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对所读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探讨书中的问题和主题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经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一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首先是自序,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为此到处去劝身边的老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答应,可却迟迟不敢下笔。岁月无情,命运多舛,林长民、梁启超想写却死于战乱,英年早逝,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胡适先生怀着抛砖引玉之心,开始写这本《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料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信奉无神的经历。范缜说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而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当胡适先生看到这句话,还高兴得直跳,从此以后成了一个信奉无鬼无神的人。这要放在现在的科技时代,好像it’snotabigdeal(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时是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啊,在一个村落之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叫同伴一起去拆神像,真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为他的一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当今社会,迷信似乎已经远离,可愚昧还在我们心中徘徊,我们不拜神了,却拜气功大师、养生专家,开始煽动谣言,盲目从众。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勇争本属于学生们的权利;17岁就发表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岁就开始……反观自己,这十余年来,脑子里装了什么,又想着什么?我不禁为之汗颜。
所以,要想成就自我,还须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生活方式不同,境界就分高与低!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二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适先生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在童年时期胡适便跟着母亲接触教育。母亲为人处世十分令人敬佩,这也使得胡适养成了温文儒雅的性格。这可以从书上的.一句话体现出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书中,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他朋友不合理的批判,才会使得胡适先生更加坚定文学的改革。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现代人民早已习惯的生活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尽管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误解。
但是在这不断创新的世界中,我们得需要学会“辨别”。不能盲目地相信新生活、新方式,得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灵活应变。
好友之间的行程安排、班级里的纪律规章都是一种“新的改革”,也都需要我们参与,提出质疑,这才能是一个正常的规则。
总而言之,每一种新的创造或发现或出现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的正确观点和发现。这才让我们从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不得不说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三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胡适先生的自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的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
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
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
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将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杰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参加联合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应该说,这位“英雄母亲”为中华民族做了一桩功德无量的美事!
人们在赞叹胡适的同时,自然会思考:当今的教育,是进步、还是“负进步”呢?
这几天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颇有感触……
我觉得这个传记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来进行解读。
(1)家庭教育
如果说胡母对胡适的人格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胡父则对胡适的思想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四十自述》中,胡父“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
在胡适看来,胡父留给胡适的思想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是他留下的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
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最关键,那就是被胡母冯顺弟奉若“圣旨”的胡父留给胡母的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
胡母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典范。
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她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总策划、总训导。
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现在我国的子女教育,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2)学校教育
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
在这期间,受到梁启超先生思潮的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之”这也是胡适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新时代的青年很大程度都受到了梁启超的思想传播影响,这也唤醒了很大一群时代的先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
正是这个浪潮给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一个极大的抨击,思想上改变原有的闭关锁国,开辟新的道路。
(3)社会教育
胡适的家乡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婚俗、信仰习俗、游艺民俗等经过世代传承,既具有大中华的背景特色,又别具浓厚的徽州地方特色。
