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0:31:09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27 10:31:09     小编:书香墨

教案的修订和更新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查阅以下教案资料,您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和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一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10的组合和分成。

直观演示法。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二

: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减法的意义。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黑板。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加数+加数=和。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24=19(人)。

女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男生有多少人?和-加数=加数。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然后启发学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234验算:20792079。

+8458451234。

20791234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1234验算:2471234。

987+987247。

2471234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三

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

师:你对此有何评价?

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

问题2:阿冲应聘。

(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

(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

(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广泛,但…。

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

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

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说明本组数据的特征。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活动报告单》,深入到学生活动中,适当答疑)。

(教师视课堂具体的时间的情况选择是否讲解:假如你是一名厂长……)。

(五)反馈评价,提示作业。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请你分别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的现实意义。

总结:今天我们都学到哪些知识?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四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捐款480元。

六(2)班49人捐款520元。

六(3)班45人捐款465元。

六(4)班47人捐款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1.出示例1。

例1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五

(一)以“平均数”为参照物,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我想这也是新教材安排学习的中位数的`目的吧!

(二)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求中位数的方法,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六

总时:4时使用人:

备时间:第十五周上时间:第十六周。

第3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学生思考问题,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本习题8.3。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七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2.研究圆的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九

本节课我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自主探索过程,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堂课中解决,但是我认为是很值得的,我们不光是获得结论,更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维得到发展。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师生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一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2.复习体积的计算。

(2)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二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学到的知识,能熟练掌握小数意义,正确、迅速地计算。

2、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巩固前三单元所学知识。

我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归纳总结法。

小黑板。

3课时。

复习前三单元的内容,分类整理。(自学)。

呈现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小结、导入新课,并出示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复习、整理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复习、整理认识图形。

3、复习、整理小学乘法。

(二)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然后通过表格、网络图或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三)分层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课本p50页第1题。

2、教材p50页第2题。

当乘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被乘数。

当乘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被乘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完成学案中的课内巩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做。

1、教材p50页第3题。

(1)两个乘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2、教材p50页第4题。

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列式。

教材第50页的第6题,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三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和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求一组数据的。

2.: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14.2。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五

1、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改善同学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并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引起同学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同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同时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供依据。

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准备今年的年历;同学准备今年的年历和一个小正方体、课前收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

一、揭示课题:

分数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几天,同学们已经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54页第14题。

谈话:还有两个多星期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请同学们打开今年的年历,观察五月份的月历,考虑以下问题:

(1)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

(2)五月份上学的天数占这个月天数的()/()。

教师向同学解释一下: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是3天,假如这3天与双休日重叠,应把本次双休日顺延。

同学观察年历卡并独立考虑,然后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同学交流,重点交流第2小题,指导同学弄清楚五月份去掉劳动节的休息日和其他双休日后剩下多少天,那就是同学上学的天数。

提问:观察年历卡,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鼓励同学仔细观察年历卡并试着用分数来表达其他信息,如:4月12日和4月13日两天我们学校召开运动会,开运动会的日子占了整个四月份的几分之几?今年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暑假占了今年天数的几分之几?等。

同学积极交流自身分析得出的有关信息,教师和时评价同学交流情况。

2、出示第54页第15题。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每人做了一个小正方体。男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红色,四面涂了绿色;女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绿色,四面涂了红色。假如分别把这两个正方体任意向上抛30次,落下后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谁会多一些呢?(先请同学根据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3)同学互相合作,一人抛,另一人记录,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

(4)组织同学交流活动情况和记录的结果并适当解释。

3、出示第54页第16题。

组织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交流时让同学联系分数所表达的具体信息解释分数的意义。如:据国际劳工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现在有5到14岁之间的童工1260万人,在采石场的工人中,儿童占1/5。

这里的分数“1/5”是指把采石场的工人总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童工人数占了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1/5。

先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同学课前收集信息的情况(可了解同学的学习态度),再请几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和时评价。

三、评价与反思。

(1)出示评价指标,教师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2)同学围绕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再给自身评价。

授后小记:

这局部练习主要是让同学将分数的意义有关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在让同学巩固这局部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3。

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追问: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

可以算出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是第几名。

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

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3、启发: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7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

追问: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

仔细观察这9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

小结: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讨论后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2、组织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独立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组织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数据,而高于平均数的却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也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启发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2题。

(1)让学生分别求出表中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机时间比较合适?

