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个及时概括。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要求。这些总结范文涉及各个领域的工作和学习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眼、时写下千古名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记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蕴含的优美意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我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共同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二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两点:
一、问题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入,大部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了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我顺水推舟,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有的说他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参加滕王阁的宴会,说明他很有才气;有的说姓阎的都督提出要做一篇时,别人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都不敢答应,而王勃却说要试试,说明他有才气;有的说他站在窗前在观察江上迷人风景,在酝酿,也说明他有才气;还有的说,从姓阎的都督拍案叫绝夸他是奇才,更证明了他的才气……学生们找的很准,我将他们的回答都一一作了板书,使得答案更清晰。
这个问题解决得很顺利,与充分预习和小组交流密不可分。
二、情景与诗句辅助教学。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我出示了第三自然段的两句话,然后和学生一起,一边朗读一边浓缩句子,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逐步板书下来。然后再根据诗句扩充意思,这样反复两次,学生对诗句意思就熟练地背诵下来了。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三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2、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指导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
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像“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3、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王勃所看到的美景,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唐代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
教辅资源:苏教版教师用书。
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滕王阁。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师范读,感受当时的氛围。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长句子的朗读。
3.讨论:你从哪个词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四、学写生字。
范写,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六、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1)理解句意。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3、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背诵。
三、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3.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四、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谈话揭示课题。
1.生齐读可提,请学生介绍王勃。(教师补充)。
2.专心听介绍。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注意听老师的范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练读长句。
3.初步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写生字。
练习写字。
六、完成作业。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指导观察图画,自由读,划一划,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全班交流。
2.说一说,演一演。
3、学生回答。
4.练习背诵。
三、积累内化。
1.找出句子。
2.有感情朗读。
3.全班读课文。
四、小结。
学生认真听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五
指生交流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历史、规模、周围美景等。
2、这座楼阁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次被摧毁后重建,因为一个少年的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篇就是《滕王阁序》,少年就是王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年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指生读词,开火车读。交流字形。
督:上面的叔没有钩。
昌:两日同形,中横不靠右。
理解“探”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2、学生描红。
3、浏览课文,概括大意。提示:事件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重阳节那天,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三、赏析佳句。
1、《滕王阁序》洋洋洒洒近千言,有一句最为经典,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来。
2、ppt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范读,指生读。相机指导停顿。
师相机引导:这两句诗好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落”换成“晚”好吗?
相机总结板书:有景有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指生答。
文中用了一个词来赞美王勃,那就是——“奇才”
四、评析“奇才”
1、王勃被称为“奇才”,那么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王勃的奇才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结合成语的意思说说体会。
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交流。
(1)自荐写文。
相机讲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补充胸有成竹的出处,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的故事。
(2)都督赞赏。
理解拍案叫绝,让学生做做动作。
(3)宾客反应。
引导:都督要求大家写庆贺时,其他宾客什么反应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结合当时情况让学生理解当场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的不好会出丑,而王勃非常自信的当场写,可看出他才高八斗,是一位奇才。点出通过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衬托出王勃的奇才。
3、用一些词语赞美王勃。
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才华出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五、拓展。
王勃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齐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像“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3、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王勃所看到的美景,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唐代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
教辅资源:苏教版教师用书。
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9少年王勃)。
2.简介滕王阁。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大概内容。
2.听师范读,感受当时的氛围。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长句子的朗读。
3.讨论:你从哪个词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四、学写生字。
范写,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六、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1)理解句意。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3、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背诵。
三、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3.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四、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谈话揭示课题。
1.生齐读可提,请学生介绍王勃。(教师补充)。
2.专心听介绍。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按要求自读课文。
2.注意听老师的范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练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练读长句。
3.初步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写生字。
练习写字。
六、完成作业。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2.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第2——4自然段。
1,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指导观察图画,自由读,划一划,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三自然段。
4、练习背诵。
二、精读第四段。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全班交流。
2.说一说,演一演。
3、学生回答。
4.练习背诵。
三、积累内化。
1.找出句子。
2.有感情朗读。
3.全班读课文。
四、小结。
学生认真听师小结。
五、完成作业。
【作业布置】:
1、抄写并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义。
2、会背诵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都督南昌宴会探望凝望余晖。
飞翔孤鹜千古传诵读书《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奇才)。
2、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奇才,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提醒学生默读的要求)。
三、相机精读全文:
1、学习第一节:
重点体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这句话,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略讲)。
2、学习第二节:
重点体会“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3、学习第三、四节:
a、这两小节中哪些词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思敏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胸有成竹、拍案叫绝)。
c、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d、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f、同学们都了解了这句诗的含义,那该如何读好这段景色描写呢?(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g、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出示这两句:
“让我来试试吧!
