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目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并提高效率。一篇完美的总结应该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总结的内容和思想。如果你对总结写作还不太了解,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一
1、《光的色散》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这节课我应该把观察实验和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2、本节导入是由色散实验的演示,三棱镜实验引入光的色散,使学生知道太阳光可被分解成七色光,这一实验没问题;接下来就是观察现象,由于效果不是很明显,导致是哪七色光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没有直观看到现象好。
3、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有自己的兴奋点,课堂中会期待着兴奋点的出现,课后会因为兴奋点的出现而心情舒畅,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中找到兴奋点呢?如何处理好教师的兴奋点与学生兴奋之间的差异性呢?对于本节课,我把自己教学的兴奋点定位于色散实验的演示和色光的混合这两个地方,这两处恰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色光的混合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学生很强的好奇心,此处是老师与学生兴奋点的交叉点,很容易把课堂的氛围引向高潮。但由于所选红、蓝、绿颜色是用的多媒体,导致感觉有一点假的形式,现象直接得出,学生就会有疑问,这一实验教学不是很成功。
4、关于课本实验,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做,而是可做的就做,不可做的可不做;或者是能说明问题的实验就要做,说明不了问题或不能准确说明问题的就不做,这是一个大原则,也是我这次讲课得出的经验。
5、本节的实验。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二
1.通过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三、教学过程。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三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d、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学会辨正地看待问题。
b、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地态度和意识。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四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色散》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的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档光板、白光屏。
学生: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镜、手电、各种颜色的颜料和透明光屏、调色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
2、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比较哪组表现的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自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
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或两次折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出现彩色的光。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启发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
教师演示(或通过课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
指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三基色(课本图4—37)。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
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3、物体的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
总结。
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4、颜料的混合让美术专业较好的学生回答:只需哪三种颜色就可得其他种颜色的颜料。
学生分析总结出红、黄蓝为三原色。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颜料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学生分组做实验,体验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不同。
课堂小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二、色光的混合三基色:红、绿、蓝。
三、
物体的颜色。
四、颜料的混合三原色、红、黄、蓝。
布置作业。
做一做“水三棱镜”和“七彩陀螺”。
《光色散》八年级物理说课稿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光色散》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
光色散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教学反思。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五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光的直线传播
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在发光时进行着其他形式的能与光能之间的转化。
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称为光线。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如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
光源发出的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
(1)本影,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
(2)半影,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
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
当地球上在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时,这个地区的人就可看到日全食。
在月球半影区里的人,只能看见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
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形表面,这就是日环食。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
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当月球有一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只是月亮的亮度有些减弱。
(3)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无论日食还是月食,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到的。但是,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全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可以同时看到。这是因为月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57~59倍,而地球和月球的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的55~67倍,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发生月食时,地球本影的长度约等于月球半径的216倍,远远超过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所以,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光传播得很快,但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0108m/s。由于光速很大,要测定光速,就必须利用很大的距离,或者准确地测出很短的时间间隔。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则1光年等于9.461012km/s。
通过对上面这篇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学期光的直线传播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六
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班长主持为班内某一位同学(最好是特困生。单亲家庭或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过生日,点燃生日蜡烛、小焰火,有光有声的热烈气氛,引导学生观察“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有声音,有光现象。
教师给出主题“声现象前面已研究过了,今天开始研究光现象”。
同时板书:。
第二章光现象。
提出问题。
一、你看到哪些发光物体?
引导学生分类:。
1.把不是光源的月亮去掉。
2.星星发光更正为恒星。
3.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把上述光源分为不同的类型。
学生回答:都能发光,教师引导认识能自行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引导学生分类:。
(a)人造光源,天然光源。
(b)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c)冷光源,热光源……。
二、盲人能看到光吗?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
三、你最想知道有关光的哪些知识?
由学生充分发言:。
2.光的传播路径。
3.光有几种颜色?
4.光有危害吗?
5.人类如何利用光?
6.声有声波,光有光波吗?
