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对行动的指导。总结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对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下面是一份总结的模板,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工作。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一
一、说课人:
二、说课内容。
初中五四制语文第五册第17课《孟子》二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四、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的确立.
1、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语,领会课文内容及论文特点。
2、能力目的:培养以词造句的能力,论文写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应以“人和”为本,为人者应以“做人”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读感染学生,创设渐入学习佳境的氛围。
5、把理解词义和背诵第四段立为教学重点。
6、把对论点的理解和第四段结论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区别。
7、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进行教学。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围绕教材以书注为主加以突破重点,通过朗读达到熟悉以至背诵的目的;难点的突破放在“人和”与“得道多助”的关系上。
1、领会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会意义。
2、掌握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及结构。
3、巩固排比、对比等方法。
4、背诵并默写重点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译文1。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波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衰亡。
译文2。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三、检查预习:(1)。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傅说(yue)胶鬲(ge)拂士(bi):同“弼”空乏(kong)。
2.学生活动: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
参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5、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6、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鱼我所欲也。
一、自主学习。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不好解释或难以把握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解决,如果有凝难词句,全班共同解决。
二、合作交流。
1、教师和学生共同翻译下列几句话。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上四句话的翻译,小组合作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三、探究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授教学。)。
2、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背诵默写。
如:呼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聩。
二、自主学习(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2.默写课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
(1)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第一层(§1—§2):
第二层(§3):
第三层(§4):
(2)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四、探究学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比较阅读两篇课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3)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答案。
第一课时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第二课时三。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全可以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第一层(§1—§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原因。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样写,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同时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证明了“舍生。
延伸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笔锋咄咄逼人。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五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
在高尔基的名着《童年》的第十二章中,他讲述了一段“我”在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的丑事,描写了一段“我”黑暗而悲惨的童年时光。“我”的母亲给我找了一个继父和祖母,他们对全家人很不好,大家都厌恶他们。为了生计和母亲的婚礼,“我们”不得不卖掉原来的房子,买了两间小黑屋,过上了痛苦的生活。后来,“我”上了学,但却好几次因为不守纪律,差点被开除。“我”还经常与别人打架,偷家里的钱。这些丑事让“我”感到后悔和痛苦。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会做丑事。有些人敢于面对它们,战胜它们;有些人则不敢面对,不愿提起。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我们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生活中将它们连根拔起,就必须从头了解事实,用心灵和意志去战胜它们。虽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充满种种坏事,但在这个世界中生长着无数善良,我相信,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六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七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1、说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骂别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话难道象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学者之口吗?这人偏偏正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请同学回忆初中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孟子的理解。
2、教师将需落实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并进一步向同学介绍“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让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对待论敌难免偏激的一面。学生当能回忆其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对孟子的了解多半仅限于“亚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标签式概括。少数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一些独到的认识。通过学生回忆,教师补充,还原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孟子其人其文的兴趣,有助于减轻对文言课文的畏难情绪,提起精神投入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概括要点。
落实重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圈划课下重要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
2、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串译课文,分别概括《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中心论点。
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同学思考“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并明确“舍生取义”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论”的体现,而“浩然之气”一文的观点也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倡充分发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体现。
1、通过课堂圈划落实字词解释。争取当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与、乡、无、闵、辩;常见虚词:为、恶、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2、学生容易将《鱼我所欲也》的论点误认为是“舍生取义”,通过串译课文明确论点应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3、从文中抓住原句明确“气”“是集义所生者”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长。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就是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不通过反复朗读不能深解其味。针对文言篇目的学习,尤其针对高三年级的应考现实,教师仍需提醒学生对文言现象及时归纳、不懈积累。串译课文后的论点概括是否精当是对该文言课文内容是否落实的一种整体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相关的思想主张。
1、请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欣赏的语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诵出来。让其他同学先猜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认为这些语句值得朗读,再由同学自己评价说明一下。
2、引用历代文论家对孟子语言的评述,比如“孟子长于譬喻”,引导学生注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寓言人物的语气。
1、《鱼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节,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学生选择的片段。明确譬喻、寓言、排比的特点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为例,欣赏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话,极为逼真,生动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结合原文谈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玄想式鉴赏。
(这一环节着眼于培养语言鉴赏能力。)读议结合深入探究。
落实难点。
1、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将《鱼我所欲也》与本单元已学课文《论语》七则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孟子传承孔子思想的证据,并加以分析说明。
