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和内容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种文件,它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实施的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准备一份教案了吧。编写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使用,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
《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孩子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
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孩子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我们现在正在读余秋雨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苏东坡突围》,还有我们学了魏学yi的核舟记,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对孩子们理解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就会帮助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另外,这里有对月亮的描绘,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孩子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我让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关月亮的名句。这样,把这几篇同一内容的文章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1课时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学生思考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四
1、 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思考
1、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五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六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七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1课时。
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
1.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
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我安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八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九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1、理解“闲人”的含义。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一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2介绍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三、听录音学朗读。
四、学生整体感知1.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
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
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2.理解全文。
五、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六、重点探究。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七、比较拓思。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柳宗元在《小石塘记》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八、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九、课外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二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三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看图写景抒情。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合大家的口味。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记式的散文,大都选取材料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味,或表现一片情怀。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纯真写景,实则是有寄意的,要耐心寻味。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逛逛。思量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落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处所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罢了。
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间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阐扬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如何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一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那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如何的情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情怀,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效忠的抱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情怀。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六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十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心境。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语言。
一、导入。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感受歌者和词人苏轼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本文,共同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篇写月亮的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把握。
1、悟读——把握文章内容。
(1)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讨论并回答: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齐读课文,注意停顿、节奏,读出韵味。
2、译读——疏通文意。
(1)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互听全文。
(2)再读全文,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3)文中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再读课文。
四、探究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亲密无间。请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
2、学生再读课文,争取背诵文章。
五、拓展延伸。
1、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请你用优美的文字把你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月色描绘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0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