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案编写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的范文中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语文与生活,了解朝代与古代名人,加深对我国历史的了解。
2、写好钢笔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诵读与积累12个与“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水浒故事擂台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5、学会写毛笔字,掌权“匕字旁”和“戈字旁”的运笔方法。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3课时
读《水浒传》故事,做好讲故事的准备
第一课时
1、语文与生活,了解中国历史,记住朝代顺序,知晓历史名人。
2、写好钢笔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读背《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
将自己知道的历史名人与同学交流。
一、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读背《朝代歌》。
(2)这段历史交代了中国各朝代的名称,为了方便记忆,有人把它编成了“朝代歌”,让我们都来背背吧!
(3)自由诵读,练习背诵。
(4)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学习第二部分。
(1)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顺序,让我们把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吧!指名读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由填空。
(3)集体按顺序交流,不仅说出自己了解的名人生活在哪个朝代,还要说出他曾为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
(4)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读题,明确要求。
2、认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重点指导“鹤、孤、帆”的写法。
3、认认真真地进行描红,要求笔笔到位,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4、反馈。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把“朝代歌”补充完整。
唐尧虞舜,乱悠悠。
三国统一,朝朝是对头。
五代又十国,帝王休。
三、在古代名人后的括号中填上他们所处和朝代。
鲁班()勾践()刘邦()孙权()
项羽()祖冲之()曹雪芹()杜甫()
李白()岳飞()王羲之()
司马光()包拯()郑和()屈原()
四、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要求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三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中国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你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四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四、方法指导。
1、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来想象诗的意境意、体会诗的主旨。
2、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来赏析“明月之诗”,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
3、学会对关于明月进行美的想象和描写。
5、诵读、默写故事是积累古诗的重要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1、我会读这首诗。
2、我会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美景。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我要补充的是:
“”字用得好,好在:
“”句写得好,表达了。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六)诵读此诗,比赛默写。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五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六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中最让人留念的怕是春天了。春天是花的季节,有人说,一个爱花的人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一个有着高雅情趣的人。其实啊,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和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是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配《梅花三弄》曲梅花组画面)在乐曲中娓娓而述: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梅花她有魂吗?我怀着不解读了它。被她所讲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慎重地、用心地学它。齐读课题。
师:请你们带着预习的感受再读题目。
(生读体会语感)。
生:梅花----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大意。
生:课文写了“我”的外祖父爱梅花。
师:“我”是谁呢?
生:“我”是指作者陈慧英。
生:我觉得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莺儿。课文讲的是身在异国的莺儿的外祖父爱梅花的事。
师:课文是通过五件小事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老人的。
(出示五件事,生读)。
(1、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2、“我”无意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大发脾气;3、因不能回国,外祖父哭了;4、临别,外祖父送我墨梅图;5、离别送我梅花手绢)。
师:你觉得哪些事让你感觉到外祖父爱梅呢?
生:是第2、4、5这三件小事看出来的。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联系当时的背景;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阅读学习。
师:哪些同学读懂了?
生:我从上文知道,外祖父特别疼爱莺儿,真可谓“捧在用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就因为莺儿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竟然大发脾气,梅花还比外孙女重要。她太爱梅花了。
生:我们平常吧,不管玩什么,外公都会给的。隔辈疼嘛。根本不会为一幅画而动怒的。
生:我是抓关键词语理解的。“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个“轻轻”一个“细绸子”还有一个:“慢慢”都能看出外祖父笑梅花。感觉像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
生:我补充一下。要是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说弄脏没啥。丢了也不可惜的。要么就胡乱一擦了事。可外祖父不一样。
生:我是用朗读的方式来展示的。(生朗读)。
师:是啊!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希罕呢?有什么希罕呢?谁能告诉我?
生:我们学过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是值得赞美的。
生:还有王安石说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我从下文13自然段知道梅花有品性,有灵魂。
师:同学们再细细读,看梅花有什么希罕的?
(生读)。
生: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生:因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师:同学们找出这句话勾画下来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像是在说人。
生:梅花本是一种植物,一般用“它”而这里却用的是“她”
师:对。同学们读得认真。联系上下文想想。她指什么呢?
