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应该综合各种因素来制定一个综合考虑的方案。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方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些已经应用成功的方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一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1.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明白口诀的来源。
2.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及主题曲--《一个师傅三个徒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的一些数呢?是多少呀?
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
生2:还有“九九八十一难”。
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只有从小学好各种本领,努力克服困难,将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揭示课题。
师:这里有一列数,你能看出他们排列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师:你能根据每次加9的规律,把这列数填完吗?
生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一个9是9,二个9是18,三个9是27......齐读这组数据。
师:这组数据都和几有关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主题图,自编乘法口诀。
出示赛龙舟图,学生观察。
提问:一共有几艘龙舟?一艘龙舟上有几个人?
师板书:1×9=99×1=9一九得九。
师:二艘呢?三艘呢?......今天我们就用前面学习口诀的方法自己来列出乘法算式,编出9的乘法口诀。
(1)引导学生自编口诀。并把书本第84页上的内容填写完整。
(2)交流成果。
学生说算式及口诀,教师板书:
9×1=9一九得九1×9=9。
9×2=18二九十八2×9=18。
9×3=27三九二十七3×9=27。
9×4=36四九三十六4×9=36。
9×5=45五九四十五5×9=45。
9×6=54六九五十四6×9=54。
9×7=63七九六十三7×9=63。
9×8=72***七十二8×9=72。
9×9=81九九八十一。
3、找规律,记口诀。
(1)提问:你编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你最喜欢哪一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2)提问:四九三十六是什么意思?九九八十一呢?你发现9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吗?
(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第二个数都是九,积是一个比一个大九。)。
师: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可以怎么说?(一个比一个少九。)。
找完规律后,大家看着得数,试着背口诀。正背、倒背。
师:刚才大家找了那么多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记口诀,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方法,我们来看一看,9的口诀其实就藏在我们身上,在哪呢?(播放录象--手指记忆法)边放边指导,学生跟着做,最后一起做一遍。
4、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口诀。
根据我们刚才找的规律,自己小声读一读记口诀,一会我们比赛。看得数记口诀,男女比赛读,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大屏幕出示86页第7题。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哪句口诀2×9=3×9=7×9=。
5×9=6×9=1×9=。
8×9=4×9=6×9=。
3、9个5相加是多少?
9个7相加是多少?
6和9相乘是多少?
4、生活中的数学:
播放几张冬天的图片,问:古时候的人们没有天气预报,知道他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预知全国的天气吗?用9的乘法口诀,奇怪吧?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记得一年级时语文书里学的九九歌吗?古时候人们就用它来计算冬天的日子,冬至那天表示冬天来了,人们开始数九来预知冬天天气的变化。
出示: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问题:(1)一九是多少天?
(2)当二九结束时,一共过了多少天?
(3)81天之后,几九结束?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二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生:小棒教师: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家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看一看,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
看游乐园多热闹呀,认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坐摩天轮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一共多少人?
算式该怎么写?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4+4+4+4=20(人)5个4。
2+2+2+2+2+2=12(人)6个2。
为什么要这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教师板书5个4、6个2。
其他同学你们还知道什么?
游乐园里快乐多,智慧也多,就让我们一起跟“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乘法。
(课件出示小朋友摆的图形)。
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你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摆图形。
哪位小朋友有勇气第一个告诉我们,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大家开动脑筋不仅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而且还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黑板上这些算式!(4+4+4+4=165+3=86+6+6+6+6+6=3610+4=14......)。
2、(1)分类。
仔细观察,默默地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一类是加数不相同的,另一类是加数都相同的。是都相同吗?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黑板左边的算式,感知每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2)体验。
你能照样子再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回答。
如果有20个2相加呢?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用加法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
学生小组交流。
班内汇报。
师小结。
3、抽象概括乘法。
如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3×6,“×”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乘号像什么?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3×6=18读作3乘6等于18或6×3=18读作6乘3等于18。
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相信你一定会。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再回到游乐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
生.....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4个8相加。
8+8+8+8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7“做一做”,练习九第3题。(做后说一说)。
4、爬梯比赛。
比赛规则:以组为单位,每人做一道,看哪个组在规定时间内爬得最高。
3+3+3+2。
4+4。
5+5+5。
1+1+1+1+1。
2+2+2+2。
3+3。
5、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给同学们说一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说一说。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三
3.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学生们养成认真审题、正确解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
2×3=2×5=4×2=5×1=。
5×3=4×3=5×5=1×4=。
2.列式计算.。
(1)3个4相加是多少?
