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步骤的把握。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如果你需要一份优秀的教案,这里有一些范例可以供你参考。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一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语文观书有感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二
朝代:清代。
作者: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三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四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翻译。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品小英角色的心里世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读得好的给予掌声,读不好的也同样给于掌声。
二、由掌声引入这篇课文中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1、学生自己学习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第一次,师出示课件:第一次掌声。
3、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当时小英的神态心情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品读。
三、感受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聚集掌声。
1、我们先来走近演讲前的小英,看看演讲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指名读第一段)你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忧郁自卑)你能把小英的默默无语、忧郁自卑读出来吗?(指名读)。
2、多么忧郁的小英呀!小英的忧郁还表现在哪儿呢?学生默读2到3节,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小英忧郁自卑的词句。
3、交流反馈:
从“小英立刻低下了头……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到“眼圈红了”你读出了什么?我们从这些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小英内心是多么胆怯、无奈、痛苦。
你该怎样把小英那份胆怯、那份无助读出来?(指名读)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眼含泪花的.小英。
4、但这个胆怯、伤心的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硬是一摇一慌地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走下讲台时的小英吧,她是什么样表情和心情啊?
7、正是经受这么两次掌声的小英,她现在是什么样子了呢?同学们,谁来读?
我们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到高兴,请同学们在读中表达出这种心情。(指导读,男女生赛读。)。
演讲前的小英忧郁自卑,演讲后的小英开朗自信。
四、读小英的来信,感悟掌声内涵。
1、此时我们再来读小英的来信,(课件再次出示小英的来信)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学生交流)。
五、升华主题。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歌名叫《掌声响起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伴随音乐小结:听到掌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应更明白,珍惜别人送给我们的关爱,同时把鼓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
教学重点:
1、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3047523371859798。
指名说一说23为什么是质数?97为什么是合数?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30=2*3*5*1。
30=6*5。
2*3*5=30。
请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2732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
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最小的合数是几?
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p25第1题。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8121420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七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也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书籍使人感伤,书籍使人快乐,书籍使人进步。
三年级的暑假,爸爸为了提高我的阅读兴趣,给我带来了一本《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也就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卓娅与舒拉的父亲染病身亡。家里的负担全压到母亲的身上,卓娅不忍心看到母亲的背越来越跎、皱纹越来越多,便在业余之时外出打工以减少母亲的负担。在卓娅上学时,不忍心家园被法西斯主义敌寇破坏,参加青年团抗击敌寇,保卫家园。在一次秘密任务中,卓娅被敌寇发现,她临危不惧,面观敌人的严刑毫不动摇,最终带着那个秘密入土为安。当舒拉知道姐姐被敌人杀害后,深知以自己的力量无法替姐姐报仇,便参加坦克学院的征兵活动。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很快被封为少校,赴任战争第一线。他开着坦克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但终究敌不过敌人的飞机大炮,奋勇牺牲。
卓娅和舒拉靠着什么在种.种危险之际毫不动摇?是怎样的毅力是他们坚持到最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经过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没有暴风骤雨,雄鹰又如何展翅翱翔天际?是信念支撑着他们,是信念驱动着他们。
做人,很简单,做一个好人,难。既然我们做不了好人,那为什么不尽所能去帮助他人?没有战争,没有硝烟,向往和平。让我们为和平的二十一世纪打开大门吧!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八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1.本语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几幅图?
