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1:25:14
最新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通用14篇)
时间:2023-11-27 11:25:14     小编:碧墨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写读后感时应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提供清晰的论点和充分的论证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精选读后感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愉悦和启示。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一

正面什么?正面孩子的行为!不是管教人,而是管教人的行为。不是把坏孩子管教成好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符合他自己人生愿望的行为习惯。这里说说“让孩子快乐”,孩子不做作业的当时是快乐了,难道孩子到了学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还快乐得起来?说个谎骗个人,当时是快乐了,最后没人信自己说的话了,还能快乐得起来?“狼来了”的故事只是为了教育孩子编出来的?它恰恰说的是人社会化生存的大道理。我就允许孩子沉默,因为这是孩子在现实惩罚和说谎不快乐之间的折中选择(这一在成年人中被称为良心煎熬的现象,我认为才是对人真正的惩罚,肉体和外物的惩罚算球)。等到孩子嘴上认错比谁都快,行为却从不改正的时候,家长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这很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管教到孩子行为,只是管教到孩子嘴巴导致的。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二

正面管教是一种以正面、积极、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方法,旨在帮助家长、老师和其他教育者更好地教育孩子。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正面管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正面管教让我认识到,传统的惩罚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惩罚往往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正面管教则强调通过鼓励和赏识来促进孩子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理解,更加自信和独立。

其次,正面管教提倡的沟通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往往会出现“对抗式沟通”的情况,而在正面管教中,提倡开放、尊重、理解的沟通方式,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最后,我从正面管教中得到了很多启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总之,正面管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正面管教的理念和方法,也让我更加重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正面管教的应用,让我的教育更加成功和有意义。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三

小时候我是一个胆小敏感的孩子,老师的每句话、每个眼神、每个批评与鼓励,一些画面历历在目。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从那青葱岁月走过来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被表扬或被批评过;每一位老师在小时都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当我们是孩子时,我们渴望怎样的老师?我们做错事时,希望老师怎样对待我们?这些好像已是我们现在忽视而久远的事了。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帮助你记住孩子的观点的绝妙办法,是回忆你自己童年时代。闭上你的眼睛,让思绪回到你的童年。回想一件你和家里或学校的一个大人发生的让你觉得受到了挫败、误解、屈辱、不公平对待或这几种任意组合的事件。设身处地地再去体验一次。回顾当时的具体细节和你的真切感受。继续闭着你的双眼,回忆一件你作为孩子和一个大人之间发生的使你感受到的鼓励、理解、欣赏、激励、另眼相看或上述情形的任意组合的事件。设身处地地再体验一次。回顾当时的具体细节或你的真切感受。重新体验一下那些感受。

我们渴望老师善意的眼光;我们渴望老师和蔼的微笑;我们渴望老师理解的信任,我们渴望……那是我们儿时的希望,也是现在孩子的渴望。不妨我们换位去思考,把现在的自己和孩子转换一下,也许孩子会对自己学习更加努力;也许孩子会更加遵守纪律;也许孩子更加开朗而自信;也许令我们老师头疼的那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并不是代表着老师不可以生气发火,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孔子开始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们把这种方法延续至今。马卡连柯提出“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就要给他们制定一定的有利于他们成长的规矩,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是让孩子“画地为牢”,而是在正确的路上走得更远。

角色的转变,改变了我们的立场,读书不断的反省让我们看清自己,转变观念,及时调整自我,让我们为孩子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路,让他们走的更高更远。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四

利用假期,把《正面管教》这本书拿出来仔细读一读,感觉不论对自己孩子的培养,还是对教学过程,都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具体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想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大前提,也是一个宗旨,如果我们能带着这个前提走在我们教学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出现在大的问题,我们都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决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来越糟。

二、理解了以下四种错误目的: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三、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概念,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我们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自尊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一场“给孩子自尊”的运动延续至今,内容包括我们课堂内外经常运用的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是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之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就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这一观点我要好好的琢磨,并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能不断的通过改进而实行。