教师引导指出:本节课先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同时要了解光的传播速度的大小。
猜想假设。
由学生讨论猜想:。
1.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折线。
2.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是曲线。
3.光是直线传播的。
设计实验。
一、设计能看到光线传播路径的实验。
由学生分组讨论:在黑夜里或在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由学生示范:喷雾器喷出一片白雾,可以观察到激光手电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
二、设计实验观察:。
1.光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2.光在水中怎样传播。
3.光在玻璃中如何传播。
进行实验。
学生二人一组讨论利用自带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也可以跨小组吸取其他小组的经验,或由其他小组的实验得到启发。
讨论交流。
由四组学生进行示范性探究实验公示:。
1.点燃卫生香对准开口朝下的大可乐瓶,让瓶内充满烟雾,盖上盖子。对可乐瓶射出激光小手电,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射入可乐瓶内,清晰地看到光在可乐瓶内的烟雾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一次性透明塑料杯内倒入大半杯水,洒入一些粉笔灰,当激光手电的一束光通过粉笔灰水时,可清晰见到一束光的直线传播。
3.让光在饮料吸管内的空气中传播,不断改变光线出口的方向,当饮料管弯折时不能在管口的泡沫塑料(光屏)上见到红色的光斑,而只有将饮料管拉直时,才能在另一侧的光沫塑料上见到明显的红色光斑。说明光在饮料管内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4.把半杯水(加粉笔灰)放入大口乐瓶内,使水面上有烟雾,当激光手电光从液面上斜射入水中时,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折线。
分析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
确认:光在空气中、在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光从空气传播到水里时,不是直线传播的,以后再详细研究。
实际应用。
师生共同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实例。从体育课站队,教室里排课桌,日蚀月蚀现象以及激光掘进等,让学生大量举例,广泛联系实际。
教师介绍光传播速度的大小,强调在真空中c=3×108m/s。引导学生与声速进行比较,加深对光速的了解。
作业。
一、论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论文一篇)。
二、进一步探究你想知道的光的其他知识。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七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光在几种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实验现象,
2、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本节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3、通过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生活中,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都已经见到过,在教学中请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容易。
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
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
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
1、光源。
师:生产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发光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板书光源的概念)。
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蜡烛……。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如: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探照灯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学生利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器、水、牛奶等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点拨)。
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通过实验来说明一下?(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演示激光通过有烟雾的空气)。
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演示激光穿过烧杯中的水)。
生3、光可以在牛奶中传播。(演示激光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牛奶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书示范光线的画法)。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想模型法)。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师:这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增加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和解释现象。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
(师生配合演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光的这种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生: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线"等等。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点拨鼓励,师生共同做小游戏:,教师模拟激光准直来凿隧道。)。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几个漂亮的手影呢?
(学生积极表演,演示狗、鹰、大雁等手影。)。
师:也就是说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均匀介质中将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后面便会形成影子。
(板书:影子的形成,)。
师:你相信月亮真是被狗吃了吗?
生:不相信。是月食。
(学生踊跃上前尝试。)。
师:下面老师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一下发生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
生:先看到闪电。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快。
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大,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板书)。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但也近似认为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关系是:v水=3/4c;v玻璃=2/3c。
三、小结与练习。
师:谁能把这节课给大家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练习: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的影子会长短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微机辅助。)。
布置作业。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八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法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等名词。
(3)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应用。
(4)会应用有关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1)理解折射规律中的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2)应用光的折射规律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及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九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
(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参与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
c、水母。d、霓虹灯。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一)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3.长度的单位。
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问题三: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教师总结。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问题四:让学生回答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的冠亚军的,教师总结。
5.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
教师总结并引入误差。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
(五)学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一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二
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接触到“光”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光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另外,学生会用光的知识认识自然世界,了解一些天文知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
2.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利用光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1课时。
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视频资源、小型激光器、水槽,均匀和不均匀的玻璃砖各一块、平面镜等。
(一)引入新课。
欣赏图片:晨曦中的群山(阳光)、璀璨的烟火(火光)、灯火辉煌的卢浮宫。
提问:没有光,我们能从大自然中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吗?光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光源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光源。
定义:这些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讲解:光源又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电鳗等等是自然界中纯在的事物,称为天然光源;开着的灯、点燃的蜡烛等等这些人们制造出来能够发光的东西,成为人造光源。
提问:月亮是光源吗?强调光源的要求为“自行”发光。
讨论:大家身边能发光的物体,那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2-3分钟左右,加深对光源的认识。
提问: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传播的呢?