2.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所缺的句子。
3.本语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并说说其好处。
4.妻子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其内涵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海醒图海怒图。
2.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3.拟人,如: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比喻,发出......吐着气。排比,它狠狠......咬着反复它一刻比一刻......用劲作用这些修辞的使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把大海涨潮时的景象写得生动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更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爱大海的感情。
4.从侧面衬托大海涨潮时的雄奇景象。
5.议论兼抒情。本句表达了我对涨潮时的大海的赞美。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九
1、能读通读懂课文,并能很流畅的读。
2、能根据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3、能对课文中的描写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4、了解对山市的科学的解释。
1、第2、3、4点为重点。
2、第3、为难点。
这篇课文根据要求是要用一课时完成。从容量和教学目标来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重视课外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根据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把不懂的东西放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预习情况。老师在这节课中把重点放在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欣赏描写部分及培养其想象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练习。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世上有鬼吗?有鬼?你见过吗?无鬼?怎么世上这麽多人谈鬼?甚至还出现了《聊斋志异》这样的鬼怪小说?今天我们暂时不谈论有无鬼,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鬼有关的文章,《鬼市》,即《山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请同学回答。
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把他读错的字词打上记号,在班上读一读。
三、研究、自主性学习。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还不懂的,再问老师。
2、大家讨论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历历在目尘气莽莽然。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 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习目标:
l、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你们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板:掌声)当时你心里有些什么感受呢?
(生说)我们今天学习的32课正与掌声有关。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l、自读课文。
先自由地读读课文吧!遇上难读的字、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读通并标好自然段。
2、认读生字。
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刚才大家边读边划,划出了不少生率,瞧,(出示有关生字的课件)哪个小组愿意来帮帮读读,向大家展示展示?(生认读生字)出示较易出错的几个词,再次练读。
3、小组合作读。有了这些小老师的帮助,相信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我们小组合作读读吧!想怎么读?对,可以一人一段轮读,也可以一齐读,互相帮帮,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4、小组开火车读。真会合作,各小组开火车读读课文吧!比比看,哪组读得最通顺。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l、师:请大家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你能不能用书上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
2.生默读。
3、交流。
(l)哪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英子给了你什么印象,能用书上的句子简单介绍一下吗?(师根据生的发言板书:文静忧郁)从哪看出来?(学生边说,边对着屏幕齐读第一段。)。
后来,她改变了,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哪看出来?)板:活泼开朗。真管英子高兴呀,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4段吧!
(3)师(指着板书):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你的表情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呢?想怎么读?(生说后,分组读1、4两段。)。
4.师:读了这两段,我不由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2(生:掌声)文中几次提到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别急着说,我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书,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吧!
5、师:在小组里再读读划出句子,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交流吧!
6、交流。
(l)几次掌声?(2次)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发言,演示课件。)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鼓励)把我们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鼓鼓吧!)如果你是英子,听到这掌声会想些什么呢?你是从哪感受到的?你真会学习,会从人物的表现来猜她心理想的!吐我们再一次通过读把第一次掌声表现一下吧!(自读――评议――齐读)。
7.齐读人3两段。
9.交流。师:想说的话太多了,回去之后,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写一写,给英子写一封回信呢!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l、师: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呢?(生说)。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为自己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
五、布置作业,延伸情感。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生说:美美地读、抄感受深的句子、给英子写回信等)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做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二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江南”两个生词。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难点:理解“荷叶何田田”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江南吗?去过江南的小朋友说说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生:我去过苏州。生:我去过常州。生:我去过无锡。师:对,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人人都说江南美,但江南最美的要数江南水乡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边听边观看江南水乡的美景)。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哪儿最美?
生: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的漂亮。
生: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生:(齐读)江南。(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江”、“南”
出示:“江”
谁来说说这几拼音节?(教师板书:jiang)。
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一笔一画写的。
学生书空。
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江”(教师板书:江)。
学生描红“江”
做生字开花的游戏。
谁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出示“南”
(1)读准字音。
(2)看清字的形状。
(3)记住字的笔顺。
(4)一笔一画照着写。
交流自学情况。(评:教者在重点指导“江”字的读写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知。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教师在黑板上贴“荷花”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快乐的鱼儿。(帖“鱼儿”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帖“荷叶”的图片)。
师: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作个介绍。
生:我知道莲花是在夏天开放。
生:老师,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的莲子。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莲花吧!(学生观看课件)。
四、读懂课文,入境悟情(一)。
学习第一句师:每到莲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一一采莲了。人们撑着小船去采莲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小朋友读读课文就明白了。下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大声地读……。
师:谁愿意读?(指明读,学生评)出示图片:
师:采莲的人看到了什么呢?