“奇才!真是奇才!”
四、全文总结、诵读佳句。
通过刚才同学的动手动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少年奇才——王勃!在这篇课文中有些段落和词汇是非常优美和生动,让我们从课文的三四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当堂背诵!
五、完成作业:
1、摘抄佳段第三第四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八
《少年王勃》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开端,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课后的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含义,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
设计理念。
《少年王勃》这一课,学生是喜欢的课文。因为王勃是个奇才,是学生读后,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查找到有关资料之后,都能够认识的奇才。所以,这一节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按照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阅读任务完成后,课也就结束了,相关段落背诵下来,成为孩子一个积淀也就结束了。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突然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我觉得如果不从写作的角度认识这篇文章,仅仅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解决一些孩子自己能够弄明白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淡化写作知识,但这么好的写作导文,逼迫我们不要淡化,应该强调,应该用这最鲜活地资料去唤醒孩子写起来。
设计思路。
教是为学服务的,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我以“读”入手,把握文章重点,突破难点。
1.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让他们在读中自悟,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道理、学习方法,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只需要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课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美妙。
2.先“读”后“讲”、以“读”代“讲”。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讲,而且讲解一定要精当,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不求面面俱到。
3.运用语言艺术提升教学质量。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会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荡学生的心灵。
4.使用教学辅助手段促进阅读感悟。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如使用多媒体课件,为促进学生读懂课文服务,任何教辅手段都应该用以组织好阅读教学活动,把读书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称之为赣江。
2.介绍名楼:在江西省xx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出示照片。)。
3.揭示课题:此楼因为一个少年在重阳节这天写的的文章《滕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简介王勃。)。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词语:探望父亲整修一新举行宴会。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滕王阁序千古传诵。
(1)指名读词语(读出感情色彩,边读边想)。
(2)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过渡: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走进王勃。
三、精读感悟、理解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1.要求: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段中体会到的?可以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
2.学生默读全文,画句子、圈词语、写感受。
(2)互动交流感受,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1.“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2.“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侧面描写)。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文章采用对比形式,其他人都怕时间短,怕写不好,认为有难度,不敢写;而王勃却能够胸有成竹地要试试。)。
理解“胸有成竹”(简单介绍典故,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
3.“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理解“文思如泉”(写文章时思维敏捷,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
4.“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侧面描写)。
理解“拍案叫绝”(用手拍着桌子叫好,比喻对人的赞赏。)。
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理解“千古传诵”(永远被流传诵读。)。
(3)板书。
1.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回答(很有才气、文思敏捷、才智过人、善于观察、才华横溢、很孝顺……)。
学生自己板书。
3.总结板书:课文主要是讲他的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4.他为什么会这么有才华呢?(爱观察、爱思考、爱写作)。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过渡: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为奇才少年王勃写下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句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指名读,齐读。
2.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一幅情景?
