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一些教案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路。
牧童教案设计篇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
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出示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看来戴嵩的画画得的确很好,真令人佩服。
出示:一_______就_________(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练习说几句话)。
师:戴嵩的画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都有哪些人来称赞他的话?请你来读一读?(学生读的时候把人物的语气体会的很不错)。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老师为你提供一组词语,选用一个来赞一赞。(栩栩如生绝妙之作妙趣横生精美绝伦等)。
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想什么?
生:这孩子胆子真大?哪里话错啦?
师:戴嵩听了有什么反应?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虚心接受。
生:“戴嵩把牧童叫面前,和蔼地说……”可以看出戴嵩很虚心。(板书:和蔼)。
师:让我们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吧!
师:学了课文,你更喜欢谁?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的吗?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朗读体会,学生在角色体验的时候朗读的很出色,顺机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称赞他的画?学生用上了我给提供的词语之后,我鼓励他们把句子说完整,再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牧童和戴嵩的对话,感受牧童的勇敢提议和戴嵩的虚心接受,让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并能成为他们生活中学习的榜样。
牧童教案设计篇二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描写著名画家戴嵩的故事的课文。
1、齐读课题:发现了什么?想向老师提个什么问题?(画家和牧童)。
3、究竟老师该不该这样写呢?让我们一起研究完课文,也许我们就找到答案了。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巩固生字书写。(考虑课件)。
四、讲读理解课文。
1、整体感知,初识人物。
(1)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课文再读一遍。要求:把文中出现的人物用框出来。
(2)都写了哪些人?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能简单说说为什么吗?
2、深入探究,研析人物。
(1)出示戴嵩《斗牛图》:仔细看看图片:你能从图上感觉出什么?
其实,戴嵩在画这幅《斗牛图》之前还画过一幅呢。那么,他是怎样画第一幅图的呢?读读课文,把描写戴嵩画第一幅《斗牛图》的句子用“”勾出来。
(2)研读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a、练读句子:读出了什么?
b、怎样读才能突出戴嵩的画技高超?
c、完成课后说话练习:“一会儿……一会儿……”
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常常可以说明速度快,做的事儿多。d、再读句子。
(3)你还从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感受到戴嵩的高超画技呢?
“著名”、“一挂出来就……”“没有不……”“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此时此刻,你想对戴嵩说点什么?
(4)所以,当《斗牛图》一画成,人们纷纷称赞。
a、读读三四自然段:作者写了哪些人夸赞这幅画?
b、选一个人的话反复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个人要表达的感情?
c、抽读――评价――再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练读。
(抓“赞扬”“称赞”,突出商人、教书先生的不同身份)。
d、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赞扬?这么多人都在称赞,用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称赞――赞扬――纷纷夸赞)给自己选个角色,“纷纷夸赞”一下吧!
(5)在此起彼伏的夸赞声中,突然响起了一个“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a、自读第五自然段。
b、这段话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戴嵩:谦虚、和气牧童:勇敢、细心。
c、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感受的人物的这些特点的?
d、选择一个人的语言,试读:能不能读出他说话时的语气来?
练读:牧童――“炸雷”:声音洪亮、刺耳、理直气壮;
戴嵩――和蔼、惭愧。
练读程序: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练读。
(6)课件出示牧童的.第二段话:(以句为单位出现)。
a、牧童说了几句话?标出句序:1、2、3、4。
b、他是怎样一层一层把意思说清楚,让大家口服心服的?
画错了――为什么――指出错处――反问。
c、你能不能改变这些句子顺序,但要让自己的意思跟牧童的意思一样。
可能有:4――2――3――1。
1――4――2――3。
2――3――4――1。
2――3――1――4。
3――2――4――1。
……。
d、小结:从前面的句子练习我们发现,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把它说得清清楚楚。多有意思呀,这就是语文!语言和文字!
