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实施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文本形式。教案应当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这些教案,可以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理解,更好地落实教学改革的精神。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一
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新授课。
课件。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课件1]。
3/48/57/711/1836/1251/1719/14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25/545/1567/67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哪些不能[课件3]。
16/49/218/1823/735/12。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b,4中4是什么数1/2是什么数。
d,3中3是什么数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例4: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6/5=6÷5=18/3=8÷3=2。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8/215/59/413/1311/6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p100.做一做。
2,p101.4。
3,口答: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6。
5,p102.7。
6,p102.8。
7,p102.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带分数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二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三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练习课。
课件。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8/513/2435/223/18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12/524/448/1564/16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35÷1827÷29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7/8326/731/722/825/9。
5,填数.[课件5]。
3=()/87=()/16=()/12=18/()。
9=()/85=()/74=4/()=24/()。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48712。
二,综合练习。
1,p105.4。
2,p105.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四
p23例7、做一做。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使学生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二、新课。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7,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横式应该怎样写出?教师板书.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23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26第10题第(1)题。
四、作业:
p26第10题第(2)题、第11题。
五、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商的近似数。
3.81÷7≈0.5432÷42≈0.76246.4÷13≈18.95。
0.5440.76118.953。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五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343564。
□802□52□26。
1102482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列竖式)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七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同学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同学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同学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同学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掌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和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身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和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小段练习填空(说说局部空的根据)。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九
一、(直接写出得数)。
3.2+4.9=2+3.48=0.5×14=2.7×3=20×3.6=。
0.4÷100=0.28×4=6.3÷0.9=7.5÷5=12.5×8=。
二、我会填。
1.用104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总和是___________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棱长是___________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3.6分米,它的棱长是___________厘米。
4.找一个长方体,分别量出它的长___________,宽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
学习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一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二
使同学学会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熟练地进行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能进行知识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新授课。
课件。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用分数的意义说明下列分数,以和每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课件1]。
3/42/21/65/57/78/23。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2]。
2个1/3是()/()6个1/6是()/()。
8个1/8是()/()l4个1/2是()/()。
18个1/5是()分之()17个1/4是()/()。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教学p103.例5: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
提问:a,说说图意是什么你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板书:1=2/2=3/3=4/4=5/5=……。
b,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非0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教学p103.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1)同桌相互说说怎样把2和5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2)集体说说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3)小结: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把1,2,5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3,教学p104.例7:把2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
(1)提问:a,谁能说说假分数是怎样化成带分数的。
b,那么,由此和彼,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2)板书:2=5×2+4/5=14/5。
(3)小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p104.做一做1,2。
三,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p105.1,3。
四,家作。
p105.2。
板书设计: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p103.例51=2/2=3/3=4/4=5/5=……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p103.例6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三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在活动中感悟位值思想。
在活动中感悟有序思考的价值。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用珠子和数位表上一节数学课。
2.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位?(个位)第二位叫什么位?(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在操作中感受位值思想。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人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个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十一,十位上的两个小圆片表示2个十。如果一个小圆片放在个位、一个放在十位表示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数是11。
看来小圆片在数位表中所在的位置太重要了,我们把圆片挪来挪去就表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数,分别是2、11和20。
4.若4个小圆片呢?(学生继续动手摆)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5.在操作中学生体会有序思考。
教师提问,学生摆后回答。
(1)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四
1、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能收集和处理信息。
对信息的处理。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讲故事吗?(出示“小兔拔萝卜”情境图)你能看图给同学们编一个故事吗?(学生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鼓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你能自已解决吗?
2、小组交流,探索计算方法。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不错,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3、教师介绍加减法竖式。
师: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关于竖式你知道什么?
4、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一块和老师做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说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计算。
5、练一练。
课本第29页第1、2题。
6、森林医生。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什么?
师: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们细心观察,多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四、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五
1、了解歌剧《卡门》的剧情。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1、导入。
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歌剧《卡门》的剧情介绍。
2、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1)教师出示主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主部主题。
(2)教师出示第一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师: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并随录音演唱第一插部的主题。
(3)教师出示第二插部主题并引导学生欣赏:
(4)完整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5)为乐曲划分段落。
3、欣赏歌剧中的其他选曲《斗牛士之歌》。
(1)教师简介歌曲背景。
(2)欣赏这首歌曲的视频资料。
4、再次欣赏管弦乐合奏《卡门序曲》。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六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么样逐层深入地提示课文的中心思想,表示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3、学习本文对话,通过人物对话,提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找一些有关中法友好往来的文章。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心愿”的意思是会什么?