生:她表面看是指梅花,其实是指下文“有气节的人物”
生:应该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梅花在冬天开,而“有气节的人物”他们像梅花一样,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也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谁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生:秦始皇。
师:大家能用一两句话说出理由吗?比如“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的秦始皇,“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的谭嗣同。
生:精忠报国,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师: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孔子之家语博大精深,诸葛亮神机妙算,郑成功收复台湾,孙中山不屈不挠,他们个个都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人物!
师: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生诵读13自然段。)。
生:腊梅有黄色的。
生:梅花也有粉红色的。有点像桃花。
生:有的梅像雪一样白。
师:这方手绢上的呢?
生:是血色的。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师:血是生命的颜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外祖父这位与梅花相依相存的老人,他的爱梅情结其实是深藏着的一颗爱国心啊!
师:让我们一起诵读15自然段吧。
师:外祖父终究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就让他那颗眷恋祖国之心长留星州吧。
师:让我们把心回到梅花上来,打开我送给你们的梅花图,这是一幅略显单调的图画,希望你能妙笔生花,写上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语句。
(学生思索书写)。
生:我在这幅画上写了一副对联:梅花魂,爱国心。
生:我写的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生:我写的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师:把你们题写的这幅诗画送给你今天在座的朋友吧?!
(学生交流作品)。
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时节,转瞬,冬天就会来临,你或许会惧怕,会埋怨冬天的寒冷而裹足不前。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们学了《梅花魂》一定会在严冬里给你添一份信念,添一缕阳光。在你春风得意时“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在不如意时,牢记“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老师的诗画作品展台展示)并深深祝愿你能把它带入你的家庭,融入你的生活,感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一生都会活得非常精彩而温暖!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七
教学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电脑、埃及金子塔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本,去埃及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数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难点:
如何充分利用搜索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金子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教材分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4课,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百度搜索和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网络课堂的讲读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电脑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向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4、小结。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在世界文化遗产中,除了埃及金字塔,你还知道哪些?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八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图;。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3、不能回国中国心。
4、赠送梅图。
照应。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九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一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教学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三、教学程序: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梅子留酸软齿牙,
收篙停棹坐船中。芭蕉分绿与窗纱。
怪生无雨都张伞,日长睡起无情思,
不是遮头是使风。闲看儿童捉柳花。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的课文是《梅花魂》,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各自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相同的思乡、恋乡、爱国之情。本课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经历,一个个小故事,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歌颂了华侨外祖父心系祖国、眷恋祖国的深厚情感。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特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凝练,中心突出;借梅花来表情,蕴意深刻,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特点及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确立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并掌握生字,读写、积累新词。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通读全文。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主要事件。
4、理解梅花品格及梅花魂的含义,体会华侨老人爱梅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
2、理解华侨老人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的深刻爱国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新大纲指出: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仅要抓住导入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读的兴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感悟语言。如此才能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其次,确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作为突破口,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找准想象点,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阅读的内容。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定为:知点练习;重点掌握;难点突破。教学时间设定为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
主要由三个教学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寒梅傲雪的图片,在《红梅赞》的歌声中(配歌词)教师语言导入:梅花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赞颂的对象,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引入课文。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情况,正字正音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课文讲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锻炼归纳概括能力。一篇文章,初读之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弄懂讲了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都明白了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本课根据:现实-回忆-现实,分成三个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又具体写了五件事。如何启发学生准确地把这五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也显得很重要。(每一件事的转换都会有一些提示语、过渡语,可提示学生学会寻找,归纳。)。
第三环节。
细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知。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采用齐读法、分读法等。可让学生找出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读,是一种学好语文的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手段。让学生多读,多说,既可培养其语感,又可提高朗读能力,写作能力。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是用来突破重难点,提高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这是一个生本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本课采取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一、回忆主要事件。
(设计意图:这是篇回忆录,选取了外祖父几件关于梅花的往事,回顾课文,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文本打下铺垫。)。
二、品梅花之秉性,悟爱国之深情。
第一步:了解我第一次受训,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二步:品味爷孙俩难忘的一课,学习4-13自然段。
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回国的消息,当我询问外祖父是否回去时,外祖父竟呜呜地哭了,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我叫到书房里,给我上了人生中难忘的一课,(出示插图)他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外祖父说得话有几层含义,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梅花秉性的理解。生交流分层情况:三层、四层都可以,只要说得有依据。
梅花的秉性集中在2-4句:这里指导扣关键词:4个愈和3个最。由梅花而联想到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老师追问:你联想到哪些英雄人物?他们和梅花有什么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对这两点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到外祖父5,他不仅仅是说给我听,而是表白自己的心迹,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谈梅花这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先从内容入手,理清条理,再抓梅花与民族魂之间的关系,梅花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最后再回到外祖父的品质上来。这样始终围绕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情感主线。)。
第三步:体会外祖父深情地流泪:学习2-15自然段,抓爱国主线。