2、就已学的内容来看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并进一步从课外阅读中发现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点,总结孟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点拨:结合孔子与孟子的身世与性格,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在已学课文《论语》七则中划出相关原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来之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讨论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与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学生过去对孟子的认识一般较为表浅化、标签化,到了高三阶段,教师当就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进行细读只是第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会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同类论题、正反论点进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一二独到的观点、较为完整的思路,这是第三步。
(这一环节着眼于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
1、整理归纳本文出现的语言现象,做在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选择其一自行配乐朗诵并录制,同学间互相欣赏交流。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八
1、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以寓言故事说理。
1课时。
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瞷(jian)墦(fan)讪(shan)施(yi)从良人。
三、词语点读:
1、重点词语理解:
a、餍酒肉而后反餍:饱,动词,吃饱。
b、则尽富贵也富贵: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c、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窥视。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城。
e、所仰望而终身也终:使动词,使……完全度过。
f、与其讪其良人讪:讥讽,怨詈也。
2、一词多义现象:
a、之。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前一个是助词,后一个是动词,到、往。
(旧: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的。
(旧: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这件事。
(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d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取消句子独立性。
(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道。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旧:策之不以其道)。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道路。
(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义。
(旧:伐无道,诛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然的规律。
(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e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旧: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来。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从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读课文,自行通译全文。
五、分析理解: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处;发端——良人餍酒肉而后反;发展——妻子起疑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余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提示:从有道德的君子来看,当今那些追求富贵的人,他们的妻子小妾见到他们的丑态,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从尾句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六、学习了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七、阅读《文学读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认真翻译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参看注释)。
八、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翻译全文。
1、抓住本文的文体,即寓言,进行分析。
2、根据孟子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寓意。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九
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本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
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
(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
(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十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1、寻找例词,进行比较赏析,加深理解巩固。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1、选择性提问;2、运用展台默写并纠错;3、作学案上精选习题。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读,写,练结合,向45分钟要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
3、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实现简单问题组内解决,难度问题充分讨论思考;。
4、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握学生情绪,精炼点评疑难问题,与学生做好互动。
1、古文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驾驭课堂。
3、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4、课堂上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习题,但不能无度开放,要控制学生,把握进程。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2课时。
自读提示法。
第一课时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如果。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十二
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
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明确:层进式论证。
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
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
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十三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 。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
师:下面开始抢答。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谢谢大家!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篇十四
1、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断水平和思想境界。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一、导入:
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可贵的,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的机会。一个人如果连生命也无法再拥有了,那么他将再也不可能做别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却宁愿为了一些别的东西而舍弃至高无上的生命,比如我们熟知的刘胡兰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还有岳飞的忠精报国,为什么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脑后呢?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与两千多年前孟子的“舍身取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是受了他的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能影响两千多年,而且成为人们尊崇的道德准则,可见它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语录》之““舍身取义”。
二、孟子介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孟子,有没有同学能跟我们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学派大师,史称“亚圣”。
三 教师背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
四、理解字义,文意,试不看课文注解翻译。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书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讲解字、词 所:不译。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强判断的语气词,不译。亦:也。可:能。得兼:应为“兼得”的倒装,同时得到。舍:舍弃。者也:连用时,加强判断语气。生: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活着”。义:可以理解为最高尚的思想、行为、道德(真理、信仰、正义等)。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全文共四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一个设喻,用“鱼”和“熊掌”两种事物来假设比喻,让作者对二者做的一个取舍,结论是舍鱼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引出“生”和“义”及对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舍生取义。选择了“义”,也就是选择了真理,正义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学生思考:“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指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了不做不义的事。)
六、 试背课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舍身取义的事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没有践行舍身取义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孟子语录的学习,知道了儒学大师孟子的重要观点即虽然生命和正义都是他所热爱的,但如果二者发生冲突时宁愿舍弃生命以求大义,也就是会“舍生取义”,他的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了现在,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舍义取生那是苟且偷生,“舍生取义”则能让你的脊梁挺立。
九、积累(都要求掌握):
(1)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舍身取义的人物事迹;
(2)孟子的其它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观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作业:背诵课文;
掌握"“舍生取义”这个成语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1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