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4:55:35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7 04:55:35     小编:翰墨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该如何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想要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可以查阅以下提供的相关文献。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以后的计算和后面乘法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学生分析题目提取有用信息:

1、这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58千克。

2、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我们平时说的'8小时。

求: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列式计算解答:

58×24=1392(千克)。

58。

×24。

232。

116。

13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1392千克。

教师请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说对意思即可。(对回答较好的同学用掌声鼓励。)。

教师出示应用题2。

教师请学生找出与第一题不同之处,很明显是58变成了158。由于上面题已经分析,所以很容易直接列出算式:

158×24。

算式列出了,那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哪?

2、知识教学。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45。

×12。

290――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45―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74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三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起了他的吟兴。诞生的一首不朽的诗篇。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人首先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读着诗句,使人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断”、“开”两字,下笔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在诗人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却真实、准确而生动。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出“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致。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缘何产生“相对出”这样的感觉?那是因为诗人不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而是在“日边来”的“孤舟一片”之上。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也就油然而生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以及天门山的壮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望天门山》中“天门山”“江”“碧水东流”“两岸青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中断”“楚江开”“回”“相对出”“日边来”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体会望天门山的强劲气势。对比朗读。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2、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用乘法验算除法,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体验:

出示例题默读: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齐说算式,师板书。

1、估算:引导先估计商是多少,并在小组内说估算过程,全班交流。

2、笔算:独立尝试,发现问题不能解决在小组解决,汇报。生说师板演。指名口述计算过程。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3、验算:让学生用乘法验算,指名板演运算。

4、练习:

(2)做课本61页讨论题:

独立计算,指名板书,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

以闯关形式:

1、基础关:判断商是几位数?

6846415673648700。

2、第二关:计算超级棒:计算(自由选择)并验算。

62页3题选两道。

第三关:提高关应用题。

算完后,同桌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你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反思:本课设计时,我的思路是想从生活原型中引发问题,在探究思辨中感悟算理,在多层次练习拓展中巩固、提高。

在表面上看,好像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仔细琢磨,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亮点,失误颇多。

有如下几点:

1、“放”不开,在教学例题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如果再同时让学生板演,让学生自己讲出算理,如果做错的话,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样既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又让学生体验到过程的快乐。

2、“导”得不够巧:在学生估算576÷4时,找一生说估算结果,也许他太紧张了,也许他精神不够集中,他没有回答出来,如果当时用亲切的话语说:“相信你一定能行。”他或许不会那样紧张,我只想得到答案,失去了一次对学生的鼓励的机会。

还有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因为紧张没有说出算理,我顺水推舟地说了句,他心理明白,就是说不出来,然后就指其它学生说。其实,应该给她思考的时间,引导她说出计算过程。

3、课堂上调控能力有待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在这节课上,显得尤为稚嫩。

新课堂期待教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只有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发现的权力,实践探究的空间,感情体验的机会,尽量留给学生,才能真正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我不断地努力。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五

从开学到现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我感觉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很吃力。从课堂效果和作业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商的位置的确定:当练习中同时出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有可能是一位数时,有些学生的错误率就比较高,有的明明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却还要去商;有的确定十位商后,余数与个位合起来除,学生不知道商几;遇到不够商1要商0时,学生遗漏;有些学生把除数看着一位数,把末尾的0忽略不看,直接用一位数除法计算了。

2、在试商的过程中不知道商几。

3、在乘的过程中经常把商和想出来的整十数相乘。

4、学生第一次除后,减法不彻底(连续退位减法不熟练),导致后面计算出错。

5、学生做题目时,余数忘写,横式答案抄错。

学生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了节约时间,来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而抛弃了复习旧知。没有对旧知的唤醒,学习效果不理想,只能课内损失课外补。而其课堂计算训练的量不够,课堂上因一些情境让计算时间流失。部分学生基础不好,速度慢;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参与探究活动中。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及时复习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笔算,以及三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除法笔算),并将计算方法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商是两位数”就需要试商两次,就需要经历两次估商的过程。

