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优秀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1:03:06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1-27 11:03:06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之一。写总结时要注意结构清晰、言简意赅,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欢迎大家阅读以下总结范文,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和工作的总结之道。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一

(一)讨论世界城市分布纬度与海陆特点。由学生自主读取全球夜间灯光分布遥感影像图,教师引导得出规律,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而这些地区均有气候适中、降水适度的气候特点。很多沿海地区分布的城市密度大,规模也比较大,在中低纬度和沿海地区几乎分布着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

(二)绘制我国400mm等降水量线。课堂所用降水数据为我国454个测量站点常年测量所得年降水量数据,数据中包含各站点的经纬度、海拔及年降水量数据。在arcmap中载入中国国家边界线图层,以及测量站点数据。对测试站点数据按照设定区间进行分级,由站点分布情况绘制粗略4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可绘制200mm、800mm及1600mm等降水量线)。由图可得我国降水由东岸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而我国的城市分布密度也正是与之相随。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将中国地图面要素分为两部分(本操作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相同),将得到的两个面图层分别与中国地级以上居民点点图层相交(intersect),其中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城市,共有49个,降水量在400mm以上的城市,共有275个。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降水在400mm以下的只有包头、乌鲁木齐和兰州3个城市。

(三)高纬寒冷地区与热带雨林地区的城市分布。高纬寒冷地区人口分布少,很难形成很大的城市。热带雨林地区过分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城市密度小。过分干旱、寒冷、湿热的地区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分布规模较小。

(四)归纳填写表格。

二、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一)处理初始数据。在arcmap中加载一级河流线图层,利用的融合(dissolve)功能将name字段为相同名称的数据条合并,可得长江包含的四段河流,依次为: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以及长江。选中属性表中相应内容,导出长江线图层。选中四段河流,使用merge功能合成一个字段,以便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对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对长江线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buffer),缓冲半径为1千米,将缓冲区间与我国地级以上居民区图层进行交叉(intersect),得到缓冲区内的城市点图层,这个点图层里的城市代表位于长江两岸的较大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三)河流交汇处形成城市。高亮显示长江与主要支流交汇的城市:岷江流入长江,交汇点宜宾;嘉陵江流入长江,交汇点重庆;汉江流入长江,交汇点武汉。河流交汇地点人流物流集散中转频繁,频繁的河流水运也带来了城市的繁荣。

(四)河流的其他影响。河流两岸也会形成城市,如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在多瑙河两侧一端叫布达,另一端叫佩斯,两边的地区同时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了匈牙利最为繁华的城市。另外河流的河口也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河流入海口,支流入主流的河口都是如此,由于腹地非常宽广,如我国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天津位于海河入海口河口的位置,这些大城市正是借助河港、海港得以发展壮大。

(五)课后练习。对照课堂中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数据分析,对黄河进行类似的数据分析,熟悉课堂中涉及的相关arcmap操作流程,同时复习课堂内容。

三、结论。

gis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中利用gis技术教学可以把学生领入一个崭新严谨的数据时代,学生在逐渐熟练gis软件数据分析操作以后,可以自行探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较高的地理素养。本文对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了一个简单的探索,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ppt作为辅助工具,具体的授课流程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二

关于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我国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图”“我国主要城市降水分布柱状图”等图表的判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对特殊地区案例分析,提高对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运用能力,促进地理思维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提升。通过我国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成因比较,理解水分条件对农作物品种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最终习得区域地理要素的学习方法。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水田农业分布为例,评价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学会发现、解释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设计,诊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

支架构建的关键在于支架必需要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做出科学分析与及时诊断。从这节课来看,大气环流、地形地貌、水圈,中国的气温和干湿地区等知识,为该节课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对相关图表的判读、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等能力基础。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怎样,教师还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诊断。例如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局部地区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年平均气温、局部地区气温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判读依据。设计意图是把控学生前节课知识的掌握度;学生对相关图表的判读、表述能力,以及对某一地理要素的成因分析能力。诊断标准见表1。学生通过读图回答问题,反应现有发展水平,教师在诊断的过程中及时予以完善,同时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搭建起学习支架。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合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因而协作学习,除了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也成为促进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提供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创设新的学习任务环境,以小组合作方式、同伴互助,完成学习任务。支架构建的过程,是一个激活旧知、学习新知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示降水量分布图,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单(表2),给学生创设新的学习任务环境,要求学生根据习得的“支架”,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四、支架再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当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则应考虑适时退出。但当学生遇到新知识时,仍需利用自己背景知识或教师提供的'支架来构建起自己的新知识,完善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需要师生互动过程中数次搭建、退出支架,随时为学生留有探索、学习的空间。支架再建的过程同样需要依赖于学生课堂上新建立起来的发展基础,或通过教师设置的“设置疑问—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问题过程性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的时候,并不是直接将降水分分布规律给予学生,再让学生用前面习得的影响降水因素去分析成因,而是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印证假设的三步过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进行总结。

