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学设计(精选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5:56:17
黄山记教学设计(精选23篇)
时间:2023-11-27 05:56:17     小编:JQ文豪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总结要具备可操作性,即能够指导实际行动和改进方法。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一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制胜,以多著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黄山石有趣,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岩石也写得形象有趣。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总述黄山怪石有名,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四种有名的石头。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1、采用多种形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通过了解黄山奇石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感受和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有关板书内容的表格卡片。

2课时。

1、看图初步感受黄山石的奇妙。

2、学习生字词语。

1、你去过黄山吗?知道黄山有哪四绝?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的三块石头象什么。

2、过渡。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石头呢?读一读就知道了。

1、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流利。不会读的字可通过“桃子”、“树叶”上的拼音来解决。

2、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黄山奇石,用横线画出来。

3、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让学生认读。

4、找一找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了什么词语。

风景区尤其仙桃石石盘山峰胳膊。

巨石每当脖子著名形状。

5、课件出示以上词语,开火车认读。注意“膊”在“胳膊”一词中读轻声。

6、巩固识字。

(1)、猜字谜:横山上面三根草(当);一个人,在山边(仙);学者头上带草帽(著)。

(2)、读新组的词语:山区其它仙人盘子巨人当然著作图形形态。

7、指名读,分组读,全班读课文。

1、观察“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先描一描,发现字的特点,说说怎样写。

3、比较字形。区巨,都是半包围结构;尤其,都是独体字;它——安,都有宝盖儿。

4、师范写生字,请学生认真观看。

5、学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写好后组织学生评议、参观。

1、图文结合,感悟课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生字词语。

1、自由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2、理解“闻名中外”和“尤其”。

(闻名中外:国内国外都有名。尤其:特别、更加。)。

3、指导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认真观察,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子?看到石头你会想到什么?

2、找出写这幅图的段落读一读。

3、比较句子:

它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它好像从天山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4、小结:这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依次写了“仙桃石”的名字、样子、地点。)板书:

先写再写然后写。

第二段名字样子地点。

5、比一比谁读得好,背得快。

1、课件出示:“猴子观海”图。观察那石头的样子,看到石头让你想到什么?

2、找出图中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3、想一想这段写黄山奇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试着补充板书。

4、比一比,第二、三自然段的两种石头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不好?(写的方式有变化,读起来更有趣。)。

5、指导朗读。

6、比一比谁背得快。

1、每四人一小组,每组发一张卡片(内容同板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怎样补充表格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填写。

2、评议。

3、指导朗读、背诵。

4、对比表格中各段的不同写法,讨论:如果各段写法相同,好吗?(写法有变化,文章才生动)。

5、自选一段,试着变换顺序说一说。(如:在山顶的石盘上,有一块巨石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这就是有名的“仙桃石”。)。

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

2、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挑一块像第2、3、4、5自然段那样说一说。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如:就说“天狗望月”吧,它瞪着眼睛,伸着舌头望着圆圆的月儿,就像要一口吞掉月儿似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几只可爱的狮子像是你追我赶,抢一个圆溜溜的石球。

1、复习“尤、其、区、巨、它、安”六个字的写法。

2、指导写“块、站”。

块:第四笔是横折。

站:第五笔是提。

3、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闻名著名名字风景区。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1、比一比,组成词语。

快()站()徽()尤()。

块()战()微()龙()。

答案:快(赶快)站(站立)徽(安徽)尤(尤其)。

块(一块)战(战斗)微(微笑)龙(龙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地蹲在山头,望着()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答案:

(1)黄山风景区尤其。

(2)一动不动翻滚。

(3)奇形怪状。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结合一处奇石景点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竞赛。

1、进行现场讲解。

2、组织大家评议。

3、颁发小导游资格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文中描写优美的词句,背诵下来,并抄写在摘录本上。(最好能图文并茂)。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二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段。

4.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主要内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教具准备制作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读通课文,至少读3遍。

