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活动而编制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优秀的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教案的优秀范文充分展示了教学步骤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的安排,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和的认识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四中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及时鼓励。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这道题就藏在数学书中36页,谁能找到它,快速的练一练。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快速的找到37页练一练第二题,看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3、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看谁的动作最轻画的又快又好。
4、数一数。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5、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和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感知角是有的大小的,能够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一、游戏导入,感知角。
1、引出角。
谈话:同学们,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纷纷举手。)。
指一名学生上台来摸。学生摸出后,加以激励。随后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摸你也能摸出来吗?(生齐答:能!)。
师:你们都这么确定能摸出圆来,请问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答:因为别的图形都有角,可是圆边上都是滑滑的,没有角。)。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角也是平面王国里的一个成员。(板书:认识角)。
2、找角。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除了圆,其余的图形中都有角,那么我们就先拿出三角形,请你把角找出来。
指名学生在三角形上找角。
(学生找角只摸顶点。)。
教师示范指角:刚才同学们摸的是角的一部分,正确的摸角方法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从顶点出发摸两条边)。
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重新摸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现在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找角吧!
二、建构模型、抽象角。
1、抽象角。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一看,你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学生自由的找角,并全班进行交流。)。
师:将这些物体面上的角移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从剪刀、三角形、闹钟上抽象出角。如图:)。
2、画角。
师:(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下面看一看老师怎样画角?先画一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线,再在里面画一条弧线,就成了角。(教师分别在黑板上画出以上三个角。)。
3、角的组成。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画的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全班交流得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教师板书:如图)。
边
边边。
顶点顶点顶点。
边边边。
4、练习。
判断: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判断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在追问: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5、做角“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操作,指名到视频展示台上操作,全班交流操作情况。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谈话:我们的这个新朋友真的很调皮,它还会变化呢!
教师再转动分针和时针,使夹角变小。
提问:现在这个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角怎么样?(板书:角有大小。)。
(2)课件出示例题2中的三个钟面。
让学生比较那个角最大,那个角最小,并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是观察边叉开的程度,也可能数格子,都肯定鼓励学生。)。
2、做角活动。
(1)谈话: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用准备好的材料做活动角。
(2)同桌每人做一个角,比一比谁的角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发现凭观察难以比出大小的角,让这两位学生上台全班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用重叠法比较。
多媒体课件演示用重叠法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4)引申。
a、“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引导学生把扇子和剪刀慢慢打开或合拢,观察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的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b、“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发现折出的角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指给同桌看。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个图形?
如果你是角,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指名学生作角的自述。
3、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找一找,摸一摸。
和的认识教案篇三
1、通过实物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脚部分与脸部)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在视频录像中了解其生活习性、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视频、小猫、手套、猫粮。
1、幼儿对猫已有经验的反馈。
教:今天有只小猫来我们中二班做客,你知道小猫的一些事吗?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把幼儿的已有经验以板画形式给予展示记录2、出示小猫(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2、观察小猫脚部特征(同时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验证)老师戴上手套抱出小猫。
教:老师为什么要戴上手套?
(小猫有爪子)小猫的爪子是怎么样的?幼儿先说再验证,教师抱着小猫给幼儿近距离看爪子,尖尖的、弯弯的象什么一样?(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教师配音帮助幼儿感受其厉害之处)(补充:尖尖的爪子不用时是缩在里面的,所以我们刚才不太看得清楚。用了才露出来)
教: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再次近距离给幼儿看看脚,说说那块肉垫,引申到已学儿歌的词(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把猫放下来让它走走,大家倾听其走路无声。)
3、通过喂食观察其脸部特征回忆一下猫爱吃的食物,再出示猫粮,这是小猫的食物,老师进行喂食(根据情况是否能请幼儿尝试喂食)
教:看,小猫在干嘛?看看她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瞧,它边吃嘴边还有什么在动啊?(胡子)谁也长胡子的啊?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教师勾画猫脸,画上嘴巴胡子,小猫像了吗?还少什么?添画眼睛、耳朵(谁来说说小猫眼睛、耳朵的事情)随意说说即可看看黑板上的小猫还少什么?添画长长地身体和尾巴。简单表示小猫全身的毛。
欣赏碟片(分段看、三段内容)
接下来有一段小猫和小狗的录像(看时间进行)你猜它们在一起会是好朋友还是要打架?如果打架谁会先动手呢?观看录像(边看讲述小猫的动态)知道结果了吧。
5、小结: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看照片)
大班健康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公开课视频+原版ppt课件+教案反思中班歌唱活动《拯救大蛀牙》公开课视频+教案+ppt课件+音乐(第11届幼儿园音乐优质课)
和的认识教案篇四
1.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大方地介绍自己,并学会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认识班里的同学和任课教师,知道他们的'一些情况和特点。
3.对班级同学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和进一步交往的兴趣。
一、导语。
小朋友,从开学到现在你认识几个小朋友啦?说说他们的姓名?
