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评价和思考,可以与他人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写读后感时,要避免简单陈述和泛泛而谈,应该有具体的事例和论述。阅读是一种对心灵的滋养和升华,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愿你也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一
有一个发明家在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难以招架,于是产生了要发明一个保护自己的铁屋子的想法。发明家又想:“铁屋子当然必须能攻击呀。”于是他想着在上面加一个炮口。发明家又想:“如果这个铁屋子不会跑,如果在战场上敌人溜走了可不能追。”于是又在上面加了轮子,又安上了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在坦克首次冲上战场时,敌军一看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就这样,敌军不战而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就像我们人一样,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我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使我更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我们班的任梦娇跑步快,赵曼伊写字好……我虽然不能集她们的优点于一身,但我会努力,摒弃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争取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二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讲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矛的缺点和盾的缺点,然后把盾的优点和矛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矛可以进攻,但不能自卫,盾可以自卫,但不能进攻,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既能进攻,又能自卫的坦克,所以在战争中大显神威。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铅笔和橡皮加起来就组成了带铅笔的橡皮,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组成了空调等。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要把爸爸妈妈的优点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妈妈的优点是认真,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认真负责。爸爸的优点是聪明,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冷静想办法。我要学习妈妈认真的做事态度,把它用到学习上,改掉马虎的习惯。我还要学习爸爸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三
课文讲的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矛和盾,矛频频向他进攻,盾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发明家突然想: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全身,又能有效向朋友进攻。于是他先做了一个全身封闭的铁车,在上面装上可以向朋友进攻的矛,然后,把矛改成炮,将铁车的轮子安上履带。于是“路战之王”——坦克就发明成功了。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发明家真聪明,善于思考,能从矛和盾的攻防中一步步的联想,发明了坦克。这个发明,使陆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要向发明家学习,从小认真学习,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善于思考,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让知识插上翅膀,将来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发明和创造,造福人类,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四
课文讲的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矛和盾,矛频频向他进攻,盾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发明家突然想: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全身,又能有效向敌人进攻。先将一个全身封闭的铁车,上面装有可以向敌人进攻的矛,然后,把矛改成炮,将铁车的轮子安上履带。于是“路战之王”——坦克就发明成功了。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发明家真聪明,善于思考,能从矛和盾的攻防中一步步的联想,发明了坦克。这个发明,使陆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要向发明家学习,从小认真学习,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善于思考,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让知识插上翅膀,将来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发明和创造,造福人类,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五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描述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矛的缺点和盾的缺点,然后把盾的优点和矛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坦克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感受最深的是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因为矛可以进攻,但不能自卫,盾可以自卫,但不能进攻,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既能通过炮口进攻,又能通过坚固的装甲外壳自卫的坦克,所以在战争中大显神威。还有,铅笔可以写字,但不能将写错的东西擦掉,橡皮可以擦掉写错的东西,但不能写,人们往往需要同时带上铅笔和橡皮才能写作业,很麻烦。发明家把铅笔的优点和橡皮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小学生用起来很方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要把爸爸妈妈的优点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妈妈干任何事情都很认真,工作的时候,常常废寝忘食,经常加班到深夜,但是都忘记了给家里打个电话,当我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妈妈才知道早就下班了。妈妈学习的时候,从来不让别人打扰,所以妈妈的记忆力特别好。哪怕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常常会因为我和爸爸大声说话,批评我们。毛泽东说过: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怕认真二字。所以,我要学习妈妈认真的做事态度,把他用到学习上,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
爸爸很爱干净,是个整洁有序的人,他的衣服从来都很工整,鞋子上都不带一点土,最重要的是爸爸的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从不丢三落四,所以爸爸的工作效率很高。这一点是我最大的缺点,常常因为这样浪费很多时间,学习效率很低。我要学习爸爸这个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新的一年里,我要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坏毛病,把妈妈的认真态度用到课堂上,把爸爸的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用到写作业和物品保管上,让自己变成一个上课认真听讲,平时衣物干净整齐的好孩子。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六
