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系统规划的一份指导性文件。它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十分重要。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亮点和难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一
三、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年的有关知识。
2、能正确区分一年中的大、小、平月,并学会区分方法。
3、懂得要珍惜时间,体会与家人的亲情。
四、活动准备。
一张大年历表、《年妈妈的故事》。
五、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授《年妈妈的故事》,幼儿了解年的有关知识。
2、听完故事,请幼儿说说自己对年的感知理解。
二、看年历寻找不同。
1、了解月份名称、每月的天数。
(住30天宝宝的这个房间我们叫它小月,住31天宝宝的这个房间我们叫它大月。比大月小月都要小的月份叫平月,里面住的宝宝也是最少的。)。
2、用不同符号标记不同的月份。
(如:在大约份上画上大标记,在小月份上画上小标记,二月份上画上特殊的标记:三角形、圆形等。)。
3、学习区分方法:
小拳头游戏:介绍大小月份的记忆方法,跟老师做模。
仿练习。
4、认识星期:向幼儿介绍红色数字和黑色数字各表示。
什么意思。(工作日、休息日、特殊日子等)。
三、幼儿操作:找日子。
1、教师引导:――谁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你能在年历上把它找出来。
2、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
四、游戏巩固:找生日。
1、同伴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生日日期。
2、以小组为单位,在大年历上找自己的生日。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对。
3、教师总结: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小朋友从小班升入到大班,即将成为小学生。爸爸妈妈的眼角也多了许多皱纹。爷爷奶奶的头发也越来越白,我们要珍惜现在每一天的生活,珍惜每分每秒的宝贵时间!想一想,你要怎样做呢?――激发幼儿回答,懂得珍惜时间。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二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俞宏波。
1、初步感受、了解泥鳅,对小动物抱有探究的兴趣;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中让幼儿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
初步了解泥鳅,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1、个别性难点:对泥鳅的恐惧心理。
由于泥鳅外形并不可爱,再加上泥鳅活动非常活跃所以极易引起一些胆小的孩子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这是幼儿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从心理角度出发。
a、正面示范法;
b、系统脱敏法。
2、群体性难点:研究泥鳅。
对幼儿而言,虽然喜欢研究,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对于研究是漫无目的的。
硬环境(各种操作材料、电视媒介等)。
软环境(问题的设计)。
1、知识经验:对鱼类有初步的了解。
2、物质准备:泥鳅若干、图片、粗糙与光滑材料、投影仪等。
(一)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四个密封的鱼缸。请幼儿上来摸。
主要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是怎样的?你认为是什么?
(二)观察感受泥鳅。
1、观察泥鳅。
我们来看看泥鳅是怎样的?
2、教师小结归纳。
(三)尝试捕捉泥鳅。
1、徒手捉泥鳅。
2、探索用各种材料捉泥鳅。
(四)初步了解原理。
教师以图表简单讲述摩擦力。
(五)延伸:继续设疑。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三
设计思路:
为了探讨如何开好运动会,经过了前一系列的活动,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策划和筹备工作中,他们活动目的性不断增强能力在逐渐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了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工作进行到此时,孩子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实际情况中运动员的人数较多。如何设计比赛场次?这时,我们为孩子架起一个思考的平台,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获取相关经验。
期望幼儿表现的行为:
1、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通过与同伴共同协商、记录等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赛场次,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准备:
1、制定表格:“我选择”、“项目一览表”、“比赛场次”。
2、笔、秒表、大小号数牌1-36、所需得比赛器材。
活动过程:
一、共同回顾开展运动会已准备的工作。
二、邀请邻班小朋友当运动员,为运动员贴上号数牌,请运动员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
三、商量比赛场次。
1、看场景录像,“这是哪一个比赛项目的场地?”“有什么材料?”
四、小裁判带着自己得运动员到实地进行比赛,并记录比赛结果。
1、小组共同商量设计,记录在“项目一览表”上。
2、进行比赛。
五、回顾比赛情况。
1、小组回顾比赛过程中出现得情况。
2、集体分析。
问题一:你们组都比赛完了吗?分了多少次?(小组长汇报,教师记录在“比赛场次”表上)。
问题二: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问题出现?
问题三、你们组有多少运动员?都是6个人,为什么比赛场次不一样?
