关键语句体会并朗读。
(4)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指导朗读。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谈依然坚定的说--齐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5)抓住第八自然段的关键语句体会朗读。想象“许多年”是多少年,并带入语句中去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学生朗读。
5、小练笔:。
(1)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用你们的笔去诉说吧。学生写话。
(2)全班交流。
6、交流体会,深化主题。
小结:通过读书讨论,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个真正的英雄。
四、总结全文。
齐读第九自然段。
五、课外拓展。
再收集希腊神话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勇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正义、善良、勇敢、无畏。
重获自由。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分享一个小数点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
2、复习一个数分别乘0.1、0.01、0.001得多少,
结论:一个非0的数乘0.1相当于把原数缩小10倍,乘0.01相当于把原数缩小100倍乘0.001相当于把原数缩小1000倍。
3、复习口算乘法。
4、复习整数乘小数笔算乘法及计算方法。
二、类比迁移,情境展开教学例3。
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演示):2.4×0.8,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三、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2)板书(或用ppt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4)总结算理:乘、点、画、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七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异国风情,陶冶生活情趣。
2.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怎样介绍小艇的特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激趣:
2.生交流课外查到的有关威尼斯这个城市的资料。
3.录相初步感知威尼斯城及小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
名胜。
4.学生述说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
5.作者为什么只选小艇写?带问题大声试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讨论:小艇为什么给作者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的三大重点。
三.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1、仿说句子,理解运用。
a.体会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的独到之处。
b.仿说句子:用课文中句式说一说还有哪些人与小艇有关系。(播放课件)。
(师板书:作用大)。
2、赏词析句,感知特点。
a.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着眼睛想像小艇的样子。
b.句子比较: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师板书:样子奇特)。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不同的特点,并作出恰当的比喻将小艇描写得很精彩。]。
c.完成下面的两道练习题(播放课件)。
例:1.平静的湖面犹如______________。
2.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
d.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e.(出示小艇模型)学生边看模型演示,边试背第二自然段。
3.听中想象,读中内化。
a.指名朗读,要求通过语调、声音的变化,表现一种感情。其余同学注意听(学生朗读、想像)。
b.汇报交流,听他读你看见了什么?
c.生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4、以动悟静,深层拓展。
a.播放威尼斯的夜景。(出示课件)谁来说说?
b.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c.理解:
以声托静。
“小艇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声音。”
以影衬静。
“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
d.师小结:作者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威尼斯的静,通过一些动态、声音的描写来反衬威尼斯夜晚的宁静,更突出了小艇与威尼斯城的关系--(密切),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e.你最爱读哪几句?带上感情在组内试读。
f.指导感情朗读,引导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
三、总结课文,迁移训练点。
1.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你的感受。看谁说得最好!
2.总结:的确,美的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美的地方何止一个威尼斯。意大利有个威尼斯,泰国有个威尼斯,我们中国也有个威尼斯,它就是我国的苏州。让我们课后去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方法向你的亲朋好友介绍这些景点。(播放课件)。
四.课外作业: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精彩描绘的方法,从下面任选一个景点向你的朋友做介绍。
东方威尼斯--中国的苏州。
亚洲威尼斯--泰国的曼谷。
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
板书设计:
威外观长、窄、深、翘。
尼样子独特。
斯内部舒适、情趣。
的船夫技术高超操纵自如。
小城。
艇作用大关系密切。
人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
2、默读课文,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能写出“倒退”、“弯曲”、“散开”、“静寂”的反义词,欣赏本课的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如何利用摘句法和以词代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
1、第4节的教学,文章是如何把“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写具体的。
2、课文最后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与写小艇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威尼斯(图片)。
2、补上板书:10、威尼斯的小艇齐读。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2、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成4段。
3、指名朗读,交流。
(二)读熟课文。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熟。
2、分小组讨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的小艇?
