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人与生活之间的对话,是心灵的声音和生活的烙印。怎样培养出更敏锐的感悟力?让思维更加敏捷?请跟随小编一起来读一些关于感悟的文字,或许能够让您有所感悟。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一
文丨姚娜。学习如何表达愤怒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以前表达愤怒时,对亲近的人会怒吼,因为我知道他们会包容我,他们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对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学,我通常会不理睬,横竖看不惯他,也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怕引起更大的冲突不好收场,只能敬而远之;对于陌生人,在我的定义里是“不道德、没教养”之类的,我通常安慰自己这辈子可能遇不见了,息事宁人,就当没看见或没听见。
不管是“忍让”还是“发泄”,我都会在事后责怪自己“胆小怕事”或“冲动幼稚”,每次都在心里默默的骂别人和自己千万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内伤了。
其实,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与其指责自己和他人,不如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识的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因为指责一个人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们的愿望就更难得到满足。
其次,我们也尽量不要给任何人贴标签,这也会带来暴力。负面标签带来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正面标签也是要不得的。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对着别人夸我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孩子,一脸的骄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试,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妈都挺满意。可我一看试卷,发现错误的那道题是马虎错的,要是认真检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里遗憾,难过,哭的稀里哗啦的。从此我就被贴上了“上进心很强”的标签。从此,不管大小考试,不管自己是否有遗憾,我都会大哭一场,因为我不想让我妈妈觉得我“上进心强”这个“优点”是枉然,不想让她失望。
说白了,充分表达愤怒,是在认真倾听,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不带任何指责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从而达到互利互赢、互谅互解的理想状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是在愤怒时强压怒火,静下心来就很难做到,也许“除了呼吸什么也不做”真的能帮助到我们,这还是需要不断练习强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亲爱的同学们!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二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说的太对了,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就要说出对应的话,有时候总是我们对别人的期待和对别人的看法过于太果断,所以导致我们有个错误的感受,以至于沟通无效或者别人直接不理解。
看了这本书,了解到了批评往往含期待,其实就是暗指自己的表达或想法没有得到满足,因为这样经常自己爱发脾气,也不去沟通,老是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就是不会表达需要。有时候孩子让讲故事,一本接着一本,有时候真的太累了,嗓子都疼,我就埋怨孩子,一直讲没完没了了。其实我完全可以这样表达自己:“孩子我需要休息了,因为我的`嗓子太疼了。”孩子也会理解,说:“这本书讲完就别讲了,妈妈。”
其实生活中真的没有那么多矛盾,缺的就是不会表达,一家人很难静下心来,友善的说出自己的需要,所以从我这里开始,首先改变自己,相信家庭会越来越好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三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四
文丨鲁雨欣。这周继续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说实话,我很喜欢这本书,经常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今社会,人们可能习惯于围绕个人利益去采取行动,往往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条件反射式的语言暴力既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并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会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经常说话不经大脑考虑,一句无心的话就让别人生气了,自己还不知道咋回事。事后想想,一定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要不就是我说话语气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时候是一个脾气挺倔的人,说话也冲,经常一句话就把人噎住了,让你不想再跟他说下去,因此妈妈经常气的流眼泪。只要爸爸在家,我们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欢声笑语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妈妈说。
如今我们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琐事,自然也就有争吵,情绪上来的时候会不加思索的说出一些难听的话,发一顿火,但事实是对方并没有因为你的发火而有所改变,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把自己气的够呛。
前几天姐姐和姐夫因为回家看老人的问题闹别扭。姐姐说:“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周末。”
姐夫说:“回家看爸妈还要挑时间啊?你就是不孝顺。”
“我怎么不孝顺了?我给爸妈买的东西还少吗?你凭啥这样说我?”
就这样两人就吵起来了,姐夫打电话把我叫去了,我看着她们俩的样子都有点苦笑不得,都几十岁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还这样。就跟他们说起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要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沟通,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对方,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跟姐夫说:“不能给姐姐贴上不孝顺的标签,会破坏她的情绪,肯定会跟你反击啊,要冷静,你们都用暴力语言也解决不了问题啊,只会伤害对方,有话好好说。”事后姐姐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咱家人说话是不是遗传啊?咋都跟老爸一样冲呢?也难怪你姐夫生气,肯定是我说话语气太重了,一点就着,跟个炮仗一样,那个男人会喜欢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善用语言,爱自己,爱家人,把爱溶于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五
文丨陈爱波。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今天算不上心得,唠唠家常吧。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六
文丨李凤霞。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人类有很多感受,伤心呀,高兴啊,失望啊等等,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而引发,通常我们习惯把这种感受归结于那些行为或者是言语带来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们有这种感受的。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实我的这种感受,来源于我自身的需要(我做为孩子的母亲,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深挖之后发现的,这个真的需要练习长期的练习,形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及时去挖掘内心的需求,否则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把别人的一些言行当成我们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个心得就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阶段。有时候觉得日子过的就特别憋屈,特别委屈,原来自己是在牺牲自己,迎合别人,光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己非但没有更好过,而且确实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儿似的,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么就只能委屈自己了。当别人一不高兴,我通常会自责或者心虚。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有爱有力量,我们乐于分享,乐于贡献,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要的就是那个香,我乐意要那个香!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七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是的,我们渴望别人在表达感谢时把事情的经过说的详细一些,说明他们真心的在感谢我们。那我们在感谢别人的时候,为什么羞于说得如此详细呢?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不擅长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这大概是根源吧!文丨张瑾。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八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九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习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一
不加评论的观察!