(2)5个2相加是多少?
4.教师板书课题:应用题。
新授。
1.出示例8(教师板书)。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2.分析解答例8。
学生可以答出:每个人浇4棵,有了3个人,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贴小圆片.)。
(2)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应该怎么想?(学生回答:每个人浇4棵,也就是1个4棵,有3个人浇树,就是浇了3个4棵.要求一共浇了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3.进一步理解例8算式的意义.。
师问: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中的4表示每个人浇了4棵树,也就是一份是4,算式中的3表示有3个人再浇树,也就是有相同的3份,算式中的12表示3个人一共浇了12棵树,也就是3个4是12.)。
4.讲解例9。
(1)出示例9(教师板书例9)。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师:读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贴:
(3)师:看图思考,要求一共多少分应该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列式?说说为什么?(分小组讨论)。
(4)汇报解答方法.(小组同伴分工完成下面的任务:一人负责口头列式,一人负责板书列式,一人负责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再次说明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算式里的5表示每个扣子5角,3表示买3个扣子,一共是3个5角,要求3个5角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
巩固练习。
教师要求:
(1)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能完成几道题就完成几道题.。
(2)如果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的题目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乘法解答的;这几道题都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这几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如果每一道题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1、乘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迅速的计算.。
2、求几个几用乘法计算.。
3、求几个几还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但是用乘法计算起来比用加法计算更简便.。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感知此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具:空塑料瓶若干,黄豆若干,1-7不同数量的实物纸条,1-6的数字一组一份。
教具:1-6的数字卡、1-6的加点卡、动物图卡、大瓶子、背景图、头饰(火车头)、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老师拿点子、数卡、动物图卡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师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片)。
幼: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反复进行几次)。
2、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幼儿先讲述,再示大瓶子)6还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白兔。6只小白兔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幼儿上前选一张。
3、制作动物瓶感知此6少的数量。
先让幼儿找出比6少的动物图卡片贴在瓶身上,再组织幼儿集中交流,将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师幼总结:此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再次操作,鼓励幼儿小组交流,介绍自己每个瓶身上贴了几个小动物?请小朋友检查是否正确,为什么?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小朋友到数字城找一找贴在6的下边。
4、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请小朋友帮豆宝宝搬家,要仔细看好动物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往瓶里放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也不能少,天冷了,赶快给它关好门,并在瓶盖上贴上相应的数字。
幼儿操作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
5、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挂在头上,记住自己的数字是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的新朋友排在前面,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长长的小车箱。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箱快快来。音乐响起,师幼开火车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五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练习止.
2.回答问题。
(1)课本内容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层次间的联系是什么?
(3)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4)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同学们应从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对数函数的自变量和函数分别在指数函数中是什么?
2.两个函数如果互为反函数,则他们的值域,定义域有什么关系?
3.是否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试举例说明.
二、变题目。
1.试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2);。
(3);(4).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2);(3).
3.已知则=;的`定义域为.
【总结引导】。
1.对数函数的有关概念。
(1)把函数叫做对数函数,叫做对数函数的底数;。
(2)以10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常用对数函数;。
(3)以无理数为底数的对数函数为自然对数函数.
2.反函数的概念。
在指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在对数函数中,是自变量,是的函数,其定义域是,值域是,像这样的两个函数叫做互为反函数.
3.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的求法:
4.举例说明如何求反函数.
【拓展引导】。
一、课外作业:习题3-5a组1,2,3,b组1,
二、课外思考:
1.求定义域:.
2.求使函数的函数值恒为负值的的取值范围.
撰稿:熊秋艳审稿:宋庆。
参考答案。
【思考引导】。
二、变题目。
1.(1)(2)(3)(4)。
2.(1)(1,+)(2)(,+)(3)。
3.,(0,+)。
【拓展引导】。
当时,的取值范围是。
当时,的取值范围是。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六
一、数学应用。
3.例题2如图是一个二次函数=f(x)的图象.
(1)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零点.
(2)写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确定f(-4)f(-1)、f(0)f(2)的符号.
二、建构数学。
问题5。
由例题2的图象可以发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有什么特点?
(1)(非二重根)。
(2)。
问题6。
若x0是二次函数=ax2+bx+c的零点,且。
三、回顾反思。
(1)三个二次的`关系;。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函数f(x)=0的零点概念及其特点.