六、共同归纳: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跑道和器材越多,比赛场次越少;跑道和器材越少,比赛场次越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四
一、活动目标:
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区别、来源及作用。培养幼儿的生活观察力、记忆力;发展幼儿口述的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手电筒、灯、打火机、火柴、自然光的图片(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天亮了?
生:听到鸡叫了。
师:它看到什么才叫的。
生:太阳。
师:对,看到太阳光了。
2、授课。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告诉胡老师,什么物体会发光?
生:太阳、灯、手机……。
师:对,看见了太阳光。太阳光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发光吗?
生:不需要。
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还有什么不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自己就会发光的。
生:月亮、星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这些不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自己就会发光的叫自然光。
师:现在胡老师这里有火柴、打火机、台灯和手电筒。(分别示范使它们发光)。
师:它们是自然光吗?
生:不是,需要叔叔阿姨们帮助它们才会发光的。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刚才这些就人造光。有了光我们就……。
生:看的见了。
师:恩,有了这些不同的光我们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多姿。
师:太阳、火柴、打火机、台灯除了会发光还会有什么?
生:会很热。
师:对,因为有些会发光它还会发热,(太阳、打火机……)。
因为光和热它们是好朋友。什么光对我们人类作用最大?
生:太阳光,有了它植物可以生长。我们就可以吃到蔬菜。
师:恩,哪其他的光有什么作用呢?(台灯、北极星、火柴)。
四、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都很棒,不愧是大班的小朋友。我们了解到了神奇的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还知道了他们不同的作用和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五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2、学具:陀螺、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三、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大胆表述。
(2)教师发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展示。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它的转动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让幼儿尝试把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四、活动延伸:
1、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2、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六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手套捉泥鳅,感知粗糙材料能防滑的现象。
2、敢于亲近泥鳅,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地毯、泥鳅、盆、毛巾;塑胶手套、毛线手套;图文字卡(粗糙、光滑)。
2、童谣歌曲《捉泥鳅》、ppt。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大胆表达对泥鳅特性的了解。
提问:你了解泥鳅吗?你知道关于它的秘密吗?
小结:泥鳅是一种鱼,它身体细细长长的,身上有着一层滑溜溜的保护层——黏液。
二、捉泥鳅——在操作、比赛中发现捉泥鳅的方便与材料的关系。
(一)第一次空手捉泥鳅。
t:你们说泥鳅的黏液可以保护它不被抓住,真的吗?那你们想不想试试捉一捉泥鳅?(提醒幼儿卷起袖子)。
1、请个别幼儿尝试捉泥鳅,问:你捉起来觉得怎么样?
2、请全体幼儿一起试试捉泥鳅,体验泥鳅的光滑,不易捉住。
(二)第二次戴手套捉泥鳅:
t:泥鳅浑身都是光滑的,要抓住还真费劲!所以,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两样秘密武器——两种手套,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来帮你们更容易捉泥鳅。
1、幼儿戴手套捉,要求:戴一只,用戴手套的手去抓。两种手套都试一试,比比哪一种手套更容易捉。
2、交流讨论:戴哪种手套容易捉?为什么?(丰富词:粗糙、光滑)。
小结:用光滑的手套很难捉住光滑的泥鳅,而用粗糙的手套更容易捉住光滑的泥鳅,原来粗糙的东西能——防滑。
(三)第三次捉泥鳅比赛。
t:大家都觉得粗糙的绿手套捉泥鳅方便,那我们来一次捉泥鳅比赛,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像你们刚才试的那样有防滑本领!
听清比赛要求:3人一组合作,2人抓,1人数。看哪队合作得好!给你们30秒时间,听到“叮”时间到,停止捉泥鳅。比比哪一队捉得多,数得最清楚。
2、交流:说说你们队一共捉到了多少泥鳅?为什么捉得多?
小结:看来除了有合适的防滑手套,还得有好的技巧和好的合作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三、生活中的防滑——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防滑措施和防滑用品。
1、(ppt照片出示)雨天,我们的大厅很湿滑,怎么办?
结冰的地面很容易让人摔倒,怎么防滑?
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防滑?有哪些东西能防滑呢?