2、划出生字新词,进行口头组词识记,并抄写生字新词。

3、查找了解某一种树的相关知识,并带图片到学校。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1.播放黄山图片,简介黄山。板书课题。

2.出示题目,板书题目:黄山奇石。

3.释题,通过组词理解“奇”。

1.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识记方法。

3.检测生字情况。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了解主要内容。

(1)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山风景区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资料。

2.指导学生朗读。

1.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5自然。

段。

2.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热爱之情。

1.出示本课新词,开火车读每个词。

2.指导学生齐读。

3.导入新课。

(1)了解这几个自然段写了哪几种黄山奇石。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石头是什么样的。

(3)找出对应的三段文字。

(4)问: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些有趣的奇石的呢?

2.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了解这几种黄山奇石“奇”在哪儿?(样子奇特,作者想象力丰富)。

4.指导学生朗读。

5.指导学生背诵。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块石头。三、启发想象,自由练说。

1.老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法,发挥想象,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一个内容,向同学介绍。(出示有关图片)。

3.指导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

2.引导学生说己的内心感受。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黄山的奇妙和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爱国之情。

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难点: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家去过黄山吗?黄山之美,堪称中国名山之最。兼得泰山之雄伟,庐山之飞瀑,衡山之烟云,峨眉之清凉,因而又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乃黄山“四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来欣赏一下黄山的四绝之一,板书:黄山奇石。

二、初步感知:

1、运用课件录音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

2、观察完图,学生观察图说像什么?

3、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4、接读课文,生评价。

5、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像画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

2、配乐读出情。

3、小组练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请学生当导游,带领大家去游黄山。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

仙桃石

猴子观海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欣赏,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厚,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但课堂上学生参与得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课时(详案)

一、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住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生答。

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有趣)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还是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6、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9、你喜欢黄山吗?那老师现在就带你去游览一下黄山好吗?这次咱们就不单单看奇石了,还记得老师上节课讲的黄山四绝吗?除了“怪石”,还有什么?(生答)好,同学们等不及了吧!请看录象。

10、美不美?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11、下面用你喜欢的方式选两段你认为最好的课文背诵一下。

12、检查背诵。

13、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有趣,黄山更美!其实,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著名的风景区,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有关的课外书。另外,告诉大家,下一单元就有一篇介绍宝岛台湾风景秀丽迷人的日月潭的文章,课下同学们可以先睹为快!

好!这节课就学到这儿,下课!

第三课时(简案)

一、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三、处理课后题。

四、出示一幅怪石图训练学生想象力,先说话,再写话。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奇特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

有趣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四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练习有感情读文。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

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

(2)演一演,评议。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伸指。

(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

(4)指名说。

(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

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3、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六

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

见“教学目标”1、3。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中岳嵩山云雾。

东岳泰山山势雄伟。

南岳衡山高、秀。

西岳华山险要。

北岳恒山奇伟。

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

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

明确:

1、自然造山。

2、古人攀山。

3、今人登山。

4、人类赏山。

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

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手法。

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如何理解?

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

6、给“摄身光”下定义。

明确:

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

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

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

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

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

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

特点手法感情。

蜀道险神话。

高夸张畏途巉岩不可攀。

想象侧身西望长咨嗟。

黄山险拟人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

奇比喻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

对比。

夸张。

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但我们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

1、张家界建电梯。

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欣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

师生共同欣赏黄山的风光片。

(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

讨论交流。

(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

奇峰。

古松。

总写——分写——怪石——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

(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很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准备。

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奇特;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

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用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四)、语文活动:

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课后学习;。

摘出自己喜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

奇峰。

古松。

总写——分写——怪石——温泉。

山上山下。

烟云。

日出。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八

1、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被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

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苯樯芑粕降木吧,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蹦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备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被粕剿晌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涣鞲惺埽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九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一、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二、识字。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二、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三、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二、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内容,选择方式,并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时间,激发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诵读。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读书要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积累。

四、练习。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习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结合课文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拓展。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不限于课文内容,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培养了语文综合素质。