二、揭示课题。
板书:我叫……我家住在……我喜欢……我会……。
2.同桌互相介绍。
3.反馈:说说你的同桌叫什么?家住哪里?他喜欢什么?他会什么?说说名字的由来。
三、才艺大比拼: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比一比,赛一赛。
五、小结。
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到了他们许多情况,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了解,就能做好朋友。
和的认识教案篇五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和的认识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要保护手的方法。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关于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的幻灯片
一开始部分师:请小朋友把你的小手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做游戏。游戏:听我说,跟我做"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放下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前伸。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往后伸。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抱起来。小手小手拍一拍,我把小手藏起来。"二基本部分1、知道人有两只手,两只手的大小一样,也叫一双手。
(1)师:刚才啊我们小朋友和自己的小手做了游戏,现在请你数一数你有几只手?老师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有几只手(两只手),(2)知道两只手也叫一双手师:小朋友都有两只手,比一比你的两只手是不是一样大的?你是怎样比的?(请幼儿自己先探索方法,再教给幼儿比的方法,将手掌合起来,手指对手指)小结:小朋友都有两只手。两只手是一样大的,所以它又有另外的名字叫一双手。
(3)举手游戏:老师说"一只手"、"两只手""一双手"请幼儿举手。
2、数一数,一只手上有几个手指。(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行,口手一致地点数,数好后再换一只手数。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自己的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小结:每只手上有五个手指。 3、学习五根手指的名称。
(1)师:我们的五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就像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先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你的五根手指长得是不是一样长?(让幼儿自由讲)找出你最长的手指,并把它捏住。老师介绍:"这个手指长在中间,所以叫它中指。"老师伸出大、小拇指,问幼儿:"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幼儿说出大拇指与小指)老师伸出一个手指点东西,介绍:"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老师介绍:"还有一个手指没有名字,我们叫它无名指。"(2)小结:刚才呀我们认识了自己的五根手指,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最长的手指呀叫---中指;大的粗的叫----大拇指;小的细的叫----小指;点东西的手指叫----食指;没有名字的手指叫----无名指。
(3)以游戏形式巩固。休息:现在呀我们要请我们的手指休息了。大拇指睡着了,食指睡着了,中指睡着了,无名指睡着了,小指睡着了,我们都睡着了。起床: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醒了,无名指醒了,小指醒了,小手拍拍都醒了。
三结束部分利用幻灯片帮助幼儿了解手的作用及保护方法。
(1)手的作用。师:我们大家都有一双手,那么手有什么用处呢?(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考虑)我们的小手能拿东西、洗脸、刷牙等。(幼儿先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后出示幻灯片小结)(2)保护手。师:手的本领很大,能为我们做许多事,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手。幻灯片提示:不要用刀子或剪刀把手弄破,不要咬手指头,勤剪指甲,勤洗手,冬天还要擦护手霜、戴手套等。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和的认识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经历“摆一摆”、“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组角、活动角。
学具准备:三角板和长方形、三角形纸片、塑料小棒、做活动角的硬塑料片。
教学过程:
一、创情引题,初步感知。
课件显示:美丽的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屋。小兔们正在乔迁新居。
师:小朋友们,兔子家的小屋漂亮吗?谁能在小兔的新房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学生回答后,电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在这些图形中还藏着一种新的图形,请看大屏幕(电脑演示)像这样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自然生成。
(一)欣赏生活中的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
课件分别显示:剪刀上面的角、钟表上面的角、红领巾上面的角。
(二)体验角的特征。
1、摆角。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
学生摆完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边摆边说出是如何摆的.。
2、摸角。
学生活动:先摸角,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尖尖的、直直的)。
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叫做角的两条边。(师在一个角上标出)同时教学角的写法和读法。
4、判断下面各图是不是角。
5、寻找生活中的角。
师:除了这些角之外,你还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角呢?现在就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找一找、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找得准,找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寻找身边和周围物体上的角。)。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1、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成一个活动角。
(2)让每一个学生活动手中的角,发现有什么特点?(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发现活动角可大可小。
(3)小组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全班讨论交流发现活动角的特点:(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2、比一比(老师出示自制学具)。
(1)出示一组可以直接判断大小的一组角。
(2)出示一组比较接近的一组角,让学生判断讨论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
(3)比较两个边长不一样,但大小一样的角,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练一练。