五、新知应用,融会贯通。

支架教学主要意图是通过教师支架构建,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任务的一般方法,通过指导,帮助激励他们继续探索,以探究更深层次的目标。教学中引入了地中海地区一个典型案例。

六、课后反思。

支架构建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支架的构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搭建支架,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科学的诊断上,真正了解学生,选择好适应学生的支架,并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在课堂上不断调整支架的“材质”和搭建方式,以及课堂上支架搭建的时机。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使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三

(一)图表直接比较。

图表比较法是比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图表直接比较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初中地理课本中含有很多图表,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直观的插图内容进行知识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学生在理解知识时就会更加透彻和准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图表直接比较法。例如,课本中的潜力与承压水图、反气旋和气旋图,以及地质构造、背斜图和向斜图等。这些图表的对比都能很好地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图形的形式展现出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将同类或相似的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对比,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对同类事物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使问题具体化。例如,在学习气候问题时,可利用类比方法将已学过的气候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气候知识联系起来,在比较中进行教与学,归纳出气候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两者区分开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自比法。

自比法,就是将地理现象进行自我比较,但这种比较是有时间性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比较,这种基于时间跨度的比较方法也被称为“纵比法”。在地理的学习中,由于时间不同,地理现象会有不同,所以需要用自比的方法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掌握同一地理现象不同时期的差异之间的联系及存在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地理现象和事件进行时间的纵向对比,进而研究地理现象的未来变化并对现象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减少教师对抽象知识的枯燥讲解,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主要是指在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对于不同的事物进行专题比较。在课本中,适合专题比较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国际与国内的比较、自身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将这些问题化成各类专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样的方法实际上是对一件事物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保证他们考虑问题时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五)综合比较。

在学习中综合比较,一般应用于复习期间,这样的一种比较方式可使学生将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互相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其中的联系及需要区别的地方,实现知识点的统一和完善,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控。这样的一种比较方法可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综合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和完整,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将知识进行全面地把控,起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比较法的应用是很常见的,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地理的学习中应用比较法非常合适,因为地理涉及本国的不同地理环境,同时还有国外的一些地理环境。例如,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学习,可利用比较法,借助对比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进行对比,针对植被差异、气候变化、饮食习惯、文化特点及农作物种植等的对比,在对比当中,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不同之处进行区分,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区别,之后对南方和北方的实际特点进行整体把握,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特点进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再如,学习我国与美国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时,可以在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的丰富性和差异的基础上理解美国的地理环境。美国同样是北半球国家,其地理环境也呈现东西、南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地理环境的具体特点,并扩展介绍美国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发达的科技等,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知识需求。将复杂的区域地理知识理出清晰的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在脑海中形清晰的知识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地理比较法是一种基于逻辑思维的思考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帮助学生从抽象、分散的知识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体把控,综合理解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当中理解问题更加深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地理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温故知新。使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将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客观上,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学习,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2]庞海珠.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6):37.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四

摘要:

文章以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然后分析了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运用微课进行课后拓展;运用微课展开课程导学。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课程导学。

微课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项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水平质量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明确微课应用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真正的功能与价值。

一、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微课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不仅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的“标签”,更是教师长期开展教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自然体现,它融入了教师的个人性格、教学方法、体会、感悟等,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教师拥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能够让接受学习的学生“眼前一亮”,自觉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思考,更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如今,随着微课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逐渐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教师在实际的微课运用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的过程中,给予其更加真实的“课堂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1]。

(二)微课运用应注重与情景化教学相结合。

语文本就是一门更加趋于感性化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结合文章描述的内容进行情景设计,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景中,体验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加深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微课视频集语言、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为加深学生观感体验提供便利,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语文教学可以运用微课的特点展开情景化教学,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设置,有效地将课文内容通过更为直观的图画、视频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得以有效的缩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