课文中是如何描绘的?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指名读相关句子,并出示: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指导朗读:抓住“迷人”
b理解感悟:
哪句是描写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哪句是描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理解“孤鹜”(一只野鸭)、“齐飞”(野鸭缓缓地飞翔、云霞轻轻地飘荡,好象在一起飞。)。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
5.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6.让我们一起把这么迷人的情景,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好吗?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自由背、指名背。
五、表达对王勃的佩服之情。
2.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并交流。
六、总结。
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气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气的人。
七、作业。
1.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一背《滕王阁序》。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九
今天听了邓小燕老师执教的随堂课《少年王勃》,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教学能做到图文结合。课堂上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创造具体、形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
2、教师亲和力强。课堂上教师始终面带微笑,以鼓励、期待的眼神面对学生,让孩子们充满信心,自信地回答问题。
提出几点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读书不够充分。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课。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仅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就进入课文的讲解,不太符合教学实际及规律。
2、教师包办代替较严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而是牵着学生去完成自己所欲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
2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分小组读课文。
4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半学年的教材中的一课。全科书讲述“我”非洲之行与卖木雕少年令人感动的接触,热情地赞扬非洲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纯真的友谊。因为文章的篇幅较长,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疏远,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设计的:
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在集体备课时我们认真阅读文章,从文章段落结构,语言文字即中心思想多方面思考。记得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师大刀阔斧的勇敢的简化阅读的过程。
从这篇课文章的内容中,一下子从文章中扣住卖木雕少年在文中所说的五句话,将这作为这一节课干突破的线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从而在对话中抓住“卖”和“送”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环节,随后深入理解其中引发变化的关键,目的是直插文章的中非人们的友情。我在涉及学生的阅读文本时,也力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品词品句。在教学中我设计教师带领学生品味“遗憾”一词,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文版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课程资源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教学活动。什么是课程资源?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受到我们授课老师的极大关注,然而,教材之外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也是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的,现成的,具有更大说服力的资源。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一方面加大了课上学生阅读量,另外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实质上是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课本学习不仅仅限在课本之内,课外知识也是我们理解课内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同时培养了我们广泛阅读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上挤出一点时间来扩大学生阅读,势必会带动我们的学生在课外更广泛的阅读,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第三方面:将阅读与积累结合。
言学习关键是运用,没有运用就无从说掌握,在这节课中,教师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抢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运用练习,而且形式活波,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这也给学生带来了对于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
我结合文章的特点设计在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学习和积累,目的是将我们的阅读教学与语言的积累紧密相结合。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在仅有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挤出一点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能熟悉那些优美的词语的同时,背诵或诵读精彩的片段,是否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大量的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对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时候,能更加自如。
在进行词语积累训练时一定要注意:
1、形式要活泼多样,尽量更多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有梯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
3、使学生之间有交流,加大生省之间的相互学习。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上午好,我本日说课的标题是小学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卖木雕的少年》。
《卖木雕的少年》是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国际理解和友谊”组织教材内容的;这篇课文是叙述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在前提下,我将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定位在---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课文讲了“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作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少年美好的心灵。课文叙述详略得当,作者围绕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内容上。课文还准确而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
本课能体现的学段“课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本班共有学生36名,男生多女生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高,并且有一些‘字理’方面的基础。学生能够根据字的构成猜测字的意思,能根据字的意思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预习能做到正确且比较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了默读,能边默读边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叙述主要内容是不够简练和全面,因此需要借助老师的提示才能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叙述。对于一些简单的词语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但对于一些体验情感的词语还不能很好的理解,需要借助老师的帮助。
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等。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国人民同非洲人民的感情。通过学习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能感受到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的友谊。
学生能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运用,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等。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学生能够做到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中国人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教学难点:
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学生能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中国人与非洲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说思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力求画出语文教学的圆。
课文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能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艺品。
学生找到了这样几个词语:构思新奇、栩栩如生、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己从哪里感受到木雕是精美的工艺品,并用读告诉大家。学生在此处进行的是词语的积累。课文的后面,学到少年送我一个一模一样的小木雕时,我又问学生,这个小木雕什么样,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
这个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也是一个,它,雕得让我。
学生完成这个填空就是要用到上面学习到的四字词语。由学习积累到运用我在此处为我的学生设计了一个语文教学的圆。
在备课时,我读到了遗憾这个词语。于是我就紧紧围绕这个词语来设计教学。首先找到带有遗憾这个词语的两句话,分别是: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由地读,自由地说,在自读自悟、主动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本课力求初读读通,再读读透,品读读情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堂上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
3、渗透学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和体验。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课文讲述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作者旅行非洲南部,对非洲木雕爱不释手,却因木雕沉重只得放弃,为了不让作者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勾勒了非洲自然淳朴的美丽,更衬托了少年美好的心灵。本课15个自然段,叙述详略得当,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一笔带过,围绕课文重点,将笔墨放在选木雕、放弃买木雕、送木雕等情节上。课文准确得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组,适合学生积累和使用。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学情分析。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比较亲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少年,与学生学习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相符。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默读能力,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学生已初步学会了自读自悟,教师要透过课堂让学生了解中非友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最了课文的故事背景。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读懂本课内容,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ppt,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
生:卖木雕的少年。
师: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几组词,请一组火车来读。
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非洲木雕?
生: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生:少年的木雕果然名不虚传!
生:这里的木雕真是琳琅满目,雕得栩栩如生。
师:看来同学们也很喜欢非洲木雕,作者喜欢的是哪个木雕?
