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段感悟的启示。写感悟时,可以尝试结合一些名人名言或者古诗词,给作品增添一些文化气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感悟,供大家参考。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独立的成绩和成就,而是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才能真正活出精彩的人生。感悟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引导我们向着更加充实、完善的生活方式迈进。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一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翻完了,从开学到现在,就快一个学期了。
从朱重八到崇祯,两百多年的历史,皇帝、文臣武将、太监、宫女皇妃、社会知名人士等等等,当年明月就这么慢慢说,一个一个说,然后我慢慢看,一个一个慢慢看,由刚开始的感情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后来慢慢的宠辱不惊,无论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什么,我都仅仅在旁边慢慢看他们的经历,因为历史,是我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有点胡说八道,是的,这点我赞成,但是这是一本正儿八经讲历史的书,我肯定看不下去。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掺杂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评价的。看书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借当年明月的视觉来感受明王朝兴衰起伏的过程。当然,里面的每一次权谋都惊心动魄,每一个英雄都感天动地,每一个坏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却好得没有道理。可是他们终究的结局都是:成为历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万历、崇祯、刘伯温、于谦、徐阶、张居正、严嵩、李成梁、李如柏、毛文龙、袁崇焕、高迎祥、魏忠贤……他们的嘴脸,好的坏的,一个个在大脑挥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历史,连皇后,也只记载是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兴的是,终于看完了,终于不用再考试复习的时候再纠结是看课本还是看《明朝那些事儿》——很多时候,选了后者,如果考得太烂,就是《明》的错,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嗯,安心复习,考完试干正事去。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二
第一次听到《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应该是很久以前了,总之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当时一听到这书名,我就非常抗拒去读它。因为当时这本书好像太出名了,大街小巷、报刊书亭里都有它的身影,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很有可能是一本错别字连篇整本书都在胡说八道的什么不入流的三流小说罢了,而且看标题就能知道它写的应该是明朝年间的事儿,那时我内心对这类历史读物也是非常抗拒的,就是自己太肤浅了怕自己看不懂呗。
后来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报社一位老领导的办公桌上摆了整整七部的《明朝那些事儿》,孤陋寡闻如我,其实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竟然有七部这么多!!!这就更加让我望而却步了,整整七部啊!这得读到什么时候,反正当时我是更加不想去读它了,怕麻烦!
直到在知乎上浏览到关于读书的一个问答,里面提到了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才发现自己之前错过了全世界,装逼之魂在我体内熊熊燃烧,我决定为了以后更好地装逼,必须要会一会这本书了。
结果这一会,我才知道自己之前错过了什么!我才觉得自己之前连书都没看就妄下定论的想法是多么肤浅!
我真的被作者的文笔和功力深深折服!
看到六君子之狱,杨涟竟被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致死,看着那血淋淋搬得文字,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他落泪吧。
还有下西洋的郑和,抗倭英雄戚继光......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在这本书里大放异彩,不管是在300年前,还是在300年后的现在,他们都将被人永远铭记!
我真的是越看越佩服作者,一个人能把一个朝代的繁盛兴衰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还是用这么温和友好的方式。300年的历史太长,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蝼蚁,就算是皇帝也有自己的无奈,或许这本书对专业人士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拘一格拆解历史,让晦涩难懂的历史文言变得如此有趣又充满吸引力,给我的感觉真的是很震撼的!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三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明朝那些事儿》我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但是不简单。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四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2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3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4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5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6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7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8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9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10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11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五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当时,我主要看一些趣味而又易懂的童话和小故事。大了一点后,我又把兴趣转移到动植物类型的书上。到了中高年级也就是此刻,我对历史类书籍产生了狂热的爱好。
今日,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明朝那些事儿》。
这称得上是一部十分好的历史类书籍。它的作者明月以生动诙谐的笔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大统一的强盛的礼貌帝国从崛起到如日中天再到衰亡和沉没的悲壮历程,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在元末上演了一出龙争虎斗、你死我活的情景剧,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黑暗与贪婪,战场的恐怖与无情。书中的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谋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厉、强势生存的精神和生存竞技场上的豪迈与落魄。体现出中国古代礼貌的英雄气概和本色灵魂。