今天,我再一次读了《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读完后我不禁觉得那人十分可笑。
《矛与盾》,这篇寓言讲的是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而自相抵触。
这个人最可笑的是他同时夸耀自己的矛与盾,才会破绽百出,被人问道;用您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呢?这样一来矛与盾岂不是自相抵触吗?那个人自然是不能自圆其说了。
看了这个寓言故事,我明白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可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是古代的武器,盾是古代的挡剑牌。它们集合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矛和盾的集合》里说了发明家拿着矛和盾,与朋友比赛蛙,想造一个铁屋子,又从铁屋子里想到要发明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20xx年,英军的坦克冲上战场。德国士兵见到这庞然大物,哇哇大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位发明家可真聪明!他会让矛和盾的长处来合二为一,就造了坦克。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品可以合二为一。比如:墨水加笔的外盒就成了钢笔;房子加家具就成了温暖的家;种子跟泥土结合使种子发芽……凡是能合二为一的东西做出来的一定与众不同,只是把某一个物品的长处集于一身。“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都有缺点,金子也不都是纯金。如果这个人学人的长处,它一定不会失败,而是“更进一步”,比别人都了一步。
这篇《矛和盾的集合》,让我知道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课文讲的是: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矛和盾,矛频频向他进攻,盾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发明家突然想: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全身,又能有效向敌人进攻。先将一个全身封闭的铁车,上面装有可以向敌人进攻的矛,然后,把矛改成炮,将铁车的轮子安上履带。于是“路战之王”——坦克就发明成功了。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发明家真聪明,善于思考,能从矛和盾的攻防中一步步的联想,发明了坦克。这个发明,使陆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要向发明家学习,从小认真学习,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善于思考,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让知识插上翅膀,将来有更多、更好、更先进的发明和创造,造福人类,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讲了发明家在比赛中发现了矛的缺点和盾的缺点,然后把盾的优点和矛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坦克的故事。矛可以进攻,但不能自卫,盾可以自卫,但不能进攻,发明家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结合在一起,发明了既能进攻,又能自卫的坦克,所以在战争中大显神威。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铅笔和橡皮加起来就组成了带铅笔的橡皮,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组成了空调等。
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我要把爸爸妈妈的优点集于一身,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妈妈的优点是认真,无论做什么事她都认真负责。爸爸的优点是聪明,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冷静想办法。我要学习妈妈认真的做事态度,把它用到学习上,改掉马虎的习惯。我还要学习爸爸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七
1、本课识字量比较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an”,不读“tong”;持,读“chi”不读“ci”;兵,读“bing”,不读“ping或bin”。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的笔顺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2、指导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本课叙事简明,学生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在读懂内容,理解道理后,要了解举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3、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比如,“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固然”可以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发明家想到的钻在铁屋子里,来体会“固然安全”的“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句子教学要指导学生抓住难句来理解。比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要让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通过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后,再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题是围绕课文重点部分,讨论交流的题目。可以在理解词句,读通课文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想象作者的发明过程。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讨论文后泡泡,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第三题是积累词语的练习。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画下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词语的意思和词语好在哪里,在互相启发交流后,再抄写下来。课文中例举的是四个字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抄写时可以不限定在四个字的词语中。
5、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八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
2、请你在图中找一找,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矛和盾的作用是什么?同时,提醒学生矛和盾的字形。
4、在插图合适的位置上也写一个“矛”和“盾”。
5、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小朋友仔细读故事,读通读顺,边读边标好自然段号码,遇到生字请拼音帮忙,遇到难词可以请教词册和小朋友。(自由读)。
三、梳理课文。
1、引出集合,说说生字“集”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个“集”。
2、找一找课文中和“集合”意思相近的词(合二为一)咱们找到课文中的语句来读一读。
3、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了矛的优点进攻和盾的优点自卫的,请你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并划一划。
3、矛的优点是什么?
4、盾的缺点呢?
在这儿,课文用“固然”告诉了大家盾虽然能安全防卫,但却存在不足,我们也试着用上“固然”说说矛的优缺点。
5、你还能在坦克身上找到矛和盾的影子吗?你还了解坦克的那些知识?