六、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近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培养写字上也会相互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黄山: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千曲枝虬、苍翠挺拔。

黄山巧石,灵幻奇巧,形像逼真,若静若动,一步一景。

黄山云海,瑰丽壮观,聚散奔突,排山倒海,变幻无穷。

黄山温泉,常流不息,水温适宜,可饮可浴,治病健身。

〖阅读在线〗。

“四绝”之首是黄山松,它们形状各异,多生第于绝壁险峰之上。

云雾是黄山的神来之笔,每当云雾弥漫群峰,黄山便成了“云海”。

黄山真美,正如到黄山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说的那样:“在我看过的山中,这是最特殊、最绝妙的了。”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晦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一

黄山雄姿灵秀,气势磅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石。在作者笔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显示出它神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不禁让人由此及彼,更加喜爱黄山。本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共六个自然段,有三个自然段配有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黄山是名胜,可孩子年纪小,真正去过的不多。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

对话平台。

复习。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近字),并练习用字词说话。

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内容,选择方式,并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时间,激发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诵读。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读书要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积累。)。

练习。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习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结合课文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他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课件、彩笔、白纸、钢琴曲。

第一课时。

(出示课件)先出示黄山全景图,然后分别出示“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教师:这些奇石究竟神奇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走进第4课《黄山奇石》中去领略一番吧!

1、范读课文。(学生在优美的钢琴曲中,聆听老师朗读课文。)。

2、分组分段读课文。(五个学习小组每组读一段,最后一段全班一起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六个学生到前面,每人读一段。)。

1、图文对照,在书上画出作者写了哪些奇石,说说分别是哪幅图。(学生在书上画,老师板书。)。

2、教师:本课作者抓住这些石头的外形特点,运用准确的词语,把“静”的石头写“活”了。下面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最后全班交流,老师板书。)。

3、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像,体会这读一读。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奇石,具体说说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配有课件出示)。

5、听老师说奇石的特点,猜猜奇石的名字。(配有课件出示)。

6、教师:课文还提到了哪些奇石呢?为什么没有象前面那些奇石那样,作详细地描写呢?(教师板书)。

7、想一想、试一试。

8、总结: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不仅能引发我们的联想,而且吸引着我们去游览,去想像,去尝试着起名字。通过对本课地学习,谁能谈一谈黄山风景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黄山的奇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板书:秀丽神奇、奇形怪状)。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黄山奇石仙人指路——站、伸、指秀丽神奇。

金鸡叫天都——变、伸、啼叫奇形怪状。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分组分段读课文。

二、识字。

1、认读词语。

教师: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词语用得可好了!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认得最快,读得最准,记得最牢。

(1)出示课件,把学生带入一片花丛中,将十个认读字组成词语藏在每朵花的后面。点击花朵,逐个显示词语,指名让学生读,读对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2)比一比。

小组开火车比赛,比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最后全班齐读。

2、认读生字。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词语中有很多是今天要求认识的生字。(课件出示认读生字)请同学用笔在课文中圈出这些生字,并大声练读。

(2)小组互相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

(3)小组开火车比赛,比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好。

(4)学生听读音找生字卡片。

(5)小组学习: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小组讨论)。

三、写字。

1、指导生字结构、部首、笔顺。

2、区别形近字。

区——巨神——伸。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

要求学生描红,把生字写在田字格正中,要写匀称,写好看。

4、组词、造句。

(1)让学生给生字组词,能组多少就组多少。

(2)教师选择词语让学生造句。

四、你说,我也说。

完成课后习题,说一说“你曾经去过哪些地方?给同学介绍一下那里都有什么?”

