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专业能力。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一
复习内容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课时安排:。
约4课时20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教学重点:
难点2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字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学生很多知识掌握很好,就是数位顺序表不会画,有点不理解,但他们猜数字游戏很有兴趣,看来还是要兴趣促使学生爱上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二
教科书第38——39页。
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一、复习引入。
1、师报数,学生写数。
十六七十三五十一百二十五九十九四十八。
2、谈话引入:刚才我们写了几个数,你们知道100以内还有哪些数?它们之间的顺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相关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出示第38页例7的百数表。
引导学生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
1)、第一横行的5个数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是单数。
2)、从左上到右下这个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
3)、从右上到左下这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
2、学生独立填表中空格。
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
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
4、进一步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
4人一组,讨论并找出规律,然后全班交流:1)、每一横行都是十个数,除第一横排外,每横排中每个数的十位相同。2)、每一竖行也都是十个数,这些数的个位相同,且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10。3)、整十数排在最后一行。
三、练习:完成练习八第一题。
学生先独立填数,然后集体订正。
四、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1、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
1)分小组讨论比较,再全班交流。
a、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b、根据数的组成来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c、根据数的顺序来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
3)、思考:如果没有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得出用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来进行比较。
4)、同桌同学一起自学例8。
5)、展示学生比的方法,然后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一样,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3、练习:完成例8下面的做一做。
4、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100和99,问:100和99谁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00大于所以的两位数。
五、巩固应用。
1、练习八第2题:同桌拿卡片,一起从小到大把卡片重新排列。
2、练习八第3题。
3、完成第39页的思考题。
六、小结:
略。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四
一.想一想,填一填。(每空一分,共21分。).
110个十组成的数是().,它前面的一个数是。
256的十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个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
3.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
474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5按规律填数.
1015()()()()。
()()()424446()。
二按要求填一填。
1看数画珠子(每个2分,共4分)。
十位个位十位个位。
707。
2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下面各数排列起来.(每空1分,共5分)。
4554405034。
()()()()()。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每空0.5分,共5分)。
15-8=12-9=14-6=11-2=。
6+7=4+8=18-9=5+9=。
12-5=11-6=。
2.在()填上““”“或”=“。(每空1分,共6分)。
14-6()815-2()619-7()14。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每空1分,共6分)。
()-5=87+()=15()-6=6。
18-()=714-()=9()+6=16。
四.动脑筋,想一想(共16分。)。
1.观察物体。
五.用12.5.7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决问题。(每道小题6分共24分)。
1.我们16人约好一起去郊游,已经来了9人,还缺几人?
2.一辆公共汽车,到和平路下车8人,车上还剩11人,公共汽车中原有多少人?
3.林林已经写好15个生字,还有5个生字没写,他要写多少个生字?
4.少先队员学雷锋,一班和二班共做好事18件,其中一班做8件,二班做多少件?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五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约4课时20以内的数
通过复习20以内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
难点2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复习读数、写数、数数、数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学生读20以内的数。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如十九(学生写19)等。
3.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7数到15。
4.两个两个地数,从2数到20。
5.填数,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并指名学生口答,后集体口答,检查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的情况。
二、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
1.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指2名学生回答。
3.问: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3'这个数?
指一名学生演示,然后问学生13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子。
4.学生做教材第118页的第2题。
5.师生对口令(11一20各数的组成)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几?十二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
三、复习序数的含义
1.出示教材第116页的第3题,先让学生口答,再在书上填写。
(1)从左边起,红珠子是第几个?
(2)把第14个珠子涂上颜色。
2.数字游戏,猜猜我是几。
(1)我是10前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2)我比9少1,我是几?
(3)我是12和14中间的一个数,我是几?
(4)我是19后面的一个数,我是几?
(5)我比18少1,我是几?
(6)我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我是几?
(7)我是由2个十组成的,我是几?
四、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1.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
(1)指名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4=74+3=7
(2)这两道加法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学生看这幅图,列出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得数。
指名学生说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五、课堂练习
总复习的第1、2题。
1.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并针对情况讲解。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学生很多知识掌握很好,就是数位顺序表不会画,有点不理解,但他们猜数字游戏很有兴趣,看来还是要兴趣促使学生爱上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六
复习内容:
总复习部分内容及补充内容。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复习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复习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齐背乘法口诀。
根据“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能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复习乘除法的意义:
1、问:46=24表示什么意思。
24÷4=6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46=24表示4个6相加或者6个4相加得24。
24÷4=6表示24里面有几个6或者把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问:在46=24中,“4”叫什么“6”叫什么“24”叫什么。
问:在24÷4=6中“24”叫什么“4”叫什么“6”叫什么。
巩固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赛一赛谁做得又对又快;
指名说个别题是如何算的;
集体订正;
2、完成总复习第2题。
a、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
b、指名回答,集体核对;
课堂作业:
1、口算册。
2、根据“七八五十六”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说出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的组成。
2、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和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评论。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数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是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让他们更加巩固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重难点。
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难点: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评论。
一、导入:跳跳虎悄悄地告诉我一个秘密,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智慧岛上,藏有一个智慧宝箱,听说打开宝箱的人就会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今天跳跳虎想带着大家一起寻找宝箱,你们愿意吗?但是智慧岛上机关重重,让我们一起闯关吧!