也正是在这本书上,我读到了乱世的群雄逐鹿与太平盛世的风调雨顺。还读到了朱元璋铁腕肃贪、郑和七下西洋、仁宣盛世、孝宗重振大明等足以令中华人民所骄傲的故事。又认识了阴谋、政治的技巧足以令人大惊失色的徐阶、张居正等人和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徐达、孙承宗。他们就像大明的利剑和调节器一样,使明朝历史更加丰富精彩与动人。这本书同样毫不客气地指出明朝法律和政治上的严重漏洞与缺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完美帝国的风光,需要如此多的辛酸和泪水作为铺垫啊!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给中国留下丰富文化的古代帝国和创造者了。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六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我,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一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二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
三语言鲜活。石悦异常能来事儿,常常经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应对面,嬉笑间理解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读着读着,我流泪了,为地位卑下而心存善念的太监宫女,为正气凛然国之栋梁的大臣,为夜夜盼郎归而瞎了眼睛残了腿子的钱皇后(她的夫君明英宗曾被俘八年),为苦难的百姓。我愤怒了,为朱老板们的残忍荒谬无知懦弱懒惰,为官僚机构的互相排挤掐架,为万贵妃严嵩们的恃宠生娇(骄)。我笑了,为当年明月的俏皮和幽默。
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种本领,你就是必须会成功,本领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七
《明朝那些事儿》2014年以前在我家书架上是灰尘覆盖,脏的仿佛是一本本古书,可自从2014年2月至今,这本书已经被我读了不下10遍了。
说句老实话,我是很佩服当年明月的。翻遍全书,除了短短几句话简介,便全都是资料了。作者并没有像某些作家借助任何名誉、头衔、声望所带来的光环效应,倚老卖老,胡乱几笔完事,当年明月这是真本事,不然为何会有上千万的“明矾”?这部作品的幽默风趣,冲破了“史学作品都浮躁无味”的牢笼,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自然受人欢迎。
整部作品不仅仅让人发笑,并且不失严谨,结构紧凑,不知不觉中便会融入书中。看到朱元璋冲击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时,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宁死不为朱棣写登基诏书,最终被灭十族时,我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看到杨继盛死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为徐阶的胜利作铺垫时,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杨涟冒死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敬佩之余更多是对他命运深深的担忧---我在当年明月笔下的海洋畅游,每畅游一次,对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涟勇斗魏忠贤一事了。当时,朝中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状况,朝局动荡,而朱木匠------天启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贤倾斜。魏忠贤不可一世,控制了整个朝廷,而大臣们却只敢唯唯诺诺,做随风倒的墙头草,只求自我平安,不顾别人。仅有杨涟,他虽然孤独,却依然强大,依然坚持道统,在明白必死的情景下仍然坚持去做,真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最重要的藏书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八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精彩、生动。有几百个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现越南)。‘仁宣之治’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三杨”中的杨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谦。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岁半时,父亲杨美去世了。他的母亲在四处流浪时也不忘教他读书。后来他母亲嫁给一个叫罗性的人。罗性十分孤傲,强行给杨士奇改姓罗。在罗家举行祭祀先祖时,杨士奇悄悄地给自己的父亲跪拜行礼。这事被罗性看在眼里,他恢复了他的杨姓。自从之后,罗性对杨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养他,杨士奇也发奋努力学习,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在平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人穷,志不可短!
于谦我特别喜欢。当年,如果没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队打过来,大明王朝将自此灭亡。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谦下达总动员令。他分派诸将守护九门,如有丢失者,立斩!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并且面对也先的大军,他想了一下让自己镇守。最后一道命令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胆敢擅自放入城者,斩!”。简单说就是:“不胜,就死!”。正是这种敢死的精神和为自己的亲人报仇的精神,打败了也先的大部队。挽救了大明朝。
这本书生动无比,也给了我许多有益的知识。读完这本书,回老家过年时就问倒很多人,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保证能知识大增,考一题,对一题,永远不愁考明朝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九
假期一口气读完了当下十分火爆的创造网络奇迹的奇书——《明朝那些事儿》,读后确实感觉酣畅淋漓,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我读后的感觉,那就是“爽”。一提到历史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枯燥乏味,而本书的作者当今明月却一改常规,取而代之的是调侃幽默风趣,让读者欲罢不能。
本书文风严谨而又不乏幽默,而作者穿插的一些评论尤其是恰到好处,我除了佩服作者那丰厚的史学知识,更是感叹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一个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用如此老道、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出共计七册总计861285字史学巨著,将历史还原得清晰深刻、丰满圆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本书在新浪博客连载三个月逾百万点量,创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奇迹。因此我也常感叹到“奇人也”!
