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我使自己与主人公进行了心灵的共鸣,体验到了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度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一些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一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令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可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可往往就是因为“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为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让我心寒的是,他死后,大家居然都称他为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还送他一个法号“圆通大师”。
我觉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不是一种好德行,是一种懒人的行为。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朋友做题目时,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交上作业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试时,题目稍稍有一点改变,就不会做了。还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业也不检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么完美,关键时候就闹笑话了。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罗斯”写成了“俄罗欺”,把“太阳”写成了“大阳”,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浅啊!
胡适先生写得真精辟,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就成了懒人国。
我希望我不会成为懒人国的一员,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随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三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没关系,妈妈。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四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说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五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六
年轻有更多机遇:
虽说“有志不在年高”,但若年少无志岂不蹉跎大好年华。而今我们这代90后正赶上新时代,我们拥有比父辈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实现自己心中的梦。
有人说现在的90后年轻人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对待工作和待遇高不成低不就。诚然,在这群年轻中确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好高骛远。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90后虽说没经历过父辈那艰苦奋斗的年代,但也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不负美好青春时光:
我还依稀记得20xx年底,我和其他几十名差不多大的年轻人一起分配到特钢公司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一边感叹钢铁炽热,烟熏火燎的不适感,一边探讨着未来是否还能在这钢铁大熔炉里坚守。时间飞快而过,现在我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能够很好的完成各项任务了。工作时我觉得如果因为年轻而去逃避责任,那就是懦夫的表现。相反正因为我的年轻,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去推脱责任。在班组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傅们,他们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操作技能,更教会了我对待工作任务要一丝不苟的完成,如果你偷懒了就是给别的同事带来了负担。
作为一名年轻人,如果不能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在岗位上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而浪费美好青春时光,年老再追悔莫及,岂不悲哀。
我相信作为一名年轻人,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去对待工作,既能赢得身边同事的信任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通过积累经验去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七
《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当时那些虚伪,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讽刺效果。
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缺点而并非隐藏。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八
寒假里,我无意中读了一篇文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让我感触很多,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买东西不顾质量,把红糖买成白糖;学习不思进取,陕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于千;就连自己病重,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和人医差不多,临死前居然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最终因为“差不多”这样的毛病而一命呜呼了。
这让我想起了前苏联“联盟1号”宇宙飞船,由于“差不多”导致的种种失误而造成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失事。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么事也干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做事,绝不做第二个“差不多先生”。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太可笑了: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生,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不要太精确。”哪有怎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饿,自己还不是这样的吗?2年级有一次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掉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应该减分。还有一次,我写日记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还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现在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时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全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女士)。”“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砸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物品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十分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好追求差不多,正因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欢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二
放暑假的时候,我在语文暑假作业里读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传》。读完文章后,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气又可笑,胡适先生选取的事例是那么生动有趣,是那么贴切呀!
《差不多先生传》的`主要内容是说:有个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么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妈骂他,他说红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学堂里,先生教他读山西,他偏读陕西,先生骂他,他说山西同陕西差不多。后来,他在一个钱铺做伙计,常把“十”和“千”写倒,掌柜骂他,他赔小心说,“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吗。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请医生,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医生,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医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寻错了人,身上痛苦,心里焦急,便想“王医生同汪医生差不多,让他试试吧”。于是王医生用医牛的法子给他看病,不到一刻钟,就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断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学家也要求差不多,飞机肯定飞不上天。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决不当“差不多”学生。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三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四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里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绻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看来,我们做事情就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这样。双休日,在书店寻找辩论赛书籍时,无意中翻看到胡适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好奇心驱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谁?他是著名文学家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文中写道“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必须见过他,也必须听别人说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缜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还是会自圆其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美国总统麦金莱在一所学校演讲时,对学生说:“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完美。”
每个人都拥有难以估量的潜能,万事“差不多就行”,等于辜负了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只有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来就有出色的潜质,却正因不具备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疏漏,结果让自己逐渐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刚开始在工作中表现得并不出色,但他们尽职尽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认为完美,反而在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够避免自己也成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好听的家族名字。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五
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大家可能知道,这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可是咱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呀,我原来并不是了解,这不今天有幸读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中国人的代表是做了这样一些事啊!