四、孩子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被人需要,我们怎样来“赢得”孩子。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五、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我们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老师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并意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首先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对待孩子不良行为的态度就会不同了,我们就不会以为孩子总是在故意捣乱,总是喜欢跟我们对着干,而且也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伤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

六、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当我们把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数成年人和孩子一样,即使我很明白应该怎么做,可有时却不一定能照着去做。

七、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当老师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我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学生们都是在爱的信息传递中消除隔阂,增进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正面管教》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以后在工作中,相信它能引领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五

正面什么?正面孩子的现在!既不逃避推诿,也不上纲上线,就事论事。逃避推诿的形式,常在长辈那里听到,比如“孩子还小,这点事不算什么”;比如“小时这样,大了自然而然就好了”。自古未闻狼孩突然变成社会人的事例,人猿泰山的传说不过发生在故事里,但很多父母不懂。不能立即就着“孩子的现在”防微杜渐,常见的结果是什么呢?幼时任其“自然而然”,大了开始急,一阵病急乱投医后,变成“这孩子只能这样了”,“都是孽啊”等等的上纲上线。这就是心理逃避到了无法现实逃避,然后就“命运”了(改心理按摩了)。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六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了孩子而竭尽全力,但*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好的结果。

自1981年本书*版初版以来,《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了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本书被翻译成16中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自1987年*次修订之后,每修订一次,本书根据英文原版的第三次修订版(出版)翻译,该版首印数为70多万册。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七

临近寒假,学校推荐给老师们一套教师读书书目,其中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著的《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下子吸引了我。轻轻地翻开扉页:“正面管教是一种不同的方式,是让学生们参与专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成为惩罚和奖励的被动接受者……”“正面管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要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必须处理其行为背后的信念……”“在纠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简尼尔森仿佛知音、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讲述着我一直渴求、一直探寻的教育真谛。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书中“和善而坚定”五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说道:“在和善而坚定之中,把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教给孩子。”“许多家长把和善而坚定看成了非此即彼的两个词。”“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反叛、抗拒、对自尊的挫伤等。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娇纵、操纵父母、被宠坏的小孩,对自尊的挫伤等。”其实,简单说来,“和善”就是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可以“赢得”孩子,让孩子得到尊严,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而“坚定”却是让我们尊重自己,并尊重当时情形的需要,减少“赢了”孩子而带给孩子的伤害,让孩子们学会自我约束。

现在我对“和善与坚定”的理解更深一层了,我认为“和善”是说一个人如同和煦的春风给他人的心田带来温暖与舒适,能够理解和接纳对方,能够有“在错误中学习”的豁达,能够有“静等花开”的耐心;“坚定”是说一个人如同深沉的大山给他人可靠的支持和帮助,是执着于爱的教育,相信每个人都会成长,是能够有改变自己的勇气,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正能量。

当然对《正面管教》很多理念与方法的只是粗浅的了解,希望和大家在相互沟通中能够不断领悟,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中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共同陪伴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八

此刻,我身边躺着两个我最爱的宝贝,一个四岁的哥哥,一个一岁的弟弟,弟弟的旁边是那个天天半夜起床给他换尿不湿的爸爸。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许我们在无助中度过了很多岁月,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如此。也许我们是稀里糊涂地长大的,也还长得不错,但我们的孩子更加应该享受成长的过程。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他们的努力,今天,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去反思,成为更好的父母。

有些我觉得很实用,运用在了和孩子相处之中,比如把指令和命令变为提问,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但是,提问会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并且通常比命令会被更好的接受。因为没有人喜欢别人告诉自己去做什么——包括孩子;比如孩子生气时做的“愤怒选择轮”和冷静椅;比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角色转换,他很感兴趣,又把很多家长要说的大道理在游戏中让他明白。