(7)表演读2――6段。
3、回首拓展,升华主题。
(1)再出示戴嵩《斗牛图》:听了牧童的话,戴嵩从此认真观察,苦练绘画本领,终于成了画牛大师。看,他画的牛多形象啊!也许,他的成功还得感谢牧童呢?替戴嵩向牧童说几句话。
(2)向戴嵩说几句心里话。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画技高超观察仔细。
谦虚大胆直言。
了不起!
牧童教案设计篇三
童谣:小金鱼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许多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目标预设】。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儿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理解词:孤孤单单。
2.通过儿歌,知道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和美。
【活动准备】。
1、三只金鱼缸(分别放一、二、许多金鱼)2、音乐《小星星》。
【活动重点】。
学会并理解童谣的内容。
【活动难点】。
在学会童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完整朗诵一遍。
师:你听到儿歌里说了些什么呀?(请小朋友说一说)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也来读一读刚才自己编的好听的儿歌,好吗?(幼儿边看实物边进行朗诵儿歌)3.根据儿歌进行表演。(加以动作,巩固幼儿对儿歌的理解)(评:主要是引导幼儿与同伴愉悦的玩音乐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一条鱼孤单、两条鱼、三条鱼在一起快乐做朋友”的意境。从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和美。)三.教师小结。
1.师:小朋友,你们看,许多小金鱼在一起多快乐呀,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有爸爸、有妈妈,亲亲热热到在一起,好幸福呀!
2.师:你们想不想扮演小金鱼呀?
《小金鱼》这是一个相对拟人化,生活化的儿歌。我们每个人都会结交朋友,与朋友在一起。儿歌通过小鱼在水里找朋友的事件,让孩子们知道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提升了孩子情感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得最为积极主动。因此,将游戏作为幼儿教学活动的载体来为儿歌教学服务,就可以让幼儿轻松学习、快乐感知。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小鱼的身份,以游戏化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演示来吸引幼儿,加深幼儿对儿歌的印象。
在教这首儿歌时,我采取了以动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性的活动环境和游戏形式结合,在活动中创设了许多让幼儿“动”起来的机会,以延长了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让幼儿对模仿小鱼的动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力求让幼儿“动”起来,一心想完成预先所涉及的教育教学流程。
牧童教案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和学习,感受两首童谣的不同趣味,初步学念其中一首童谣。
2、能运用简单的辅助材料,边打节奏边念童谣。
3、对趣味童谣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字宝宝乐园”教学挂图(字词:乌龟、小鸟)。
2、响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两首童谣,感受童谣的不同特点的乐趣。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欣赏两首童谣,仔细听一听,看看两首童谣有什么不同?
2、教师有节奏地朗诵第一首童谣或播放教学cd,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3、教师再次朗诵童谣,引导幼儿发现每一句的后两个字是下一句的前两个字。
二、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绕口令《花鸭和彩霞》。
1、教师放慢速度,有节奏地朗诵童谣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小朋友,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教师再次朗诵,引导幼儿发现绕口令的特点)。
3、讨论:这两首童谣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了解童谣的句式不同,第一首童谣句式工整,第二首句式有变化,所以念起来节奏也不同;第一首是顶真童谣,第二首是绕口令童谣)。
三、幼儿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童谣。
1、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选择分组引导学习。
2、两组幼儿相互欣赏所学的童谣。
四、出示响板,引导幼儿为两首童谣配上合适的节奏。
1、鼓励幼儿按照童谣的节奏,尝试配上合适的响板节奏。
2、幼儿尝试进行练习。
3、按照学习小组编排表演。
五、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1、幼儿按组别,集体跟着响板的节奏进行朗诵。
2、尝试加快速度进行朗诵,体验挑战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牧童教案设计篇五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修改教案和磨课的过程。
在决定教这篇课文后,脑海中就时常牵挂着这节课,教学的思路也想了一种又一种:刚开始时,我是以感悟画家的著名为主线,学生找到哪句我就教哪句,但后来总感觉这样操作起来显得比较凌乱,于是,就作了调整,在第一次试教时,我从第一段介绍戴嵩开始学习,再学戴嵩是怎么作画的,然后学夸赞的句子。但这样试下来以后,感觉还不是很舒服。因为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介绍性比较强,而低段的学生由于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这样,一开始就切入第一段的学习,学生对第一段内容的感悟不是很到位,我点拨也比较吃力,所以,我对教材又作了适当的调整(当然,主线仍是感悟戴嵩的著名):学习字词后,请学生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学生交流后,引学夸赞画的句子(第三、四段),在体会戴嵩画得好中感受他的著名;再看戴嵩当时是怎么作画的(即学习第二段中相关作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戴嵩不仅画得好,而且画得快,再次感悟戴嵩的著名。在此基础上,适时抛出第一段有关介绍戴嵩的句子,体会戴嵩的画受人欢迎,加深学生对戴嵩著名的感悟。这样,在学生对戴嵩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学习相对较为理性的第一段,比较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对来说,要稍微“水到渠成”一些。
