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之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并对其中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进行分析和总结。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籍的表面理解,更是对作者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探索和思考。读后感是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要注意语气的控制和叙述的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一
因为我仰望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字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间捕捉文化的气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丽,于是山水活了,历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苏小小与白娘子,都江堰边默默伫立着李冰,天心阁的风雨飘摇着历经劫难的书香,莫高窟的绚丽蒸腾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广陵散》的余音来自历史深处,勾魂摄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广大……几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们心中摇曳生姿起来。
读余秋雨,就像顺着涓涓溪流寻找文化的归宿,追溯文化的渊源。
读余秋雨,就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览尽历史的画卷。
读余秋雨,就像与一位隐士谈话,袅袅茶香中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沉重。
读余秋雨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的本体贴近了历史,贴近了文化,心灵静了下来,世界静了下来。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二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全书共收录37篇作品,借山水风物书写着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历史命运,在字里行间探寻着文化的灵魂与人生的真谛,文字优美又言之有物。其中既包括《道士塔》《白发苏州》《青云谱随想》等文采飞扬、见解独到的历史文化散文,也包括《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充满怀旧气息与文化感慨的心路回忆散文。余秋雨先生行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其细腻的心思和笔触,带领我们一起感受这华夏文化的“苦旅”。
记得初读《文化苦旅》是在学业繁重的高三,当年略显浮躁的匆匆一瞥,到现在静下心来,怀着对中国文人和中华文化的思索,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品读细细咀嚼,便又是另一番滋味。既为书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历史沧桑所震撼,又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动。
文化苦旅,不仅仅是穿梭在各种名胜古迹、田园山水中的空间旅行,更是一种穿越千年,探索中国历史与文化灵魂的时间之旅。它从敦煌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之所以是苦旅,是因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正在逐渐的沦陷和丧失,作者在感概和惋惜之余,也将自己满腔的悲愤和不满寄于笔下,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流失的批判和思索中,重拾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所缺失之物。
品读书中的文字无疑是苦涩的,我们既为书中透射出的人文思考和历史沧桑所震撼,又为作者的文人真性情所感动。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丧感,书中讲述的那一段段沉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悲凉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道士塔》一文,短短几千字,我已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既为余秋雨先生辛辣的笔锋拍手叫好,更为莫高窟中珍贵的文物就这般轻易的流失而感到痛心不已。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负责看管的愚昧的王圆箓无疑是敦煌文化的罪人,更是历史的罪人,但正如作者所说,他太卑微渺小,无知的躯体无法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但究其根源呢?是官僚的腐败和政府对文化保护的无视才导致了这惨痛的民族悲剧!中华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啊!而如今的中国人呢?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己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己的骄傲,而忽略了自己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事实上,仅仅运走一些文物并不能撼动中华文化之根本,但一旦运走了思想、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一个民族即将面临的便是消逝的命运,这怎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最可怕的,不是丢失,而是丢失了过后,我们依然走在丢失的道路上。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原来散文,真的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文化苦旅》据对是一位历尽世间沧桑的老者,散发着书墨的清香、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余秋雨先生携着他的纸笔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文学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抹油彩。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乾坤在心中,人文山水也在心中。如果可以,我也愿开始一段文化苦旅,去感受那世间百态,去触摸历史的魂魄,去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当无憾矣!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三