有一些很常见,但是家长不知道怎么做,书里给了具体解决办法的内容,解决了朋友的燃眉之急。比如一个朋友家的宝宝,最近生气就会咬手,让我想到书中有一个一生气就撞头的宝宝的例子,结合书中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让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暑假的时候参加了乃心老师在吉林的正面管教学习班,我觉得和一位有耐心的老师和一群重视教育的家长共同学习,不仅让知识掌握的更扎实,也让自己学习的信念更坚定,通过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让我们能真正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解决育儿问题更实效。

有人说,两个儿子呀,攒钱吧!我却想给他们留下点更珍贵的,比如快乐的有玩伴的童年,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爱自己理解自己的父母,一个伴随一生的好性格。

猪年愿望:希望大熊保持一贯的敦厚善良顾家等好品质,我一直觉得他是天生的好爸爸,遵从自己的内心陪孩子玩儿陪孩子成长就好啦。通过学习,希望我能像猪妈妈一样,在教育孩子上能既温柔又不失原则,学会和自己家孩子相处,和更多孩子相处。希望两个宝宝像小猪一样无忧无虑,健康快乐。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九

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敏芷君读完《正面管教》后有感,在父母和孩子沟通中,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严厉,后果可能是让孩子产生愤恨、报复、反叛、退缩,让孩子的自尊水平大幅下降,没有自律性。二是娇纵,后果会使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没有自信。三是正面的管教,即和善而坚定,孩子有自尊,会自律,有爱心。

那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首先要冷静,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解释,其次告知孩子问题在那里,再次告知或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最后表示愿意和孩子一起找出解决方法。而且在制定新规矩或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也参与进来,给孩子足够的自尊。

培养孩子最主要是培养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分别是: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2、对自己在重要价值中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有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绪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在沟通协作协商、共同倾听等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对待日常中的事情);。

7、判断能力(能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要让孩子成为心中有爱的人,因为心中有爱的人,便不会太在意外在的事物。

一、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孩子的自尊很重要,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自己处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二、是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学会用同理心去倾听,把孩子每次犯错变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一味批评孩子的父母是不成熟的,是希望和孩子共同承担责任,而急于划清界限,是把内心的恐惧变成了愤怒来批评孩子。

三、学会道歉,这是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的,包括承认错误、道歉、解决问题。

两种方式去识别孩子的不良行为。

一、从内寻找——关注自身感受。

1、自己感觉恼怒、着急、内疚、烦恼——寻求过度关注。

2、感觉到威胁、受到了挑战、被激怒、被打败——寻求权利。

3、感觉受到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报复。

4、感觉无能为力、绝望、无助——自暴自弃。

二、由外而内——观察孩子的行为,要求停止做某事,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行为的目的。

1、停止一会儿又开始做——寻求关注。

2、言语顶撞、消极抵抗——权力斗争。

3、破坏性行为、说伤害你的话——报复。

4、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自暴自弃。

最后,判断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可以从四点来看:1、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坚定。2、孩子有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两样东西是孩子在童年所追求的。3、方法是不是长期有效。4、是否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品德。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十

我想做个好妈妈,可我却天生不是块好料。

有时候我像举着长剑的希瑞,充满力量和希望;有时候我像泄了气的皮球,失落又颓废。承担“妈妈”这个角色,我承认自己演技差,但我有在努力,即便是抓狂、奔溃、抑郁后,我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

从准备孕育雨儿至今已有15个年头,这期间我看过n本书,听过n多讲座,加入过n个育儿群,尝试过n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把雨儿教育好。可这个“好”又怎么定义呢?我时常觉得应该释放孩子的天性,给她自由,时常又觉得小树不修不直溜。我常常在西方和东方的教育理念间摇摆,时而严厉,时而骄纵,直到我看完《正面管教》,才明白,严厉和骄纵都不对,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和善而坚定。在这种既尊重孩子(和善),也尊重自己(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负有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这一切都要以无条件的爱为基础,真正接纳孩子,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用启发的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思考,着眼于孩子的优点,关注于解决问题,给她选择的权力,而不仅仅是听从妈妈的指令。要相信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的更好,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哪怕只是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拥抱。

