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安排。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是一份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
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例题。
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回答:
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学生在解决此题后,教师提出问题:
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当卡文迪许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由于早年丧母,他形成一种过于孤独而羞怯的习性。
2、万有引力恒量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
教师可用展示扭秤实验的图片并详细解释有关物理问题。(教学建议中有资料)。
需要注意两个地方:
(1)两个1千克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他是如何解决的?
(2)力很小读数如何解决的?
3、测量的万有引力恒量的数值和单位?
4、在现实生活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我们无法观察到呢?为什么?请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
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以下的探究活动。同时在完成题目1的基础上分组自行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1、万有引力常量测量的历史过程。
2、根据观察和查阅资料设计一种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方法。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三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知识的学习,认识科学是有用的。
二、重、难点。
电流的热效应:电能……热能。
热效应的计算公式:p=i2rp=u2/r的使用。
三、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阻丝、开关、电源、导线。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连接一个使电炉丝发热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炉丝、电饭煲发热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课本38页如图示)。
(三)进行新课。
1.电流的热效应:
电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讨论:为什么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炉丝热的发红,
而导线基本不发热?电流的热效应跟什么有关系?
学生猜想……教师分析……结论:
跟电阻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学生阅读39页试验)。
2.影响热效应的因素:
p=iu=i2rp=iu=u2/r。
p=i2r。
p=u2/r。
即:
讨论:热效应与电阻成正比?反比?
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12v的。
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解:r1=6欧r2=8欧u=12v。
i=u/r=u/(r1+r2)=12v/14欧=6/7a。
p1=iu=i2r1=。
p2=iu=i2r2=。
例:把阻值为6欧、8欧的电阻并联起来接在12v的电路中,它们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结论:两公式都成立,一个是电流相同时使用(串联);一个是电压相同时使用(并联)。
3.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学生阅读即可。
4.达标练习:课本后4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四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五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六
雄鹰向前翅膀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引入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板)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参考答案:若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本身的大小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得多,则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若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则不能把其看作质点.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参考答案:(1)不能,纠正错误动作时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也就是说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形状和大小.(2)能,分析助跑速度时,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3)能.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为: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不同之处为: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几何学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一个位置,而且应该是“绝对得小”.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参考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作质点.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七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1、30m快速跑2、立定跳远。
教学任务:
1、进一步学习各式起跑动作,提高学生的反应力和快速奔跑的能力。
2、通过立定跳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准备部分: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组织:四列横队。
2、师生问好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3、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4、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略)。
准备活动:
1、慢跑300m组织:两列纵队。
2、关节操(6节)要求:精神饱满,有节奏。
基本部分:
一、30m快速跑。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摆动腿积极下压,前脚掌着地。
教学教学教学难点:身体前倾的控制。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1、各种姿势的起跑练习(反应力)2次/生。
2、2、30m快速跑2次/生。
3、&nb。
sp;3、蹲踞式起跑后加速跑1次/生。
组织:组织:四列纵队。
要求:要求:摆臂有节奏,后蹬有力。
教法: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发令,学生练习。
二、立定跳远。
动作要领:(略)。
教学重点:身体前倾的控制。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教学手段:男生6次/生。
女生5次/生。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蹬地有力,摆臂积极。
教法:教师指导、纠正,学生练习。
结束部分:
1、集合队伍、放松运动、讲评。
2、宣布下节课内容。
3、回收器材。
教学后记。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九
(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较短的篇幅介绍了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教法建议。
探究活动。
组织:个人。
形式:查阅资料,撰写文章.。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
初步认识与非门可以代替与门、非门。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两块,100欧定值电阻1只,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常闭按钮开关两个,一号干电池三节(附电池盒),mg42―20a型光敏电阻1只。
1.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与门、非门、与非门三种门电路,同学们还记得与门、非门、与非门使电路闭合的条件吗?同学们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与门输入端都是高电位时非门输入端是低电位时与非门只要有一个输入端是低电位)
与非门是最常见的门电路,这是因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没有专用的非门、与门时(为了生产、调试的方便与规范,在集成电路产品中没有与门、非门,而只供应与非门),可以用与非门来分别代替它们。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把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使用。板书:
(第六节与非门作为与门、非门)
2.进行新课
(1)用与非门作为非门
同学们,现在我们研究只应用与非门的一个输入端a(或b),另一个输入端b(或a)空着,这个与非门的开关条件。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低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把它当作一个电路的开关,此时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高电位,关的)
问:把这个与非门的a与高电位相接时,它的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这个开关电路是开的,还是关的?(低电位,开的)
问:这样使用与非门,这个与非门可不可以看作是个非门(与本节课复习中的板书呼应)?(可以)
板书: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一
(6)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7)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解决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设计示例
难点: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异同
示例: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举例并分析:
例1、实验:水槽中两个软木塞上的铁条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视频资料)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例2、实验:坐在椅子上用手推桌子,会感觉到桌子也在推我们.(具体体验)
问题:感觉到什么?如何解释?(表述中要明确受力物和施力物)
让学生看书上的例子或举例.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义.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做书55页实验,读出弹簧秤示数,看两个弹簧秤示数是否相等?