(4)思考题:若方程x2+2x+3=0的两根都小于1,试求的取值范围。
六、课外作业。
p76、p81.1,2,。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七
使学生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三角板,直尺。
1.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2.怎样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一条直线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紧靠直尺向另一条直线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另一条直线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两条直线就平行,教师在带领学生检验的同时.还要强调每一步应该注意些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
1.教学什么是梯形。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4页,观察书上所画的梯子、堤坝、沟渠的横截面。
让学生自己动手找特点,教师注意巡视。同时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会用检验平行线的方法进行检查.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规范地画出一个梯形;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检查的结果,引导大家归纳出这样的四边形.上下两边平行,左右两边不平行:
由此给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指名让学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教学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教师边叙述边结合黑板上的梯形进行说明,并写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称。
再提问:梯形的高又该怎样来画呢?
在黑板上画出梯形的高来。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实质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间的距离。
3.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指名学生回答第1问,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三角板作垂线,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
4.教学等腰梯形。
先让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这样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页做一做的第2题。可以让学生围三四个梯形,同时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个别指导。
1.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从梯形上底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叫做梯形的高。()。
2.做练习三十二的第4题。
第3个图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实际上是一个直角梯形。当然不必向学生讲它的名称。相互平行的两边中的短边是上底,长边是下底。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5题。
学生能拼出几种算几种,不必举全,例如:
4.做练习三十二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如果细分,这道题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个,等腰三角形有1个,正方形有1个,长方形有2个,平行四边形有2个,各种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个。但不要求学生举全。
5.整理和复习。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看图,算一算人数的情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然后,问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这种困难?”让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探究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让学生自己摆图形,去尝试写乘法算式到独立写出乘法算式。这样能让学生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同桌互说和独立写出乘法算式的方法(运用一看、二数的方法)。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爱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上面这些生动有趣的有梯度的练习,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升华一步,逐步形成技能技巧。最后来一个总结,这中做法,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纳入到己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加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
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出几组口算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2)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或缩小它们倍数的乘积倍。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口头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然后再计算出2.60.8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50.4时,受以前学过的整数乘法竖式和小数加减法竖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就引导孩子思考在计算时我们是把它们看成整数进行计算,也就是计算854,而854列竖式的话应该怎么对齐?应该4和5对齐,所以0.850.4也应该把4和5对齐,也就是末尾对齐,这样讲过之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为什么不把小数点对齐。小数乘法其实就是整数乘法的延伸,用整数乘法算出后点小数点。后来学生在计算象12.723、5.20.64等题时,都能正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了。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不足的是学生作业正确率不太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在以后还得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总之,在计算的课堂上,要多练习,计算不在多做,而是要精密,做一道会一道做一道对一道。每天练习,持之以恒,终会攻破难关。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一
内容;第二章,讲例3,处理第37页和练习三第4-6题.
重难点;找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1玩具,英文字母一盒.
2多媒体课件;帖图片和找书。
3看卡片,找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齐说儿歌;眼不离老师,脑不离问题,勤思多动脑,智慧数第一.
二前提测评。
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方向,想一想,还会吗?先练习一下:上下前后左右。
四新课达标。
1认识第几组。
一般从左往有数,第一竖行是第一组.师让第一组的小朋友拍拍手,第二组的点点头,第三组的伸伸手...
2认识第几排。
一般从前往后数,讲桌的后面是第一排,请第一排的小朋友站起挥挥手,第二排的摇摇头,...
3让生介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并说一说前后左右是谁?
4介绍你坐在谁的前谁的后?
5四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位置。
6全体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贴画:学生座位平面图。
先找哪个位置是你的?再帖。
五课间休息看动画片猫和老鼠。
六达标训练。
1连线;帮小动物找家。
2帮小动物找书。
3找字母。
4说一说你住在几楼几号。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页,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标的排列规律,熟记1~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利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建立本单元知识系统,巩固知识。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过了哪些内容?
学生小组回忆交流,然后在班内汇报。
2.教师小结,并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体验。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空表,组织学生回忆归纳,把口诀填入表中,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
2.读表中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表中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学生从横看、竖看、斜看等几方面尽可能的观察仔细、全面。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
1.学生分组摆乘法算式卡片,摆成一个有规律的表。并把本组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2.出示第65页第2题图,学生观察图,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解决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图中每个小朋友手里还拿着一朵花。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帮助小动物找家。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三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2)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四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23×1341×2134×12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智慧的缺少,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了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这样在实践反思中不段磨练自己,锻炼自己。
数学乘法教学方案设计篇十五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1.6.15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执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程永春。
指导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刘玉珠王瑞玲。
评析: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王瑞玲。
1.6.15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3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