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多读名著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一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二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终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对比,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晚年所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义乌人。
作家以质朴的语言,通过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奋经历,劝勉同乡晚辈马生要刻苦学习,业精于勤。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宋濂幼时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读,所以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因为总能按期归还,所以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宋濂每次借了书来就抄写,就连寒冬腊月也不中断。有一次,天气冷得连砚台里的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冷块,手指僵得不能伸直,但他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对照宋濂,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发热。想想宋濂幼时没有钱买书,视书如珍宝,书读百遍而不厌。回想自己,有优越的读书条件,却不珍惜,有能力买书,买了之后读几遍就腻了,甚至还将书当玩具,更没有把读书看作做人的最大乐趣。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由得想起了天津书法家田蕴章。在他五岁的时候,曾在自家的大门口,听到其父田荫亭跟一位衣着破旧的老者的对话,田荫亭问老者为何快乐,老者答道:“我虽然很穷,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但我爱读书,我就很快乐。”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幼年田蕴章的心中,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上进,“天道酬勤,持之以恒”,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珍惜优越的读书条件,把宋濂写给马生的一封信当作是写给自己的,刻苦自励,把读书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四
宋濂自幼家境不好,没有书可令看,但他既使是文其他人借书看,还在做得到了遍观群书。相较之下我们的环境比他好多,好上千倍上百倍,竟不知珍惜,竟学成那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环境的优越与否压根不能构成学不好的缘故。试想一下,同1个时代的人马生不是也比宋濂的学习环境好么,不是也学的很好?宋濂的学习环境不好,尤甚非常的恶劣,照样学的很好。更说明了学习环境不是学习好坏的借口、缘故。物品日常好又怎样,学不好也没有用。
我认为只要用心了,认真了便可令学好!
宋濂的学习的那股劲头也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有他一半的热情,就不是现时这点可怜的分数。
还有一点,在现时的学生之中有1个很不好的通病――盲目地追求潮流和名牌,与其他人攀比。而宋濂没有注重穿着妆扮。这是值得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效仿的。
古代书生的信条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金榜题名天下知”,为了为百姓做点好事,为了前程……仅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寒窗苦读十年,再去考取功名。现时已不像古代,但古人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宋濂求学的艰辛、酸涩并非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所能全部了解的。
我们考试、学习上碰到失败、挫折的时间,总是找客观缘故,但我认为学的好与坏都在于自我,在于有没有认真。宋濂有句话我非常欣赏“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的好与坏都只是为了自我,我们应该为了学习而学习!
珍惜现时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在后半学期的学习里奋起直追,学出自我的水平!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五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濂,就像人们感动于那个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六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濂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几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濂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可以使人坚强,幸福的环境却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却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六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七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读书,尽管很苦,但能苦中作乐,也棒棒哒。我们来领略一下人家写《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的风采吧。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宁濂在冰雪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抄写书籍,在乡野的小路间奔波寻师、在深山中若觅住处,以及身穿破絮却仍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唯有勤与苦,才能为将来开阔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将才。
宋濂元疑是在贫苦中求学的一他幼时家中没有书,成年时无法拜师,无法有鲜艳明丽的服饰甚至是保暖的衣服。这一切的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辛苦”是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和几份作业。我们面对着父母老师般切的希望,却把它们想象成无形且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着书桌上的作业,却把它们想象成无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们仰天长叹:“我们很辛苦!”可这“辛苦”没有半点能与宋濂的苦相比,因为至少我们能坐宽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的书本,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些,怕是宋濂幼时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带来的困难。没有书箱,他便借他人的来抄写,没有老师,便四处访问;没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与嘲讽。尺因他心中有读书的愿望与乐趣,他便能克服苦难,以勤求知。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当向宋濂那样,把苦难与困难当作是到达彼岸的帮助者、垫脚石,,把勤劳当作是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生活、学习中奋力前进。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八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
(2)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____。
(3)造饮辄尽______________。
(4)既醉而退______________。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1)深入(2)有时(3)就(4)已经。
2.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光与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3.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4.他读书不为“荣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5.表现他安贫乐道的性格。(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九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15.鞋子,两顿(次),挂在腰间,羡慕。(4分,每个1分)。
16.仆人拿着热水来给我浇洗,又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我才暖和过来。(3分,意对即可)。
17.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分)。
18.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作者当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珍惜,不与同学比吃穿,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2分,意思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义正辞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3、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答:
4、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1);。
(2);。
(3)。
1、a(a致:取得/集中b益:更加c患:忧虑d辞:言语)。
2、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3、因为我守信用,按时还书。
4、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一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节选自《论语十则》)。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腰:(2)知:
2、翻译下列语句。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乙】段则是典型的_________体,表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
4、分别从【甲】【乙】两段中找出表述学习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
5、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你对“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句话的理解。(3分)。
阅读答案:1、(1)腰:腰佩。(2)知:通“智”,聪明。
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2)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体会、发现,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3、对比语录。
4、【甲】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示例:作者身处锦衣玉袍的富家子弟中,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因为他内心有精神的安慰和思想的寄托,反而能够更加勤奋的学习。这就是对自我的反省。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翻译下面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走:_________稍:____________。
(2)。
参考答案:
1、更加借。
2、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下来,再按期还给人家。
3、跑稍微(诚实守信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主人日再食。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7、作者在文中用勤且艰为概括自己的学习生涯。那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三个方面的困难?请根据文意概括。(6分)。
答:
8、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能做到勤奋刻苦?请用文中的句子作答。(4分)。
答:
5、跑。
已经。
通肢。
每天。
6、(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的意思。
7、无书之难无师之难求学之难。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四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4)弗之怠()。
(5)走送之()。
(6)不敢稍逾约()。
(7)既加冠()。
(8)无硕师名人与游()。
(9)尝趋百里外()。
(10)门人弟子填其室()。
(11)未尝稍将辞色()。
(12)援疑质理()。
(13)或遇其叱咄()。
(14)俟其欣悦()。
(15)负箧曳屣()。
(16)持汤沃灌()。
(17)以衾拥覆()。
(18)寓逆旅主人()。
(19)腰白玉之环()。
(20)烨然若神人()。
(21)緼袍敝衣()。
(22)略无慕艳意()。
4.根据要求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1.勉励,推崇,赞许。
3.(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4.(1)余幼时即嗜学(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6.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7.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9.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10.(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1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2.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4.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5.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6.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7.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8.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心得篇十五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2)四支僵劲不能动()。
2.下面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山峦为晴雪所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4.本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淡你的认识。
1.(1)热水(2)通“肢”
2.c。
3.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
4.要点: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1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