3、交流,板书:小艇样子船夫技术小艇作用。
三、突破难点。
1、师引读:因为威尼斯是——,所以小艇——。
之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的——,是因为——。
课文第一段概括介绍了(师指读板书)——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
2、分小组朗读第4段,完成填空。
出示:谁干什么。
(商人)(去做生意)。
(妇女)(高声谈笑)。
(孩子由成年人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呼吸新鲜的空气)。
(老人带着全家)(上教堂做祷告)。
(一大群人)(回家)。
交流,引读。
4、出示: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以词代句法)齐读。
小结:具体描述的段落,我们可以用“以词代句法”的方法来概括。
5、小艇的作用确实巨大啊!夜晚,看完戏的人坐着小艇回家了,威尼斯渐渐静寂下来,课文中就有两句描写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
(1)威尼斯很静寂。
静寂笼罩着威尼斯。(意思具体化,形象,生动)。
(2)威尼斯的夜已经很深了。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拟人手法,具体,形象,生动)。
6、朗读指导:
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白天喧闹,而夜晚却是那么的静寂。读白天喧闹的句子时,语速快一些,语调高一些,声音响一些。读夜晚静寂的情景时,语速慢一些,语调低一些,声音轻一些。中间应自然地过渡,不要一下子从高到低,从响到轻,从快到慢。指名读,齐读。
7、小结:夜晚的威尼斯,戏院散场时,人多,小艇也多,哗笑声,告别声,很是喧闹;小艇远去了,停泊着不动了,威尼斯也沉沉地入睡了,静寂了。第二天早晨,随着小艇的活动,威尼斯又将开始新的、喧闹的一天。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艇活动,威尼斯就喧闹;小艇停泊着不动,威尼斯就静寂。这也就写出了小艇对威尼斯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小艇的作用真大呀!让我们齐读第4段,读出语气。
四、引导二、三段。
(一)第二段。
1、过渡: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样子更是与众不同。
2、师引读:威尼斯的小艇有——,船身——,船头和船艄——,行驶起来——,船舱里——,乘客无论——,都——。
3、自读第二段,出示插图和填空,思考:
小艇(长)而(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船舱里(有舒适的座位)。
(船艄——船尾)交流。
4、请你借助填空的内容来说一说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把小艇的样子写具体的?
5、因此,我们说——出示:小艇的样子很(奇特)。
谁能用另一个词来概括小艇的样子?
6、这即是第二段段意。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第二段段意的?(以词代句的方法)在这儿我们用“奇特”这个词概括了第2、3节对小艇样子的具体描述。
(二)第三段。
2、指名读第三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围绕着哪一句来写的?把这句句子用“——”划下来。板书: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我们可以摘录总起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齐读段意。
3、找找这一段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操纵自如)。
(1)板书:操纵自如。
(2)出示小黑板:“船夫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
(3)“操纵自如”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指“船夫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里的“做”,就是指“驾驶”。
4、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写船夫的驾驶技术有哪些独到之处呢?(出示课文第三段文字配合老师读第三段。)。
(遇到这三种情况时最难行驶,而船夫却能操纵自如,突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五、总结全文。
让我们朗读全文,再一次了解威尼斯、欣赏威尼斯,愿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古老的水上城市,及威尼斯的小艇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p41,观察物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不同形状。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教学准备:摄像机、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层层推进。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二)。
2、观察一个正方体。
师:(出示一个正方体,如图,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我把它摆到这个位置上。请每个小组也拿出一个正方体,像老师这样摆到你们桌子的正中央。开始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正方体,从你现在的方向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二个正方体。
师:(添加一个正方体,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添上一个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们都还是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吗?
4、观察三个正方体。
板书: 从正面看。
师:从正面观察到的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呢?请同学们都一起到正面来看看!
师:那从上面观察会看到什么呢?现在,也请大家一起从上面观察观察。
板书: 从上面看。
师:请同学们再一起来观察左面,还是看到三个正方形吗?
板书: 从左面看。
二、仔细观察,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已经学会了观察一个正方体,而且还学会了观察由一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并且还能正确认识遮挡现象,你们真的了不起!