(ppt出现鞋子、浴室防滑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七
1、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磁铁能吸引铁之类的物体。
2、让幼儿感悟到磁铁不同磁极的相斥作用。
大小不一的磁铁若干,幼儿钓鱼玩具,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材料包若干。
1.出示不同形状的吸铁石,请幼儿识别——它是吸铁石吗?(是或不是)
2.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吸铁石的作用。(上课时黑板上要用,妈妈包包上的暗扣等)
3.主要问题:吸铁石能吸住什么?
1.出示各种可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请幼儿猜一猜它们跟吸铁石相遇会产生什么情况?
2.让幼儿自主验证刚才自己的结论,两人一包材料。
3.让幼儿通过实验,将手上除磁铁外的材料分成两队,并请一名幼儿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老师和幼儿帮他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可以吸住的材料和不可吸住的材料。
5.总结幼儿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了解吸铁石的相关知识及它的学名——磁铁。
1.出示幼儿常见的“钓鱼”玩具,吸引幼儿兴趣。
2.与幼儿一同分析该玩具中磁铁的位置及作用。
1.出示两块有n、s标志的磁铁,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利用小型的两极磁铁制作磁性小火车,让幼儿体验同极相遇和异极相遇的变化。
3.让幼儿实验,根据同极和异极的原理制作磁性小火车。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新本领。
1.通过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利用圆环形磁铁和长棍,制作弹簧磁铁。
2.找一找社区中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下次和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找到的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八
1、了解电话、对讲机等通讯工具的使用方法。
2、知道现代化通讯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各种电话、对讲机模型若干。
2、事先在生活中对电话等有一定了解。
3、《科学》下p.16~17。
1、小明的爸爸外地出差,小明很想他,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联系上爸爸呢?
2、你使用过什么电话?各有什么特点?
3、请幼儿根据原有经验讨论并回答。
1、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进一步讲述电话的用处和功能。
2、介绍近距离童话时使用的另一种通讯工具:对讲机。
1、请幼儿认识一下手机上的按键,了解特殊按键的功能及其使用的方法。
2、试一试,手机怎样通话,它都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3、我们什么时候要使用电话?
1、幼儿在观察中了解电话的发展是怎样的。
2、知道几种应急电话号码。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九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捉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通过精心地准备材料,设计教案,到活动的实施,我都认真地对待,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地投入,效果较好。通过这一活动,我也悟出了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其实,一开始,我设计的活动是科常类的《认识泥鳅》。而捉泥鳅这一活动是从我试上后才生成的。试上时,我按原来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由于天热,泥鳅显得特别的调皮好动,不停地在托盘里游来游去,最后竟从托盘里跳了出来,这下我可傻眼了,因为我自己害怕泥鳅,不敢捉泥鳅。在我的影响下,几个女孩子也尖叫起来,可大部分孩子都显得特别兴奋,纷纷冲过去捉泥鳅,特别眼看就要捉住了,可泥鳅一滑又逃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激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活动也从科常类的认识泥鳅改为科探类的捉泥鳅。
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也如我所料,活动场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孩子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2、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一开始我也害怕泥鳅,可活动开始时,有教师捉泥鳅这一环节,为了克服自己对泥鳅的恐惧,我事先买了泥鳅在家里练习,先是戴了手套捉,适应一点后再把手套拿掉,到上课前,我已不再害怕,同时觉得泥鳅还蛮可爱的。我想也正是我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大胆探索,没有一个孩子因为惧怕泥鳅而不参加活动。
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活动中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地互动,但教师缺乏向孩子传递爱护小动物的思想,因此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显得有点残忍,用食品夹夹泥鳅时,有的泥鳅就被夹得出血了,但孩子们还是不放过。当时我也看见抹布上的血,虽然当时我及时鼓励孩子捉泥鳅时要注意保护泥鳅,玩的时候不要让泥鳅受伤了,孩子们后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现在想想,如果我在活动前就要求孩子们要注意保护动物,不要让泥鳅受伤了,那孩子们肯定会注意,不至于把泥鳅夹出血来还不放过,那活动就更完美了。这是我在活动前考虑不周,以后要吸取教训,活动前要考虑周到一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十
设计思路:
最近,我们班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一天,陈辰小朋友带来了几条小泥鳅,说:“我昨天和爷爷在捉泥鳅,泥鳅很难捉的,很滑的。”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有了兴趣。于是,我们生成了《捉泥鳅》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满足泥鳅表面特征的观察和感知。活动中,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捉为主线,让孩子在捉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不同材料捉泥鳅的结果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发现和判断自己的实践。
最后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应回归与生活。本次活动的延伸也是继续探索的起点。所以,我从捉泥鳅的现象中生成防滑活动,让幼儿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帮助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大胆亲近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捉泥鳅的快乐。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2、介绍泥鳅生活习性、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童谣flash《捉泥鳅》。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谣flash《捉泥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生生互动,了解泥鳅的一般特征,同时激发幼儿探索泥鳅的积极性。)。
师:歌曲中的小妹妹为什么那么高兴?泥鳅长的是什么样的?(请个别幼儿讲述已知的泥鳅的特征)。
二、观察感受泥鳅,进一步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提升幼儿经验,解决重点:黏液。
1、(出示泥鳅)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身上还有那些地方我们没说到的?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呢。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师提醒幼儿讲完整的话)。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第二次捉泥鳅。
师:泥鳅这么调皮,它有什么奥秘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泥鳅身上为什么滑滑的?