展示图片:通过树丛的光束、广场上空的光束。再联系生活中手电筒,激光笔等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光似乎是直的。
提出问题:光是否是沿直线传播的呢?
设计实验:验证光是否沿直线传播。分四组。
实验1:观察激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激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察现象;
实验3:激光束射到均匀玻璃砖上,观察现象;
实验4:激光束射到不均匀玻璃砖上,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1)光在不“接触”其它物体时,是直线传播的;
(2)光在接触到镜面时,会“反弹”;
(3)光在两个不同物质中传播时,传播路径改变了;
(4)光在不均匀的物质中传播时,是弯曲的。
总结:光在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某些情况下光线会“弯曲”。说明光直线传播需要条件,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物体中。
3.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实例展示:光沿直线传播应用实例——激光引导挖掘机直线前进以及检测隧道是否挖直;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瞄准目标;排队时,前面的挡住了后面的,队就排直了;小孔成像、影子。
其中,详细讲解小孔成像的原理,通过讲解得出小孔成像的两个特性: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
详细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展示影子的艺术图片和日月蚀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这些现象形成的原理。
提问: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为何先看到闪电?
通过对比光的和声音传播差异,让学生复习声音知识同时对光的传播特点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近似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m/s。对于光的传播速度总结出5点小知识,让学生了解常识性知识。
(三)新课总结。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应用光的直线传播道理解释光现象: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等;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
(四)课堂练习。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例2: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a)。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三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体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大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神秘的物理世界.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引入新课。
光源。
是的,对人类来说,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那么,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探索光的神奇与奥密吧。
观察、思考。
回答、谈感受。
进行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那么,月亮、钻石是光源吗?
我们说的这些光源,同学们能够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归一下类吗?板书: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说过的这些光源中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需要用实验去检验。
首先,请一名同学来和我一起来验证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
下面,同学们亲自利用桌上的器材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总结光的传播特点了吗?
(板书:)光沿直线传播;
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情况,(边说边板书)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光是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它只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谁能说一说?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影子,谁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呢?(边说边播放课件给学生以启发。)。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手影游戏,来轻松一下,可要记住它形成的原因哟!
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个小制作,看看你能观察到什么?(注意引导,提醒注意安全)。
为什么烛焰的像是倒立的呢!(引导思考)你能画出光行进的径迹吗?试试看!
(用课件演示光的传播径迹)这就是小孔成像,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中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准确的指出了小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密林中地面上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还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留作课下思考题。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些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光速。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板书)光速: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光的什么知识?
讨论总结。
用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出示课堂训练)。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如何爱护身体。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四
1、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2、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a一定是平行光b一定会聚于一点c一定是发散光线d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3、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a.凹透镜b.平面镜c.凸透镜d.凸面镜。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b.一定大于lc.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d.可能等于l。
5、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a.ab.bc.dd.都不行。
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凹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d.一定比原来光束发散.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b.凹透镜可以将平行光发散;。
c.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d.凸透镜摔成两半,其中任何一块都会失去会聚作用.
二、填空题。
8、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4题图5题图1题图。
10、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
1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13、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主光轴.
上.