6、课文中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案例,能让我们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自由读一读。
7、运用练习:让我们也来称赞这一下子把敌人吓退了十公里的坦克。
(a)庞然大物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合二为一难以招架。
被人们称为的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在战场上。它令敌人,。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c)把这些四字词语摘录到积累本中。(生摘录)。
8、我们下节课将继续细细探究发明家是怎么产生这样的奇思妙想的,说他的想法妙,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课后我们还可以搜集有趣的发明故事,下节课一起交流。
板书。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九
一、谈话,揭题:
1、看文中插图,用第一自然段做解说词:“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
2、生汇报,是板书,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看老师写“矛”和“盾”,
3、请学生在插图上合适的位置处写“矛”和“盾”。
4、如果我们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5、学生读题后,问: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初读,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
三、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四、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自卫——进攻 矛——盾。
3、读课文2——4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师巡视。
4、反馈:
b、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5、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
a读第五节,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b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c、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点什么呢?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反复朗读这句话,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抄写这句话。
板书: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
知识: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1、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等16个词语。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1、搜集有关坦克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2、收集与发明创造有关的资料。(师生)。
3、准备好相关的挂图和词语卡片。(师)。
4、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生)。
二、浏览本组内容,了解课文梗概。
三、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说说你记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自主识字。)。
3、谈话:现在我们让这些生字回到课文中,考考你是否还认识它们。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重点指导:“矛、兵”的笔顺。
4、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5、指导生字书写。
6、小结写字情况。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争取解答课后问题。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字卡背后)。
2、听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小黑板出示词语,学生订正,改错。
3、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
4、板书“大显神威”,这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
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如: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1、从书中找到“大显神威”。提问:是谁“大显神威”?生答后,引读5自然段。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哪里找到了答案?引导学习1~4自然段。
3、默读1~4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独立读书思考。分组交流改进。指名发言说明。
小结: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
4、指导朗读1~4自然段。
引导:小声读这部分课文,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和句勾下来,待会儿与同学交流。
交流好词佳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难以招架”、“固然”等词。
朗读课文。
引读6自然段。
出示句子“谁善于……胜利者。”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是怎么明白这个道理的?
小结:通过具体事例明白了这个道理。
说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举例最有说服力。
先分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
2、谈话:矛和盾很早就有,为什么别人不能像发明家一样发明出坦克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归纳: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从你的发现中受到启发,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可根据学生建议增减活动。)。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一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是我从《矛和盾的集合》里学来的。
课文讲了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向他刺来,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发明家就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了陆地霸主--坦克。坦克一上场,敌军就闻风丧胆,吓退了十公里。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不禁对发明家佩服了起来,我觉得他不仅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且善于动脑筋,能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我想,这也就是成功的关键吧。比如,有的人把橡皮和铅笔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发明了带橡皮的铅笔;有的人结合了电风扇和取暖器的功能,发明了空调;还有的人利用蝙蝠的超声波发明了雷达等等。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长处还真有用。像我以前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可是从不愿意面对。当妈妈在我面前表扬哪个同学学习自觉,学习习惯好时,我的心里就会很不服气,还会很不屑地说:“他有那么好吗?我才比他呢……”不过,现在我已经茅塞顿开了,思想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明白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学会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二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难以招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成语猜猜猜。
二,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认识矛和盾,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三,初读课文:。
1,按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参考"我会填")。
2,交流反馈:检查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研读悟理:。
1,引出: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带"然"的词,把它圈出来.
交流板书:忽然固然当然。
(2)出示: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b同桌现场演绎当时的情景,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
c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c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小结:产生想法。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a查字典,通过选择正确的解释理解"固然"一词,了解发明家本来的想法.