差不多先生是一位相貌和我们一样,只不过眼睛看东西看不太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鼻子对于气味不很敏感,嘴巴对于口味不很讲究的这样一个人,他的口头语是“有什么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何必那样精明呢?”在差不多先生的.嘴里是不时冒出这名话。可想而知,差不多先生有多大的“优点”呀!就是因为差不多三个字,在差不多先生的生活中,就是出现了很大的麻烦。
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叫他出去买一袋红糖回来,可差不多这三字可出了麻烦,因为差不多先生一时感觉红糖和白糖都差不多,就把白糖买回了家。差不多先生在学堂时,教书的先生问他:“你知道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吗?”他说是陕西省,可先生说是山西,他又说了:“山西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这不差不多先生的老毛病又犯了,“差不多,差不多”好像已经成为了差不多先生的一个生活习惯。
不久,差不多先生找上了工作,是在钱铺里当伙计,他总是把千当成十,把十当成千,可掌柜的不愿意了,差不多先生说:“这不都差不多吗?”
有一天早上,差不多先生赶火车,却晚到了2分钟,火车开走了,他感叹道:“不就是2分钟吗,不是差不多吗?明天再来吧。”
不久,差不多先生得了病,他立刻叫家人去找一位姓汪的中医,可家人没有找到汪医生,却找到了王兽医,差不多先生说:“不就是一个三点水的问题吗,差不多嘛。”可兽医给治了不到一个小时,差不多先生就命归黄泉了。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让人哭笑不得。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他照出了那些用“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一些差错,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少了几斤,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但觉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对照自己,对照大家,对照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我深深感到,这“差不多”就在我们身边。
一天晚上,我已经上床睡觉了,可牙还没刷,我眯着眼睛走下床,来到洗手间,连灯都没有开。我拿起牙刷,左蹭蹭,右蹭蹭,随便两下子就行了,妈妈问:“刷完了?”“嗯,差不多就行了”,可是没有想到过了几天,我的牙上却有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蛀牙。
我过生日的一个中午,我想给爸爸、妈妈做一次饭,可我没有经验,就是随随便便加了一勺盐,又炒了个4分熟,就把盘子端上了餐桌,可我就因为这个“差不多”就没完成了我的心愿。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往往就是“差不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媒体曾经报道说,一个工程,挖隧道承包人把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不久隧道倒塌了,不光损失了钱,还造成了人员伤亡。这个“差不多”换来的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实际上是差多了,这种思想不能要,如果仍是把“差不多”挂在嘴边,好你必定要吃苦头,作为一个国家,大家伙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灭亡。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六
我也经常去团委开会时,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没有戴团徽,或者在外面买东西要掏钱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带钱包。
不细心,丢三落四,是我常犯的错误,这也不正是差不多先生的风格吗,我也很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因为它有时候让我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也搞了不少笑话。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久而久之,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有时候会“差很多”,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尤其是在事业上干出点名堂来,没有严谨的态度是不行的。做什么事情都要从细心,严谨做起,细节决定一切,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做事注重细心,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同的我,逐步走向成功的目标。
职工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篇十七
读了《差不多先生传》后,我不禁为差不多先生感到惋惜,也觉得差不多先生非常可笑。
书中,差不多先生做什么事情都只追求差不多。他的'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却买成了白糖;在学堂时,老师问他直隶省西边是哪个省,他说是陕西,实际上应是山西;有一天,他为了一件紧要的事情,坐火车去上海,结果晚了两分钟,他就骂道:早两分钟和晚两分钟有什么区别,火车公司8:30和8;32开不是差不多吧?这一次火车晚了还不说,差不多还使他送了命。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找治人病的汪医生,结果家人找来了牛医王医生,王医生用治牛的方法来治差不多先生,结果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说:人们千万不要追求差不多,因为往往是差不多,就毁了一件大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0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