最典型的是在他对自己从拜神到无神这段的描述。
当时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胡适的家乡徽州也不例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胡适受到了一些程朱理学书籍的影响,渐渐地从一个拜神者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可见书籍对人的思想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勤读各种书籍的原因。
此外,这也不得不使我们谈到信仰这个话题。
我们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
信仰可以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也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每个人民都有一颗宽容之心。
其实,很多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由信仰来解释:如果那些路人都信仰佛教,都相信广积善德,下世会有好报,那么“小悦悦”也不会被视若无睹;如果我们都信仰伊斯兰教,都相信多做善事,死后就会上天堂,那么会有一些人会为一大群人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幸福,会为一大群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犯罪;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信仰基督教,都相信自己有罪恶感,都应该团结,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发生。
当然,唯物主义者所谓的“信仰科学”不在这个范畴。
而且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强大的思想体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没被指定其是邪教之前都去信奉它,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
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
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着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
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
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着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
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
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
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
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四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著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著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著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五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最近看的书,是胡适四十岁时写的一本自传,叫《胡适四十自述》,内容不多,只有六章,加上后面的几篇胡适的文章作为附录,也才14万字左右。这本书从胡适的父母结婚开始讲起,主要介绍了胡适的求学经历,从上私塾一直到他出国留学前,最后讲了一部分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思考。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现在就这本书谈谈我的五点感受:首先是读书。这本书大部分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讲胡适如何读书的,读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胡适这才叫读书,我不管是上学还是看课外书,都不叫读书。那么胡适是怎么读书的呢?那才叫如饥似渴,上私塾的时候,胡适就四处找小说,把《三国》《水浒》等,还有一些文言作品《易经》、诗词都读了,认的字比同龄人都多,而且文言也比其他人好。到上公学的时候,熬夜看书那也是家常便饭。其实胡适最大的特点就是孜孜不倦、探寻到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所以胡适为什么能成为大师,从他读书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家庭教育很重要。胡适的母亲是个乡下人,但是她很重视教育,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坚决把胡适送到外地读书,十年来母子只见过三面。同时,她母亲对胡适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对胡适有极大的影响,他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她母亲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而晚年十分怀念母亲。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其实决定孩子一生的,是家庭而不是学校。
顺便说一句,前阵子《罗辑思维》说了一个观点,就是寡母带大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就,像孔子、孟子都是父亲去世得早的。胡适也是,他父亲四十多岁才娶了十多岁的母亲,前妻的孩子比胡适的母亲还大一岁。在胡适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那么为什么寡母带大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呢?有个说法是说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会更早地担当起一部分父亲的责任。这个观点,大家可以想一想。
第三,讨论与辩论对学术很重要。在整本书中,可以看到胡适跟他的朋友讨论或者辩论文学革命的一些问题,十分激烈,但是真理不辩不明,在辩论的过程中,胡适对文学革命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也更加坚定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其实读书,重要的不是读,而是说,尤其是讨论和辩论,很可惜,这是中国教育非常不重视的部分,这一点应该加强。
一是要让大家都说话,二是不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这一点,陈独秀就没做到。
第五,胡适是文学革命的功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其实就是主张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甚至是白话诗,同时主张“笔锋带着感情”,不要空洞无物,这一主张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影响巨大。
以上就是我对《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的一点感受,很值得大家看。但是这本书有一个缺陷,就是太少了,只写到胡适留学前的内容,也就是1917年之前,胡适留学以后的事就没有说了,胡适也没有再写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六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写的一本传记。它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逐渐成熟。