(一)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意境优美的文章,然而由于初中生受自身阅历所限,在思想认知上依然倾向于具象化认知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微课视频,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教师通过借助微课视频展现的光影艺术,将文字描述的美景还原成视频动画,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课程内容教学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的深厚文化底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靠教师口头讲述很难真正体现出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与博大内涵。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播放一段与苏州园林相关的纪录片等,让学生全面感受到苏州园林的动态美,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边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边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交流,从而有效扩宽学生眼界,实现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运用微课进行课后拓展。

如今在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名著导读”这一选项,其不再作为教材附录出现,而是作为正式内容穿插在各单元之间。该部分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给学生创造课后再学习的机会。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每单元的重点,寻找一些超出一般要求的语言、文学、写作知识要点,制作成微课,将各单元课堂教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层面,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课下可以使用回放、暂停等功能,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回放观看,给一些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以发展空间。

(三)运用微课展开课程导学。

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即“课前预习”。尽管有的教师也一直在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寥寥无几,难以产生有效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开课前导学,利用微课导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结合文章内容,在微课视频导学中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遵循相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核心内容“父亲的背影”制作导学案,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亲的背影”,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提升对微课运用的重视程度,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2]徐桂娥。浅议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3):110—111。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五

高职会计教学开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知识,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知识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后面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息息相关。

而且,会计知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高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

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而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也非常关键。

微课以其区别与传统课堂的优点,可以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高职会计教学中知识点非常多,每一个知识点又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将会计课程中重难点内容开发为微课,利用微课的特点,将教学知识点细化。

学生可以在5至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灵活多变的特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通过微课资源让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自主学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及智能通信工具(例如手机、平板等)随时随地来学习微课内容,充分享受学习的自由。

而且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一些因为某些原因而落下课程的学生非常有利。

利用微课视频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微课课件的制作。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利用微课来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制作出优秀的微课课件。

针对高职校会计教学的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情况,还要充分考虑高职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在制作微课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协调好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评价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多角度出发来进行课程设计。

高职会计教学非常注重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内容要重点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

教师在制作微课课件时要充分参考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及视频等,将一些重要的教学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

完成教学设计后,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难点及重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会计的知识点非常繁多,教师应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细化处理,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

教师将教学知识点细化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录制及编辑微课课件。

在录制微课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协调好与摄像者的关系。

摄像者应在充分熟悉教学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分镜头,同时分配好教学时间。

教师应熟练应用录屏软件,利用录屏软件将教学演示过程录下来。

微课视频录制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后期的编辑处理,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编辑过程中制作微课的片头及片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另外还需要添加背景音乐、字幕等,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使其充分符合教学需求,强化微课的辅助教学作用。

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已经制作好的微课课件,使其充分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支票结算知识点时,教师首先需要将支票结算这一块的知识进行细化处理,制作成优秀的微课课件,然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来进行学习。

在学生学习完微课课件以后,教师要针对课件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去总结微课的内容,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点。

完成整个教学环节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微课视频,模拟财务室经济业务的发生,实践操作支票的填写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并给出量化教学评价。

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下载微课视频,并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学习,以促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微课知识。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布置相关的任务或作业,督促学生强化知识点。

综上所述;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课的出现对促进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移动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微课课件内容。

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它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现阶段,微课还处于发展初期,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应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环境会进一步成熟,微课课件的制作水平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微课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会计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充分整合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出高质量的微课课件,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效果。

作者:孟沁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六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教学视频课程”,它主要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其核心组成内容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辅助性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组织关系呈现出一个半结构化的主题式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其具体资源构成和应用环境。

根据至止的国内“微”研究文献统计可以发现,其实在国内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也是逐步深入的,从最开始的微型课程到微型学习,再到微型(格)教学,直至今天被广泛应于教育教学中的微课,呈现了我国教育领域中“微”课程的发展,也从侧面突显了我国教育仍然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发展着。

1、会计微课的特征分析。

(1)移动化学习。

会计微课依然具有微课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会计课程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

会计微课所具有的人性化特点,使得学生的会计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自由,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根据佛山首届微课征集活动的相关统计可以发现会计微课的种类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会计需求,也丰富了会计教学形式和内容。

同时还能让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进程,并且还能够重复学习所学的会计内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所学会计知识的巩固,还能在重复循环使用中优化教学资源。

(2)碎片化学习。

微课的内容十分精简,主要是围绕教学中某一些重难点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掌握会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串连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活动。

