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发挥个人潜力是每个人都希望实现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阅读能力。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一
活动,这样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学生习作的范围,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仅仅阐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语言中渗透着汉语博大丰富的文化。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有遗漏,最后也能够引导学生谈一谈生活中“秉笔直书”的人,虽然这天的我们离这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越来越远,但正是有了他们的秉笔直书,才有了我们此刻所明白的历史,他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传承者,值得我们学习。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二
1.我们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4.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2课时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 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 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 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 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四
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检查大家的预习的情况。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秉笔直书》。
谁能来说一说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他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
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的了解。
教师总结预习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
a、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准确的读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词反复朗读。
b、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读反馈:
a)师检查学生的预习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全体学生一起读一读所学的生字。
教师个别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学会的词语,(说意思及用法)弄清“国国”、“竹简”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顺序。
二、再读课文。
1、再读课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学生的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再读的基础上总结文章,与全体学生一起交流。
2、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吗?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的课文内容,画下来,再读一读。
你觉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对。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体会人物的语言。
指导学生对读出太史的刚正不阿。
3、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几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据吗?
结合课文的相关句、段谈一谈。
进行朗读的练习与指导。
4、从这些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评议。
小组(同桌)分角色练习。
全班分角色朗读。
小结:大家把太史“刚正不阿、秉笔直言”的精神表现得真是充分,淋漓尽致。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展现出来的词语找出来,画一画。
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他们宁可死也不肯改竹简上的写法,你现在知道太史所担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职责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太史精神。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查找并阅读历史名人司马迁的故事。
板书设计:
按照事实写历史忠实、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职责。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五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3)太史季说的话。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3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释词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发生在战国时,齐国的小故事――(板书:《秉笔直书》)。
1、解词:“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笔直书”的意思就是写史书的人正直,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2、《秉笔直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仲、叔和季宁死也要按照事实写历史。(相机板书:“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3、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让我们来了解了解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词义。
2、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独揽大权、捏造事实、残暴的人)。
师: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所以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学们,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有按照他的话去做吗?(生:没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太史们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太史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宁死不屈、不贪生怕死、以死维护了太史本分。)。
4、几位太史临死前说了什么话?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太史伯说的话。
a、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相机理解“颠倒是非”
b、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2)太史仲说的话。
(3)太史季说的`话。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七
《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学趣。
1、问题导入:
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
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
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汇报。
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
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
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一个宁死不屈的史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能丢了史官的本分)。
再指名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刚正不阿。
太史仲: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好一位大义凛然的史官!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死不屈。
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他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生: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板书:忠于职守。
南史氏:指名回答。
2、分角色来读读课文。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师引导:崔杼高高在上却气急败坏,凶相毕露,史官虽然站在下面但面不改色,一身正气。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几位史官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带着神态和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练笔。
孩子们,通过神态和语言能把人物写活,请大家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语言有很多的词语:谎言谣言忠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肺腑之言仗义执言。
赞美别人的话叫()诚恳劝告的话叫()。
发自内心的话叫()不诚实的话叫()。
尽情地说叫()无事实根据的话叫()。
为了正义说出的话叫()可贵而有价值的话叫()。
宁死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简析:
《秉笔直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格。
2、抓住几位史官说的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3、感受史官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练笔: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学趣。
1、问题导入:
2、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追问:史官都有谁?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过渡:他们是如何面对手握大权的崔杼?让我们来细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悟新知。
1、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的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面对蛮横的崔杼,史官们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在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合作学习解疑难。
任务一,默读课文,自己完成。
任务二,小组合作交流。
任务三,聚焦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3)展示汇报。
过渡:崔杼要求史官们怎么做?史官们是怎样做的?
太史伯: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
生:(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再读。
师:太史伯怎么回答的?
生:(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师:好一个宁死不屈的史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能丢了史官的本分)。
再指名读,从他们身上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刚正不阿。
太史仲: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师:好一位大义凛然的史官!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死不屈。
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他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
太史叔:还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生: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
师: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板书:忠于职守。
南史氏:指名回答。
2、分角色来读读课文。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师引导:崔杼高高在上却气急败坏,凶相毕露,史官虽然站在下面但面不改色,一身正气。作者正是通过语言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几位史官公宁死不屈的精神。带着神态和语气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小练笔。
孩子们,通过神态和语言能把人物写活,请大家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语言有很多的词语:谎言谣言忠言金玉良言畅所欲言肺腑之言仗义执言。
赞美别人的话叫诚恳劝告的话叫()。
发自内心的话叫()不诚实的话叫()。
尽情地说叫()无事实根据的话叫()。
为了正义说出的话叫()可贵而有价值的话叫()。
宁死不屈。
刚正不阿。
忠于职守。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资料。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潜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忙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能够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能够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能够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务必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能够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能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透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主角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能够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务必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务必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资料。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资料,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资料:
1、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忙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这天有何重要好处,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二、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心:
1、理解几个句子:
太史伯说的两句话,
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
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1)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
(2)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讨论:
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
(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
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2、引导: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请学生说一说学习本课的收获。
3、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秉笔直书》是一篇历史故事,对于此类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突出的课文,理解课文资料对学生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透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此文时,当学生完成透过读文概括文章大意和复述课文这些任务时,我便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然后逐一找出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并以此为根据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人物性格方面,学生只能照搬文章的关键语句,例如分析太史伯时,学生只能照搬课文:“太史伯是一位情愿不要脑袋也不愿颠倒是非的人。”优生也只能到达这一程度。可见,学生们的阅读量实在太少,阅读面也窄,连“尽忠职守、刚正不阿”这些词语积累也没有,最后,只好有担任老师的我归纳出这些了,这方面成了这一节课的遗憾。
尽管如此,本节课还是到达教学目标的:学生们了解到突出人物性格要透过具体事例,并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作细致刻画。我想这些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潜力有必须的帮忙。对我自己来说,要改掉学生未能答出问题便气急败坏的坏性子。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读课文,体会太史们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二、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三、故事交流。
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同学们把查到的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学,找出容易出错的生字,想办法记忆。
2、交流。
3、生字组词一遍。
崔杼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并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太史季说的话。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以及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自读课文,会读会写8个生字,会读8个二类字。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1.“秉笔直书”的“秉”是拿着、握;“书”是书写。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认识角色。
崔杼——齐国的相国。
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四位都是史官,负责在史书上记录本朝史实。
5.理清思路,了解事件。
原因:崔杼谋杀了国王齐庄公,独揽大权,有企图掩盖事实。
经过:崔杼要求史官记录“先君是病死的”,但四位史官宁死也要秉笔直书。
结果:崔杼只好作罢。
四、拓展训练。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2.说说“秉笔直书、独揽大权、颠倒是非、贪生怕死”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史官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课文中都有谁秉笔直书?
2.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史官的职责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3)继太史伯之后又有那几位史官被杀害?他们都是怎样做的?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4)找一找: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这句话是谁说的?你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2.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3.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4.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高尚的精神。)。
5.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四、拓展训练。
1.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3.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
忠于职守。
刚正不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6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