又比如对“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我进行了重棒敲打,一开始设想是当场画这幅荷花图,让学生在看中形象地感悟词义,但是,我私下里一试,要画完这幅图,最快的也要三分零二秒,一般都要三分十多秒,花费时间太多,感觉不可行。于是,我又想了像今天这样利用图,再结合我的书空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就这样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包括每一句导语的设计,使指向性尽量更明确些,更加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些。在我磨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教研员邬老师、叶老师,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以及一年级陆老师的帮助,她们给我指出一个个不舒服的细节,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另外,蓝老师成了我学画国画的师傅,殷锋老师给我解决制作课件中的问题,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
牧童教案设计篇六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一是观看“牧笛”的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询问这位小牧童的故乡在什么地方,来点明湖北民歌;即兴创编歌词和动作,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大胆的发挥想象。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歌词和动作都编得合情理。
1、本课虽说是一节唱歌课,但是我自己教唱的时间较多,孩子们自己聆听和演唱的时间较少。
2、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的也不“专注”。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容量大,每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到了,但感觉太赶,有些环节太匆忙只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了,没有达到环节设计的目的。
牧童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戴、价”等十三个生字,会写“抹、挤、拱和批评”这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画家和牧童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题。
1、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词语(教师板书字体较大的“画家”和字体较小的“牧童”),比较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这么写?(你说的是他们的年龄大小、名气有大小、地位有高低)。
2、(补充课题)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大家把书本翻到95页,自由读读课文,圈出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不会读的,请教伙伴、老师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
(课件出示戴嵩)他的后鼻音读得很到位,我们学着他来读一遍。戴嵩是谁?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戴嵩是画家。――你介绍了他的职业。戴嵩是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的成就。戴嵩是一位唐朝著名的画家。――你介绍了他所处的朝代。)。
(逐段出示课文,将相关生字显示为红色,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戴嵩画了一幅(),围观的人看了(),只有牧童(),戴嵩听了()。)(学生自由练说,指两到三名学生说。)。
三、读中感悟课文。
1、大画家是怎么作画的呢?请大家快速看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学习三、四两段。
2、谁来扮演商人夸赞戴嵩?(将绝妙之作显示为红色,)作就是作品,那么“绝妙之作”是怎样的?这么高的评价,谁再来称赞一番。(指名读,小组读)。
3、教书先生又是如何赞扬的(指名读)在教书先生的眼里,戴嵩的就是一位画画的――神仙了。请――再来读读,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话。
4、是不是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呢?你的理由是什么?(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下划条横线)如果当时你是一位想找老师学画的年轻人或是一位很有钱的老板,你又会如何夸赞?你也夸赞,我也夸赞,这才叫――纷纷夸赞(将“纷纷夸赞”这个词语显示红色)。
学习第五段话。
1、而这时,却传来了一个另外的声音――(指名读第五段话。)。
2、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你把“画错啦,画错啦”这句话读得很重,为什么呀?(将“炸雷”这个词语显示红色)。
3、即使是孩子小小的声音,在我的耳朵里却像炸雷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观点――与众不同。
4、听到这意外的声音,围观的人一个个都怎么了?(板书积累词语: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6、(指名读)小朋友,你喜欢戴嵩这样同你说话吗?你从戴嵩的话中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谦虚、和蔼)。
7、学学戴嵩和蔼的样子读读他的话。(指名读)。
8、戴嵩的画到底什么地方画错了呢?