2、会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优势分析。

(1)微课程资源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相应微课程的设计,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这样所有学生都能获取教师提供的课程教学和学习资料,同时学生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提供一些分享性资源。

(2)微课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并且经过实践,可以使得会计微课得到不断优化。

也就是说,上一次教学中产生的学习资源,可以经过一定加工整合,为下次会计教学服务,微课教学资源的每一次使用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进而不断提高其资源质量。

这样在会计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传递,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和分享,同时也能通过相互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明确适合开展微课的教学内容。

适合开展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重难点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却又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其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知识,这类教学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经过亲力亲为进行实际操作后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借助微课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晰明了的掌握其中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步骤,以起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

其实只要内容适宜,微课就能在任一教学环节中加以应用,不仅可以应用于新课导入、讲授以及课前预习,还能够应用于归纳总结以及复习、巩固。

例如在一些基础概念课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微课上传至校园网中,让学生自行在线观看。

(3)科学制定会计微课。

会计微课是会计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教师应该要明确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职责,确保两者分工明确,这主要是因为微课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它并不能取替传统课堂教学,想要发挥出会计微课的作用,就要科学制定会计微课,使其更好的辅助会计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会计教学来说,微课既熟悉又陌生,会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微课的优势和作用,加大教学活动中微课的开展,通过简单的微课设计激发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的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会计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段琼单位:陕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七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地理教学要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核心,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传统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给所有学生一起讲课,时时有针对性地辅导某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在课堂回答问题。对于那些地理基础知识差并且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就比较抵触,教师认为辅导这些学生是在浪费教学时间。久而久之,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自信,整个课堂就成为教师和几个好学生的舞台。因此,为了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弹性地、分层次地、为每个学生设置单独的个人目标,上课过程中要顾及每一个学生。比如在讲授中国的地理差异时,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并且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这样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了学习动力和自觉性,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成效。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改进教学理念,由传授学生知识,变为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将学习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还能牢记知识内容。比如地理教学中会讲述风的成因,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地温差的存在,从而引起冷热空气流动造成。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后,可以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风进行成因解释,不仅用到了所学知识,也向别人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习动力。

2.2引导学生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

地理教学忌好高骛远,教师要从基础出发,一点一点教学,并且注意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用小笔记本或卡片将学习的知识记下,放在口袋或者贴在桌面,时常复习,积累知识。

3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和优势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并且容易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在新的课改背景下,为了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需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探究,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发表自己对地理或者其他问题的看法和言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违反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要妥善处理,尽量避免传统粗暴的处理方式,要从朋友的角度出发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内外创建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课堂实效。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对于本文提出的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灵活变换运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在教师,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晓华单位:勉县周家山镇初级中学。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八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中学地理教学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呢?我认为: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样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加之目前高考取消地理考试,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的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地理教学如要正常进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地理教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学中的困。

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化教学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1][2][3]。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九

摘要: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面临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地理教师应当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的办法,针对性地突破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普遍面临课堂效率偏低的困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以及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高中一线地理教师,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突破。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理解难度大、知识点记忆量多、信息涉及面广等特点,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有效推动因素,教师应始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抓手。如果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必然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兴趣不高,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不能形成浓厚的学习探究欲望。

(二)地理学习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虽然时间花的不少,态度也非常认真,但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和他们没有能够抓住学习要点、学习的方法较为单一、不够实用高效等因素有关。有些学生始终抱着死记硬背的态度开展地理学习,虽然记住了一些内容,但是在理解的深度、运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导致地理学习实际效率低下。

(三)课堂学习氛围单调。

地理教师如果走进课堂,完全采用讲解的方式,从头到尾“一言堂”,学生只需要带着一双耳朵听、用一双手记,思维的有效性就很低,甚至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教师就已经将全部答案揭示出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参与探究的欲望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导致课堂学习氛围非常单调。

(四)教学拓展延伸欠缺。

虽然高中地理教学时间有限、进度紧张,但是地理是一门来自于生活与自然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和生活联系的内容很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教师如果在教学拓展方面流于形式,没有将生活中一些丰富的内容整合起来、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延伸割裂开来,就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以创新的理念全力突破地理教学困境。

面对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诸多困境,我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结合我日常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较为有效的突破方法。