这本书语言简洁、结构清晰,理论部分通俗易懂,书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供参考。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越是简单,我们要做的只是把作者的思想转换成自己的,然后去尝试改变。需要改变的从来都不应该是孩子,而是家长,从改变观念开始,慢慢改变行为,不苛求自己,接纳孩子的同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看完《正面管教》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回想14年来对雨儿的教育,心里满满都是自责和愧疚。我是一个控制型妈妈,事情一旦有一顶点儿失控,我就焦虑、暴躁。雨儿做错事情的时候,更是无比严厉,狠狠训斥她,甚至惩罚她,唯恐稍稍给她点儿好脸色是种放纵,她便不会吸取教训。我太想让她好了,唯恐一点点的失误,耽误了她的前程,教育她的路上不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错。太看重结果,加上“糟糕至极”的悲观思想,家里经常鸡飞狗跳。雨儿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从来不计较我的暴躁,分分钟就原谅我的歇斯底里,这让我更加内疚,看着她熟睡中的脸,我时常迷惑。

在不惑的年龄,我开始迷惑起来,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特别是近期的新冠肺炎,让我更多地思考生死的问题。芸芸众生,浩渺的宇宙,我只是一粒尘埃,时间轴上,我留不下一点点的痕迹。我来了,世界未曾改变,我走了,世界仍不会改变,谁来证明我这么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来过这个世界,能证明的只有雨儿了吧。只有她的存在证明这世界我曾经来过,那我的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养育好雨儿,让她成为一个积极乐观、热爱生命、自食其力,幸福感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丰满她的羽翼,在离开我们之后,能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我想做个好妈妈,可我却天生不是块好料。但,我愿意不断学习,更新理念,改变行为,在彼此成长的路上和雨儿相互扶持,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会的,一定会!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十一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当班级里出现一些比较难管教的学生,常常产生一种无力感。我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除了说教,就是批评指责。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我们的说教和指责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最近,学校给我们推荐了《正面管教》这本书,我阅读这本书时,看到很多事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受启发。可能再遇到问题到底怎样正面管教不一定马上找到最好的方法。但书中很多理论像警钟一样不断敲打着我的心。

感受尤深的是一条是:“把孩子不良的行为转变为贡献行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和文中的史密斯老师一样,总觉得对于问题孩子(马克)不良的形为,必须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然后牢牢地记住,以后才能不再犯。看过这本书,觉得悚然一惊,我们的错误观念是: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们感觉更糟。书中提到: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按照这种方法,我在班级管理中做了尝试,原来一个总不写作业的孩子,再怎么教育也不能做到每天写作业。但课堂如果你给她展示的机会,她就会很积极,经常能够主动回答问题,且正确率颇高,在小组合作中,她在课堂的表现得分经常超过了不少同学。这样的调整能够一定程度的调动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小组的4号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她不写作业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总体学习情况还不是很好,只是在课堂表现有所好转。不过,能够转变一点也有进步。本次期中考试中,她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么对于其他的问题学生,我们也努力做到: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这对于鼓励孩子停止或大大减少不良行为很有效。

书中还讲了出现问题该怎样处理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讨论规则。以前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实质——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反复出现,孩子的四种不良行为都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当每个人都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喜欢一个集体。对于问题孩子,我们尤其应该注重方法,以尊重为前提进行的活动,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我们了解,就会理解,当我们理解,就会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会给人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孩子感觉好,他们才能做得更好!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十二

《正面管教》这本书,以前我听说过,但却一直没有看过,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讲些什么。今天有幸听樊登老师讲到这本书,感到很是受益。说实在,这本书的信息量真的是太大,包含内容也非常的多。早晨,我边做饭边看了一遍视频,感到里面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于是到了中午,我又看了一遍视频,这次我还专门做了笔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点都一一地记录下来,方便自己以后再慢慢地消化。

这本书,让我首先记住的一句话是:和善而坚定,也可以说是温柔而坚定。书中谈到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有三种:

1、严厉;

2、骄纵;

严厉的管教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的行为。在这方面,樊登老师还谈到了孩子的自律性与其自尊水平的关系: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往往自律性就较差。

而骄纵的管教方式则会导致孩子操纵、依赖、缺乏责任感与价值感。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行为看似非常地狂妄自大,其实却非常的缺乏自信心。由于缺乏父母对其行为的必要引导,所以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也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在这里还谈到了孩子与大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孩子的感知能力比成人强,而解读能力却比成人差。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被夺走后,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退行如:尿裤、拉裤、闹人、生病等。成人只有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

而正面管教的核心便是:和善而坚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书中讲到判断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要看:

1、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坚定。既让孩子感觉到无条件的爱,但是又有确定的边界,让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

2、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传递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生活品格等。

怎么做到和善而坚定呢?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先转身离开。离开的原因是:我不能够要求你一定要学会尊重我,但我最起码可以要求我要尊重我自己。这其实是父母冷静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时处理问题,是无法做到和善而坚定的。只有在调整好心态后,再重新和孩子进行沟通:我很抱歉你刚才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会儿。先给孩子确定一个规矩,然后再说我爱你,继而和孩子一起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是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虽是一字之差,但对于教育效果来说,却是相差万里。你要赢,孩子便会输。试想,孩子若经常生活在一个输的环境中,又怎能滋生出自信、自尊和自爱。生活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就看家长如何去引导,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是否能将每次犯错都变成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从中得到成长。而不是当孩子犯错后,只是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批评与谴责。其实,这是一种自己不成熟的表现,是自己不想承担错误带来的后果,所以,便把自己对承担错误的恐惧心理,转变成了愤怒发泄到孩子的身上。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是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和进步,才能更好地解读自己的行为!

真正的不良行为有四类:

1、寻求过度保护;

2、寻求权力;

3、报复;

4、自暴自弃。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核心的解决方法是: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表达对孩子的欣赏,更多地关注他的优点,表扬他,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爱。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行为,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书中提到了几个非常独特的工具:“积极的暂停”、“鼓励和赞扬”、“肯定动机和过程,而不是肯定简单的结果”、“家庭会议”等,这些理论和事例都让我印象深刻,受益良多。相信这是一本对于教师,对于家长都非常有帮助的图书。希望大家有时间了,都能真正地去拜读一下,一定会让自己终身受益的。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十三

废除惩罚、废除骄纵、和善而坚定。教孩子就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赢得孩子合作的4个步骤: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

矫正错误三步骤:承认、和好、解决。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惩罚虽然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的解决问题,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的积极效果。父母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错误目的,努力将其变成更有激励性的态度和行为。

自然后果vs逻辑后果。当心逻辑后果,确保我们要采取的方法是逻辑后果而非惩罚。逻辑后果必须:与行为相关、尊重、合理、预先告知。

惩罚造成愤恨、报复、反叛、退缩。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就是有效的。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逻辑后果与行为的错误目的。

使用逻辑后果的另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要考虑到行为的错误目的。在发生冲突的时候,逻辑后果可能有效,但只在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时才有效。当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或是报复时,逻辑后果在冷静期之后或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的解决问题阶段,才是有效的。逻辑后果不能运用于权力之争,除非极其小心,因为它常常沦为惩罚性的报复行为。

由于这个原因,使用自然后果总能有所收获,但逻辑后果则很可能事与愿违。例如,假设一个孩子不做课堂作业。老师可以对这个孩子说:“你需要在下课前完成作业,要么就在课间体息时去作业台写作业。(注意,给出一个选择作为逻辑后果的一部分,是如何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的。)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这个孩子很可能朝你笑笑,并且开始做作业。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权力,这个孩子则可能拒绝做作业,以证明“你制服不了我“,除非你通过事先与这个孩子讨论这种行为并且问过了她的选择,而赢得了孩子的合作。如果孩子的目的是报复,这个孩子可能会以拒绝写作业来伤害你的感情,直到她自己受到伤害的感觉得到处理。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她需要的是训练,而不是逻辑后果。