b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c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怎么办呢。
出示: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认识破折号;体会发明家修改自己想法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小结:修改想法。
(4)出示: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a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b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c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小结: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a把三句话连起来读读,从这里你能读懂什么。
b引导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五,拓展升华:。
1,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里的谁仅仅是指坦克吗引导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六,生字指导:盾,兵,退。
穆湖实验学校周文婷。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5课.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我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于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让学生参悟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揭示的是一个道理,是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处理,就是让学生直面文章的重难点,质疑: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并由此萌生处强烈的探知欲.整堂课老师和孩子始终围绕重点句进行学习,研读悟理,试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中,我吸收了刘云生老师的一个匠心设计,并加以了修改,赋予了其鲜明的个性.就是在直面重点后,捕捉到三个"然"字词语,并且引导学生透过这几个词语弄清了发明家"产生想法——修改想法——延伸想法"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是,我让学生的理解过程循序渐进,强化了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突出了重点.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找近义词,查字典,观看图片,现场表演,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真正让语文课上的语言能力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
在最后的总结中,我们又回归到了"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个重点句.这时候,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关"集合"的例子以及他们自身的想象,顺理成章地从重点句延伸开来.这个目的在于延伸拓展,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会到语文就是生活.一方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对重点句含义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个道理,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三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四
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
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
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
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
橡皮+铅笔 ?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
轮子+椅子 ?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
楼房+( ) 双层汽车。
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王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师:你们看这个“矛”字,(课件出示)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矛”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盾”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生:矛可以进攻,盾可以自卫。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集”字右上是四横,不要少写一横,下面的“木”横要长一些,托住上面,“木”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
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
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生:很紧张。
生:很害怕。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生:如雨点般刺来。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很紧张。
师:是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
生:左抵右挡。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
学生纷纷伸出手掌或拿出课本。
(待续)。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矛与盾的集合》。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准备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的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急关头,他忽然想:还是盾太小了,盾要能大的像一个铁屋子,铁屋子上要能有轮子,再装上履带,那不就没有事了吗?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正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不断显出神威。19,当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倒这庞然大物时,吓得一下子向后跑了十公里。
其实在生活中我觉得还有很多“加一加”的方法,比如录音机和电话加起来就组成了录音电话,电瓶装上自行车上就组成了电动自行车等等。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六
前几天,我们老师叫我们提前预习二十五课。
在那天晚上,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我的问题来了:它为什么要把他叫做矛和盾的集合呢?”
我去问妈妈:“妈妈,它为什么要把的矛和盾和起来?”
妈妈想了想说:“可能它们要取长补短吧。”
我想了想,走到旁边想:“那起不是它们都有短处吗?”
后来,我理解了这个意思,我心中想:“以后一些东西,也把它集合在一起,创作大发明,成为胜利者。”读完这遍课文的感受和启发的。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七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
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
板书:自卫。
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
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
出示句子: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练习读。
师: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从铁屋子上开个小洞?
这个小洞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板书:进攻。
板画,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为什么要这样呢?四人小组交流。
师:有了这些精心设计,发明家终于发明了坦克。让这种新式武器冲到战场,结果怎样?请用四字词语概括。先讨论再交流:
板书:大显神威、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打得敌人怎样?
四处逃窜、哇哇直叫、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根据板书,读成语。)。
师:坦克发挥了无比的威力,大家觉得他的优势在哪?
板书:集合了矛与盾的力量。
六、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齐读最后一段。
七、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八、抄写文中的四字词语。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集合读后感篇十九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拿个人便答不上话来,只好落荒而逃。
师:同学们,故事听完了,我们来认识认识故事中的矛和盾。(出示插图)。
二、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矛和盾有关的课文,课题叫《矛和盾的集合》,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题。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谁能用课文中的词来说说矛和盾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进攻、自卫。
师:谁有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解释集合呢?
生:合二为一。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矛和盾的集合是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三、理清脉络。
师:要学好课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读书,而读书贵在思考。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大屏出示问题:1、发明家因为什么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2、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3、从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生回答问题。
生:发明家是和朋友比赛想到把矛和盾集合。
生: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生:从中我懂得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深入理解课文。
(一)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
师:请找出描写发明家和朋友比赛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有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生:紧张、激烈。
师:你是从句中的哪个词中读出来的?
生: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生:盾太小了。
师:发明家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师: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盾的作用,但仅仅这样行吗?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不能进攻。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啊!那发明家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师:现在,这个铁屋子既能自卫,又能攻击,但是发明家认为它还不完美,于是给它装上(),安上(),这下铁屋子会跑了,同学们,这个能攻击,能自卫还能跑的铁屋子叫()。
生:轮子、履带、坦克。
师:是的,发明家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1------4自然段。
生:齐读1-----4自然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9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