(一)以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面广量大,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消极负面情感。对此,我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增强学习的快乐指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中会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所以在备课时,要做好更全面的准备,例如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一课中,我从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海洋资源的类型、目前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方面的资料,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当图文并茂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海洋资源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对海洋中蕴含的如此丰富之宝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信息量的补充可以为学生地理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且丰富了学习内容,使他们理解掌握得更加牢固。另外,我还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求学生在某些新课教学之前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丰富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方法技巧的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得要领,完全按照死记硬背的陈旧模式开展学习,要么前记后忘,要么呆板记忆不知运用。所以,我尝试在教学工作中以方法技巧的指导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认真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薄弱环节,搜集有关这些重难点突破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技巧程度。例如对比理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对比理解的方式辨析其异同点,达到巩固理解的效果;图解记忆法指导学生学会将图与文字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形象的概念框架,避免机械生硬背诵概念和相关知识词条的乏味性,让学生在脑海中形象的记忆;再比如在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感知印象结合起来,以及鼓励学生将地理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论证或服务生活,这也是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效率的良好手段。另外,我还重视总结推广先进的学习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巧交流,讲出自己在地理学习中总结的技巧,其中有价值的稍加改造就可以推广,有效提高了记忆的效果,降低了记忆难度。

(三)以师生互动的模式营造浓厚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应当是被动讲授的关系,而应当是互动探究共同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灌输式教学模式单调、氛围单调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对学生而言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程度,也能够更好地训练综合能力。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季风水田队和商品谷物队,请两队的同学利用书本资料和我提供的信息,分别讨论探究其中一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基础知识,再向另一队的同学进行介绍讲解,并相互提问进行考查。学生依靠合作小组的力量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些内容,而教师主要在过程中侧重于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有效增强了学习探究的欲望,相互研究的过程也集聚了智慧、拓展了思维。通过这样的独立思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有效完善了思维成果,在师生互动中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四)以课内外结合方式拓展地理教学空间。

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提升,在课外论证中加深理解,达到巩固效果。例如gps全球定位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这一内容,我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重点针对gps运用于汽车行业进行调查。学生分成几人一组,独立搜集有关gps运用的现状,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上网搜集等多种形式,了解gps在当前汽车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了解广大群众对这一技术成果的熟悉程度。学生撰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切入点不同,选择的角度不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有学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要增强运用,提高社会治安管控成效的建议。也有的学生针对gps设备良莠不齐,应当制定规范化标准等内容提出了建议,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拓展的促进功能,也让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增强了理解,巩固了课堂学习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只要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愿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定可以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邸晓辉.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8).

[2]王强.走出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时代人物,,(04).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

21世纪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网络的工具,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电脑教学,把真实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地图、地形、地貌的轮廓,方便记忆学习。信息技术的广泛性适用于地理这门特别的学科,摆脱了原来单一的讲课模式。信息社会,信息量比较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新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大脑创造力。地理这门学科范围比较广,不仅有中国地理,还有世界地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很强的大脑创造力。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更好地把它带到学习生活中。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让信息技术和地理知识相结合,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有利于新的教学活动的'实施。

二、网络平台的运用。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对于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它把地理变得更加真实了。上网搜索地球的轮廓,详细的图片、资料一下子就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网络平台的运用,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仅更好地把老师的教学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还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合作。地理这门学科,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多进行实验研究。把地理教学带到生活中来,联系实际生活。生活带入教学,地理就是生活,让学生轻松学习地理。初中地理教学是初级地理教学,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这就需要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利用电脑教学,把网络平台带给学生,让学生广泛利用并学习。

三、运用信息,实际操作。

把信息技术带到地理课堂,这是一个落实新课标的过程。地理知识有些是比较抽象的,比如介绍地球。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地理知识活学活用,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开阔了视野。学生应该学会实际操作,利用网络平台,把地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幻灯片来展示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展开知识竞赛,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知识,对新模式进行肯定。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把知识变得更加灵活。运用先进的技术,让学生投身到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地理在初中生眼里不再那么抽象了。地理属于文科,需要大脑的记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知识变得不那么复杂化,而是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轻松完成上课教学的内容,让地理学科更接近实际生活。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不足。在新教学的模式下,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减轻了老师的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效率,把初中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也是广大家长希望看到的。还有一点就是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也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大力支持,为了学生的未来,需要共同努力。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一