胡适先生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在童年时期胡适便跟着母亲接触教育。母亲为人处世十分令人敬佩,这也使得胡适养成了温文儒雅的性格。这可以从书上的一句话体现出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正因为如此,胡适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颇有成就。但他却没有沉浸于此,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旧时代,胡适先生仍热情地追求新鲜事物,敢于突破旧思想的束缚,这也可以从他的“有神论”到“无神论”可以看出。
在书中,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他朋友不合理的批判,才会使得胡适先生更加坚定文学的改革。
在上学期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胡适也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伟人。他倡导白话文,推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现代人民早已习惯的生活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尽管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误解。
但是在这不断创新的世界中,我们得需要学会“辨别”。不能盲目地相信新生活、新方式,得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灵活应变。
好友之间的行程安排、班级里的纪律规章都是一种“新的改革”,也都需要我们参与,提出质疑,这才能是一个正常的规则。
总而言之,每一种新的创造或发现或出现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的正确观点和发现。这才让我们从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不得不说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七
篇幅不长的一段自传,记录了胡适幼年、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
胡适原名胡洪骍,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美国读书。当年他为了考庚子赔款支持的美国留学机会,担心考不上被朋友和学生笑话,临时改名为胡适参加考试,结果如愿考取,以后就一直用了胡适这个名字。
胡适生于晚清,他的父亲胡传是当时台东直隶州知州,直隶州是当时清政府直隶州制度下的一个台湾行政区划,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台东县和花莲县,知州是行政区划的最高长官,按清政府的官阶安排属于正五品官员。按现在的说法,幼年的胡适属于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而彼时的政府官员也是通过层层科举选拔择优录用,这样一来,三岁的胡适是有很好的生活和求学基础的。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正逢中日甲午海战,胡适的父亲负责海军防务,在战事后期身患重疾,而受战事掣肘不能离开,耽误了治疗时机,不久以后死在厦门。
父亲的死对整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了经济来源,整个家庭靠着父亲生前当官的积蓄生活,年轻的母亲一人挑起整个大家庭的重担,同时还要做胡适几个异母兄弟姐妹的后母。
然而身负这些困难,母亲给了胡适无微不至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在胡适的教育花费上毫不吝惜,加上平日里严加管教,让幼年的胡适顺利度过幼年时期的学习阶段。
读这一段幼年胡适的求学经历,深感胡适的思想启蒙,应该归功于母亲,她对胡适的关切之深和管教之严,慢慢培养了幼年胡适勤勉、务实的求学态度。在教育上不惜投入,又让胡适从老师那里得到比其他童年伙伴更耐心,更细致的指导,每个字每句话都有老师俯首贴耳亲自讲解。这样的胡适,就像一棵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滋养的树苗,为后来的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求学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老师和母亲悉心教导下完成基础教育,学会识字念书,熟读四书五经等教材。第二阶段属于胡适的思想启蒙阶段,他学会思考,求知若渴。一次偶然读到《水浒传》的经历,让他对小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知识来源极其贫乏的年代,兴趣驱使他翻遍十里八乡的每个角落,读了附近几乎能够找到的所有的小说书籍。
还有那些在悄无声息的思想启蒙过程中,顿悟般的瞬间,就像思维的冰山经过了漫长汲取凝固过程,长出水面的那一瞬间,四十岁的人回忆起几十年前那个瞬间,那个思想上受到无神论启发的瞬间,细节清晰得就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一样。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胡适,在母亲呵护下的求学过程是温暖、新奇、无忧无虑的体验的话,少年时期的胡适离开母亲到上海独自求学的经历,则让他初尝苦涩、艰辛、无奈、成就、挫折这些真实人生里的第一口清晰味道,也让他有了信仰的初体验。
在上海,胡适求学辗转三个学校,无一毕业,让他深深体会到受教育的不易。动荡的社会国事战事让少年脚下的求学土壤犹如流沙,没有立足的根基,而当时的少年仅仅感受到那一层无奈和难以稳定,还完全没有变局破局的自主意识生长出来。
在身心流离之间,艰难求学的日子,有一些无奈空洞无意识借酒精填满,意外收获一番荒唐和现实的冰冷体会,伴随着对母亲温暖苦涩的思念,就这样,有意无意的,胡适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八
《四十八个脚趾》这篇文章讲青子和枣核所住的小镇被外星的星虫统治,他们的亲人被诅咒变成怪物,他们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揭开外星星虫妄图统治地球的秘密,并且打败星虫。
文章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随意气馁;面对敌人,我们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机智地解决。
平时从小事做起,遇到困难不能随意放弃,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九
我读过一本书,书名是《四十八个脚趾》,里面的主人公是青子、沙枣、青子妈、青子爸还有沙枣的爸爸。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在一个被沙漠包围的小镇里,一个叫青子妈和沙枣爸坐车去县城,突然一场沙尘暴吹了过来,当沙尘暴没了,人们往车里一看,四十个乘客都不见了,但车还完好无损。
他爸爸看青子妈死了就准备和“叶绿素”(青子班主任真名:叶吕苏)结婚。
过了一年一个长着四十八个脚趾的怪物来找青子,后来,青子知道了四十八个脚趾的怪物是他妈妈,就和沙枣(沙枣爸爸也变成了怪物)一起去打把他妈妈变成怪物的外星生物“星虫”,开始他们准备向镇里的人求救,但“星虫”把镇上的所有人都抓走搬“星茧”(星虫的茧)了,所以只有他们两个人,但他们两个又打不过,不过最后他们还是发现了星虫的弱点,怕水!最后两个孩子用智慧打败了“星虫”。
这本书中的青子是个聪明又爱妈妈的小孩,因为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帮他妈妈变回原状,虽然他没有一个办法成功,但他用他敏锐的眼睛发现了星虫的弱点并打败了星虫,但被诅咒成怪物的大人却再也变不回人了。
虽然我们现时生活中没有星虫,但我也要像他那样聪明,像他那样爱妈妈!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十
上个星期五,我们班集体借了一套新书。名字叫《四十八个脚趾》。在周六,我津津有味的读起本书了。
有一次,他妈妈再一次旅行中失踪了,叶绿素就像嫁给青子的爸爸。
第二天,他在上学的时候发现城里四处都没有人,就跟沙漠一样静寂。他在走的.时候发现了沙枣。他在跟沙枣说话时悟出了星茧会在明天统治世界。就找出了老星茧决一死战。最后,他们又悟出了一个道理,星茧怕水!他们跑到了有一个水龙头,就把星茧打败了!而且用团结打败了星茧。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只要团结,就什么畏惧也能克服。就像万里长城,几十万个人民用无数的手和肩膀扛起了两三千斤的条石,而且还造了一个一万三千里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十一
《四十八个脚趾》是我在这个暑假里读的一本最好看的科幻小说!