2、教给同学们除法竖式的口诀:一想(把除数四舍五入想成整十数),二商,三乘(和原来的除数相乘),四减(注意连续退位)。

3、做好批改记录,针对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的地方给予一对一指导和帮助。

4、通过教材中的题组对比让学生明确商的位置取决于被除数的大小。

5、汇集学生错误,全班会诊“找错”。通过反例让学生寻找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形成计算策略。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六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习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好的,通过上面的两道题,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了吗?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有答案后可以举手。(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多名学生向教师汇报方法,教师跟随同学演示方法,必要时予以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末尾和那位对齐。

五、知识的巩固。

教师出示通告:今天,“数学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数学状元”大赛,让我们一起参加吧!也许今年的“数学状元”就是你。

教师出示初赛试题:六道竖式计算题,六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通过初赛,并予以掌声。(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出示复赛试题:三个改错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两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又通过了复赛,并予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教师出示决赛试题:一道应用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状元”,并予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时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学不要骄傲,安慰未获得称号的同学继续努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思考回答。

七、课后思考。

根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232×211的积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习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本人方面还要继续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重点知识,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教学反思。

存在很多问题,这让我想到了:

学生层面上,他们的细心程度还远远的不够,计算能力还欠缺。这就需要在平时上多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的层面上,还需要本人方面还要继续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握住重难点,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索,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50页例3,第51页“试一试”;想想做做1-3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沟通情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愉快地参与认识活动。

2.合理利用微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能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在充分感受实物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方式多样,和同学们互动,共同的学习。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学具:口算卡、多媒体等。

教学资源: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配套光盘。

表达训练:40÷2=206÷2=320+3=23。

板书设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46÷2=23(个)。

23。

246。

2……2个十乘2是4个十。

6

6……3个一乘2是6个一。

答:每班分得23个。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口算:80÷4=27÷3=90÷3=。

200÷4=150÷5=500÷5=。

【互助】(1)。

互助方法:同桌互助。

互助形式:一对一。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口算。

2.同学们喜欢打羽毛球吗?三年级组为参加羽毛球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些羽毛球。

二、探究互助。

1.课件出示场景图,提问:

(1)观察场景图,在场景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互助】(2)。

互助表达: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互助方法:先指名说,再互说。

互助形式:全班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你们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

人人会根据条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读题:

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班分得多少个?

【互助】(3)。

互助表达:你会计算46÷2=吗?

互助方法:先指名说,再集体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计算经验。

动手用学具去摆一摆,(46里面包含了多少个2?)。

(继续分)把6分成2分,每份是3;也就是把6个一除以2等于3个一。在商的个位写3。

【互助】(4)。

互助表达:46÷2=等于多少?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计算?

互助方法:先同桌摆小棒。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说说,后全班交流。

互助目标:人人理解竖式计算算理:

教师列竖式并讲解算理:

46÷2=23(个)。

23。

246。

2……2个十乘2是4个十。

6

6……3个一乘2是6个一。

答:每班分得23个。

3.练一练:。

【互助】(5)。

互助表达:竖式运算:63÷3=48÷2=。

你能算出结果吗?它们与上面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互助方法:先指名说,再集体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说说。

互助目标: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4.完成第51页“试一试”

【互助】(6)。

互助表达:“试一试”:246÷2=。

你能算出结果吗?它们与上面的题目有什么联系?