当《文化苦旅》刚问世时,我也是读得饶有兴味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后来,当“山居笔记”在《收获》刊出几篇后,我读了便颇有些失望,认为有些空疏,浮泛,有些“为文而造情”。当时,在与一位作家的对话中,我肯定了《文化苦旅》,也对“山居笔记”有所非议。时隔八年之后,我重读了《文化苦旅》,感受与初读时颇有不同。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总体上已不能令我很满意了,只是其中的有些片断,我仍然觉得很精彩,例如,《青云谱随想》中对朱耷的赏析,足以证明余秋雨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并且善于把这种感觉真切地传达出来。
如果说对《文化苦旅》的重读,使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那另几篇写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现实”的文章,如《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家住龙华》,则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上升。我觉得,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才华,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更切实的体现,而且,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一定程度的闪现。
可惜,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褒贬,集中于那些所谓的“文化散文”,对这几篇文章都很忽视。当然,更可惜的是,这类文章余秋雨写得太少。我相信,写这类文章的题目,余秋雨肚中有很多。倘若作为散文家的他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所谓的“人文山水”上,而是多写一些当代现实中的悲剧,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将高得多,在有识者眼中,他的“文化人格”也会光辉得多。当然,代价是他不会那样走红,尤其是不会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有什么影响,甚至还会令某些人反感,因为“非我族类”,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我想,这样的代价余秋雨是很难付出的。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
—您想,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四
我读文化苦旅,拥着一颗对文化虔诚的心,只是不想亵渎了文化,也不想曲解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撇开作家不谈,撇开余老先生不说。还没有开始赏读之前,我就想,“文化苦旅”,难道是文化的形成是一段痛苦的历史集合体,或者文化的形成是一段艰难而痛苦的旅途,或者文化是人类的一次痛苦的心旅历程,又或者形形色色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集结成了一本文化册子,又或者文化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是苦涩的。当然,我知道,单从字面上理解,对文化本身,是一种不诚恳的态度。
回过头来,了解文化,还得考虑时间,空间,主观,客观。读文化苦旅,具体的,我记不清花了多长时间把它完成,也许是一个月之前开始的事情了吧。我知道,要把一本书读透,短短的数月是不够的,但我们还是能够肤浅的了解到一些东西,对于充实我们的脑容量还是极其有意义的。
读完一整本文化苦旅,我感受到:余老先生并不是以文化而写文化,并不是抓着文化不放,也不是以文化脉络而展开。各种石窟文化、宗教文化、游记文化、文人文化、藏书文化、上海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古城文化、船舶文化、漂泊文化、信客文化、传记文化、华语文化、墓碑文化等等,把各种文化写的酣畅淋漓,写的灵活生动、生龙活虎。余老不以文化而写文化,又处处渗透出文化的灵魂;余老不纠缠文化,却全是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化苦旅,余老说,“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想,文化是一段苦涩的心旅历程,然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空间的融合而形成的。
开篇就以一篇散文道士塔舒展开来,细心地读完它,我们都会有一种对莫高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会爆发一股对道士王圆箓莫名的愤怒和恨意。的确,文化能够给我们一种苦涩后的回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奥妙,我们又能参透多少呢?文化是历史深深的积淀,余老先生一路亲身感受,一路对文化景点、文人深深的敬意。一路走来,游记文化,也是那么意蕴深远。
余老把自己的切身的感受,穿插到了文化之旅中,把各种文化写的活灵活现,让人好生艳羡,也让我们对深厚的文化拥有着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全书上下,基本上大半部分都是由名胜古迹而延伸开来的文化枝节,在名胜古迹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可能名胜古迹只是一个饱含文化的载体,收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后面少部分写了人物叙事传记文化,漂泊留学的文化,特别是对到新加坡的国人写的很贴切。最后文尾,稍微写了一个日本在新加坡鲜为人知的坟地文化而作结,不免我们会对日本抱有极强的抵触和愤恨心理。
读罢一整本文化苦旅,我觉得一切的文化与各种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化苦旅的构造与余老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牵连在一起。所有的文化形成,是一段艰难的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集结,是一场人们认知上和心灵上的苦旅。
文化的形成是苦涩的,需要经过空间的熏陶和时间的渲染。知晓一些我们之前不知道的文化,我们会有一种苦涩的回味,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对文化深深的敬意。文化,是一场苦旅,一场心灵上和行程上的苦旅!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五