(牛尾巴画错了)为什么画错了呢?
(尾巴翘起来了)那不是很好看吗?
(那是驱赶牛蝇时的样子)应该怎么画呀?
9、喜欢这样的小牧童吗?为什么?(勇敢善于观察有礼貌)。
10一起来读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师与几个学生对话,与全班学生对话)。
11、刚才上课时,老师把画家写得那么大,把牧童写得那么小,你有什么想说的?(虽然他们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名气不同,但小牧童勇于想大画家指出缺点,其勇气可嘉,他和大画家一样可敬可佩。)(将课题改过来。)。
小结:听了小牧童的话,戴嵩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真替他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谦虚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有了错误及时改正。
指导书写。
牧童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唱好弱起小节,准确的唱好歌曲曲谱,初步理解世界的音乐元素——说唱。
过程目标:利用对比聆听感受几种不同情绪的歌曲。通过视唱唱好歌曲,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的音乐元素激发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歌曲。
难点: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一首外文歌曲,听后让学生说一说:听了这首歌曲给。
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回答:轻松、愉快、舒服)。
是的这首歌曲让我们身心都非常愉悦,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有这样一群美国的孩子他们的家在一望无际的牧场上。让我们一去去看看。
2、导入聆听歌曲《牧场上的家》。
二、聆听、(画拍子)。
1、听后说歌曲的特点(中速、节奏舒缓、情绪优美)并和前。
一首歌曲进行对比。
2、
聆听教师范唱看谱子说一说歌曲分成几部分。每个部分的。
特点。
三、学唱(画拍子)。
1、唱谱子,特别注意弱起小节,边唱边找到曲谱的特点。说出旋律的特点(平稳,就好像辽阔的牧场)。
2、唱歌词。注意一音多字的地方。
3、歌曲处理,按照歌曲的上下行进行力度的变化。
4、完整演唱。
四、歌曲二度创作。
1、介绍说唱。并聆听一首说唱歌曲。
2、把这首歌曲也改变成一首说唱歌曲。
(1)明确第一部分说,第二部分唱。说的部分:
(2)请学生说一说如何改编:要注意把节奏舒展的地方都变得紧凑。长音都缩短。
3、完整演唱。
视导课教案。
音乐第九册。
课题:牧场上的家。
牧童教案设计篇九
1、本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较巧妙地突破了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地服务于课堂,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人物的分角色对话,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语气。有效地进行了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
2、针对二年级教学要求,教师紧紧抓住字词教学这一环节,对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巩固识记,对课题中出现的生字也进行了及时指导。
3、在表演这一环节中,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一起进行课文的表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由教师的主导成为合作的伙伴。
4、不足之处是教师的情绪不够饱满,针对二年级学生应加入写字这一训练环节,增大课时容量。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敢于挑战,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多种方法识字,写字,图文结合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我国现代名画家的作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说说你喜欢什么动物?现在我们来玩个猜谜语的游戏吧!猜一种动物。(出示课件)。
(二)、直接导入。
激趣:是啊!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板书?画家和牧童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翻到95页。听清老师的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自然段。
(三)、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1、小朋友们读书很认真,不过这一节课的生字很多,足足有13个。有没有信心挑战?(课件)同桌互相读一读词语,如果同桌有读不准的,请你教教他。
2、检测:谁敢接受挑战?指名一人读一行词语(出现错误随时纠正领读,并领读全班同学,齐读。
3、游戏识字:字音读准了,我们来玩个“给偏旁找朋友”的拼字游戏。听清游戏规则:偏旁和好朋友藏在信封里,你和同桌合作,看看能拼出哪些生字宝宝?拼完以后组个词读一读。(指名两个孩子上讲台拼,老师巡视指导下面的孩子。)。
拼完以后,检测台上孩子拼生字的情况:你们拼出了几个生字?来,你组个词领着大家读一读。(一个孩子领读一个,还有三个生字,谁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4、重点识字:购。小朋友们在给偏旁找朋友的过程中,记牢了生字。现在有个生字宝宝想和你们交朋友。
(1)(出示课件)它是谁?师:“购”是个形声字,左边的贝字旁表示和钱有关,右边的“勾”字表示字的读音。
(2)想想你还在哪里见过购字?(出示课件)这是商场里的广告,一起读一读吧!