互助方法:先指名说,再集体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说说。

互助目标:通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特别是,用被除数百位上的2除以2之后,接下来应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4去除以2,所以第二步只要把被除数十位上的4移下来,由于4够被2除,所以不能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也同时移下来。

三、应用互助。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

【互助】(7)。

互助表达: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是什么?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形式:全班互助交流。

互助目标:人人能说出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和算理。

2.想想做做第2题。

【互助】(8)。

互助表达:竖式计算的格式和过程。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会熟练的计算。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竖式写的是否规范,针对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火眼金睛辨对错(见课件)。

【互助】(9)。

互助表达:竖式计算的格式和算理。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会正确的计算。

4.完成想想做做4。

【互助】(10)。

互助表达: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其实就是求什么?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其实就是求把396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计算。

全班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四、评价互助。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互助。

看图想一想、做一做。

如果阴影部分表示48,那么空白部分表示()。

【互助】(11)。

互助表达:这个正方形和涂色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互助方法:同桌互说。

互助形式:同桌互相检查。

互助目标:人人真正理解明确:这个长方形和涂色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八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我在课堂开始就从老师打算旅游的三条路线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深深的体会到计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请同学估一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九

一、导入:

李叔叔想让同学们帮他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练习题)。

请同学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独立列式计算)。

二、新授。

1.结合导学案列式。

2.观察45×12与145×12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认为合肥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尝试估算。

你是如何估算的?和大家分享。

4.合肥到北京到底有多少千米?怎样才能知道准确结果?(尝试笔算)(指生板书)。

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5.讲解计算方法。

8.巩固练习:先课件,后动笔(总结计算中出现的问题)。

9.当堂达标检测。

三、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四、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对以后的计算和后面乘法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是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目标。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计算过程。

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分析题目提取有用信息:

1、这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58千克。

2、一天是24小时,而不是我们平时说的8小时。

求: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时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列式计算解答:

58×24=1392(千克)。

58。

×24。

232。

116。

13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1392千克.

教师请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说对意思即可。(对回答较好的同学用掌声鼓励。)。

教师出示应用题2。

教师请学生找出与第一题不同之处,很明显是58变成了158.由于上面题已经分析,所以很容易直接列出算式:

158×24。

算式列出了,那又该如何进行计算哪?

2、知识教学。

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复习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计算完毕可用计算机验算,看自己做对没有。

教师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158×24=3792(千克)。

158。

×24。

632。

316。

379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3792千克.

师生一同判断黑板上同学计算的正误,如不对可由学生自己找出错误进行改正,必要地方教师指导。

好的,同学们非常优秀,我们再看一题:用竖式计算345×76。

(过程同上略)。

好的,通过上面的两道题,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了吗?同学们可以前后桌进行讨论,有答案后可以举手。(同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多名学生向教师汇报方法,教师跟随同学演示方法,必要时予以指导。教师提醒同学注意末尾和那位对齐。

五、知识的巩固。

教师出示通告:今天,“数学国”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数学状元”大赛,让我们一起参加吧!也许今年的“数学状元”就是你。

教师出示初赛试题:六道竖式计算题,六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通过初赛,并予以掌声。(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出示复赛试题:三个改错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每两列同学完成教师指定的一题。(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又通过了复赛,并予以更加热烈的掌声。

教师出示决赛试题:一道应用题,三个同学黑板上计算,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解答及指导过程略)。

教师统计多少名同学获得了“数学状元”,并予以最热烈的掌声。同时希望获得称号的同学不要骄傲,安慰未获得称号的同学继续努力。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思考回答。

七、课后思考。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全班28名同学有18名同学习题全部做对。剩下的同学除3名同学没有掌握本节课内容,其余几位同学均是不细心造成的。因此还要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本人方面还要继续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重点知识,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教学反思。

存在很多问题,这让我想到了:

学生层面上,他们的细心程度还远远的不够,计算能力还欠缺。这就需要在平时上多培养学生的细心能力,多做练习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的层面上,还需要本人方面还要继续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握住重难点,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多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教学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索,去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把一节课完成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划分:

9课时。

1、口算………………….2课时左右。

2、笔算……………………7课时左右。

1、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开心吃水果。

31×2=18×3=200×3=19×5≈21×7≈398×2≈。

2、算一算。

24×12=。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24×12与241×12有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写出算式。

