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评价诸葛亮的名句(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1:05:10
最新评价诸葛亮的名句(优质9篇)
时间:2023-11-29 01:05:10     小编:LZ文人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一

早在《草船借箭》中领略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一个手摇鸡毛扇,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智者形象跃然脑海。那时的诸葛孔明,在小学生的眼中,大有一番“神仙”风范,在浓雾弥漫的江上使“造箭”故事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而今有在《出师表》中重逢诸葛孔明,却不再用幼稚的眼光看待这位历史宗师,也不再带有神秘感的惊叹来评价他。初读《出师表》,已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折服。在面临蜀汉即将被伐之时,规劝后主“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进而有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充分体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贞思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无限的忠诚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忠贞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备的知人善用和亲贤臣的气度。“亮躬耕陇田,好为《梁父吟》”,原先的诸葛亮本是一介平民,过着隐居的上呢搞活,却有谁识得他超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自被请出茅庐后,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抱负才能得以施展。我很庆幸没有埋没又一个人才,没有又一番《马说》式的怀才不遇。试想,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出庐,刘备父子又将是如何的结局?恕我冒昧,也许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蜀汉了吧。这也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情非同寻常的原因,铸就了诸刘的鱼水关系。很遗憾,诸葛亮的死使蜀汉彻底颓覆,从此溃败,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蜀国的倾覆。迂朽的刘禅也因此而被世人所唾骂,而诸葛亮以一生又是充满光辉与赞赏。“诸葛孔明”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二

想必大家一定都知道历史人物中智慧的化身——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吧。认识诸葛亮是在六七岁时看《三国演义》动画片的时候,诸葛亮那种雷霆万钧、呼风唤雨,像神一样威力无比的超级才能,让我敬佩不已!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发明家。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因为这种痴狂让我不得不遍寻诸葛孔明的足迹。于是,在寒假里,我倾心阅读了《诸葛亮智圣人生》。

“智”是诸葛亮最显著的特征。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正是有了高于常人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学,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三足鼎立”中成就大事业。在戏剧和图画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的。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人听了诸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诸葛亮勤奋求学的态度让我感动。

诸葛亮曾经写给儿子一封信,虽然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和待人处世都有具体的忠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仍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听大人们说: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三

公元251年,费祎从汉中返回成都,有算命先生对他说呆在成都对他不利。费祎就真的离开成都,带领军队去汉寿屯田了。史书上因为算命先生一句话就离开行政中心的人实在不多。一般来说,史书上记载的算命先生说的话,都是谁不听谁倒霉,但是像费祎这样听了还倒霉的人,只有他一个。

诸葛亮的评价2

公元252年,费祎等了六年,望穿秋水的诏书终于下达,刘禅让他开府治事了!也许是刘禅对他不够放心、也许是刘禅又想过几年皇帝瘾,费祎始终没能迈到开府这一步,距离位极人臣就差那么一点点,终于熬到这一天,成为人生赢家了啊。看来听算命先生的果然没错,离开成都真的会遇到好事耶!

诸葛亮的评价3

公元253年,春节。费祎在汉寿大摆筵席,庆贺这一美好的节日。一向不怎么爱喝酒的费祎,这一次实在是高兴,喝高了,直到被郭修刺杀都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说。郭修也当场被杀。至于杀人动机,官方说法是郭修心念故国,不愿成为蜀臣,本想刺杀刘禅,无奈一直没有机会,于是决定换一个刺杀对象。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法认为刺杀刘禅、费祎对魏国谈不上有什么好处,而费祎死亡,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年轻时就喜欢“阴养死士”的姜维。而裴松之对郭修身份的表述正是对这种说法的有力支撑。姜维有机会并且也只有姜维有机会把一名死士包装成魏国的中郎将,让他长期潜伏,寻找机会刺杀费祎。迄今为止,姜维主使的说法依然无法证实,但也无法证伪。

费祎是蜀汉帝国最复杂的人物,他两面三刀、卖友求荣、阳奉阴违、溜须拍马、哄骗蒋琬、压制姜维,是欺上压下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能力又是那么出众:他过目不忘、还能一心多用、可以同时下棋、吃饭、做游戏、招待客人、办公,并且既不耽误公务也能让客人尽兴。当初董允接替他的尚书令职务,也想学他这么潇洒,结果不到十天就耽搁了一堆事情。董允感叹:“我就纳闷了,同样是国家的尚书令,做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诸葛亮的评价4