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师:现在,请各小组像老师这样,再添加一个正方体。
师:摆好了吗?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是否与你刚才的想象相同呢?
1、从正面观察。
师:好,同学们,从正面观察,你们看到怎样的形状?
师:(把摄像机摆到正面,将这个物体的正面投影到大屏幕)虽然这是由两组正方体拼成的,可是由于遮挡的缘故,从正面观察我们仍然只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板书: 从正面看。
2、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我想问问,从上面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吗?
师:(用摄像机拍摄这个物体的正上方,投影到大屏幕)从上面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是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这一组有三个正方体,另一组有一个正方体,所以从上往下观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
板书: 从上面看。
3、从两侧观察。
(1)从左侧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从左侧来观察,你们看到的仍然只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吗?
师:“不是”?那谁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师:哦,你们看到了“两个正方形”!谁能上来摆一摆吗?
板书: 从左面看。
(2)从右面观察。
师:现在,请大家都到右侧观察观察,看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把你们看到的画到纸上。开始吧!
师:画好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师:(把摄像机摆到右侧)从右侧观察,我们仍然看到有两组正方体,我们看到的每一组都是一个正方形,它们组成了这样的形状。
板书: 从左(右)面看。
师:请大家翻开课本p41页,把例题3补充完整。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如果我们把这两组正方体适当分开,再把这一组竖着摆放,这就组成了教材p41页做一做图中的样子,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提问:(1)从上面观察,为什么红色的这一组的正方体只看到了一个正方形呢?(这是由于遮挡的缘故)。
(2)为什么从左面看,绿色的小正方体不见了呢?(因为绿色的小正方体被前面红色的小正方体挡住了。)。
(3)从右面看,会观察到怎样的平面图形?(由上面两个红色正方形和下面一个绿色正方形组成的一个竖着摆放的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现在从各个方向观察这个物体,你会看到什么?和刚才看到的图形比,有什么变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讨论讨论。
四、动手拼组,大胆想象。
师:(课件出示)我从正面观察,看到了这样的三个正方形,同学们猜一猜我观察的物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小组合作摆一摆。摆好之后,请老师看看!开始!
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师:请同学们互相合作,调整一下你们已经摆好的物体,使它从正面看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从左面看也是这样的三个正方形。
师:都摆好了!现在,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物体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呢?
师:看来呀,仍然不能确定!那老师再给一个条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从上面观察,老师看到了这样的四个正方形。请你们根据这个条件,再次调整你们摆好的物体!
师:看来,这次正方体的个数能够确定了,每个小组都是用了五个正方体来摆这个物体。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用摄像机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呢?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画。(课件播放庐山美丽的风景图结合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知识!)。
3、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认识我们的世界,了解我们的世界,长大以后造福我们的世界!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二)。
[总评:在这篇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注重设计开放式的教学环节和富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并利用摄像机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使课堂变得新颖、有趣、更有实效!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从教学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观察一个正方体入手,再到观察由两个、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立体图形,最后到观察由两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这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活动富有趣味性和思考性。
空间观念不是凭空想象的。在教学中,我不仅设计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切实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
