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这些教案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一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抄写《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今天起学习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有哪几篇课文?重点训练哪一方面的能力?请同学们先把“导读”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各自阅读“导读”)。
2.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这就是鲁迅先生。
二、检查预习。
许多同学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我出几个题目检查一下,看看预习得怎么样。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儿)你是怎么知道的?(从题目上知道鲁迅先生是作者的伯父;课文中又说“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可以看出作者是女的。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就知道作者是鲁迅的侄女儿。)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哪些不懂的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记号。(学生可能提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暂不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解决。)。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一说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同桌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只要抓住主要内容就行,暂不要求语句简洁。)。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我”为什么惊异了?(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奇、诧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痛到极点。)伯父得到这么多的人爱戴,是什么原因呢?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现在可能也还不大明白。我们读懂了后面的几段课文,对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清楚了。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愁”“章”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提出自学要求: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辅导。
3.讨论。
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怎么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伯父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第二段的?(第一步,想想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通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三、四、五段,教师巡视辅导。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样谈“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生读“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体会“我”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只是从表面上理解伯父的话,并不明白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引人发笑。)那么,鲁迅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弄明白了吗?(体会“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4.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鲁迅先生用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各家报纸发表他的文章,而且要逮捕他,暗杀他。鲁迅先后更换了100多个笔名,巧妙地坚持用笔进行战斗。许多关心鲁迅的人都劝鲁迅躲一躲,不要出门,鲁迅仍坚持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有时出门不带钥匙,意思是随时准备牺牲。自读课本中有一篇《视死如归》,讲的就是这个内容。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件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车夫的?把讲这一内容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你们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么样?(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
2.帮助受伤车夫以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大家小声把讲鲁迅心情的一个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
3.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想到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他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女佣阿三说的话。)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说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说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的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联系?(第二、三、四、五段的具体内容都说明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第一段讲鲁迅得到许许多多人的爱戴,原因也就是因为鲁迅具有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短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各自试列小标题,教师巡视。
3.讨论交流。从学生列的小标题中,选出大家比较满意的写在黑板上。(如可用“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小标题最好是从学生中来。)。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挂出抄写填写空题的小黑板,请一人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在课本填写。
2.讨论修改填写答案。(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敬爱和怀念伯父的思想感情。)。
3.指名把填写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告诉学生这几句话讲的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词语写两遍。
注意“冠”字上面没有一点,“嗽”中间是“束”不是“朿”,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再见了,亲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学习第一段。初步感知鲁迅先生受到许多人的爱戴。
4、能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试加小标题。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中国文学,提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提到这样一个名字,那就是——鲁迅。对鲁迅你们有哪些了解呢?好,请你来说;还有吗,请你来说。
2、好,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鲁迅(出示鲁迅生平简介)。
4、下面,让我们跟随作者周晔的思绪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鲁迅先生。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理解,老师补充。
挽联追悼吊唁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饱经风霜扎绷带咳嗽。
3、再读文,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
课文是用空行分段,一共写了五件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给每件事概括各小标题呢?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引导概括第一段小标题。
a、总结段意,归纳小标题:(伯父去世了,很多人都来追悼他——————————————追悼伯父)。
b、总结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想清楚每件事写了什么内容,再根据段意,抓主要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小标题。
5、学生归纳小标题,教师梳理板书。
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
6、学生书写小标题教师小结:
a、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字要写得端端正正,结构要写得紧凑,笔画要写得舒展。
b、读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平时我们在阅读像课文前滚动这样有小标题的书籍资料,也可以借助小标题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三、研读学习第一段。
a、“我”为什么惊异?
b、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用“”画出来,用心的读一读。
1、先说第一个问题:“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为什么惊异?
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2、第二个问题答案就在课文中,好,一起来读读吧(学生齐读“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3、那么,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
(没有。)。
4、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中?
(二至五段。)。
后面的叙述中,伯父对我学习的关心,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等,伯父鲁迅是个博爱的人。
5、通常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学会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文中有句话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在文中找出这样一句话。看哪位同学火眼金睛。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板书。
正是这句话,这就话是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起读一读吧。
6、课文的一开始就写作者深切的怀念她的伯父,由于她的这种怀念,使他想起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因此,第一部分与下面四部分的关系是?因果,前面第一段是(果)后面二至五段是(因)。
正是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才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这泪是周晔的泪,是被他救助过的车夫的泪,是他家女佣阿三的泪,也是千千万万被鲁迅先生所关心爱护过的劳动人民的泪水。
7、小结: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下课)。
板书设计。
追悼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他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如: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读“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部分,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鲁迅爱憎分明,关心穷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前准备。
生:熟读课后资料师:搜集巴金的《悼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测评导入。
通过上节课地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对“谈《水浒传》”、“谈‘碰壁’”两件事地学习,你了解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勇于斗争)。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生自学,读句子。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扎好绷带。”
(看插图、体会“半跪”、想象画面、印证了怎样的一颗心、感情朗读)。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
(与前面谈《水浒传》、谈碰壁时的谈笑风生相比,现在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可能想到什么?写下来。交流。再谈体会:周晔此时清清楚楚看到了什么)。
3、再读这两句话。
4、感情升华:读课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工友与盲人部分,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小周晔悲痛的句子。
(二)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找出拨动心弦的句子,读一读(女佣的话),谈体会。
2、介绍鲁迅逝世前的情况。出示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中的片段:“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为他们说话的人,中华人民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所有的情联系起来,融在心头。拿出笔,写下感受。
(生写交流)。
板书。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少年。
救护车夫憎恶黑暗社会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关心穷苦人。
果因。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三十九小学李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本册书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即课文的第四第五部分。在处理教材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我通过抓住鲁迅先生“半跪”这个动作,“严肃”、“叹了一口气”的神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又通过女佣的话,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生前最后时光生活(到临死之前依然在写作)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二.课外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把它穿插到每一部分的结尾。即如此一个关心劳苦大众,一心为民的人物,在他去世时,穷苦大众能不来悼念他吗?让学生再次感受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五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初步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学习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根据预习要求布置预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可从检查预习开始,了解学生对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是否有所理解。本课篇幅较长,要突出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含义比较深的重点词句,一定要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投影片、录音带。