课件出示几组角进行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深化训练,拓展延伸。
1、填一填。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2)角的两边()越大,角越大,与的长短无关。
2、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3、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
4、巩固新知,出示角的歌谣。
角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
要看张口不看边。
和的认识教案篇八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认识米
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介绍米尺
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实践活动
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和的认识教案篇九
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正确读写8和9。
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和9。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1、动手操作。
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
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p59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
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先写圆再竖。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
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画的角与黑板上的差不多样子。你们还能再画一个角,使一条射线的方向跟刚才不同吗?请大家画一画。(指名学生画角,老师巡视)。
5、教学角的大小比较。
提问:你觉得刚才画的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指出:也就是说,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演示两根红色细木条做成的角。说明:旋转这两根中的一根木条,形成的是什么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这两根细木条是这个角的什么?
现在我把这根细木条继续旋转,使两条边比刚才叉开一些,你觉得现在这个角比刚才怎样?如果两边再叉开一些呢?(继续旋转)。
指出:旋转其中一根木条,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角比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板书: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样比较呢?现在看老师比一比,请你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取出一个白色木条的角,把角重叠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哪个角比较大,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方法: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红色木条的角和同样大的白色木条的角重合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说明看出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红色木条的角与黑板上画的角比较,(使木条摆的角和画出的角相等)要求学生说明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出来的。
说明: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一条边也重合,如果另一条边重合,则这两个角就相等。
6、做“练—练”第3。
让学生把三角尺按在课桌上,先用锐角分别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说哪个角大一些;再用两个直角比,说说大小怎样。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老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直线。
第(2)题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经过这两点只能画几条直线?
3、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先做在课本上,再口答,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个角。
追问:这个角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请你再告诉大家,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懂得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的大小。
3、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8和9的写法。
一、复习。
1、填一填。
(),1,(),(),4,(),(),7。
7,(),(),4,(),(),1,()。
请同学口答完后,全班读一读。
2、看图写数。
投影出示7朵花。
一共有()朵花。(7朵)。
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
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
二、新授课。
1、8和9的认识。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8棵树,8个字,9盆花,9只蝴蝶)。
(2)请大家用小圆片和三角形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2、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拨7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8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让学生反复说说)。
(2)出示直尺图。
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强调7的后面一个数是几?8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数的比较。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的点子图,比一比,哪一幅图的点子少?哪一幅图的点子多?(第一幅少,第二幅多)。
7和8比较,因为7在8的前面,所以7<8。
反过来,8>7。
第二组让学生完成。
4、几个和第几。
出示10只蝴蝶,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5、指导8和9的书写。
(1)认清8和9的字形。
(2)说明写8和9的笔顺。
(3)教师示范。
(4)书写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1题。
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顺数和倒数。
2、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2题。
四、布置作业。
8和9各抄写一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1、通过观察梳子的外形,使幼儿正确地认识汉字笔划“|”,巩固复习已认识的汉字。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从上往下连点描画“|”的技能,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前书写活动的兴趣。