五、作业:写写我的采蜜集。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三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区、滚、着、状”的字形。

2、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一、揭示课题。

1、#二年级#导语:在我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黄山以她的奇秀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游人流连忘返。那么究竟黄山奇石有什么特色让人们如此喜爱呢?我们今天学习课文《黄山奇石》(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对我国的秀丽山川更加了解,更加喜爱。

2、观看录相资料或挂图。老师随图讲解。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并能说出课文中一共讲了黄山几种奇石,其中哪几种是详细讲的。(共讲了7种奇石,其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4种奇石是详细讲的。)。

让学生看拼音自读课文两遍。

三、结合课文理解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2、指读课文,听听学生的理解程度。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对话平台。

复习。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近字),并练习用字词说话。

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诵读。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练习。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习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拓展。

1、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画一画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名字吧!画后边介绍边展示。

2、搜集交流。将你搜集的有关黄山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近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

(二)自读课文及相关内容。要求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文图结合,分别在书中画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借助媒体(图片、多媒体影音)或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特点(图文结合),提示学习“看图学文”的方法。

(一)知“石”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黄山石的资料,边出示边讲解,将自己收集的奇石的种类及成因介绍给大家。

2、出示介绍奇石或介绍黄山其他奇特风光的资料,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

3、自主读课文,归纳一下书中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边悟边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不仅要读熟,而且要求能背诵。在积累中感悟表达的准确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说“石”

1、读课文,对照插图,分别说说“仙桃石”“仙人指路”“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样子,引导学生既要说出石“形”,又要说出石“神”。

2、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分别说说“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这几处奇石,教材仅提及而已,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3、对学生课外收集的其他奇石的样子进行表述,充实观察、表达的内容,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掌握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悟“石”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想像一下:“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这些石头的来历,可以以神话、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表现。比一比,看谁说得形象、生动、情节完整。

2、在广泛想像的基础上,选择一块奇石,就自己所想像的来历讲给父母听一听,然后写下来。

3、在自读、自悟及创造性想像的基础上,感悟大自然的神韵,陶治学生的情趣。

整理性阅读,是指在网络资源、自读自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回归于文本。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读、齐读、小组读均可)。

(二)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方法、特殊感受等),有何疑问。

本拓展性练习,主要是走出教材,适当增加阅读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练习的资料既可以是《自读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儿童读物上的有关写景状物、有益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的短文。从来源的渠道上讲,既可以是教师收集的,也可以是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在拓展的要求上,尽量体现理解的层次性和多元化。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六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抓住黄山“四绝”之一—怪石,娓娓道来。文章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从总体上讲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引出黄山奇石。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第六自然段写出黄山还有其它奇石,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对黄山石的喜爱之情。本文图文并茂,文章抓住一个“奇”字,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原本无生命,但在作者笔下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令人无限神往,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整合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以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感悟黄山石的“奇”为突破口,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直接感知石之“奇”,动情的朗读找出“奇”,广泛的交流品味“奇”,重点词句主动的想象夯实“奇”,积累内化再观“奇”,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知识与能力:

a能正确认读“尤、巨”等18个生字,正确书写“区、秀”等10个生字,并且注意美观。

b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c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黄山石的特点,体会对黄山石的赞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爱黄山石的特点,向往去黄山看奇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描写内容的详略。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在研读中体味美的语言、想象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

课件展示:文中第2、3、4三幅插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然后要求展开想象,准备说图。

师加以指导,如:那石头是什么样子?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看到这石头你会想到什么?等等。

2、教师配乐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与3幅图所对应的段落,再图文对照。

3、初步感知课文。课件展示:第一幅插图。

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课文哪一段描写了这幅图上的画面?然后图文联系,明白黄山奇石是黄山风景的一部分。

师简单介绍黄山四绝。

4、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次感受“奇”。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2、这里的石头既好看又奇妙,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几块怪石?

3、师板书:

仙桃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1、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谁愿意把“仙桃石”给大家介绍介绍?

2、小组讨论。用“这一部分先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归纳本段内容。

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一部分内容先写’仙桃石”的名字,接着写像什么样子,最后写在什么地点。

3、让学生从外形上看,从来源看仙桃石的“奇”。

4、小组讨论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4、5段的阅读。

师提示:

a要结合课文插图。

b要尝试使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c名字、样子、地点可以交换顺序。

5、反馈。

b接下来该去看哪块怪石了?找同学读课文。

师:关于这只石猴你有什么想法?

c还有一块石头没介绍呢?它叫什么呀?