二、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
2、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
例题:粉笔盒静止在讲台上.请分析粉笔盒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反作用力是什么力?作用在谁身上?(画出示意图)
在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后,继续提问:粉笔盒所受到的平衡力和粉笔盒与桌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以上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问)
相同点
不同点
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两力必性质相同;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与运动状态及参考系无关.
平衡力
同上.
性质可以不相同;
可以不同时消失;
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研究对象)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提供直升机螺旋桨转动的视频资料.
探究活动
题目:如何在拔河比赛中获胜
组织:以自然组为小组
方式:研究方案并进行比赛
评价:可操作性、引起兴趣、与实际结合.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二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
(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三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习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习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具体做法是:(1)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2)每章要有单元测验,阅卷完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逐题分析,特别究错题。(3)对学生要把每次讲评完后的答卷收上来重作分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4、重视复习,温故知新
学习是一个循序而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每章后的物理复习更是如此。复习过的内容要多次见面,学生才记忆得牢固、理解得准确、运用得自如。
5、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要求学生答题必须严谨、规范和完善,为此,我们在平时讲解习题时自身做到语言精炼,板书规范,表述完整,言传身教,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试卷的评分,也从严要求,严格评分标准,注重答题的要点和文字叙述的规范,专业术语和字符的准确。同时,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养成画示意图的习惯,学会用示意图建立起思维的平台;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谨慎操作的习惯;告诫学生在考试时思维的执着程度要适度,即既不要打水漂,又不要吊死在半路上,解题做到一快、二准、三规范。每次考试后,将评分标准及答案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们熟悉,以便提高学生高考答题的质量。
1、(1套单元测试卷)了解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2课时
2、第一章、力(共9课时)
第一节、绪论 1课时
第二节、力,重力。 1课时
第三节、弹力 1课时
第四节、摩擦力 1课时
第五节、力的合成 1课时
第六节、力的分解 1课时
第七节、补充受力分析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杨智老师
3、第四章、物体的平衡(共7课时)
第一节、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1课时
第二节、平衡
条件的应用 1课时
第三节、补充正交分解法的思想 1课时
第四节、补充多个物体平衡的实例
(隔离法、整体法)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1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李勇老师
4、第二章、直线运动(共14课时)
第一节、机械运动、质点、时间、时刻、位移、路程 1课时
第二节、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 1课时
第三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 1课时
第四节、加速度 1课时
第五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公式 1课时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1课时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及应用 1课时
第八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二级结论的推导 2课时
第九节、自由落体运动 1课时
第十节、补充竖直上抛运动 1课时
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1课时
各知识点和单元过关命题人:赵宝胜老师
期中考试
5、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共11课时)
第一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课时
第二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1课时
第三节、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1课时
第四节、牛顿定律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节、超重与失重 1课时
第六节、力学单位制、牛顿定律的适用范围 1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连接体问题)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张有望老师
6、第五章、曲线运动(共11课时)
第一节、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课时
第三节、平抛运动及规律的应用 2课时
第四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课时
第五节、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计算 2课时
章节综合讲解 2课时
试卷讲评 2课时
单元过关命题人:邢淑芳老师
7、期末考试复习 6课时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四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基础方面】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一设计物理教案篇十五
(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2.能力目标。
(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a与r及、v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
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四、教学建议。
1教材处理。
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
l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
l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
l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
l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
5)栏目处理意见。
l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
l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
(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
3学习资源。
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7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