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便指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教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一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总结。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六)、归纳总结。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总结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三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距离和时间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物体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四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五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七
我说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九章“力和运动”中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小结综合。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八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九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一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二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三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四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活动
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学生小组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篇十五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5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