地理图表的绘制能够有效推动体验式教学的展开,丰富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图形的信息传递具有直观再现性,相比于传统的语言教学,在传递范围上更具优势,地理图表作为地理知识的核心媒介和载体,能够直接以教学工具的形式使用于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直观化和具体化地理形象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地理图表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过程,学生通过对图表的仔细阅读,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现、获取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比如,景观图阅读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实际情况;示意图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有效开拓学生视野,扩展学生认知范畴。比如,在进行“世界洋流的分布”教学时,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图表,透过表层信息掌握本质规律,也就是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等。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关注学生,确保教学有效。

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教学组织者,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学加强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包括兴趣、爱好、理想、地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规范来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与教学相长,共同打造高质量的'地理课堂教学。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树立地理学习的自信心,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和学习实际,以便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案,继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巨大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观赏视频、有的学生喜欢发散思维、有的喜欢小组讨论等,而此时教师就要全面把握学生发展方向,有效掌控课堂节奏,最大限度地确保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三、加强课堂提问,推动体验教学。

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地理学习,完善自我思维方式。教师还可以在表达自身观点和见解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学提问应有利于学生产生探索的体验心理,而这种心理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设计时,课堂提问必须以学生为本,避免出现无效问题,立足于体验式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寻求问题答案。同时,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教学模型,全面树立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影响第三产业布局的因素”教学时,笔者首先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影响服务、金融等第三行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随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体验活动,并继续提问道:为何边缘地区无法顺利举办大型会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总之,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习地理知识。所以,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会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且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地理教学方式、高职地理教学环境、高职地理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前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深入分析如何在高职地理教学中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地理;应用研究。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自身及同行在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地理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都是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教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多数高职地理教师都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照片展示和课件放映,并没有深入挖掘多媒体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扩展高职地理教学途径,提高工作效率。这种高职地理教学中的“表面文章”,既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也无益于高职地理教学。

(二)教师、学生与课件三者错位。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在“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与“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之间,过分强调其中的一面,都会走向极端,不能取得好的高职地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地理教师过分强调“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同时又过于突出“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更加忽视了“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使得高职地理教师、高职学生、课件三者错位,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高职地理教学方式,没有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地理教学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软硬件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效果评价。总之,由于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机制,导致了大量现代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浪费,而且高职地理教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这不利于高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用高职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高职地理教学媒体日益丰富,而其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与高职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薄弱有很大关系。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利用,还包括相应多媒体利用的知识技能。许多高职地理教师缺乏对高职地理教学媒体功能、特性的分析能力及选用媒体应遵循原则等基本知识技能,影响了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的设计、利用。

(三)高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定位错误。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高职地理教学思想与高职地理教学模式,这更是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由先进的高职地理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做指导。而有的高职地理教师只是表面上热爱现代信息技术,内心则不以为然。于是便出现了用落后的理念指导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教育怪象”,在计算机辅助高职地理教学的先进教育形式下,沿袭着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模式。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对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影响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高职学生活动为主,高职地理教师讲述为辅,高职学生活动在前,高职地理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高职地理教学内容。采用高职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高职地理教学法。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培养高职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电脑课件,让高职学生观察卫星云图,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以突破时间方面与空间方面、微观方面与宏观方面的限制,将高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兴致,改变无趣的课堂,使高职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易于让学生掌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简单、易操作,可以节省高职地理教学课件制作时间,提高高职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先明.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三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近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现象。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高中地理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将地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以实践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用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

地理实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拟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或者相关器材,把真实的地理现象的过程还原到课堂之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地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地理实验的启发性较强,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扩展科学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地理规律以及原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地理实验教学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完善修改实验方案。教师需要对每个环节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具体阐述地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集体备课,就地取材。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备课。而在实验的备课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节课程的重难点,以便确定实验的主题。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所选择的实验方案更加全面,有利于教师的地理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实验项目器材的选择上,要坚持简单、安全、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科组的地理教师可以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们通过研讨可以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讨论发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知识点使用实验教学并不能提高效率,其中地转偏向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就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们经过讨论,将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作为实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们对实验器材进行讨论,目前现有的教具有地球仪,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如选择办公室常见的红墨水。

(二)明确主体,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的总体设计。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需要满足目的明确、科学组织和现象明显的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紧紧围绕所选择的主题,确定实验的类型;其次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脉络,以启发引导学生为目的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参与到质疑、验证等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选择的主题,首先确定本次实验的类型为操作性课堂实验。开展的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朝上放置,教师使用红墨水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上滴下一滴红墨水,然后请学生观察墨水流动的状况。紧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采取同样的方式滴下红墨水,然后再观察墨水的痕迹。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南极点朝上,自东向西旋转地球仪以后出现的现象。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出实验结论。