费祎主政的时代,内政方面,人民安居乐业,齐夸他的领导。外交方面,跟吴国更是好得没话说。军事上,绕到曹爽大军身后截断归路也不能不说他神奇。至于费祎的私生活,更是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儿子们出门没有马车,穿的衣服跟老百姓一样。他死后,家里连存款都没有。

费祎不贪财,他所爱的只有权力。他的人品固然可疑,但他的功绩不容抹杀。面对蜀汉的困局,他的面壁计划很实际,也最容易为蜀国多数人所接受——活在当下:

为什么一定要收复中原?我们哪还有机会收复中原?何必那么辛苦去跟超级大国死磕?高兴一天是一天,快乐一秒是一秒,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费祎这个人就是复杂到了连他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都没法说的地步!他的聪明才智甚至超过了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诸多功绩也无愧于优秀政治家的称号,但他这样的人绝、不、适、合、做、朋、友。

诸葛亮的评价5

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永远都不要碰上费祎这样的人物。

这一年,正赶上吴国太傅诸葛恪空国而出伐魏,云开雾散的姜维兴奋地立刻出兵。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对吴军采取守势,对蜀军采取攻势。姜维承担了巨大压力,最终因粮食用尽而退兵,并没有受到损失。而从出生就一直顺风顺水的诸葛恪竟然以倾国之兵败于合肥新城之下,回国后不久在宫廷政变中被杀。司马懿称赞诸葛亮事必躬亲,恪尽职守。诸葛亮确实尽职尽责,蜀汉后期,大小事务都要由诸葛亮处理。北伐期间,诸葛亮基本都是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战计划,据说杖责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报奏诸葛亮。

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与司马懿隔着渭水对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粮草,引诱司马懿中计,一把火差点让魏军全军覆没。司马懿从此闭门不战,无论蜀军如何挑战都没有用。

一日诸葛亮突发奇想,将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让其穿戴,这是在羞辱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而是亲自穿上了衣服,而且问部下是否合身,魏将都十分恼怒,唯独司马懿笑而不语。又问起诸葛亮的日常,使者说诸葛亮昼夜不辞劳苦,尽心尽责,司马懿对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义中这样记载: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恪尽职守的,他对于诸葛亮的的忠诚也是大家赞赏,而从司马懿至死都没有当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诸葛亮,但其子司马昭弑杀曹髦,其孙司马炎僭越称帝,也司马氏的谋反之心公著于众。无论如何,司马懿还是感叹诸葛亮的担当和能力,经常夸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四

18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五

诸葛亮当政时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蜀汉政权和蜀汉军权于一身,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刘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摆设了,只是一个象征,而实权都在诸葛亮手里。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权力非比一般。

当然,诸葛亮的权力,来自刘备和刘禅,特别是刘备,刘备在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六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七

也就是说,刘备给了诸葛亮几乎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高于刘禅,这不仅是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更是对诸葛亮的信任,所以,给的权力如此之大。

此后,诸葛亮也为了蜀汉事业,尽心尽力,不惜五次北伐,亲率大军出征,战斗在第一线,最终,也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北伐前线。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磊落的,明明有取代刘禅的能力,但是,他始终还是忠心耿耿,不像司马懿篡权曹魏。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八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诸葛亮的功绩其实有被夸大的成分。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刘备怎么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诸葛亮刚来到刘备军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立马就带兵打仗,而是作为一个税务局局长。刘备也是看中了他是一个战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都有为了它过高的艺术追求而对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夹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带兵打的仗。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无稽之谈,不过舌战群儒确实是他的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三国演义中有夸大的成分可是历代帝王对诸葛亮的成就是非常认可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都是他们为了管自己手底下人而树立的一个标杆。意思就是你看人家诸葛亮那么大能耐还忠心耿耿,你们还不都得听我的话。

评价诸葛亮的名句篇九

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时间,已经容不得再拖了。

第二、吴国虽然靠不住,但单凭蜀国肯定是独木难支,靠不住也只能靠!从东路进军才有可能协同作战,将两国优势兵力集于一点。如果是北伐,消息的来往必然严重滞后。退一步说,如果吴国内乱,把主力部队驻扎在东边,也方便去趁火打劫。