(指心里的愿望、想法)。
2、课文写谁的心愿?
(写一家普通的法国人和中国工作人员的一起心愿。)。
3、是个什么样的心愿?
(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一起的心愿。)。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自学新词。
四、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17)写我与一位法国小姑娘的对话,说明小姑娘的全家都是是中国迷。
第二段:(18--20)写小姑娘的爸爸两次去中国,把真诚的友谊带进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使全家人都爱上了中国。
第三段:(21--29)讲作者与小姑娘一家人的谈话,知道了小姑娘全家的希望:当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第四段:(30)写修一座友谊的长桥,是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人物有哪些?
3、哪些词语表示法国小姑娘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纯洁和朴素的?
4、“闪耀着欢乐的光”说明书了什么?
5、从小姑娘的回答说明书了什么?
6、“我家有好多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7、小姑娘熟悉中国人的相貌特征,原因何在?表示了什么?
8、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课堂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段。
2、誊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法国小姑娘怎么会知道我是中国人的?
2、她说她家里有好多中国人,这是真的吗?表达了小姑娘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小姑娘为什么对中国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2、为什么把小姑娘的家称为“中国物品展览馆”?这说明书了什么?
(指小姑娘的爸爸从中国带回了泥人,并陈设在家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的这种真挚感情感染了全家,连小姑娘也成了中国迷了。)。
4、小姑娘的爸爸向我介绍了什么?他是怎么样介绍的?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赞美,对中国繁荣富强的期望以和对中国发展前途充溢信心。)。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
1、“乞求”是什么意思?
2、小姑娘到底“乞求”什么?
(乞求爸爸同意带她去北京。)。
3、“用会说话的眼睛乞求着”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的愿望是多么迫切、多么纯洁)。
4、小姑娘的心愿是什么?她爸爸的心愿又是什么?中法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又是什么?
(去北京当老师;希望孩子为法中人民作贡献;修一座友谊的长桥。
5、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四、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公园里同一家法国人进行友好谈话的情景,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反映了发展中法友谊是两国人民的一起心愿。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七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序。
2、会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活动过程,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ppt课件,音乐。
学具:长条纸若干,每张纸上分别用不同颜色的花粘贴(绘画、印画)2组规律,各色花若干,颜料,瓶盖,蜡笔。
三、活动过程:
(一)春天的礼物。
1、师: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花园里游玩吧。(ppt出示花园的场景及欢快的音乐,边唱边跳进入)花园里有好多花啊!春天真美呀,我们坐到小椅子上去休息一会吧。
2、师:这是春姑娘送给我的礼物,花环,好看吗?(ppt出示)。
3、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花环上都有些什么呢?(师出示花环)花环上有些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谁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样排队的,先是xx,再是xx,原来它们是一个隔着一个,一一对应排列的。
(二)做花环。
1、师:今天,春姑娘也请小朋友来帮她做花环,好吗?老师在每桌上都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做花环的材料,第一组我们可以用小花粘贴,第二组可以用蜡笔给小花涂色,第三组可以用瓶盖印画花环。
2、师:小朋友每人取一条做花环的纸条,先要找出上面花的排列规律,然后才能制作哦,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环,开始吧。
(三)我们真美丽。
2、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花环是按什么规律来做的?(展示给大家欣赏下)。
3、师:小朋友制作的花环真漂亮!现在请小朋友带上我们漂亮的花环一起到花园里跳舞吧。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八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战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惠的购物战略。
1、同学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在第二次赛马中获胜靠的是什么?(生答)。
2、揭示课题:
战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商业中,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挣更多的钱,经常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面对不同的优惠条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店进行购物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战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战略。(课件出示)。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在超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商家搞的一些促销活动。你见过哪些促销活动?(生答)你知道商家为什么要搞这些促销活动吗?看来同学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还真不少呢?商家搞促销活动是为了吸引顾客,增加商品的销售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2、创设情境。
夏季是销售饮料的最佳时期。甲商店,乙商店,丙商店为了促销某种新饮料,分别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战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信息。(指名读)。
师:甲、乙、丙、三家商店各推出了什么优惠战略?(生答)。
师:作为顾客,面对不同的优惠战略,会考虑什么问题呢?(生答)。
师:对啊,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
数学五年级公开课教案篇十九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理解“0”的含义。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2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