本课中,我大胆使用了摄像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将实物图发展为平面图,使抽象而难以描述的图形具体呈现,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恰倒好处的解决了学生“有观察难表达”的问题!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画面。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独特风韵,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础知识。
1.生字:
掷扔,投,抛:投掷、弃掷、掷远。
输败,负:输赢、输理、输了两个球。
捏用手指把软的东西做成一定形状:捏饺子、捏面人儿。
屎大便,粪。
盏量词,指灯:一盏灯。
蜡石蜡、蜂蜡、蜡版、蜡笔、蜡疗、蜡染、蜡人、蜡烛。
筒较粗的中空而高的器物:烟筒、邮筒、笔筒。
营筹划,管理,建设:营业、营造、经营、国营、私营。
2.会写的词语:
输出、曲调、捏造、吉利、投掷、灯盏、营业、高跷、竹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乡土气息非常浓的文章。以故乡元宵这一天的风俗习惯为主要内容,讲述了自己儿时过元宵节时的情景。简略介绍了元宵节白天街上的场景,重点描写了夜晚过灯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文章条理清晰,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2.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介绍与描写,感受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为切入点,结合课文对故乡元宵节的描写,进一步理解感受故乡元宵节的特点,从而体会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怀。
四、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对“元宵节”做以简短介绍。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有何印象?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故乡的元宵》。
(3)质疑:故乡的元宵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
3.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4.又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为课文分段。
3.课文所介绍的故乡的元宵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什么?在文中找一找,并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作者故乡的元宵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6.课外拓展,查找相关资料,介绍不同地方的元宵节的不同风俗习惯。
7.作业:练笔《我的元宵》。
五、板书设计。
故乡的元宵。
白天送麒麟、掷骰子、吹糖人、捏面人、拉“天嗡子”、看烧香……。
不热闹静静的晚上(灯)一屋子灯、走马灯、
孩子自己的灯、看围屏、放花、
天上红灯笼……。
六、资料索引与精华。
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1903月05日——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母亲外貌的语言,体会母亲的深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
重点难点:
1、通过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母亲的深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母爱又是如何深沉的呢?请你们先读读冰心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母亲是那个永远在你需要的时候站在你面前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起感受母爱的无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从课文中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指名分自段朗读课文,同学相互正音。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同桌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深。
1、提出要求,学生默读。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现慈母情深的语句,并多读几遍。
(2)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与体会。(注意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来体会。)。
2、指名读找出的重点句。
四、品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深情。
1、从母亲工作辛苦体会母亲的深情。
(课件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1)指名读这些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
(2)说说自己的体会。
(4)师小结: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不停片刻,拼命挣钱。挣钱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还让我买书,真是慈母情深啊!
2、从家境贫寒与母亲为“我”买书体会母亲的深情。
(课件出示)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指名读,并注意加点的词语。
(2)说说自己的体会。
(3)教师引导讲解:“龟(jun)裂”是什么意思。
“连……都……”说明了什么?(家境贫寒)“揉得皱皱的”说明什么?(再次说明了家境贫寒)。
3、从母亲为“我”爱看书而兴奋体会母亲的深情。
(1)在文中找出对于“我”提出买一本小说的要求。其他母亲的看法。
(2)指导读出不满的语气。
(3)(课件出示):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地他爱看书的”。
(4)引导讲解:“挺高兴”说明什么(母亲为我爱看书兴奋不已)谁能将母亲的这份兴奋读出来呢?(指名读)。
4、师小结: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工作辛苦,挣钱不易,但母亲毅然为“我”买书,为“我”能够看书兴奋不已,多么深沉的母爱啊!