生:象墩木雕。
师:(出示图片并板书:象墩)这象墩木雕长什么样的呢?(出示句子)。
生: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木桩。
师:这样一个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象墩,作者买了吗?
生:没有。
师追问:为什么?
生:作者即将回国,所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
师:所以,作者为此感到很——。
生:遗憾。
师:(板书遗憾)见到作者“我”喜欢木雕,又因不能带回国而遗憾,少年又有哪些表现呢?继续学习课文5-9自然段。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所学内容,继续巩固四字词的积累与运用,以串讲形式复习课文,让学生一开始就唤起学习记忆,为以下教学做好学习准备。)。
二、学习5-9自然段,感受少年的诚恳。
师:(出示5-9自然段)默读课文5-9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少年言行和神态的句子。
生默读,师巡视。
师:都有哪些句子呢?
生:第一句是“买一个吧!”,第二句是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接下来是“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最后是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生:“买一个吧!”“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评议“你为什么第二句话语气比较重”?
生:因为少年说第二句时更诚恳。
师:(板书:诚恳)除了第二句读得比较重,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少年的“诚恳”?
生:走到我跟前。
师:请一个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全班一起读来感受少年的诚恳。
师:少年在说这两句话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呢?
师: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十分喜爱这象墩木雕,才会“爱不释手”。
师:(板书:喜爱)真会品词读句。
师: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来读,一个学生读“我”,一个读少年,同桌两人先练习。
生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师巡视指导。
请一组学生表演读后,全班分角色朗读。
师:一起来朗读5-9自然段。
师: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而少年的眼睛里也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此时他会想些什么?(板书:遗憾)。
生:真可惜,客人不能买下这木雕。
生:夫人这么喜欢,却不能买,真让人难过。
生:这件精美的木雕,中国夫人不能带回国,真替她感到遗憾。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读—找—品—悟—诵”的形式走进文本,走进少年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少年的诚恳。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有效地创设了朗读情境,抓住“遗憾”一词感受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的诚恳,奠定情感认知,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朗读。)。
生自由读,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交流令你们感动的句子。谁先来谈谈?
生: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师:(点红句子)能说说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吗?
生:他是专门在等候我的。
师:是啊,你抓住“专门”一词,体会到少年的——(师点红“专门”一词)。
生:诚恳。
师:能用朗读,读出你的感动吗?
生:看样子,他是专门(重音)在这里等候我的。
师:读得真好,用重音强调了“专门”,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大家一起来感受这句,齐读——。
师:谁也能学着这样子,抓住重点的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说说对句子的体会。
生:“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我被这句感动了,这个象墩不仅可以带上飞机,而且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少年解决了我的难处。
师:你体会到少年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还有谁也被这句感动了?
生:作者这时接受的不仅是拳头大小的象墩,还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
师:你真厉害,读懂了“沉甸甸”一词蕴藏的情感,请你也带着感动来读。
师:全班一起来动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这里的“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我可以看出少年喜欢中国,所以他不想让我遗憾地回国,一定要送我木雕。
师:喜欢这样的朋友吗?
生:喜欢。
生:我们是朋友。
师:(板书:我们是朋友)所谓“礼轻情义重”,一个小小的象墩,一份浓浓的友好情谊!我提议用我们最富有感情的声音再次齐读这段对话。
生: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看到“我”如此高兴地接受他的心意,少年同样高兴。我再次被少年的诚恳感动了。
师:是啊,多么真诚、善良的一个孩子啊!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自己劳动所得,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朗读不仅要把课文的优美句段、重点句段读精彩,也要把词语品读的有滋有味。读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读得起劲,学得快乐,此环节对读的形式与指导精心设计,沿着“帮——扶——放”教学思路,引导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四、拓展材料,感悟中非友好关系。
师:为什么少年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你收集到哪些关于中国真诚帮助非洲的资料。小组间先交流交流。
生:早在明朝我们就开始和非洲的友好交往。
生:中国支持非洲的独立运动。
生:中国援助非洲的多项建设,比如坦赞铁路。
生:直到今天,我们都和非洲保持友好关系和合作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则有关坦赞铁路的材料。(出示资料)加粗的学生读。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多达1.6万人,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3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
生:中国和非洲。(板书:中非)。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围绕板书)。
师:我喜爱象墩木雕却不能带回国,少年因我的遗憾而遗憾,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为了使我如愿以偿,少年诚恳地送我一个小象墩,也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中非之间友谊长存,更因为——。
生:“我们是朋友!”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少年说的?