师:雄鸡为什么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金鸡?

师:看到他想到什么?

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一段吧!

1、朗读2、3、4、5四个自然段,体味意境美、语言美。

2、课文中具体介绍的这几块怪石,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它们有趣,神奇呢?

例如:师生分析出“仙桃石”这一奇石,一“飞”一“落”把石写活了,那么大一块石头宛如小鸟一般轻松自如的从天上飞来,落在了山顶的石盘上真是妙不可言。

板书:

仙桃石飞、落。

猴子观海抱、蹲、望。

仙人指路伸、指。

金鸡叫天都伸、啼叫。

3、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1、指名朗读第6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小组任选其一进行练习。

4、小组汇报展示。

黄山的奇石真是有很多,说也说不完。那我们就尽情地读读整篇文章,好好欣赏欣赏吧!

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山奇石,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

1.学会12个生字,会认:陡、峭、臂。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

记忆字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用具:卡片、图片、电脑。

教学过程 :

一、观看黄山的风光片,导入  新课:

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黄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观看,并讲解:黄山在我国的安徽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最著名的就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看,一会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内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黄山的一大景观——奇石,教师接着板书课题——黄山奇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一)教师:为了让同学们玩的愉快而有意义,我们先要做好准备工作,请大家拿好介绍的内容,自己先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如果有不认识的汉字请你画出来。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同学互想帮助,解决认字的问题。如果仍然有不认识的生字,就做好记号。

3.教师走下去收集学生不认识的汉字,把这些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4、指名让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

(二)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2、小组汇报学习过程。每组讲一个字,讲的不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汇报的形式是。

(1)读字音;

(2)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

(3)扩展词语。

3、理解词语意思:(学生在理解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说。)。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进一步。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三)指导书写:

1.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按笔顺描写。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试着把每个字独立写一个,写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笔写得不好再进行修改。

3.在书写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字不太好写?

4.教师指导书写。

(1)出示带田格的“滚”字。

(2)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3)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滚”字:三点水旁的“提”写得不要太平,在横中线上收笔。右半部分的“点横”和“公”字要写在横中线上。下面的笔画是:撇、竖提、撇、捺,最后一笔“捺”要与左面的提同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独立书写这个字,每字写一遍。

(6)同桌同学互查,相互纠正。

(7)展示评议。

5.其他生字由于笔画少,不是很难,学生把每个生字独立写一遍。学生有问题举手,教师个别辅导。

6.展示评议,比比谁写得最好。三、初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录音读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6段)。

2.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

3、教师走下去收集问题。

四、复习巩固:

1.看词语,找出生字卡片,补充完整:

*秀丽(神)奇。

*奇形怪(状)。

*仙人(指)路。

2、读词大比拼: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看电脑随机出示词语看谁读的准确。

五、布置作业 :

1、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2.抄写词语:神奇风景区弹琴名字翻滚著名巨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通过读课文,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3、通过观察图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了解黄山奇石的特点。

教学难点 :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展开想像。

教学用具:卡片、图片、电脑。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教师:这节课我邀请同学们当小导游,结合画面、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黄山,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看看谁是:最佳小导游。下面我们先练习练习怎样概括地介绍景点。

1、教师请学生当小导游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介绍。

2、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有语气。谈谈读后的感觉。

3、进行朗读展示。

4、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介绍,指名介绍,大家评议。

二、抓住重点进行介绍,深入理解。

同学们知道先从整体进行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奇石真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练习抓住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介绍。

1.自己读课文,找找描写黄山奇石的段落,想想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边读边在书中画一画。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结合学生说的及时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对照课文插图,进一步了解黄山奇石“奇”在哪里。)。