3、教幼儿学会正确的握笔,逐步培养幼儿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4、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长毛绒玩具狗一只,梳子一把,幼儿描画练习纸每人一张,彩笔人手一支,幼儿已认识的汉字卡片若干张。
1、教师讲述故事“送你一把梳子”,激发幼儿兴趣,启发幼儿想象出送一把梳子给长毛狗的好主意。
接着,教师出示梳子,引导幼儿一起观察讨论,知道梳子有把和齿,齿是一根一根的,直直地排列得很整齐。
2、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教师在黑板上写“|”,然后与幼儿一起讨论,认识竖的名称,了解其特点,扩展幼儿的想象。
提问:1这是汉字笔划竖的符号,请小朋友看看它像梳子上的什么?2它还像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过像这个符号的东西?(筷子、牙签、铅笔等)3请大家仔细看看,竖是什么样子的?使幼儿知道竖是从上往下的一条直线。
3、围绕阅读重点活动。
教师组织找找竖线在哪里的活动,出示已认识的汉字,请幼儿仔细观察并找出含有笔划“|”的汉字。
出示“中、上、下、大、人、牛、羊”,请幼儿交流讨论,并说出来。
4、归纳阅读内容。
(1)教师出示梳子画面,示范从上往下地连点添画梳子的齿,进行竖线描画练习,为幼儿独立活动提供样板。
(2)幼儿人手一张描画练习纸,让幼儿进行画竖线做梳子送给长毛狗的活动。
(3)教师用一把真的梳子,为长毛狗梳头,并以长毛狗的口吻对大家说:“谢谢你们送给我梳子,你们瞧!现在我的头发很整齐了,谢谢小三班的小朋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笔顺规则,提高了写字兴趣,激发了写好字的欲望,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学会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的是幼儿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坚持时间太短,一不注意就坐歪了。相似的笔画写着写着就写错了。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1、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 使学生懂得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的大小。
3、 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8和9的写法
一、 复习
1、 填一填
( ),1,( ),( ),4,( ),( ),7
7,( ),( ),4,( ),( ),1,( )
请同学口答完后,全班读一读。
2、 看图写数
投影出示7朵花
一共有( )朵花。(7朵)
再添上一朵花,现在一共有几朵花?(8朵)
如果再添上一朵是几朵呢?(9朵)
二、 新授课
1、 8和9的认识
(1) 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画面上画了些什么?与哪些数字有关,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8位小朋友,9个人,8棵树,8个字,9盆花,9只蝴蝶)
(2) 请大家用小圆片和三角形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2、 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拨7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8个珠子再添上一个是几个呢?(让学生反复说说)
(2)出示直尺图
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
填好后,强调7的后面一个数是几?8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倒数到0。
3、 数的比较
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和第二幅的点子图,比一比,哪一幅图的点子少?哪一幅图的点子多?(第一幅少,第二幅多)
7和8比较,因为7在8的前面,所以7<8。
反过来,8>7。
第二组让学生完成。
4、 几个和第几
出示10只蝴蝶,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再给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5、 指导8和9的书写
(1) 认清8和9的字形
(2) 说明写8和9的笔顺
(3) 教师示范
(4) 书写练习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1题。
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顺数和倒数。
2、 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第2题。
四、 布置作业
8和9各抄写一行
和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
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多媒体课件、小棒、两根硬纸条。
一、情景导入:
学生描述图片上的场景:正在踢足球的学生,拿着三角板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还有教学楼和钟楼等等,指出相应的角的位置。教师操作媒体,把相关角标志出来。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鼓励。
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把角都找到了,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角”,老师这里也有几个物品,他们也有角,你能帮老师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师:老师把这些角,画了下来,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1、小朋友,老师刚才是怎么画的呢?谁来说一说(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直直的线)。
2、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把从顶点发出的线叫做“边”?(教师板书:顶点和边)小朋友,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个边呢?(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你能像老师一样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学生动手操作)。
4、展示画的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5、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发言后,教师将角的特点再总结一次。)。
三、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实践操作。
师:认识了角,我们下面来自己制作“角”,这里有一个正方形的纸,还有一些别的工具,开动你的脑筋亲手做个角吧?赶快动手试试!
2、成果展示。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哪里是顶点?哪里是边?
3、角有大小。
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四、比较角的大小。
(1)同桌的小朋友比一比谁做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出示课件:重叠法)。
如果两个角既不好移动,又没有格式我们应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小朋友互相讨论。(学生会提出复写、折纸、器具去量等方法)。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教科院张老师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9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