三、作图题。
16、根据图中。
17、(1)完成图甲中的光路图.(2)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图乙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17题图甲乙《生活中的透镜》练习题。
一、填空题。
缩小的_____像(选填“实”或“虚”)。
2、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明的幻灯片到镜头。
的距离比镜头的_______稍大,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可以把幻。
灯片上的画面放映到银幕上,形成_____立______的______像,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_____着插在架上,聚光镜的作用是增加照到幻灯片上的_________。
3、如图所示,对于左边的大写字母“f”,选择正确的字母代号填空。
(1)在照相机底片上成的像为_____;
(2)用放大镜看字母,看到的该字母的`像的形状为。
______。
4、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焦距时,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像。
5、有一次,小明在他家的写字台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过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报纸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因为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个________,报纸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________(填“实”或“虚”)像。
6、观察圆形鱼缸中的鱼,看起来比真实的鱼要大,这是因为圆形的鱼缸相当于一个_________,看到的鱼实际上是鱼的_______像。
二、选择题。
7、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的镜子是。
a.平面镜b.凸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d.倒影——平面镜成像。
9、一个同学用照相机拍摄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其结果是。
a.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b.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左、右与人相反。
d.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上、下、左、右与人相反。
a.正立放大的像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
11、下列光学仪器中没有凸透镜的是。
a.照相机b.反光镜c.放大镜d.幻灯机。
a.手机靠近同学b.手机远离同学c.手机适当向左移d.手机适当向右移。
13、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14、用放大倍数为3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一个10°的角,看到的角度为。
a.10°b.30°c.60°d.均有可能,取决于透镜与角之间的距离。
三、简答题。
33、“一滴水珠可能引发一场火灾”,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请从光学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
参考答案第一节。
adccbdd。
8.会聚发散。
9.凸透镜会聚。
10.焦点。
11.会聚。
12.13.2。
13.不变会聚平行于。
14.11cm。
15.焦点。
第二节。
1、凸80实。
2、凸透镜焦距倒放大实像倒亮度。
3、c;d。
4、小于正立、放大的虚像。
5、答案:放大镜(或凸透镜)虚。
6、放大镜、虚像。
cbcdbbba。
33、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因为会聚阳光恰好使易燃物因温度升高而燃烧,发生火灾。
34、答:把手放在杯后,透过杯子观察手指,能使手指变大的是装有水的杯子。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五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学工具。
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展示透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与透镜有关的内容,老师现在手里拿的是透镜,透镜一般是玻璃或树脂制成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学习的透镜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两面都是球面。球面透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例如散光眼眼镜的镜片就是柱面镜。光透过透镜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有什么规律没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授。
(一)透镜的种类。
[活动1]。
下面大家垫面巾纸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见导学案。
(二)主光轴和光心。
[活动2]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呢?请画出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
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
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找戴眼镜的同学摸自己的眼镜并说出是哪种透镜。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它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导学案图中的入射光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入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位置关系。
猜想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沿什么方向传播,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怎么才知道我们的猜想对不对,用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凸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板书: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在导学案中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活动3]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
在学生在教材上找到焦点的基础上,提问凸透镜的焦点在哪?老师边指着演示实验中的焦点,边强调透镜的焦点在主光轴上,在透镜外。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画出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2: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谁能最快说出谁到谁的距离是焦距,用什么表示?
强调焦距是从光心到焦点的距离,请在导学案对应的图上标出焦距。
小结:(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另侧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演示实验3:利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教师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
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会聚的标准: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否靠近主光轴。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4: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再放凹透镜。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活动4]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阅读教材92页焦点和焦距。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演示实验5:利用激光笔和凹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是靠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提问:如何解决活动4的问题,哪条是折射光线?
(四)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1、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2、视频: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3、提出问题:
能否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呢?说出你的具体做法。
课后小结。
根据检测总结这节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
1、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光直线传播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篇十六
一、备课组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学校和教学处的工作计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学生发展,继续提高教学质量,继续总结和探讨高效课堂。
教学和教研相辅相成,配合科组工作,提高备课组队伍的团队力量,提高年轻初三物理的教育教学经验,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把初三物理备课组建设成为学校优秀备组。
二、工作要点。
1、加强教学常规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制定好初三备课组教学进度表,分配集体备课内容做到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有效。
2、按照教学处要求,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确保各备课组教学计划的实施,加强集体备课,按科组分配准备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反思等。
3、立足高效课堂教学,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积极关心佛山中考动向。
4.配合学校做好阶段测试的命题、阅卷和试卷工作,为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提供客观、公平和公正依据。
5.认真进行质量检测与。备课组统一进度,对每单元要进行统一的质量监控,比较。同时,强调阅卷及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
6研究考纲、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组织学习20xx年版课程标准,讨论学习20xx年新教材,解读中考说明和20xx年佛山中考试卷。
7.开展中考备考研究,做好初三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为中考总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与镇、区、市教研室教学指导活动,研讨提高教学的效率。
8.积极撰写论文、教学反思,逐步加强自身建设与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9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