(3)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3)题,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

2、做练习十六第3题。

先让学生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再组织学生讨论第(2)题中的问题。

四、小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4月25日在苏州听到一节课,现将有关与教材有改动或变化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

1、将例题改为7个教师跳绳数据,分别是:238、107、105、102、100、95、93。

2、在得到中位数后让学生体会中位数102和平均数120谁更具有代表性,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观察图表,(1)比120多5下或少5下的有几人?(没有),那么比102多5下或少5下的有几人?(4人);(2)比120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没有),那么比102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6人)所以用哪个数代表7位老师的普遍数据更具有代表性?从而得出:在数据比较少,且有极端数据的情况下,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比较大,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普遍情况更合适。

5、介绍了运动比赛中,跳远的成绩不用平均数,也不用中位数,一般采用取最高成绩的方法来评判谁的成绩最好。

课前思考:

这一内容的教学最大难点就是让学如何明确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说明一组数据的整体的水平。

要弄清,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往往是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两个相当高的数或一二两个相当低数是而让平均数发生偏离中心,这时可以用中位数来代替分析数据。当然为了更合理一点,我们应以平均数为依据,当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时(也就是,看平均数在一组中的位置,是明显靠前了,还是靠后了)我们就可考虑用中位数来代替数据的分析。

课后反思:

对于中位数这一概念学生应该很好理解,在教学例2的过程中,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我指出正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如果正中间正好有两个数怎么办?”有学生说就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啊。令我有些意外,其实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平时一直低估了他们。考虑了一下,还是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就对学生说接下去我们就马上研究这个问题。

在算出中位数之后,也可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的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但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整体一组数据有何差距。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

课后反思:

例题根据高教导提供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调大或调小(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后,平均数一般会变化。中位数、众数也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有时先去掉一两个不合理的数据——就如练习十六的第2题的最后一问,去掉a再计算看用这个平均数合适表示整个的水平合适吗?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像一些比赛的打分为了合理,都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算平均分的。第2题只是去掉了一个最低的,算得的平均数与原来的中位数就很接近了,这时的平均分数很合理。有时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比较合理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然主要还是当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时,我们就考虑到用众数或中位数。

课后反思:

因为正在上课之前学习了高教导写的“课前思考”,很受启发。我也采用了高教导提供的例题进行了中位数的教学,这一组数据中因为出现了两个极端数据,所以在计算平均数后发现平均数是120,而7人中有6人低于平均数,所以学生们都感到这时用平均数来表示7位教师跳绳的平均水平不合适。这样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揭示了中位数后我再次让学生思考7个数据中哪些数据接近中位数,结果学生们发现有6个数据很接近中位数,所以一致认为用中位数比较合适。随后,也借鉴高教导补充的问题我把极端数据再改大和改小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这时,学生们发现平均数很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不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接着我再向学生做了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极端数据,这时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说明整体水平比较合适,而一组数据中的数据如果都比较接近,没有极端数据出现,这时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群平均年龄为17岁的游客,他们正准备去漂流,如果你是他们的导游,你觉得可以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揭示游客的实际年龄:6岁、6岁、7岁、8岁、10岁、12岁、70岁。我想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有时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时就需要研究众数和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结合练习十六的第3题的教学,我们可以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让学生理解因为这组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中位数两侧的数据大小也不够均衡,所以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补充这样两题:1.某厂生产一批男衬衫,经过抽样调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衬衫不同型号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型号(单位:cm)7072747678人数81215269。

回答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1)哪种型号衬衫的需要量最少?有人认为可以不生产这种型号?(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有人认为可以按这个型号生产?(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2.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表。

分数5060708090100人数甲组251013146乙组461621212。

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在这次竞赛中的优劣,说明理由。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七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八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是几个?是几个?是几个?

(2)填空。

是4个是是个是个.。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56+6139+20。

1.导入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是1个,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因此。

(板书:)。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思考: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中位数教案篇十九

2.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正确填写统计图.。

3.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并能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分析统计图,对可能性做出判断和决策.。

每人一张条形统计图和正方形纸片.教师准备一张大张的条形统计图.。

一、引课.。

2.你用什么来布置我们的教室?

3.老师买回了一些气球,你们认为挂什么颜色的气球教室才最漂亮,为什么?

4.气球很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它举起来.。

二、新授.。

活动一:讨论解决办法.。

1.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之间说)。

2.请各组派一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解决办法.(指名说)。

3.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待会就请用你们用询问的方法进行统计.。

活动二.认识统计图.。

2.统计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统计开始.。

活动三:分析统计图.。

1.请观察你的统计图,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说给你的组员听.(小组成员之间)。

2.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向全班汇报.。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活动四:统计全班情况.。

1.刚才我们统计了各小组的情况,下面让我们来统计全班的情况.。

2.请拿出小红纸,下面请同学分组上来贴.。

3.观察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谁勇敢,上来做小老师说给同学们听.。

(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人.。

(4)喜欢______颜色的比喜欢______颜色的多(少)______人.。

4.通过刚才的统计,你知道我们班买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吗?

5.你能根据统计图猜猜班主任老师最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吗?为什么?

6.寻求答案.。

三.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布置家庭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130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