4、自己练习借助插图介绍其中的一个奇石。(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三、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在介绍时还要注意加工自己的语言,做到绘声绘色,用你的语言去吸引游客。

1、黄山奇石生动有趣,你们能有语气地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2、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

4、以小组为单位读读。

四、启发想像,练习讲解。

让学生结合手中的画用自己的话介绍。

师:黄山风景区还有许许多多的奇石叫不出名字,你能不能结合图片,仔细观察,大胆想像,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给大家介绍。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五、推选小导游进行介绍,评选最佳导游。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结合一处奇石景点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竞赛。

1、进行现场讲解。

2、组织大家评议。

3、颁发小导游资格证。

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生动、形象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有趣的奇石、怪石。黄山是天造地设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温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觉得来到了天上人间。同学们,希望你们前去游览,感受黄山的美丽神奇!

六、布置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摘录文中描写优美的词句,背诵下来,并抄写在摘录本上。(最好能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 :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八

黄山雄姿灵秀,气势磅礴,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本文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山四绝”之一的黄山石。在作者笔下,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显示出它神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不禁让人由此及彼,更加喜爱黄山。本文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散文,共六个自然段,有三个自然段配有图片,可说是图文并茂,为理解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黄山是名胜,可孩子年纪小,真正去过的不多。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4个生字的正确读音,掌握会写的8个生字的笔划笔顺;

教学重点:

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搜集黄山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演示。(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面上的石头像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块想一想、说一说。)刚才小朋友看到的和描述的是黄山的石头,它以奇特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敢想敢说,发挥了主体作用。)。

2、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好地方?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乘上旅游专列一同去安徽的黄山,去欣赏那里闻名遐迩的奇石,愿意吗?板书课题。

(联系学生爱旅游的实际,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同桌互相学习,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彼此帮助,读得流畅。

4、大组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有情感。

(引导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采用活泼的形式促进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识字。

1、小组识字。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

2、汇报识字。选出小组的代表,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分层次读字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4、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测。教师读生字,学生和教师玩“照镜子”的游戏。评选“识字小能手”。

(识字环节要创设识字的情境,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在交流中多了解识字方法,提高自己的识字能力。)。

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分自然段指读,其他同学点评议。

3、小组合作通读全文。

(发挥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在朗读的方式上不要限制,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写字。

1、教师出示要写的生字:尤、其、区、它。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如:“区”字的笔顺:一区。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多观察,多练习。)。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摘仙桃游戏:(出示仙桃形生字卡片)你喜欢哪个仙桃就拿起哪个,高高举起,带领同学生读,并为仙桃找朋友(组词或找出形近字),并练习用字词说话。

精读。

1、师有感情略带夸张的语气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2、学生分组自由朗读。争取做到有感情。

3、选读汇报。喜欢哪部分就练习读哪部分,再上台展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内容,选择方式,并给学生阅读以充分的时间,激发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诵读。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2、配乐齐读全文。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背得有感情。

(读书要有个性的体验,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感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积累。)。

练习。

1、出示课后“想想说说”,引导学生弄清意思。

2、小组内练习说。

3、汇报自己的成果。

(结合课文学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拓展。

1、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去画一画这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名字吧!画后边介绍边展示。

2、搜集交流。将你搜集的有关黄山的故事、图片等资料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不限于课文内容,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培养了语文综合素质。)。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巨、安、块、站。学生认读。

2、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观察字形。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教师范写,指导重点。如巨,与区字形近似,里面两笔不同。

5、学生再练写,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培养写字上也会相互促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那里,千峰竞秀,著名有的七十二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雄姿灵秀,气势磅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天下四绝”。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那些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其分布遍及峰壑巅坡,构成了一幅幅图画。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傍崖生长、千曲枝虬、苍翠挺拔。

黄山巧石,灵幻奇巧,形像逼真,若静若动,一步一景。

黄山云海,瑰丽壮观,聚散奔突,排山倒海,变幻无穷。

黄山温泉,常流不息,水温适宜,可饮可浴,治病健身。

阅读在线。

人们说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集众多中国名山胜景于一身,尤其是这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视为“天下四绝”。