外祖父赞誉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牵挂着他的情素,每当想起就不禁潸然泪下,读全文,找找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流泪?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生交流共有三处,第一次叫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流泪。此刻外祖父想到了些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指导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回国的消息时,呜呜大声哭了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联想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第三处在送别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作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生会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成回国的愿望了,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爱花之情,更是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我紧紧扣住了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到海外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几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每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
三、推敲课题,学习写法。
1、设疑: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换成其他题目可以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外祖父爱梅花,更把这种爱梅花之情寄托在爱国之情中,所以它是文眼所在。
2、读读开头和结尾,想想他们有什么联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教师小结:开头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了外祖父的件具体事情,结尾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爱国之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结束语: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那份对祖国真挚的情感将不断鼓舞着我们。
四、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女孩莺子,在外祖父训斥妈妈、抹净梅图时,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写下你的感受或行动。
2、选择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五、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黯然分外失声。
泪下爱惜痛哭。
爱国心。
临别含泪。
送图递绢。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的自然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或者动手画一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同学互助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清新的画面,激发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与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课件展示)。
(二)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了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三)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过渡:我国诗人戴望舒就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捕捉直觉。
(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展示课件)。
(二)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读课文,解决文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互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
2.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展示课件学习提示)。
(二)班内交流,把关键的词语划出来。板书。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一)朗读全诗。说一说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师过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吧。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一)指名读第一节。思考:通过诗人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示课件)。
(二)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三)品读第三节。思考:在这一节中我们还看到了些什么?读一读,议一议。
(四)教师指导: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么明朗,溪中波光荡漾,天空云儿闲游,多么美。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五)你留心过雨后天晴的景色吗?说一说。
(六)教师点拨:是呀,雨后景色多美!所以作者不断地提议我们在雨后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读一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丰富积累。
(一)自由诵读,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文?
(二)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美文来读一读,积累在采蜜集上。(出示课件)。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四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策略与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全班齐背古诗《梅花》。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师:“魂”是什么意思?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精神是什么?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扫出障碍。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哪几件事?
3、讨论、交流。
第一件事: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
第二件事:特别爱惜“墨梅图”。
第三件事:因年老不能回国而难过。
第四件事: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件事:临别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
四、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感受,就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把感受传递给别人。
3、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根据学生读的,重点理解以下语句:(课件出示)。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比较句子: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理解“清白”“玷污”
b、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
(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
b、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c、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5)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6)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7)“小时候,外祖父常常叫我被唐诗宋词,每逢念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些诗句外祖父总会落下泪来。
体会:
a、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b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师小结:几千余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物,他们都是一朵朵迎风挺立的梅花,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梅花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五、感情朗读。
六、延伸拓展。
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思念祖国。
3、不能回国而落泪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梅花经霜傲放,被人们赋予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时中国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通过事例去感悟梅花的精神,效果好。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五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星岛:
星岛,新加坡的别称。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
华侨:
华侨是指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华”与“侨”,就其中一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和“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就被联系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寄居、客居的华人。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六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课文中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如,对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分外爱惜,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与外祖父有关的具体事例感受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外祖父挚爱梅花中感受外祖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二是准确理解文中提到的外祖父教外孙女的几首诗词,感受其中表达的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王维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作者写眼前景物,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触目伤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三是准确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四是理解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者介绍]。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七
1、了解古罗马斗兽场这座巨型建筑的外观,了解它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2、激发学生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理解与热爱。
3、学习作者有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有一定含义的句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罗马斗兽场的来历及角斗士的悲惨命运。
2、学习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
1、了解古罗马斗兽场,了解背景。准备一些斗兽场的图片。
2、观看电影《斯巴达克斯》。
(一)引语入课。
(二)初读感知斗兽场的雄伟。
1、学生读课文。你觉得斗兽场雄伟吗?用笔把这些描写画出来。
2、学生小组互读互议。
3、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教师相应出示斗兽场的图片,补充感知。
(三)再读悟情。
2、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3、你能用自己收集掌握的资料说说我情感变化的原因吗?引导学生理解一下我对广场上的“角斗士”的态度变化。
(四)你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话想同我们说说的,请说说。
(五)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给它取个题目。
(六)课外延展。读一本相关的书籍。
梅花魂语文五年级上学期教案篇十八
生齐读:“几千年来……才好。”
师:不低头折节,顶天立地的还有谁?