《文化苦旅》这本书很特别,因为作者很特别。此书中作者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在普通人眼中文化与自然是对立的,可作者却认为一切文化都始于自然,文化的至高点即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开始时我并不同意,认为作者自己的经历并不能代表社会的大体方向,但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加,看到的例子越来越多,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狭隘。
余秋雨的一生可以说是荆棘遍布,即使他表面上很乐观,对可笑的诬陷不予理会,但他内心深处所隐藏的那种悲伤与哀怨是不言而喻的,否则他不会分别写到巴金和自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如果真的不在意,是不会浪费大量笔墨在一些小人身上的。他的这种性格可以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总是给人一种很乐观的样子,真正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魂灵所在,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也要给子孙后代带去正能量。
开头的几篇小散文令人印象深刻,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流传至今,一些花季女孩无法选择爱情,只能任由父母安排,甚至结婚之前连自己的丈夫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会有什么感情。未婚夫意外身亡,就果断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样一种无任何感情,只是贞洁至上的麻木心理,是中国从古至今女子的通病,却在当时被称颂,被敬仰。更有甚者,“那些大户人家的上上下下,都等着把一个葬仪立即变成两个葬仪……”这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毁掉的是一个花季女孩的一生。
中华文明存在了几千年,有它的不足与漏洞,当然也有令人称颂与佩服的,都江堰,莫高窟,天一阁……哪怕有一个也足以让人惊叹,可他们却同时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余秋雨一一探访,了解,只为让读者通过他的描述真正看透这个延续了五千年而不衰落的文化。没有人能不劳而获,文化也一样,一个个朝代,从前秦到元代,数不清的人的努力与汗水,才铸造了如此瑰丽的神话莫高窟。到如今都令人惊叹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竟由2200多年前的李冰父子在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完成。范钦穷其一生精心打造天一阁,且其后代一直保存到近代,现在看来仍十分了不起。
读这本书总是骄傲与失落并行,既自豪于祖国文化的宏伟壮丽,又失落于无价财富的流失,以及文化的停滞不前。祖国母亲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余秋雨一生追求的信念,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无论如何应该被尊敬,而且她还需要高屋建瓴,应该被传承,被发扬,应该重新闪耀在世界之巅。闭关锁国使这个文化被埋藏,但现在他重新被发现,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去发扬,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六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化的初始建立在废墟上。恍然的上下五千年,载入史册的文化依稀可见,留给世人斑簿空洞的文化经不起风吹雨打。许多古文物在古代中国都是不被看重的,达官贵族用金钱衡量着文化生活。文化的启航就注定是一场苦旅。
站在历史面前,我们是弱不经风的小人物,正是千千万万的我们构筑了华夏那九牛中的一毛。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走向前去,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这千年的敦煌,可怜的王道士视文化如干草,在他在世时,却任文物流落到外人手里。
数百年的轮回,积淀着华夏文化,数千年的漂荡,磨砺了华夏文明。感叹历史的沧桑,站在如今的莫高窟前仰望,悲惋那千百年前昨日的忧伤,是否还有宋代的衣冠楚楚,是否还有唐人起舞的翩然身影?感受着千年的浩劫,好似文化一步一履的艰难行走,在夕阳的途中回望这一段段不平凡的艰辛。
也许破境不可修复,不可改造,但是在痕迹斑斑的棱角上,那是一种执著,追求文化的决不放弃。在我看来,也许文化的色彩已然黯淡无光,也许文化的脚步已然步履维艰,也许文化的雕琢已然化为粉尘陨落,但是文化的丰韵仍在华夏史中犹存----只是已布上了透明膜。追寻文化,保护文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枯躁的,但是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历史的抉择让我们重新打开那千百年前尘封的记忆,文化的新旅程就此开始。
苦旅,也不算太苦,知识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七
在这个短暂的假期里,我读完了《文化之旅》。虽然阅读时间很短,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本书里,大部分的词汇都是以追溯、思考和提问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俞虞丘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在他的《文化之旅》中追溯、提问和思考了许多城市、小城镇及其人文景观所蕴含的文化细节,以及整个中国文化精神。
本书的主题是借助山水寻找文化灵魂和生活的秘密真相,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在这本书里,作者几乎没有提到景点的具体风景。他突出的一点是,在他指出一个地方后,他以镜头切换的形式创造了一幅丰富而深刻的人文主义画面,类似于电影中的镜头切换。其次是咏叹调的直接表达,这种咏叹调以炽热的情感和夸张的话语为主。然后,随着对中世纪文化和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讨论,读者被文章的情感所影响,不自觉地接受了虞丘的文化背景、人文精神和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个创意贯穿了整个“文化之旅”。
在《文化之旅》中,虞丘多次严厉拷问历史。其中,有许多悲剧的事情和悲剧的人物,但他很少提及他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也很少让人感受到他自己精神世界的秘密。也许当代历史对作者来说过于敏感而无法跨越界限?此外,作者在《西湖梦》中又是如何知道“背上香包来西湖朝拜的好男人好女人心中几乎没有教义的痕迹,但他们的眼睛却总是看着桃柳绿和水盾醋鱼”?大多数外国教堂不是建在喧闹的城市吗?这本书里仍然有这样的评论。这不禁让人怀疑,当虞丘发表评论时,他有时会问一些使情况复杂化的简单问题。
我认为,有了《文化之旅》,俞虞丘可以在新中国散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虽然有一些影响甚至伤害,但思考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呼吁“健全的文化个性”。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八