五、再读课文,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表达“我”对母亲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句子。
2、指名读。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4、交流感悟:文中作者多次深情地呼唤“我的母亲”这无声的呼喊,有“我”对母亲的愧疚,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所以(课件出示)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母亲。(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让“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六、总结、拓展延伸。
1、师:读完课文,谁都会为母亲的深情感动,在日常的生活中你有没有体会到来自母亲的那份深情呢?谈谈你的感受。(生自由说)。
2、师:看来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都有对子女的一份深深的爱。
七、布置作业:
1、阅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并在小组内谈谈读后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3、搜集歌颂母爱的诗歌,选择其中的一首默写下来。
板书设计。
辛苦工作塞钱。
深沉的爱。
家境贫寒挺高兴。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二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三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四
学习内容:九义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4课主要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语言流畅、优美,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以及搜集资料学习的能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所任教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多数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品词赏句;学生初步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知识,但不熟练;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说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描述。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通过看图、读文、品词赏句,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通过自主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6、通过角色扮演课外延伸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发展。
学习任务: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理解课文、品味语句,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课后提交研究性合作作品,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并从大量三峡网络资源中,了解三峡的风光、历史、地理、水利、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
本课教学选择网络教学的环境基础,选择web教室。这种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的特征。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相关资源虚拟成“三峡之旅”,并发布在校园网上http://jinniuyixiao126com或邮件:e-mail:jinniuyixiao@。“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包含了语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相关学科知识,也包括了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
四、说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选择支架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学习,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先确定角色,再从不同侧面进入课外研究性学习主题的多种情景,学生可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机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的任意一种情景中去学习。
2、协作学习设计。
本节课采用竞争、伙伴、角色扮演三种方式组织协作学习。
竞争学习。本课中指邻近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进行对课文“早晨”、“中午”、“下午”、“夜”四部分内容学习。采取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在线作业--小组汇报形式组织竞争学习。
伙伴学习。邻近同学结成伙伴品味词句,讨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交流互动。
角色扮演。学生自主选择课外研究主题,扮演作家、画家、地理学家、摄影师、水利专家等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三峡,学生可以根据扮演角色分组研究,并游览“三峡之旅”或上英特网,查询有用资料,课后形成作品,网上提交作业。
3、教师指导性活动设计。
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导航者、指导者、设计者、辅导者作用。
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由于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教师根据本课学习主题,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并组建成“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供学生上课和课后研究学习利用。
教师是情景观察的指导者。教师通过交待本课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观察要求,如在课文学习中的配图、品词赏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察结果评论。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课文学习主题,课后研究主题,根据不同进度设计不同的学习问题,引导作更深入的讨论。
教师是协作活动的辅导者。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适时地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完成协作过程,达到协作学习目的。
五、说学习评价。
网络教学学习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价,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本课主要从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设计,有堂上提问,学生自主网上测试以及合作完成作品几块进行学习评价。
六、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流程图。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
一、导入: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三峡,是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颗明珠,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这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网络欣赏图片、音乐,跟随教师语言,激发学习兴趣。网络图片、背景音乐进入“三峡之旅”专题学习资源。
二、网络呈现目标。齐读学习目标。“三峡之旅”语文专题学习资源之“学习目标”。
三、呈现“课文学习”之“配乐朗读”,与生齐读。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三峡之旅”之“配乐朗读”。
四、指导学生完成“在线题目”
1、浏览课文,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学互读开头和最后一段,共同完成第二题。
3、认真读喜欢的部分,协作完成第三题。自主学习、分组竞争协作学习课文,完成“在线题目”
1、自主完成第一题。
2、同桌讨论共同完成第二题。
3、小组协作完成第三题。“三峡之旅”之“在线测试”。
五、组织引导学生评词赏句,指导分组学习。
1、指导分组学习。
2、组织小组交流汇报。
3、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学习交流汇报,自主选图配文,赏析词句。
1、小组交流,勾画优美词句。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3、自选图,用语言描绘。“三峡之旅”之“配图赏文”。
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合作,进行研究学习。
1、指导学生读题目,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大胆扮演角色。
3、组织分组讨论方案。
4、引导浏览网页。
5、网络批改作业。确定扮演角色,小组讨论,上网浏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学习。
1、自由读研究题目。
2、确定扮演角色,汇报研究方向。
3、小组讨论研究方案,并提交方案。
4、小组浏览网页,记录资料。
5、提交研究作品。“三峡之旅”之“三峡论坛”以及internet“三峡人家”,电子邮件提交作品。
七、课堂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上网查询资料,同学们了解了许多三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自主探究、上网查询资料,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才干,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课外小组完成研究作品,并提交。
e-mail:jinniuyixiao@。
3、板书设计。
14*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峡谷宁静而神秘。
教案设计人教版五年级篇十五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围绕导读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7、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8、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民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五、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感受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深厚情谊。)。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五、作业设计。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3、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1草原。
一碧千里大绿景美(静态)。
热情迎客(动态)。
款待好客人情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40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