(三)实施实验,完善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设计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的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状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于重点知识,随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在整个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达到的效果等各方面做综合评估,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看到我手上的地球仪,假如我现在滴一滴水在上面,大家觉得水会往哪里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在每一步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讨论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地球偏向力的知识引入到现实问题中。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地球偏向力的规律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一下: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大家觉得河流哪一块侵蚀最厉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实验串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认真分析了整个实验课堂,发现实验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墨水痕迹不明显,观察略有困难等。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一)学校应该完善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日常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应用较少。一方面,地理教师接触到的专业地理实验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理实验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学校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校可以建立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对地理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整个实验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乐趣。

(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验突发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有学生说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转速太快或者墨水滴的太少,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实验。

总之,将地理实验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1):55―56.

[2]王磊,刘金锤.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2):20―22.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四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把抽象化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生动地传达给学生,简化地理知识难度,吸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好教学疑问,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而进行动脑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能够产生自主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把自己已经掌握和学习的知识点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性地选择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1]。问题情境模式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课堂提问,而是需要通过提问来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中东丰富的石油》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讨论一下,在石油枯竭之后,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油肯定也会有开采空的一天。中东是石油最大的输出国之一,如果中东没有了石油,那么中东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以上这几个问题,好像乍一看跟教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通过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了解困扰中东地区多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掌握事物之间的利弊关系。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国家可以在石油枯竭之后大力发展其他行业,争取通过其他行业的发展来带动国家经济的提升。

2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拥有更多的视听冲击力,吸引了更多的初中学生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学习人教版的《河流》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布置好课前小任务,在网络中自己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河流资源,简单地分析一下我国的河流分布情况以及水资源的相关图片信息。在网络当中包含有我国大量的河流信息,教师可以应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有用的材料,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跟学生们一起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不同的学生学习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通过展示出各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来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有的学生则是根据我国的水利枢纽工程来分析水流资源和水库的实际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寻找有效信息,能够有效让学生养成保护水资源的良好观念[2]。

3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模式。

初中地理教学跟我们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教师需要把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现象结合在一起,让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直观形象。通过生活实际来引导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点的趣味性,并能够灵活地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来帮助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问题。在学习《交通运输线的布局》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们寻找青藏铁路修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视频中展示出来的:“在高原上建铁路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学生们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之后开始自行学习讨论,提升了课堂教学气氛。一部分学生通过开发青藏高原的资源角度入手,展开了积极的想象;还有的学生则是从民族团结的角度进行探究。应用多媒体信息还能够给学生们展现出生活当中的热点问题,提升教学跟生活实际的结合度,促进了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3]。

4创设故事情境模式。

在初中地理课本当中存在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和小典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们找寻相关的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学习《石油、天然气》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之一的百慕大三角的故事。在百慕大三角一带经常会发生船只和飞机神秘失踪事件,最近科学家们在附近海底发现了天然气,从而推测出是天然气泄露降低了海水的密度,导致船只的沉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探究意识。

5结语。

情境教学法多种多样,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情境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陈建梅.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7,(5):58.

[3]江文涛.浅谈初中地理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18):63.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地理信息技术也在逐渐升级和更新,其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现阶段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已逐渐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性工具,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环境下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该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对策。

当前形势下,已有多项教研资料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高中学校的地理学科教学中,尽管学校与大多数任课教师均已清楚意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融合策略,其中尤以辅助地理课堂教学更为明显;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会遇到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复杂、操作难以及缺乏实验素材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乐观。故现阶段,学校与任课教师需积极寻找和探索新型教学手段,实现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其课堂辅助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要想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需先配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所以当前环境下,学校需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对地理教师的教育培训,具体实施策略主要表现为:首先,将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纳入到地理教师的学校培训工作中,增强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其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水平,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使其掌握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其次,学校可充分借助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对地理教师进行远程的网上培训,并于网络中搜集和整理全面的教学资源,提高对教师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要求,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高质教师,为地理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增添助力。再次,学校为了增强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其能够将该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实践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同一内容,不同呈现方式”的对比式教学,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的课堂培训教育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别展现“地球全貌”与“地球在宇宙中的形态”等两种不同的画面,以加深教师脑海中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二、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是高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媒介和知识载体,对促进教师带领班级学生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导向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现行的大多数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均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若采用以往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方法,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知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对于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高中地理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壳运动》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地壳运动”的动画视频,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楚的观察到几近真实的地壳运动过程,增强其直观感受。通过此种抽象知识直观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真实性。