师小结:只要留心,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认识很多字。
(3)(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再想想:“哪些字的右边也有勾?老师说,学生猜一猜(课件)有水就是?对,水沟的沟。木字也来凑热闹,这个字读什么?组个词。左边有金还是?对,铁钩的钩。左边有贝能?购买,购物。
小结:形声字多有趣呀!看偏旁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购“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字会认了,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开火车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把生字宝宝记得最准最牢?其余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听,如果他有读错的地方,一会儿请你帮他指出来。
读完了课文,现在你中这位大画家是谁了吗?(出示课件,并配音乐)老师声情并茂讲故事: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他沉思了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又轻笔细描,很快就化成了。围观的看了,纷纷夸赞!
(五)、细读课文,学习运用。
1、指名读一读称赞戴嵩的两句话。(出示课件)评价学生的朗读(关注了感叹号,抓住了重点词等)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
2、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这次加上后面的提示语(齐读)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这两个红色字体的词语?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像这样两个意思一样或者相近的词语叫“近义词“。
3、赞扬的近义词你还知道哪个?评价:你们积累的词语真多呀!
4、如果你也在围观的人群中,你会怎样夸赞戴嵩?
(六)、表演朗读,随文识字。
过渡:就在大家纷纷称赞戴嵩的时候,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大家自由朗读5,6自然段。注意人物的语言和说话的语气。
1、指名两个孩子,分角色读一读戴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一边读老师一边指导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以及牧童问的语气。)。
3、现在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演一演吧!老师是戴嵩,你们是小牧童。提醒学生加上有趣的动作。
4、小牧童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怎么对牛这么了解呀?
5、我戴嵩真没有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真是惭愧!(老师做拱手的动作):多谢你的指教!
(1)老师做这个是什么动作?用书上的词语说。(贴上画家拱手的图片)介绍拱手:拱手也叫作揖,是从我国古代开始的一种礼节,表示对对方的一种感谢和敬意。来,加上动作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戴嵩对牧童的感谢和敬意。
(2)现在你们该明白为什么“拱”字是提手旁了吧?来,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拱”字。(拱也是形声字,左边表义,右边表声。)。
(七)、总结课文。
从我们的朗读和表演中,你感受到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牧童呢?(贴小牧童的图片)。
师小结:是啊!小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真是了不起!我们可不能小看了他。来,一起把牧童两个字改大一些。再次齐读课题。
(八)、梳理规律,指导写字。
学完了小故事,写好字也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3、这在书法上叫穿插和避让。“撇”穿插到了“提”的下面,提为了让一让它,刚刚出头。写字的时候注意到穿插和避让,我们的字会更紧凑更美观。(课件)(一起读一读写好字的三看标准)。
4、伸出小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挤字。示范书写(提醒学生;用三看的标准提醒老师)。
5、书生在田字格书写两个挤字。(老师提醒坐姿:身正,肩平,足安)。
6、展示评价学生的书写,用三看的标准来评价,并奖励小花,对照自己的书写,不满意的修改一下。
7,用刚才学习的写字的方法,书写其余的几个有穿插和避让的生字。(依然提醒学生坐姿:身正,肩平,足安)。
(九)、总结本课的收获。
学习就要这样,不仅要尝试,还要边学边用!希望以后的每一次学习你们都能有收获!