清晰明确的感受,
具体的需求
最终由上得出自己的请求。
而上面的四个要素是搭建在倾听之上的!不仔细倾听,自然不会有明细感受,明确的需求,
后面的章节不管是
“爱自己”
后面的这些总给我感觉
要像一个孩子一样去表达自己就好,没有那么多需要顾忌的。
就这样,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二
昨天赵老师说,“今天的文章还是如此的优质啊。我希望读书的时候不仅在意识层面能让自己有所收获,也能实实在在的在生活中能够用得到。希望也能看见你真实的应用故事哈。”
这段话的勉励让我感到,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这句话也是今天读到的《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体会和表达感受”以及“感受的根源”。
我感受到,在我说出,“可以被共鸣是一件如此喜悦的事”,我的内心又感受了一次我刚刚看到这段话时由内而外的喜悦,就如本书的作者说到的,表达感受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这个角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从今天的题目里感受我不太好的状态(昨天没有把握好搬东西的重量触发了腰上的旧伤),身体上的不舒服造成读书、码字都不太能集中精神,既然思路可能不是特别清晰,那我就多写一写最直接的感受好了——其实,这个题目算是我跟乃们撒娇扮可爱,这个技能我是跟家里3岁的小外甥学的,难受了就哭,高兴了就笑,喜欢就拥抱(好像还挺押韵)直接表达自己感受的感觉不要太爽。
如本文作者所说,成熟的人本该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都可以体察细微,但是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职业、家族文化遗传、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之类。
但这些在我看来,直观的说,是这个世界声音那么多,我们到底要听谁的?父母的?权威的?伴侣的?不如请他们都“shutup”,先听听自己的。当我们摒弃其他人的声音,认真听自己的时候,如同给自己一个拥抱,世界就不那么“无情”了。
如果我们认真体会自己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其实,感受都是我们自己的,同理,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从这个思路扩展开来,在沟通的时候,按照本书前面给出的提示,说事实,谈感受,不仅仅忠实于客观,同时也客观的表达主观——当感受有了前因后果,对方不会感受到这种感受的攻击,双方也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陷阱里了。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三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身体暴力都源于语言,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竟然不自知,这些伤害不露声色,仅用只言片语便使我们遍体鳞伤,进而激怒受害者时,马上将小问题发展成“身体的暴力”,使他们情绪失控、难以自已,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方的“暴力”反击时,让我们才觉悟到自己说话的得失,伤害了对方自尊、面子、情感,同时也造成了自己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彼此之间变得冷漠、隔阂、敌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和愿望,不能倾听对方的需求,困于暴力沟通之中,百思不得其解,令人痛苦不堪。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让我们学会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说出伤害人的话,学会了好好说话温柔以待,言语上不再批判、指责、诋毁、猜忌、比较、命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口不择言等无心或有意的暴力,刺穿我们坚硬的盔甲,直至内心深处。
非暴力学会创始人阿伦.甘地说,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它的无情。
而改变沟通方式则是转变生活方式,改变无情世界的最佳途径。
《非暴力沟通》教给了我们一种沟通方式,通过表达与体会观察、感受、需要,以及作出具体请求,明确表达内心,提醒我们觉察和内省,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与需要。
在表达需要之前,先摈弃自己的情绪因素,不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刻意扭曲他人行为,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
出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希望对方做些什么,清楚表达出来,请求而不要命令。
用心倾听他人的感受与需要,询问和反馈,有效地帮助对方。
不要吝于表达感谢与赞美,大方表达与接受。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都是友善的,那些看似不友善的沟通方式,多来自于生活中的不经意的习惯。非暴力沟通源于爱,让我们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迎刃而解遇到的难题,让爱、关怀与欢乐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四
感受需要、聆听心声!
我会伤心,会气愤。也会还击。
当我伤心时,我会看不起自己,开始自责。当我生气时,我会把火压下来,不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火山终于还是暴发了。
现在,我开始接触《非暴力沟通》,了解了面对指责的话,我们如何加以面对。
当我碰到门边,碰疼了自己,妈妈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对她说,“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着我。没有说下去了。
当爸爸对妈妈说,“女儿怎么总是不争气,不够优秀时”,我体会到爸爸是爱我的,他是希望我过得更好。
当儿子说“别碰我!”,我体会他的需要和感受,发现我之前刚刚说不爱他了。他伤心了。我抱着他,对他说“妈妈错了,妈妈只是生气,你没有好好吃饭,而在吃饼干,对不起”。他哭了。紧紧抱着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伤心了。他是爱我的,也希望妈妈永远爱他。
当一个人发泄他的不满时,总是有些需要没有满足。如果一个人说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亲近你。如果我们在听到控诉时,不妨改变原有模式,选择《非暴力沟通》方式,先深呼吸,让自己冷静,再想想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爱,如果你爱他,就说“我爱你”足够了。我们的需要怎么表达呢?通过控诉的方式吗?对方能听得下去吗?如果你说“你总是不关心我,天天很晚才回来!”,他听到的是在指责,他并不会想你心里的真实想法。如果你说“明天有空吗?一起吃饭吧!”他估计会把你的请求考虑到日程中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心。也并不想指责他人。请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别人真正的需要。
聆听心声!这是我从《非暴力沟通》中学到的。希望与你分享!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五
作者还列举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来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踩过雷:
a.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警惕对他人进行分类和评判,比如“地域歧视”、“贴标签”。
b.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c.回避责任:成长环境、他人行为、上级命令、同伴压力、规章制度、无法克制的冲动等等都是回避责任的借口。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同样我们也不用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d.强人所难:可以提出请求,但不要威胁或强迫他人。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确保我们清楚地传递了并不想强人所难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六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况相通,乐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美]马歇尔·卢森堡著)认为非暴力沟通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方式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种沟通方式可以让人们诚实清晰的表达,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9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