生: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生: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非洲朋友而高兴。
生:我一定会把你对中国的友好延续下去。
(设计意图: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与学生认知有一定距离;故事发生在非洲,是学生了解甚少的地方,所以相关背景的补充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资料的补充、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深入文本,升华主题。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感受到了少年一颗诚恳的心灵,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情谊。衷心祝愿世界到处充满爱,人间永远充满信任。
师:(出示:“我想对卖木雕的少年说……”)这节课的作业请把你想对卖木雕少年说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将德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由文本达到自身,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做过的一些事形成较好的情感认知,同时引导学生表达出来,形成语言训练,并让课文在充满友好的情谊中走向结束。)。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中非。
“我” 我们是朋友 少年。
喜爱 诚恳。
遗憾 木雕 赠送。
送小象墩。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来设计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明白。同时有利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大家共同学习:
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运用得不够熟练,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双基教学扎实,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双基,即在整个课堂中重视基础知识灌输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得于夯实的语文基础,在解决生字、词语、词意等等方面尤为突出。
建议:
难驾驭与掌控。
2、整个课堂缺乏激情,老师连续不断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形成了教师串讲串问,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低沉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看不到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词语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读书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在读书时在书上圈点批注的过程。
3、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使用电子白板,让电子白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所服务,不要让电子白板成为课堂教学的负担或者是麻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指导观察图画)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划一划)。
(2)交流。
a、看图理解“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想象水的宽阔,天的辽阔)。
b、出示: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四、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理解句意。(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
(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
2、交流。
(1)出示图,想一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
(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
(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连都督也忍不住--(板书:拍案叫绝)。
3、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说一说,演一演)。
4、指导背诵。
五、积累内化。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
2、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4、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六、小结。
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他写这首诗时只有十四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写出千古传诵的名文,真了不起,真是一位奇才!
(板书:《腾王阁序》千古传诵奇才)。
你还知道王勃写了什么诗呢?课后了解一下,给大家介绍介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我国古代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还有不少,动员学生搜集类似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者编一份专题小报。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腾王阁序》拍案叫绝千古传诵奇才。
[少年王勃(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少年王勃》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依始复习检查词语后,我直奔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了江上迷人的秋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更为扎实、更为有效,在学习这段时,我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指导,我尽量创设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机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们都知道,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加深感悟,升华情感,深入体验,积累内化。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如:抓住“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感悟秋之壮美;抓住“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感悟秋之宁静、秋之深远。其实,读好这段话,也为下文学诗句作好铺垫。
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能突出王勃奇特的才能。这一自然段中最能突出王勃“奇”的词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等,这些词我是抓住了,但引导时还放得不够开,老师讲得太多。之后与第二自然段其他客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从侧面更加感悟出王勃的奇。
本节课,我既注重了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江景之美,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扣词扣句,体会王勃的“奇”。课中,也反映出我许多的不足,尤其是对学生的点评还不够及时、到位。缺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就需要我平时多加学习、积累,当好平等中的首席。
三年级少年王勃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则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思敏捷的少年王勃。
一、课堂设计:朴实之中见匠心。
对照我们的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这样一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如何来初步把握,李老师恰如其分的把握好了这个“度”,给一点,扶一把,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接下来。老师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也是清晰明朗:理解“霞鹜起飞、秋水一色”,背诵第三节,这是文章的重点,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学生鉴赏了名句,欣赏了美景,老师可谓是信手拈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胸有成竹。而体会王勃的“奇”,是文章的难点。特别是其他人和王勃的对比,学生不是一下子就看得出来的,是难点中的难点,而老师一句“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就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深深体会了王勃的“奇”,也初步感知了对比的写法。
二、朗读训练:扎实之中见思维。
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适合我们来朗读、积累。而整个一堂课上,我们耳畔回荡的也是琅琅书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课堂上,朗读、默读,个人读、分组读……总之,老师是变着发的'让学生读书。仅仅一句“落霞与孤骛起飞,秋水工长天一色”,从读流利、读出节奏,到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老师真正是用足了功夫,也让朗读变得顺理成章,避免了纯技术性的指导。在这样的耳濡目染,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肯定会有所获得。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读思结合,读说结合,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而教师好的的评价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关注了学生,评价语言生动贴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7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