板书设计:
购
(画家拱手的图片)拱。
挤(牧童的图片)。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习目标:
l、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与正确的歌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养成恒拍感。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深刻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
唱准旋律35653635的每个音。教学准备:
串铃、多媒体课件、音频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l、聆听歌曲《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感受。展开联想,请学生说一说:当听到歌曲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3、出示ppt图片(参见教材图片),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听到第。
一、三句时带领学生向前走,听到第。
二、四句时向后退着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踏步,第。
一、三句向同心方向走。第二,四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l、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
1/4。
奏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扬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学习2(re)的手势并唱准音高)。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同学们记得老帅唱了哪些音吗?
总结:歌曲中只有5(sol)、6(la)、3(mi)、2(re)四个音,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l、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sol)、6(la)、3(mi)、2(re)]让我们用这四个音来做音乐游戏好不好(略)。
2、发声练习。师唱:55556-牧笛声声吹,生唱:556-lululu。师唱:55553-牧笛声声吹,生唱:553-lululu。
师:请同学们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唱:33335-牧笛声声吹,生唱:335-lululu。
2/4。
师唱:33332-牧笛声声吹,生唱:332--lululu。
3、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唱,唱准音高。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低位置反复练习35653635的音高。
师:小牧笛吹的是什么音呢?请你跟老师唱一唱吧。先将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35∣6-‖65︱3-‖36∣3-‖63︱5-‖最后完整演唱第二句。
四、学唱歌词。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图片:介绍歌曲中的演唱形式。(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四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4、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时值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五、感受与表现l、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
3/4。
样很快乐吗?我们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得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
3、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4、拓展提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5、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师: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来演唱歌曲。)。
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6、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带动学生进行演唱。
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用快速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55553--33332---。
(设计意图: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三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三个小伙伴,分别是“misolla”,让学生们给他们打招呼,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这三个音编出几个音节,让学生唱一唱,并用小猫叫、小狗叫的声音随音乐唱出来,这几个音节恰好就是这首曲子里的旋律,这样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在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节课下来,我能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四
《牧童》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放牧”中的一个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牧童的生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丽,从而热爱生活。本首歌曲,在充满幸福感的教学氛围的熏染下,使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虽然他们是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和情感的抒发却很到位。尤其在探究打击乐器“三角铁”如何能敲击出长音和短音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的学习气氛里,踊跃的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这个环节达到高潮,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中,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关注不到位。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而自制能力弱,因此教学中应多注意动静结合,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而我在设计表演环节时,因担心学生会出现“乱”的场面,所以刚开始就草草的收场了,未能从学生中发现一些及时生成的资源,也忽视了部分特长生出色表现。该环节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宽容、张扬个性、乐于创造的教学环境,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投入上音乐课。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五