(如果幼儿说不出,师直接丰富: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能帮它逃走)。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4、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三、通过竞赛,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1、出示捉泥鳅的材料,请幼儿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材料来帮助捉泥鳅?为什么?
2、幼儿自由探索用棉手套和塑料手套、青菜叶和甜瓜叶、干毛巾和锦丝布捉泥鳅,并在相应的表格上作记录。(在使用的材料图片边打勾或打叉,要求两样对比着都试一试)。
3、幼儿自由结队进行捉泥鳅比赛。(提醒幼儿各队人数相同)。
4、比赛后、师出示统计表,记录,比较、发现结果不同的原因。
2)小结:粗糙的棉手套捉泥鳅时,防止泥鳅逃跑的力量变大了,泥鳅就不容易滑走了,塑料手套自己也是滑滑的。它捉泥鳅时,防止泥鳅滑走的力量还是很小,所以不容易捉到泥鳅。
四、联系生活,初步知道如何用粗糙材料防滑(让幼儿感受到探讨科学的问题,是为了解决生活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捉泥鳅,把地板弄地湿湿的,瞧地板变滑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滑倒?(引导幼儿观察鞋底)。
2、这个道理和我们用棉手套、瓜叶子捉泥鳅防滑的道理是一样的。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滑滑的地板变的不滑?(铺纸板、地毯、地上划纹路等)。
4、在《捉泥鳅》的歌声中整理场地,用拖把、抹布檫掉地上的水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十一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十二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十三
1.按要求接管子,发现管道的多种连接方法,知道节约使用材料。
2.能与同伴共同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积极参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1.课前经验准备:有接管子的经验:用接头连接过管子
2.试验材料:
各种长短不同的管子,直、弯接头,地上贴有接管子的框架标记。
1.自由接管子,回忆已有接管子的经验。
讨论:牢固连接管子及改变管子方向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1)第一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管子的连接情况。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第二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了解连接要求:节约使用材料,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两人一组合作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各组的连接情况。
3.统计使用管子的数量,知道要节约使用材料。
(1)讨论统计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同一起点开始,将使用的管子连接成直线,并在结尾处做上标记,通过比较长短,发现使用管子的多少。
(2)各组幼儿统计本组使用的管子数量,与同伴进行比较。
(3)小结:将两个分离的管子连接起来有多种连接方法,最节约材料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篇十四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亲近动物,在捉泥鳅中体验快乐。
2、引导幼儿感受泥鳅光滑的特点,发现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并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泥鳅若干。
2、脸盆、各种材质的手套、擦手毛巾等。
一、幼儿观察,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
1、盆子里有什么?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要求幼儿大胆地去捉弄泥鳅。
(2)、幼儿观察后讲述自己的发现。
(3)、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二、戴手套捉泥鳅,比较感知不同材质的手套对捉泥鳅的影响。
1、出示手套,幼儿了解不同材质的手套。
2、幼儿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比较容易捉泥鳅的手套进行尝试。
3、幼儿交流不同材质手套捉泥鳅的感受。
4、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5、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三、活动延伸。
1、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周末请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到小河里捉泥鳅,周一带到幼儿园放在自然角饲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2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