本书的主人公是小男孩青子。青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沙漠中的一个小镇里。一年前,一辆载着青子的母亲的汽车被一场来历不明的沙暴所掩埋,车子还在,但车里的四十个人却全部离奇失踪了。失去了妈妈的青子一直生活在思念中。由于妈妈仅仅失踪了一年,爸爸竟然就要跟青子的班主任叶吕苏结婚了!这个消息令青子十分气愤。
我非常佩服书中的两个小英雄——青子和沙枣,敬佩他们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打败了来自外星的妄图统治整个小镇乃至整个地球的千年老星虫!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三个道理:一、纵然人类的外形变成了长着四十八个脚趾的怪物,但人的感情还在,永远不会消失!二、尽管千年老星虫是一头凶恶得超出人类想象的外星怪物,但它一定会有自己的弱点,只要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够找出它的弱点,彻底打败它!三、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不逃避、勇于去面对,就一定能克服它们!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十二
我看完了这本幻想小说《四十八只脚趾》后,我非常感动,差点就哭出来。《四十八只脚趾》里的主人公青子是一个非常爱妈妈的一个好孩子,妈妈变成怪物后,青子明明知道这个丑陋的怪物是妈妈,但他还是叫怪物为妈妈。
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不会叫怪物为妈妈的。而且平时我老师对妈妈的态度非常不好,但妈妈还是很喜欢我,我每当做错一件事情,妈妈都不会批评我,反而还很有耐心的教我把这件事情做好它。青子这么喜欢她妈妈,而我却觉得我妈妈很烦,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根本无法比较。
我读完这一篇小说后明白了一个道理,要珍惜眼前说拥有的东西,不然以后就会非常后悔的。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四十八个脚趾》的书,它是一本惊险的幻想小说,我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
这本小说主要写的是:青子一家原本幸福地生活在沙漠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天,青子的妈妈和镇上四十多个人一起坐车去县城,可是途中遇到了风暴,车子被沙子掩埋了,而车上的人被来自外星的星虫变成了怪物,青子的妈妈也被变成了一个有四十八个脚趾的怪物。星虫还企图统治整个地球。青子强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和另一个小孩――沙枣一起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战胜了星虫。
在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伟大的母爱,青子妈妈在遭受到不幸的情况下,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她偷偷地跑回家,给青子做他最喜欢的沙葱拌面,怕他看到自己的样子害怕,就躲到柜子里,还帮青子洗澡,讲故事,聊天……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最伟大的。我的妈妈也很爱我,每天都细心地照顾着我的生活,还认真地检查我的作业,总是提醒我要认真书写,坐姿要正……而我总嫌她哆嗦,有时还顶嘴,现在我感觉到自己这样做太不懂事了。
我还很佩服书中的两个小英雄――青子和沙枣,他们机智,勇敢,遇到困难不慌张。当星虫一边吐着火舌,一边向他们逼过来的时候,他们沉着冷静,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终于发现了星虫的弱点:怕水。从而拿起水管,把星虫消灭掉。这也让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学习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不逃避、不放弃,勇于面对,凭借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克服困难。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十四
我看了《四十八个脚趾》这篇小说,我觉得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作者没有完美的结尾,但我可以相信,青子一定会接受另一个妈妈的。我就简单地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意思吧。
文中讲到,自从青子的妈妈和沙枣的爸爸等车上四十多个人变成怪物后,青子知道后,非常伤心,后来,他和沙枣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大怪物想消灭人类,在这里繁殖后代。青子和沙枣很气愤,后来,他们发现它的一个弱点,那就是怕水。最后,他们通过机智和勇敢,用水打败了大怪物,拯救了全镇的人,不止是拯救了全镇的人,还拯救了全地球的人。但是,人变成怪物后就再也不能变回人了,青子的妈妈和沙枣的爸爸等车上四十个人,不能生活在地球上了。妈妈走了,爸爸就跑过来问青子刚才发生一件什么事,青子说:“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我梦见妈妈了。”
虽然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但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小说里的青子和沙枣都很勇敢,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点,还有,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例如:全镇只剩下青子和沙枣2个人,他们是没有大人的帮助,冷静地思考,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是我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另外,文中的妈妈虽然变成了怪物,但还给儿子做好吃的,这是母爱!但听到丈夫要娶另一个女人的时候,内心仍然会颤抖的,与怪物妈妈相处时,母子的对话是温馨的,文中的人间真情跃然纸上,这暖暖的温情把我们的心照亮了,作者仿佛是在一张洁白纸上,画了一轮暖暖的太阳。青子和他妈妈的约定,我们都相信,如果有天堂的话,青子一定能见到他妈妈,这也是我的心愿!
这个故事有着冒险带来的乐趣,有着悬疑时的恐惧,也有杀死怪兽后的快乐,从选材上看,有点像电影《哥斯拉》,从与怪兽战斗来看,又有点像《奥特曼》,真有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2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