“四绝”之首是黄山松,它们形状各异,多生第于绝壁险峰之上。

黄山有无数奇巧的怪石,它们与险峰、奇松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卷。这些奇石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一种东西。其中“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望海”更是十分出色,它们不仅样子逼真,还都有动人的传说呢!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一百多处。其形态真是千奇百怪,令人叫绝。

云雾是黄山的神来之笔,每当云雾弥漫群峰,黄山便成了“云海”。

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常年流淌不息。温泉里的水对一些疾病,尤其是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

黄山真美,正如到黄山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说的那样:“在我看过的山中,这是最特殊、最绝妙的了。”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十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1)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2)陪客松奇美。

(3)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2、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四)小结。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二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的。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用心读书,抓重点词语感悟体会文章内容,学会在书中进行批注。

一、由名句引出黄山。

1.观看视频,领略黄山的奇丽风光。

2.视频中美丽的黄山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并质疑,板书课题。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一)学习课文一、三自然段,领悟黄山松的奇特。

1.指名读一、三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黄山松奇特的句子,交流板书:潇洒挺秀。

板书:千姿百态。

2.课件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领悟三大名松的“奇”。

1.玉屏楼仔细欣赏奇松。

2.出示学习要求:

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

(2)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个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感受标注在书中。

3.交流汇报。

(1)感受迎客松的不屈不挠、生机勃勃和热情好客。

(2)感受陪客松的高大挺秀。

(3)感受送客松的姿态独特。

4.集体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仿写练习。

学用书中的描写方法,选择喜欢的一种松树写出它姿态的“奇特”,用上比喻、联想等写作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潇洒挺秀。

迎客松热情好客总比喻。

送客松姿态独特。

千姿百态。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

随文认识15个生字,并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

一、图片导入

孩子们,刘老师有一次去旅行,看到了很特别的一些石头,就把它们拍了下来,你们看看,它们像什么呢?(学生观察,并说说像什么)

看完这些石头的照片,你想说什么呢?

读课题。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黄山在哪?有哪些奇怪的石头?它们都像什么?)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的字音读准,句字读通顺,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或者请教同学老师,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段,谁会读这一段话?指名读。指导读正确、流利。

黄山风景区在哪里?(我国安徽省南部)认读安徽省、南部两个词。我们是属于哪个省?江西省,你还知道什么我们国家的其他什么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认识“省”字,翘舌音,后鼻音。“部”组词部分、南部等。

再读这段话,黄山风景区是个怎样的地方?(中外闻名的地方)“中外闻名”是什么意思?中国外国都很有名。认识“闻”“名”还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色秀丽神奇)认识“秀丽”,就是很美丽的意思,你见过什么地方“风景秀丽”的?(我去过风景秀丽的九曲渡假山庄。)黄山风景区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那些怪石)认读“尤其”,把尤其换一个词,你会换什么(特别)

同学们,黄山风景区是个中外闻名的地方,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想去看吗?让我们读出期待。指导朗读。

并齐读。认识“仙”仙女、仙人、仙气,仙人都是住在山上的,所以,一个单人旁,一个山字。

4.感受“仙桃石”的神奇。指名读,齐读,你觉得这个仙桃石神奇的地方在哪里?(好像从天上飞来的、长得像桃子、在山顶的石盘上)读出神奇。

5.感受“猴子观海”的神奇。指名读。这只“猴子”在哪里?(陡峭的山峰上)认识“陡峭”,你看到过哪里很陡峭?或者你爬过哪里的山很陡峭?(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爬了陡峭的神仙岭。到布依塔的阶梯很陡峭。)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在干什么?(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石头上,望着翻滚的去海。)你们谁能做一做这个动作。这样的石头太有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边读边想像画面。