生:采莲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花、莲叶、莲蓬。
师:你们喜欢莲叶吗?说说你们喜欢它的理由。
生:莲叶碧绿碧绿,非常漂亮,所以我喜欢它。
生:莲叶一片挨着一片,很多、很绿,所以我喜欢它。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夸夸莲叶。
生:莲叶真美呀!
生:莲叶真多呀!
生:莲叶真可爱呀!
生:(齐读:莲叶何田田!)在图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谁来夸夸这美丽鲜亮的莲叶?
(学生读第一句)师:你们想听老师读吗?(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师:小评委们,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徐老师读得很美!
师:谢谢!
生:我觉得老师读“莲叶何田田”的时候,好象读慢了。
师: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读,好吗?我相信你会读得比我更好!(小朋友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二句。
师:这么美的莲花、莲叶,把小鱼也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学生观看课件)。
生: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小鱼游来游去好象在干什么呢?
生:小鱼好象在捉迷藏。小鱼好象在做游戏。这些小鱼好象在唱歌、跳舞。
师:我们小朋友说得真好,那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小河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出示句式)。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宴会。
宴会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服务人员按顺序上菜。宴会种类复杂,名目繁多。
按规格划分: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家宴;
按餐型划分:有中餐宴会、西餐宴会、中西合餐宴会;
按用途划分:有欢迎宴会、答谢宴会、节庆宴会、告别宴会、招待宴会;
按时间划分:分早宴、午宴和晚宴,以晚宴档次最高。
其他如鸡尾酒会、冷餐会、茶会都可列为宴会。
(二)招待会。
招待会不备正餐,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宴请方式。通常备有食品、酒水、饮料,由客人自取,或坐或站,或与他人一起,或独自一人用餐。一般不排座次,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招待会主要有冷餐会、酒会。
(三)茶会。
是一种简便的接待形式,通常安排在下午4点或上午10点左右。一般在客厅举行,内设茶几、座椅,备有茶、点心或地方风味小吃,请客人一边品尝,一边交谈。
(四)工作餐。
是现代生活中一种经常采用的非正式宴请形式,是利用进餐的时间和形式,边吃边谈工作。在国外,工作进餐通常实行“aa制”,由参加者各自付费。
二、宴会准备。
(一)、明确宴请对象、目的、范围、形式。
(二)选择时间、地点。
(三)、精心制作请柬,认真发送确认。
(四)拟订菜单和用酒。
(五)安排好席位。
(六)宴会中主人的礼仪。
三、中餐礼仪。
(一)、中餐宴会的席位排列。
1、中餐宴会的桌次排列。
决定餐桌高低次序的原则是:主桌排定之后,其余桌次的高低以离主桌的远近而定,近者为高,远者为低;平行者以右桌为高,左桌为低。
2、中餐宴会的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主人在主桌面对正门之位就坐。方法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方法三,各桌位次的尊卑,以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方法四,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
(二)、上菜顺序与就餐方式。
1、标准的中餐,不论是何种风味,上菜的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先上冷菜——热菜——主菜——点心和汤——最后是果盘。当冷盘已经吃了2/3时,开始上第一道热菜,一般每桌要安排10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2、就餐方式。
可分为:分餐式、布菜式、公筷式、混餐式。
(三)、餐具的.摆放。
1、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等。在正式宴会上,水杯应放在餐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放在专用的座上。
四、西餐礼仪。
(二)、西餐上菜顺序。
西餐的品尝流程:头盘和汤---主菜(鱼)---主菜(肉类)---甜点---咖啡或茶。
(三)、餐具的摆放。
(1)、刀叉。
(2)、餐匙。
(3)、餐巾。
五、自助餐礼仪。
自助餐是一种非正式的西餐宴会,用餐者拿起一个空盘子,按顺序沿着长桌走到一盘一盘的菜面前,合胃口的就舀,不合胃口就继续前进。舀的时候按吃西餐的次序,从冷盘或汤开始,甜品、水果最后才拿,不宜咸的掺甜的乱吃一通。
饮酒礼仪,包括酒的分类、酒水的选用、中式饮酒文化和品鉴葡萄酒的艺术。
咖啡和茶的礼仪。包括咖啡和茶叶分类、喝咖啡的礼仪和品茶的艺术。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四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章大义。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谏()裨()遗()陛下。
陟罚倾颓()臧()否()。
崩殂()夙()夜驽()钝。
2.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3.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4.下面是关于诸葛亮的一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照示例,写出另外列出来的六项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例:三顾:三顾茅庐。
(1)六出________。
(2)七擒________。
(3)东和________。
(4)北拒________。
(5)收二川________。
(6)排八阵______。
二、疏通文义。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疏通文义。
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三、内容探究。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3.诸葛亮认为应该出师的理由是什么?