然而这一切因为蒋琬的积劳成疾、费祎的阳奉阴违、姜维的不理解被永远搁置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面壁计划,恰好有一个双关语——付诸东流。

这一年,董允也病逝了。费祎推荐陈祗接替董允的尚书令职务。陈祗擅于迎合刘禅和黄公公,深得刘禅的欢心,黄公公则开始干预朝政。当然,这对很会做人的费祎来说也没什么。他下令在全国大赦,大司农孟光说他闲着没事儿突然大赦是收买人心、姑息养奸。费祎无法反驳,孟光的前途也就此止步。

而姜维在这一年正忙着应对少数民族的叛乱,他恩威并施,迅速平定。这份功劳加速了他的升迁,同时也引起了费祎的“高度重视”。

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首都卫戍司令),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主持朝政。姜维要出兵北伐,费祎没说不行,但是交给姜维的军队不超过一万人。姜维不气馁,就凭这一万人的军队,抓住羌人反叛魏国的机会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了生力军。

公元248年,在上一年度取得战果,腰杆儿正硬的姜维再次提出北伐,费祎说:“我们都比不上诸葛丞相,他老人家都搞不定的事儿,何况是我们呢,不如保境安民,以后什么时候出了天才,再由他去克复中原好了。不要老想着搞个大新闻,指望打一仗就能怎么样,万一有个闪失,后悔可来不及。”

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去汉中屯田,朝中所有政务都要送往汉中经他同意才能办理。而在朝中替他主持工作的自然不是姜维,而是他所器重、提拔的尚书令陈祗。

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大将军曹爽一党,朝野震荡。魏国右将军、讨蜀护军夏侯霸眼看司马氏要篡权,弃魏投蜀,被蜀汉封为车骑将军,单看官职的话,比姜维还高,相当于张飞生前的职务(张飞的老婆、刘禅的岳母夏侯氏是夏侯霸堂妹)。此后夏侯霸死心塌地给蜀国当向导。

这下姜维终于得到了出兵的机会,这不就是丞相《隆中对》中指出的“天下有变”吗?而且现在还有了活地图夏侯霸的帮助,这让一直以来都很孤独的姜维倍受鼓舞。姜维询问夏侯霸:“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夏侯霸说:“他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还顾不上对外征伐。但有一个叫钟会的人,年纪虽轻,如果得到重用,将是吴、蜀两国的心腹大患。”

再看费祎,他也是真有原则,面对这样的机会丝毫不动心,还是只给姜维一万人,让他放手去做!

明知费祎在耍他,姜维还是不愿放弃机会,真的带着一万人北伐了。等在他面前的,光是名将就有三位——司马懿的亲密战友郭淮、天下士族领袖陈泰以及后来灭亡蜀国的邓艾。这种局面,就是姜维本人被活捉也算不得他无能,可他竟然能与魏军对峙许久,直到司马昭率领大军来援助才不得不撤兵。撤退时,负责断后的部将句安、李歆向魏军投降。

公元250年,一个不会给读者增加记忆难度的年份。姜维再次带着他那少得可怜的人马北伐,这一次他联合了羌人部落但依然没有攻下一寸土地。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北伐是姜维十一次北伐当中最有收获的一回,因为他俘虏了一个身世成谜的奇男子——郭修(不同的史书分别写作郭修、郭脩、郭循,但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人)。根据《三国志》的说法,他是魏国的中郎将。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解时坚持认为他只是一个老百姓。这个人的身份非常重要,眼下先暂且不提。在一百零四回,殒大将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丧胆中,更有死诸葛惊走活仲达之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却秘令姜维断后,蜀军退回汉中,姜维利用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马懿。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见一斗大的将星坠落,知道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军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军已经撤退。

司马懿于是令魏军全力追击,他引军在最前面。追至山脚下,突然山后一生炮响,伏兵皆出,树影中飘出诸葛亮的中军大旗和木像,姜维大喝: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司马懿大惊失色: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相互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司马懿随未曾对诸葛亮发表评论和看法,但死狼狈逃窜的表现,已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尽致。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256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