3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回答问题。
a、在追悼会上。
b、谈《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助车夫。
e、关心女佣。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1)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2)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3)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3)“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5)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
4、练习朗读第二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了这两段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设计。
深切的怀念。
读《水浒传》。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继续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语言理解与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一、二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重视学生阅读时不同的感受)。
2、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
(1)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
(2)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
(4)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
(5)“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7)指名分角色朗读。
3、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
(3)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
(4)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
(5)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4、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
(1)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抓住其中的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讲“碰壁”
救助车夫。
女佣的回忆。
课后小记。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引导学生对语言理解与感悟。
学习过程。
一、熟读全文。
1、学生分小组熟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2、同位俩互相说说几件小事的内容。
二、领会表达。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3、“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4、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5、“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6、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出示投影)。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1、完成思考练习1、2题。
2、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
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六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加上恰当的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体会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思想感情。
六年级上册的后半学期,学生以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已能够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的文章有许多陌生的词语,加之一些词语的表达形式与现代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需要老师提前安排查阅资料。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得含义深刻的词句,并在小组里讨论。
一、出示课题,解读课题。
1、板书课题提问:谁知道伯父是什么?你管谁叫伯父?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别地方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的差异。)。
2、这篇课文说的伯父是谁?
3、鲁迅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加个先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先生是对有学问、有道德人的一种尊称。)。
4、指导读课题。(要求:按老师的提示读课文。)。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指导读课题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运用多种方检查识记情况)。
2、学生相互提醒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让学生明白空行的标记与作用)。
4、读了这篇课文,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评价鲁迅,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捕捉课文信息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加上小标题。
3、全班展示交流,小结板书:
谈水浒论碰壁救车夫劝女佣。
4、课文除了写鲁迅先生的这四件事,还写了什么?(受到爱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精炼学生语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随机点评,并范读重点语句。
2、出示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身痛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1)指导学生理解“追悼”,后边的这些话就是对它的解释,老师读前面的话,你们读后面的话。
(2)“追悼”就是通过我们刚才读的那些形式:送花圈、致敬、痛哭、送挽联,这些活动来纪念他怀念他,这些活动就是追到的内容,指导再次朗读。
3、周晔此时是什么心情?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自由朗读。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伯父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泪珠就一滴一滴掉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谈体会。
(2)指导比较”吊唁“与”追悼“两个词的异同。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吊唁”和”追悼”两个词相同之处,都有表示对死者怀念的意思,可”吊唁”比”追悼”有多了一层意思。人们到殡仪馆吊唁,除了向死者表示怀念外,还表示对家属的慰问。
4、小结:“吊唁”和“追悼”都是我们通过读书读懂的,通过读书体会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多读书,联系课文就能把意思读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语境学习理解词语,读懂意思,并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谈话:通过学习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人的爱戴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2、老师小结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文内容来看,第一部分明确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以具体事例作答;以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序,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七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导入法、讨论交流法、课堂展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学习过程。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听到“我”张冠李戴地乱说的?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位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深切的怀念读《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的回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八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九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2课时)。
二、教学目的: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三、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y#ng。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四、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
(1)要准确;
(2)要简练;
(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下面小标题供参考。)。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速读课文后指名用自己的话给课文加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十
成相关练习。
一、知识目标。
自学并掌握好本课的“跪、敷、凸、追悼、惊异、爱戴、吊唁、团聚、怒号、阴暗、呻、流露、绷带、麻木、深奥、咳嗽、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理解本课生字,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跪、敷、凸、追悼、惊异、爱戴、吊唁、团聚、怒号、阴暗、呻、流露、绷带、麻木、深奥、咳嗽、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黑板、粉笔、教案、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
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
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十一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1、通过"读《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鲁迅著作和鲁迅精神打下基础。
2、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点: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难点:1、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2、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挂图、投影、幻灯。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是作者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读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d4o)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部分,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鲁迅爱憎分明,关心穷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生:熟读课后资料师:搜集巴金的《悼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测评导入
通过上节课地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对“谈《水浒传》”、“谈‘碰壁’”两件事地学习,你了解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勇于斗争)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生自学,读句子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扎好绷带。”
(看插图、体会“半跪”、想象画面、印证了怎样的一颗心、感情朗读)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
(与前面谈《水浒传》、谈碰壁时的谈笑风生相比,现在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可能想到什么?写下来。交流。再谈体会:周晔此时清清楚楚看到了什么)
3、再读这两句话
4、感情升华:读课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工友与盲人部分,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小周晔悲痛的句子。
(二)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找出拨动心弦的句子,读一读(女佣的话),谈体会。
2、介绍鲁迅逝世前的情况。出示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中的片段:“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为他们说话的人,中华人民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所有的情联系起来,融在心头。拿出笔,写下感受。
(生写交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课时教案篇十三
成相关练习。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词语使每个学生完全掌握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灵活运用词语造句。
三、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跪、敷、凸、追悼、惊异、爱戴、吊唁、团聚、怒号、阴暗、呻、流露、绷带、麻木、深奥、咳嗽、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风霜。”等词语并灵活应用。
2、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词语的运用范围。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黑板、粉笔、教案、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
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0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