生:中国人。
生1:我会想到挡住机关枪的黄继光。
生2:宁死不屈的雨来。
师:真棒!
生3:百战百胜的毛泽东。
师:一代伟人,你来。
生4:助人为乐的雷锋!
生5: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别人健康的王晶。
生6:宁死不屈的王二小。
师:同学们,当我们想起这些名的时候,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着。但是我们同样你不能忘记他们。(课件出示)震后坚持79小时等候救援的陈坚、雪灾中吃雪解渴的战士们、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人金晶、喜极而泣的奥运冠军、气势雄伟的大阅兵……等等,等等。也许他们的身份不同,年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课件:中国人)。
生集体:中国人。
师:正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他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
生集体读: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顶天立地的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同学们,(手指板书:梅花魂)这梅花魂更是我们的中国魂(板书:中国魂)。
生集体:中国。
师:更爱我们的祖国(板书:祖国更爱)。
我们感受到这位华侨老人深深地眷恋祖国的心,(板书:画心形)。
回顾这一整段,我们不难看出外祖父借着赞扬梅花顶天立地的精神实际上更赞扬了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出示卡片:借物喻人)。
生集体:借物喻人。
师:如此表达呢,梅花的凌寒独放,中国人的顶天立地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同学们《梅花魂》一课的学习,我们暂且告一段落,如果哪位同学仍然喜欢这篇课文,下课依然可以和老师来交流。
在外祖父的心目当中,梅花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是中国最有名的花,那么,在作者陶铸的眼中松树(课件出示:《松树》)又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呢?请同学们快速拿出拓展文章,依据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进行拓展阅读,开始。
首先请同桌两人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松树的那些精神?第二,松树的那种精神最让你敬佩,画出有关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
生读文,师相机指导,在黑板上写出生不认识的生词(贫瘠、休憩)。
师:谁来交流一下,文中主要讲了松树的那些精神?
生1:生命力顽强。
生2:帮助人类。
师:用文中一个词来回答。
生3: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师: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自我牺牲的精神。
松树的那种精神最让你敬佩?读一读你画出的语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第二自然段的这句:“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它生命力非常顽强,不需要人们去管它,它就生长起来了。
师:这一段当中有一个词不太熟悉“贫瘠”,谁知道贫瘠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营养,不够肥沃。
师:贫瘠的土地更突出了松树的什么精神?
生:顽强的生命力。
师:继续交流。
生:第三段中这句话:“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它为人类贡献自己的生命。
师:文中有一个词,松树为了人类完全做到了——。
生(齐读):粉身碎骨。
生:雷锋叔叔。
师:想起他的什么?
生:想起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看来咱们同学对老师的印象深刻。
生:每当看到生命力顽强的松树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辛辛苦苦的交警叔叔,他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每当我过马路的时候,交警叔叔用他那温暖的大手紧紧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
师:说的真好,感动人的一瞬间就在这小小的细节当中,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温暖把安全送给了我。同学们,今天我们暂且学到这里也许多年之后你也会离开家乡,离开祖国,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身处何地,老师都希望你像梅花一样顶天立地,像松树一样顽强拼搏!下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2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