还有很多有趣的石头,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

三、学写生字。

1.观察“南、部”两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南”字这个框要写大一些,方正一些,里面是两横的,“部”字左右结构,右耳旁的竖要写直,立、口要写扁一些。

2.师范写。

3.学生写。

4.展示、评价,再写。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黄山风景区及有趣的石头介绍给家人听。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体会第2自然段的写作特色,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口头练说一种黄山松。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运用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黄山怪石。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屏幕上出示“黄山”)师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屏幕出示“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站在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就可以欣赏到对面悬崖上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生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二、朗读、背诵第2自然段,体会写作方法。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精读了《黄山奇松》这一课,谁能完成。

下面的填空题。

(屏幕出示填空题)。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答;而后出示完整内容,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要是能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就更棒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背))。

师问: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三大名松,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最生动,为什么?(生答)。

师小结:作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三大名松写具体了。

三、结合课外收集资料,口头练说其他松。

过渡:当然,黄山远不止这些名松,同学们,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松呢?(指名答)。

你能不能运用文中描写迎客松、送客松的方法,插上想象的翅膀,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松。

(生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练写“黄山奇石”

过渡:看来,大家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黄山不仅有着形态各异的奇松,还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它们也是黄山的一绝,大家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看:

(播放课件)。

同学们都深深陶醉于黄山美妙的景色中。要是让没去过黄山的人也能领略一下黄山怪石独特的美,那该多好!你有办法吗?(生答)。

我们不妨也学习作者,用笔来写一写黄山的怪石。

(出示要求)。

为了便于大家写作,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黄山的怪石。

(播放课件,定格于怪石图片的排列画面)。

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评价。

五、推荐课文、书籍。

《语文补充阅读》第八册中的《黄山游记》。

人教版《语文》第四册第14课《黄山奇石》。

人教版《社会》第五册中的《泰山和黄山》。

迎客松。

陪客松、送客松。

黄山记教学设计篇二十三

《黄山奇石》是二年级上册“家乡”主题单元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安徽省南部黄山风景区上的奇石。开篇便简明扼要说出黄山风景区中外闻名、景色秀丽神奇,给整篇文章定下了神奇、赞美的基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观感受。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观看有关的风光片,认识黄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喜欢黄山。同时本课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更有利于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领略祖国大好山河的壮美。

1、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重点: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2、难点:对黄山奇石的奇的写法的理解。

一、复习旧知

词语过关,开火车读词语。

二、谈话导入

1、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黄山奇石。(板书:黄山奇石)

2、你最喜欢标题的哪个字?为什么?

生:“奇”奇特在哪里?

三、初读黄山,了解石之名。

师:自由轻声读文,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说了哪几种奇石?

生:仙桃石、猴子观海、仙女指路、金鸡叫天都……(师板书)

四、走近黄山,感受石之奇。

1、师:这么多神奇的石头,你最喜欢哪个呢?同桌交流。

生汇报:

a生:“仙桃石”

理解“好像”抓住“飞”、“落”。指名朗读。

师:你能用上“好像”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吗?出示例句:巨石好像一只美丽的孔雀,拖着美丽的尾巴站在峭壁上。

巨石好像()

b生:“猴子观海”

师:陡峭是什么意思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生:坡度大、直上直下。

生:拟人修辞。做动作体会表示样子的句子,闭眼试着想象画面,背诵。

师:你能用上“真像”说说图片里的石头吗?

示例:哇!这怪石真像一只蹲在山头的天狗,静静地望着远方。

哇!这怪石真像()。

2、自学“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出示自学要求。

师:除过这些文中还提到了哪些石头?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黄山除过奇石还有三绝,云海、奇松、温泉。欣赏视频,师配词朗读,生谈感受。

生:震撼、神奇、惊艳、美丽、神秘、高耸入云。

师板书神奇秀丽,中外闻名。

五、回顾黄山,品味奇之法。

师总结文章出示板书修辞手法、详略得当。

六、作业。

收集奇石图片,模仿课文写一段介绍,合成有趣的照片读本,和同学们分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381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