二、练习。
1.第一关:填一填。
我们来到游乐场,闯入第一关填一填,在做题之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第4组:2个+15。表扬:你很会思考,满十进一,方法用的很好。
2.按规律填一填:。
刚才我们顺利的闯过第一关,要进第二关,必须要来乘坐刺激的过山车,要想让过山车开动,我们必须按规律把这些数填完整,在填数之前,你们要先判断什么?顺数还是倒数,几个几个数。请大家动手填一填。
汇报:和它们填的不一样的请举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语言准确)。
过山车已顺利开启,你们做的好进入第二关准备了吗?
3.送小鸟回家。
我们进入爱心城堡,这里有一群迷路的小鸟,我们只有把这些小鸟按要求送回各自的家,才能顺利过关。
汇报:小鸟给大家爱心竖起大拇指。
4.第三关:比一比。
离开爱心城堡,我们来到池塘边进入第三关:比一比。
动手画一画,和上面小朋友画得不一样的小朋友请举手。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第四关:拨一拨:。
小朋友对100以内的数大小比较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我们才顺利的进入第四关:拨一拨。
小结:不同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6、想一想试一试?
用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258。
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7.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地闯关成功,我们一起打开宝箱吧!
你们每一队派1个代表上来,领取你们的神奇力量吧!
三、小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八
一、口算(10分)。
13-7=14-5=4+9=5+8=。
15-5=18-9=59-9=50+8=。
23+4+9=54+30+4=24+30+5=86-6-50=。
二、填空题(32分)。
1.5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由8个一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
2.一个一个地数,()个一是100;十个十个地数,()个十是100。
3.34的十位上是(),表示()个十;它的各位上是(),表示()个一。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位是十位,第三位是()位。
5.64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6.把这些数从大到小排一排:2560191008246【小学生期中考试】。
7.18连续减3:18,____,____,____,____。
9连续加7:9,____,____,____,____。
三、数一数。(6分)。
()个()个。
四、在里填上“”、“”、“=”。(5分)。
355378691331。
6560+510090+93736+5。
五、把下面的算式按得数从小到大排一排。(8分)。
七、看图列式并计算。(15分)。
(1)(2)。
(3)。
八、解决问题。(16分)。
1.妈妈买来10米布,做衣服用了4米,还剩几米?
2.明明参加60赛跑,已经跑了20米,还剩多少米没有跑?
3.38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现在已经来了16只,还有多少只小动物没来?
4.商店里有85个风车,又送来10个,商店现在有多少个风车?
聪明题:(10分)。
你能把1,2,3,4,5,6,7,8,9这9个数字填到下面的格子里吗?要求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5。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九
第93---95页。
1、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提高计算效率。
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修改意见让学生通过情境,培养计算的正确率。
时间掌握在2.5分钟。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明确估算是通过判断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进行的。
帮助学生弄懂题意,理出解题思路,再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情境出示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提出不同的问题加以解决。
可以各种形式让学生提问,求差,求和都行。让学生畅所欲言。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两只小蚂蚁要过河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不过,帮助小蚂蚁的同学要听老师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把题目算对,小蚂蚁才能安全地过河。
出示课件:第7题。
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对先到达终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最后到达的小组要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1、第8题。
学生自己做题,然后同桌对答案,说算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再集体订正。
2、第6题。
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估算方法。
先出示:6+5274+5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再出示:48+3。
65+6。
问: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我们会估算了,下面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估算方法。
估算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检查估算是不是合理。
1、第9题。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清图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你怎样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各队得的`名次和各名次的得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计算得分,看谁的动作比较快。四人小组合作。
三队的得分算出来后,你有办法给它们颁奖吗?