《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叙事童谣的湖北民歌。歌词简谱,通俗,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光明的真挚情感。这首歌曲由上下句构成的一段体。“那斯那斯嗨”的趁此增加了趣味性,充分的体现了牧童们放牧对歌时顽皮活泼的情趣。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在练声部分,我的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词句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学习歌曲时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解声音的演唱方法,掌握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表现的都很优秀。最满意的是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聆听《牧童谣》旋律。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
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
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
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四、学唱歌词。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
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五、感受与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
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
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
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演唱歌曲,学生了解4/4拍的强弱规律,并能在歌曲中熟悉运用。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并能准确表现。
2、学唱歌曲《牧童谣》,体会民歌的风格,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学难点:
歌曲中第三小节旋律的音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学生按顺序座位坐好。
二、引入主题。
1、通过古诗句,引出牧童的概念。
师:同学们之前是不是都学过这样的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回答牧童后,牧童作为新朋友出现,贯穿整节课适合儿童的心理富于童趣。
2、教师点击课件,请出这位小牧童。(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同牧童相互问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习新歌。
1、节奏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手玩儿水果节奏游戏,并提问相应音符时值让学生回答。
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之前学过的乐理知识,一举两得。
2、节奏引入。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歌谱)教师通过水果节奏游戏,将各种相对应的音符时值带入到本课歌曲节奏中。让孩子更容易快速学会歌曲节奏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
3、引出4/4拍及其强弱规律的概念。
师:老师告诉大家,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让学生看着课件内容,用手势表示出来,之后看着曲谱,一边按节奏念歌词,一边拍强弱规律。
4、认识mi,sol,la师:学会了节奏呢,老师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个小伙伴,他们分别是,mi,sol,la(出示课件)。
让学生指出这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5、学唱旋律。
四、新歌教学(点击课件)。
五、歌曲创作。
(5)各小组派代表演唱新歌曲。通过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新朋友---小牧童,学习了一首欢快活波的湖北民歌《牧童谣》。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小牧童的脚步来到国外,一起欣赏捷克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国外小牧童的快乐生活。
七、下课(点击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道别!学生演唱《牧童谣》和小牧童道别让学生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回味无穷!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八
《牧童谣》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这首湖北民歌歌词简单通俗,采用问答的形式,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光明的真挚情感,“那斯那斯嗨”歌词里面层次增加了趣味性,充分的体现了牧童们放牧对歌时顽皮活泼的`情绪,整节课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在练声部分,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持续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学习歌曲是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唱边唱的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解声音的演唱方法,掌握正确的演唱情绪,看起来孩子们表现的都很优秀,最满意的是歌词创编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牧童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学会《牧童谣》歌词,知道前奏。能用对唱的感情来表现歌曲。
2.学习柯达伊la的手势,感受1356四个音的音高关系。
3.复习巩固x—、x和xx组合的节奏。
教学重点:
用对唱的情景模拟来表现歌曲。
掌握柯达伊手势1356四个音。
教学环节:
一、基础练习。
重点关注:连贯气息与跳跃气息的变化运用。
1.律动《加伏特舞曲》(视频)。
2.师生接龙练声曲。
56|5—|5i76|5—|56|5—|5432|3—|。
风来了,啊——,雨来了,沙沙沙沙沙。
56|5—|5i76|5—|56|5—|5432|1—|。
花开了,啊——,花谢了,啦啦啦啦啦。
再唱一次,老师手势提示气息。
4.师问:布谷的叫声是——?生:断断的。
5.复习《布谷》,教师手势提示“53|53|的气息。
6.复习《小雨沙沙》,师手势指挥气息变化。
二、学习歌曲:
出示课题:《牧童谣》。
1.师:什么叫牧童?他们是干什么的?(生……)牛羊吃草的时候牧童孤零零的,没有人玩。咦,看见对面山上也有一个牧童,他们……(引出)对歌。
重点关注:学生和老师模拟出站在高山上对话的意境,所以音色和语气像遥远传来的喊声.
3.师唱第一段歌词,学生对答模唱第二段歌词,
4.师唱第三段歌词,学生对答模唱第四段。
5.看书、听录音范唱。教师巡视学生用手指认乐谱。
6.跟琴齐唱五段歌词。
三、表现歌曲。
1.师:能背歌词的举手,那请你们来问老师,我来回答。
教师邀请几个能歌词的上台:我们一起来回答全班的问题。
台上台下进行对唱。
2.全班分左右两边,面对面,进行对唱表演。
四、学习柯达伊手势,感受音高。
1.复习135的手势语音高关系。
2.加入la的手势,练习用轻松的声音唱高高的la。
3.看乐谱,做手势进行视唱。
13|5—|15|3—|33|55|1—||。
5—|6—|5—|3—|1—|3—|5—|6—|1—||。
五、复习节奏。
xxx|xxx|xxx|xxx|。
x—|x—|x—|x—|。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8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