(2)学生小组内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写出算式:145×12=。

1、估算。

师:怎样计算呢?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结果。

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1)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同学们想一想,两位数乘。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前四道。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找出错因。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用心计算(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练习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复习。

24×12=540。

24。

×12。

48。

241452881740。

例1145×12=1740(千米)145×12290……2乘145的积……10乘145的积答:从银川到北京有1740千米。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说教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进位和连续进位、因数中间有0等。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材在安排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些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都能在生活找到它的原型。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计算本身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常常是现实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在教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借助情境窗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帮助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口算:

14×349×220×30400×2014×20。

12×516×460×40100×7021×4。

2、笔算。

43×1226×1732×6070×50。

【本环节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

活动二:创设人文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青岛作为北京的合作伙伴,将承办帆船项目,因此,迎奥工程建设现在成为了青岛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其中道路建设着墨最多。同学们请看(出示情景图)。

活动三:自主探究-----发现数学问题:

师:认真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从情景图及文字提示中可能了解到以下信息:

1)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

2)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

3)二期工程12个月。

4)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

板上,本节课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数学问题:

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3)一期工程比二期工程长多少米?

4)这条高速公路全长多少米?

活动四: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

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法。)。

全班交流:出现两种算法:

1)估算:213×15≈200×15=3000。

2)笔算:

213。

×15。

1065-------------213×5的积。

213-----------------213×10的积。

3195。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你想怎样列式?怎样计算?迅速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

请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板演。

260260。

×12×12。

52052。

26026。

31203120。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明确第二种算法比较简便,从而使学生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3、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五:巩固练习。

1、试试身手:

174×30348×27308×52180×40。

2、火眼金睛辨对错:教材57页第8题。

【此环节设计了两道有针对性的题目请学生练习,目的是巩固新知识。】。

活动六:拓展应用。

请学生做课本56页第4题。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七:课堂总结。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的口算和估算。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经过今天的课堂实践,对于这节课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对这堂课得反思。

一、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所以我便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我和学生在操场上玩耍以及我们操场的跑道的情景,因为图片是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班学生的照片,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整个过程主动而热烈。

二、提倡自主、合作学习

在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新授过程中,我便让学生先动脑思考,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然后思考840÷40=21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比较,全班交流,找出最简便的方法。紧接着,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采用了推火车的形式营造了活泼的练习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课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习口算的过程中,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法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一个0同时去掉),对后面的学习都是有用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在学习估算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凑整、接近、好算”六字原则都是可以的,所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在学习624÷23的时候,学生可以把624看做600,把23看做20;也可以把624看做620,把23看做20.因为方法多样化,所以学生学的也比较轻松。

四、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虽然讲完了,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老师的数学语言不够规范,没有给学生很好的示范。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人教版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乘法算理是一样的。该课也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知识的迁移,自主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并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2分钟口算练习。

一、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暑假你们都去哪里玩了呢?王叔叔、李叔叔暑假去了首都北京旅游,他们乘车所用的时间都是12小时,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王叔叔。

旅游大巴。

平均78千米/时。

李叔叔。

火车。

平均145千米/时。

教师:他们是从同一个城市去的么?

学生列竖式计算,交流、汇报。

二、探究新知。

李叔叔所在的城市离北京又有多少千米呢?如何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45×12。

1、运用估算。

能不能估一估李叔叔住的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

说一说估得方法。

要想知道准确结果,还得用笔算。

2、探究算理。

学生尝试笔算,教师巡视,挑选出几种不同思路的算法到黑板板演。我们先请刚才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吧,每一步的算理。(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145。

×12。

290――表示什么?(表示2小时行的路程,即290个1)。

145―表示什么?(表示10小时行的路程,即145个10)。

1740。

我们想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一是与估算结果比较,二是通过验算。)。

3、讨论交流。

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样的,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206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