4.陆游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古义是。
(2)痛恨:今义是,古义是。
(3)卑鄙:今义是,古义是。
(4)感激:今义是,古义是。
(5)谨慎:今义是,古义是。
(6)涕:今义是,古义是。
2.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之欲报之于陛下也()而可计日而待也()。
先帝称之曰能()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以光先帝遗德()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以塞忠谏之路()欲报之于陛下()。
以是以先帝简拔()于叹息痛恨于桓、灵()。
愚以为宫中之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悉以咨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先帝不以臣卑鄙()还于旧都()。
以伤先帝之明()。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t、允之任也。
1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由是感激各行其是b.受任于败军之际任劳任怨。
c.进尽忠言言简意赅d.不求闻达于诸侯闻鸡起舞。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2)遂许先帝以驱驰()。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16.阅读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兴兵北伐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五、布置作业。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种说法是,有一段时间,地球上突然变得十分寒冷。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他们不能像蛇和乌龟那样,借冬眠来躲避寒冷。加上恐龙身上没有皮毛来保暖,他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
另一种说法是,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把太阳遮住了,地球上一片黑暗。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随着动物的减少,食肉的恐龙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也渐渐地灭绝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所以恐龙灭绝这个谜,至今还没能解开。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六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投影显示“欣赏”片断)。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1、提问学生。
2、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m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课堂练习)。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1、d2、a。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十三、课后思考。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
观书有感课文教案设计篇十七
1、教师朗读范文。
(板书)自我介绍。
姓名年龄。
外貌。
性格。
爱好。
5、找一找。
(1)细心的同学都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做特点,外貌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外貌特点,性格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做性格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别人更快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呢?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介绍。
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的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也可以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给自己作一幅自画像吧!
6、读一读。
7、说一说。
(2)出示课件(外貌描写片段)。
(4)指名说一说,孩子们说得太棒了,一会我们就把这些特点写进我们的作文里吧。
三、性格,爱好教学。
1、师:同学们,除了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外貌等,还要向别人介绍什么呢?(性格、爱好)。
2、师生共读描写性格的词语。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再填一填。
(出示课件)词语:热情、乐观、开朗、文静、害羞、活泼好动我是一个()的小()孩。
3、性格与爱好是有紧密联系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出示课件)。
4、老师在这里列出了很多爱好,同学们想想自己最喜欢干什么?
5、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爱好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爱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怎么样表现?(爱好是长期的经常去做的一件事,不是一次两次,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6、(出示课件)这里老师采访了一位同学,同学们看一下,学一下,互相采访一下,回答的时候要注意回答清楚,没有回答清楚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下面我们分组进行采访,当然也可以采访我,但不能一直当小记者,采访完了就交换!
7、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要怎样介绍自己吗?(出示课件)准备好了向别人介绍自己了吗?我想有很多同学已经有头脑中构思好了。那就拿起你们的笔进行自我介绍吧!老师会把你们的佳作带回智慧小学,让全老师班上的同学也能认识你们,好吗?那就认真写吧!别忘记了给你的作文加上一个漂亮的题目,一个新颖的开头和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作文(师巡视指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2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