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使用逻辑后果,就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记住,不论孩子的错误目的是什么,逻辑后果都有可能完全不适合。或许是要求孩子做的作业毫无意义。或许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参与制定作业计划,读后感m并且没有让孩子感到自己与这个作业有任何关系。没有什么事能比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合作的了。

逻辑如果只是一个工具,而且常常不是适合当时情形的最佳工具。让孩子事先参与。关注于解决问题。

正面管教读后感心得篇十四

很惭愧,之前为了完成任务囫囵吞枣式阅读,加之对关于家庭教育的积累不够,所以理解得很肤浅。经过几轮的读书交流,不断加深了我对正面教育的理解。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原先无法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一下子有了新的认知。何谓经典,就是每字每句都透着智慧的光芒。我这次细嚼慢咽,再次走进了《正面管教》,进行了整本书阅读,我会在一个页面反复停顿,闭上眼睛,细细回味字句中蕴含的深意,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再上心头。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严厉也不娇纵的方法,和其他传统管教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正面管教既不会羞辱孩子,也不会让我们感觉难堪,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为一体,然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他的各项能力。正面管教的基石是和善而坚定,这是因为“和善”可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而“坚定”则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权威,同时向孩子表明尊重事实的态度。

教育孩子知易行难。我们教育孩子切忌太容易受情绪的支配而陷入权利之争。我们的目的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是激励孩子做的更好,而不是让孩子放弃自己;是启发孩子探索式的思考,而不是在命令、责备中招致孩子的戒备;是让孩子决定做什么,而不是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教育伊始,沟通先行。

7——9章用了非常多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一、核实能改善沟通。我们要多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可以通过核实,以友善的方式,问启发式问题来促进沟通。

二、探询会促进沟通。我们可以用好奇心增进情感联结并改善沟通。比如一种简单的探询方式就是要求“多告诉我一些”还可以接着说:“然后呢?然后呢?”孩子们不需很多鼓励就会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他们需要的是知道老师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只要我们不评判、打断或纠正他们,她们就会告诉我们很多。

三、邀请会鼓励合作。邀请学生多参与一些有助于他们变得能够自我指导的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如果一味地指挥会招致被动会主动的抵制与反叛。

四、肯定会愉悦沟通。要寻找机会肯定孩子们的成就和独特性,当我们要求过多并且急于求成时,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就像书中讲到一个叫杰森的五年级孩子,在课堂上如何的捣蛋,杰森的老师在开始也试到使用惩罚,留下抄几遍课文,请他站起,送校长办公室,而结果是杰森只会做鬼脸。之后老师怎样运用鼓励,给与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在杰森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今天的课堂只是比前两天的课堂少了几声乱叫,老师都会鼓励并回以微笑,终于让这个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越来越愉快地相处。

五、尊重会深化沟通。当我们尊重学生时,我们就会认可我们和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尊重会创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并鼓励成长和有效的沟通。不要因为别人不明白的事情评判他们,而要鼓励学生寻求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当我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关系时,我们就会发现通过核实、探询、邀请和鼓励、肯定以及尊重赋予学生力量会更容易些。在良好的沟通中,会有大量的倾听、尊重、好奇心和赋予力量。

当然,正面管教不会一蹴而就,过程可能会有反复,这点作者在书中就曾说道:想把《正面管教》的书扔到窗外,不想让人知道写《正面管教》的作者也会反复犯错。

正面管教重点在于创建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体,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教室成为一个培育人、愉悦和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的场所。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爱心,更需要知道如何去爱。知易行难,那就在实践中反复推敲吧!

读书,使大脑充实;思考,则会让智慧开花。教育绝非单方面的冥思苦想,更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中的总结和改进。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努力先充实自己,做好自己,与孩子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在爱与欢乐中相处,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终温柔而坚定地走下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288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