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朱元璋农民起义,经过艰苦战斗,打败陈友谅,凭借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登上王位,又杀掉胡惟庸,重权独揽;朱棣被逼造反,迁都北上,开创永乐盛世;无奈朱祁镇亲信宦官王振,断送了“宣统之治”的太平圣景;嘉靖万历爷孙更是深居简出,不理朝政,东林党与阉党的争斗四起;谁知明朝气数已尽,任凭勤劳努力的崇祯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法挽救颓势,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下灭亡。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十
今天去入职,发现只是办一些手续,明天才正式上班。闲了半天,补一下以前要写的文章吧。
以前对王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只限于书本上对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但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各种事迹的介绍以后,发现以前实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其实,我觉得王守仁的理论比“聪明的唯心主义”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一篇先写他理论的形成,下一篇写怎么用它来指导实践。
王守仁早年和当时的其他书生一样,是学习朱熹理论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万事万物中统一的规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维。用现代的话讲,朱熹的思想是认为人欲是导致社会混乱、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源头,应该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认识、掌握天理,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守仁在学习朱熹理论的时候,觉得似乎这种理论和现实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体哪里不对,于是就迈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命名为心学。几乎影响了往后明朝的所有历史,并给现代人也带来无数启迪。
这里无法说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历程,只摘选几个我影响特别深的。
王守仁在没有头绪的日子里,到处游历。又一次拜访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某个寺庙的方丈。两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学认识,可是总是谈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长时间沉默。然后王守仁问:家里还有人吗?方丈答:有,老母亲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长叹一声: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惭愧,因为他认为这表示自己修行不够。王大声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惭愧呢?结果,那个方丈直接卷铺盖,回老家,看母亲,不当和尚了。然后王守仁当然是遭到寺庙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给说得还俗了,这还了得!然后被赶出门。
通过这件事。王守仁认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为朱熹对天理的解释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词,让人意会。王守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终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阶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两者是一回事。心学由此诞生。
大凡这种说万事万物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述方式总是似是似无,人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客观规律)是由人来认识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维,成为了“人欲”(主观思维)的一部分。通俗点,我们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对“天理”的认识。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是相通的。
最初,小时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无理由地通过感情来做判断。后来,又发现其实感情是比理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因为理智的东西用计算机模拟比较容易,而感情基本无法模拟。所以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认为,具体到细节的事情上,主要遵从理智的判断,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顺应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感情发展。不过我始终无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联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这句话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是我现在的感想,不知道过若干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十一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
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十二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十三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将朱元璋的成功之路完整的记录下来了,讲述了他为推翻元朝政治的英勇作为,让人钦佩不已。一场场战役都诉说着他的智慧,一个个决策都显出他的敏锐,哪怕有时的一个错误也不会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勇敢、冷静、敏锐、聪慧。为了推翻元朝的阴暗统治,朱元璋带领起义军一点点的把原称霸一时的元军,一点点的击败。他的英勇形象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他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人,还有他手下的大将们和谋士——李善长、常遇春、郭兴、汤和、刘基……他们伴着朱元璋坐上皇上之位。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元朝动乱,父母兄弟饿死,他觉得极其不解,觉得好人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当上了和尚,他做粗活还要兼职清洁工、仓库管理员、添油工,他忍着。长期的困难生活,磨练着他的意志。朱元璋当了起义军,从一个亲兵长做到一个首领,他用自己的计谋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更加了解朱元璋,更加懂得了朱元璋当上皇帝的艰辛。
明朝那些事儿心得感悟篇十四
我读过许多书,有童话,有小说,有传记,有历史故事,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他让我知道了许多历史知识。明朝有276年之久,有16位皇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永乐皇帝――朱棣。
在我看来朱棣并不是一个好人,但它的确是个好皇帝,因为他很有远见。在他统治的时代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荒地被开垦,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和钱币,经济和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他还命郑和出海下西洋,把中华民族的先进科学和文明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他用了风趣和幽默解说了这段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4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