我从没有去过阳关,对此也了解甚少。读罢《阳关雪》后,便找来几组图浏览一番,不禁生出几分感伤。“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面对如此的景致,谁都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可阳关如今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遗址周围竟也看不到断垣残壁,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地面,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回忆起盛事时亘古遥远的驼铃。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离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因而王维是懂得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阳关亦是如此,再坚固的过去也终有随着时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来的《阳关三叠》,那较清冷的调子,或许更适合阳关如今的景象。
诚然,阳关的确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阳关不复了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给伫立在它面前的人们带来深深的感慨和轻轻的遗憾。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画。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九
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正升起一缕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硬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
他当然会在陌生的烟瘴之地,夜夜梦到周庄的流水和石桥,但他的伤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却搁浅在如此远的地方,怎么也驶不进熟悉的港湾了。
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缆系缆,缆索一抖,牵动着整个中国的生命线。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喧嚣间的惆怅乡愁收伏在无数清雅的镇邑间。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
色彩斑斓的娃娃鱼,在瓶里停伫不动,像要从寂寞的亘古停伫到寂寞的将来。
是历史,是无数双远去的脚,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诚,把这条山道连接那么通畅,踩踏得那么殷实,流转得那么潇洒自如。
那些已经溶化为自然景物的坚实路基,那些新桥栏下石花苍然的远年桥墩那些指向风景绝佳处的磨滑了的石径,却镌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经有过的繁盛。
读后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只能从书中领略沿途的风景,所幸,风景优美而又给人无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素养的沉淀。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够解释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为这样,“文化”一词在我的脑海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反而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究竟。
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有他在故乡如梦般的童年;有踊跃着喧嚣生命的都江堰;有饱经风雨沧桑的天一阁;有堪称最高贵美丽的杭州……还有他走访过的中国、世界,及他自己的人生之旅。每一个故事,不!不应该说是故事,应该是每一次旅行,却仿佛都在我眼前发生一般,历历在目。
此时,我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那么简单了。我仿佛读懂: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文化。李冰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建设都江堰,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水利生态综合工程。他浚理、消灾、滋润、灌溉,直至李冰去世前仍不忘做成三个石人,镇于江中,用来测量水位。
信念是一种文化。范钦以对书籍的痴迷,集藏满了一座天一阁的书,风风雨雨几百年,经过了数十代人之手,经过他们的坚持,为历史考证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精神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那是无数人对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文明的传承!余秋雨先生花去了他人生中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去探索了如此之多的文明遗迹,甚至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之下,都不曾放弃。
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文化之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并传承它们,须知道,它们是我中华民族的至宝!所以,我呼吁大家:在空闲之时,请稍稍放下手机,少玩一会儿电脑,多多关注下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
昔日之盛景,也许不复存在,但文化并未消逝,让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吧!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一
不管你见或不见,我都在那里。
——题记。
悲凉。这是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行时,最多的感觉。
道士塔、阳关雪、废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飞。看着王道士将一箱箱国宝以廉价易走,欲呼无声的悲伤。在沙山顶端望着山脚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复杂!阳关外飘飞的白雪,你可记得古人的足迹;圆明园啊,你可想念当时的辉煌!