看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回家把第9题提些问题考考爸爸妈妈,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教学后记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板书设计:
9、小熊队:15+7=22。
小兔队:10+7+7=24(最多)。
小狗队:10+10=20。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一
总复习部分内容及补充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复习乘法口诀:
齐背乘法口诀。
根据"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能说出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吗。
复习乘除法的.意义:
1、问:46=24表示什么意思。
24÷4=6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结:46=24表示4个6相加或者6个4相加得24。
24÷4=6表示24里面有几个6或者把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问:在46=24中,"4"叫什么"6"叫什么"24"叫什么。
问:在24÷4=6中"24"叫什么"4"叫什么"6"叫什么。
巩固练习:
1、完成总复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赛一赛谁做得又对又快;
指名说个别题是如何算的;
集体订正;
2、完成总复习第2题。
a、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
b、指名回答,集体核对;
课堂作业:
1、口算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二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1+3=4。
方法二:13-3=1010-6=4。
方法三:9+()=139+(4)=13。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整时、半时、大约几时认读钟表时间的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在探究时刻之间变化的。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认读时间的表象,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
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3、经历认读钟表时刻探究问题的过程,体会时刻(时间)与人。
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玩具钟表(或模型),教师准备演示用钟表。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
(1)玩电瓶车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2)坐飞天轮的同学是4时开始的,结束时是。
(3)坐龙船的同学是开始的,结束时是。
(4)跳蹦蹦床的同学是3时开始的,结束时是4时。
(5)买票的小朋友4时进“儿童乐园”,离开“儿童乐园”。
(6)“儿童乐园”每天下午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为2时——6时。
二、自主探究:
1、以6个问题为框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以问题(1)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开始玩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2)让学生利用钟表(或模型)进行操作。
(3)指名几名同学演示。
(4)教师引领探究——利用教具(钟表),师生共同完成从到一直到的拨针操作活动。
2、画出整时:
a:能不能把问题中的4时、3时、2时、6时画出来?请同学们利用钟面图,画上表针。(每个同学发一张钟面图)。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画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指名几位同学上台展示。
c:让画错的同学进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能发现什么?
2、在认读钟表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把认读钟表要注意的事项说出来:辩认时针与分针,看清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0”,能正确读、写“0”。
2、联系实际了解“0”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0”。
3、掌握0的排数,能正确完成看图写数、读数和排数练习。
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0”的读、写及排数、写数。
教学难点:
理解“0”的含义、“0”的写数和排数。
教学准备:
课件、红花、数字卡片、头饰和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唱一唱。
出示课件,播放儿歌《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
0像鸡蛋做蛋糕。
2、认一认。
出示数字,分别点学生认读数字1~9,边读边写出数字。
3、说一说。
(1)只小兔。
(2)()只小熊。
(3)()只小鸟。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0。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小鸟一只只地飞走了,天上还剩下几只鸟呢?”
学生分别回答“5、4、3、2、1”。
当鸟全部飞走时,教师问“还剩下几只鸟呢?”
引导学生回答“天上没有鸟了”。
一只鸟都没有了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出示数字“0”。
2、导读“0”。
引导学生分小组读“0”,边读边用手跟着老师书空写“0”。
3、理解“0”。
(1)四只小鸟飞走了,(没有小鸟了)树上还有“0”只小鸟;。
(2)小白兔把胡萝卜吃完了,(没有胡萝卜了)还有“0”个胡萝卜;。
(3)四个气球飞走了,(没有气球了)还有“0”个气球。
什么都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4、演示“0”。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扮演蝴蝶,另两个小组读数、写数。
5、写写“0”。
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0”,分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写得又快又好。
6、说说“0”。
(1)引导学生观察:“0像鸡蛋做蛋糕”。
(2)学生想一想:你还知道有哪些像0的物体呢?
7、排排“0”。
012345678910。
三、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1、数一数,写一写。
2、读出尺子中的各数。
3、填数。
13579。
四、联系实际,拓展教学。
1、生活中的“0”无时不在,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分别读出数字。
2、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0”的物体呢?
五、练习。
1、书写“0”。
2、找一找与“0”有关的事物。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六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七
13、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14、在钉子板上能围出一个圆吗?能不能。
15、用正方体画出的每个面是形。
16、用能画出种长方形。
17、1张拾圆可以换()张壹圆,可以换()张贰圆,还可以换()张伍圆;1张20圆可以换()张伍圆;1张50圆可以换()张20圆和()张拾圆;1张100圆可以换()张50圆。
18、书包的`价钱是65元,小明的钱正好可以买一个书包,小明最多有()张十元。小丽买书包付的全部都是十元,小丽最少要付()张十元。
20、小白兔和小松鼠一起去拔萝卜。
上午下午。
小白兔38个41个。
小松鼠47个49个。
(1)小松鼠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2)小白兔上午比小松鼠少拔多少个?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八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38-2=33-1=。
2、例1:口算。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3、试一试。
想:869个百-349个百。
4、小结。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复习教案篇十九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题。
1.做第14题.。
2.做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做第16题.。
4.做第17题.。
5.做第18题.。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可以问一问学生:第二问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在哪里?
二、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补充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3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