现阶段,各高中学校与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需先配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中均已配备了专业的网络教室以及相关教学设备,目前只需将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便可辅助该学科课堂教学。当前环境下,学校可为该学科教学建立一个专业的地理实验室,并保证实验室内所配备的实验设备均符合教学内容与课堂实验活动标准,以增强新课标下地理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且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学生可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该技术应用能力。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无需向学生详细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可充分利用此种有效的地理实验室环境,借助gis软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对比不同的城市结构,开发思维,鼓励其思考和探索其不合理之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真实性与有效性。总之,目前在我国许多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高中学校需科学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该学科教学打造信息化环境,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应用论文篇十六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而地理实验作为高中地理演示和模拟地理现象的直接途径,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思维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走近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现象。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地理实验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的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实验教学的忽视,将地理实验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作为以实践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现象,增强地理实用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内涵和价值。

地理实验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模拟实际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教学活动。地理实验教学指的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具或者相关器材,把真实的地理现象的过程还原到课堂之中,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地理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地理教学的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直观,而且地理实验的启发性较强,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认知方式,扩展科学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地理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地理规律以及原理,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地理实验教学的程序包含以下几个步骤:确定地理实验主题、选择地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和完善修改实验方案。教师需要对每个环节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地理实验在地理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为例,具体阐述地理实验的应用策略。

(一)集体备课,就地取材。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备课。而在实验的备课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集思广益。教师首先对教材内容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该节课程的重难点,以便确定实验的主题。通过集体研讨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所选择的实验方案更加全面,有利于教师的地理实验开发能力的提高。在地理实验项目器材的选择上,要坚持简单、安全、绿色和环保的原则,学会就地取材。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课堂教学之前,学科组的地理教师可以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们通过研讨可以发现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们通过讨论发现角速度与线速度等知识点使用实验教学并不能提高效率,其中地转偏向力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不能仅仅依靠讲解就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们经过讨论,将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作为实验的`主题。紧接着,教师们对实验器材进行讨论,目前现有的教具有地球仪,其他的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如选择办公室常见的红墨水。

(二)明确主体,设计方案。实验方案是对整个实验的总体设计。一个优秀的实验方案需要满足目的明确、科学组织和现象明显的要求。实验方案的设计首先需要紧紧围绕所选择的主题,确定实验的类型;其次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脉络,以启发引导学生为目的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还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能参与到质疑、验证等各个环节当中。例如: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选择的主题,首先确定本次实验的类型为操作性课堂实验。开展的方式是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将地球仪北极点竖直朝上放置,教师使用红墨水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上滴下一滴红墨水,然后请学生观察墨水流动的状况。紧接着,教师请一名学生自西向东旋转地球仪,采取同样的方式滴下红墨水,然后再观察墨水的痕迹。最后,教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南极点朝上,自东向西旋转地球仪以后出现的现象。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给出实验结论。

(三)实施实验,完善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设计之后,紧接着就是实验的实施。教师需要根据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的状态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对于重点知识,随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在整个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对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实验达到的效果等各方面做综合评估,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例如:在《地球的运动》的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学。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看到我手上的地球仪,假如我现在滴一滴水在上面,大家觉得水会往哪里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答案。教师开始进行实验,在每一步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讨论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地球偏向力的知识引入到现实问题中。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地球偏向力的规律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来解决一下:在北半球,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大家觉得河流哪一块侵蚀最厉害?”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将实验串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下。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认真分析了整个实验课堂,发现实验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墨水痕迹不明显,观察略有困难等。教师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一)学校应该完善制度,保证实验教学日常化。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实验的应用较少。一方面,地理教师接触到的专业地理实验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学校的硬件、软件条件较弱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理实验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了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学校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学校可以建立联盟,共享教学资源,同时定期对地理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对整个实验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应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上。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乐趣。

(三)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解决实验突发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例如在上述实验中,有学生说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是转速太快或者墨水滴的太少,鼓励学生,重新开始实验。

总之,将地理实验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可以促进地理课堂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地理知识,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汪清,章彦芳.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55―56.

[2]王磊,刘金锤.新课标下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2):20―2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222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