仅仅只有悲凉吗?不还有那无绪的愁。
倾听!为了文化中的秘谛;倾听!为了文化的复兴;倾听!为了文人的秉性;倾听!为中华文化为我们所遗留的永恒闪耀。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二
或许,这是这个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两个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数小时,快到亲友之间的联络借着电话视频一触即到,我们忘记了长途跋涉的旅途只为见一个人的满心期盼,忘记收到书信看见熟悉的字迹那种满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顾贞观为了尽快救赎自己被放逐宁古塔的朋友,一面四处求人奔波,一面给远在天边的朋友写信劝慰,这篇《金缕曲》真真是赚足了我的眼泪!!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借,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复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为这样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三
循着一本纸色泛黄的《文化苦旅》,拂开弥漫千年的历史尘埃,我追溯到远古文明的源头,掬一捧最清的,感受它带给我的阗静之中最沉重的呼吸。
千年文化,一场苦旅。我沿着道士塔,那里埋葬着近代中国无尽的屈辱与懦弱,我瞥去一眼,留下沉重的叹息。我走过莫高窟,细细地摸着石壁上的纹路,感受中国文化蜿蜒缠绵下的生生不息与完美,与余秋雨对美与善的思考。我踏过阳关雪,那里遥远的古战场坟堆横立,那里有诗人无比广阔的胸襟,与封建专制压榨下的艺术情怀。还有那柳侯祠,灌满了中国文人的不屈气节与生命的磨难,只听余秋雨先生叹息一声:还有多少人能解读石碑上的文字?我相信会有的!
千年文化,一场苦旅。先生笔尖一点,妙笔一划,一个古老民族的沧桑与磨难跃然纸上。秋雨先生感受到的苦旅与中国文化的苦旅浑然一体,于是心生悲哀,先生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但我相信,秋雨先生也相信:晚霞落后,在明天,会有一轮更耀眼的朝阳守候东方,等待喷薄。一千年的文化并不会就此落寞下去,它等待着鹏飞。因为,中国有我们,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千年文化,一场苦旅。历史的钩长划过的轮回我们永远记得……。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四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我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向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日,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供给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篇十五
有幸拜读余秋雨的作品《文化苦旅》,已被其深深地吸引。余秋雨,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中。
整本书都很美,在读的过程中一直抱着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泛着一种直达灵魂的深邃。抱着追寻的心态一路尾随文字的流转。在即将入睡的午夜,点亮床头的台灯,伴着作者的文字,在安静的夜幕画下心中的幻想。或在无事的下午,抛却烦躁,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跳出来,透过渐渐平稳的内心重看历史。
读完“牌坊”这一章,我心里有一股隐隐的痛,又有一种无畏的敬仰。
其实牌坊是让人仰望的。是为了表彰功勋,它也是忠孝节义的代表。但是在中国封建礼教压迫的论调下,贞节是中国女性的最美,然而美的又是那么的痛,那么的伤痕累累。一块块冷峻的牌坊,无情地压住他们所有的爱恨情仇,他们为了生路,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委曲求全的活着。
然而他们又是生活的那么优雅,那么的精致。他们象熹微的晨光,当大地还在沉睡的时候,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批男孩子,也为自己解了冻。
在《文化苦旅》中以细腻的笔触够了一张张充满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形象,以最空灵、轻柔的嗓音轻轻吟唱令人感动的瞬间。
作者从生活中提取精华,经过淬炼,融成经典,伴随着人流传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一段段不同的生活。这是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最快捷的方式。
我喜欢他的真实,真实的描述了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面对艰苦未来时坚强的一代人;在灾难中瞬间凝固的庞贝古城、空静之境的罗马、气氛迷人的威尼斯……;生活在镜头之外,艰难生存,却古朴善良、充满智慧的边缘人……更爱他细腻敏感丰富深远的灵魂,让沉寂历史的古人以一股扑面而来的,充满生气的的姿势占据想象的空间。
这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作家,可以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以最真实的姿态记录感动自己的人生,表达心灵深处最真的感触,清风拂过最细微的颤动。我觉得这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这位作者或这本书让我萌生了拿起笔,写下生活的冲动。但是放下书,我又回到了现实,面对本专业的数学、计算机之类的理科性东西,不禁想起某位伟人说过的一句话:是科学赶走了花丛后的精灵,让未知的世界不再充满幻想。
有可能这一辈子都无法从事作家之类的行业,但我可以通过阅读,感触这个广阔、美好的世界,并学着记录自己的想法。在以后的某一天,翻开略略泛黄的纸张,重温一次春暖花开、云寂风清、青春少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6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