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经验和体会,以便于读者理解和借鉴。撰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反思和深度思考,以突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我们来看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入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对话录。作为一部列子、孟子、庄子并称的儒家经典,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学生,我也对《论语》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论语》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教诲。
第二段:原则与行为(200字)。
《论语》中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此为基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诱惑,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保持始终如一的坚持。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恪守原则将成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第三段:修身与行之有效(200字)。
孔子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并称其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意思是说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学问,使之成为自己的智慧和品质。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空有一腔热情却不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学问和知识的实际效果,并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第四段:以诚待人与和谐共处(200字)。
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以诚待人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真诚待人、与人为善,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和交流频繁的社会,与人沟通和相处是不可避免的。而诚心待人就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通过诚信与他人建立起的信任和友谊将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段:如何将《论语》的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300字)。
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如何将《论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呢?首先,我们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积累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其次,我们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而且,我们要用真诚对待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最后,我们应该将自身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100字)。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和体会,《论语》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提供了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对我们的修养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将《论语》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其中的原则和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现代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行为记录而成的一部著作。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部书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近期,我读完了《论语》,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加受到了启发和感动。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代智慧的结晶。
《论语》是一部集中了古代智慧的结晶,书中所言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孔子的思想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例如,在《论语》第一章中,有一篇名为“学而篇”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简短的话语传递了人生的真谛,告诉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把知识变成行动,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二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深刻理解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在《论语》中,有这样一篇名为“为政篇”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以仁义为准则,对待他人要公正无私。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个人私利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但是,《论语》告诉我们应该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着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三段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也教会了我一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在《论语》中,孔子不仅以自身为例,也通过他的学生们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明智地应对各种情境。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在行为上以道德为准则,就像北辰那样照亮别人的道路。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为人处世,一个人需要具备品德和智慧,才能影响和帮助他人。
第四段人生的价值观与追求。
《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生的价值观和追求的引人深思的话语。例如,在《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更应该将其转化为兴趣和乐趣,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这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知识,更在于用知识来感受生活的乐趣,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
结尾。
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道德的重要性,学到了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同时,《论语》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我坚信,《论语》中的智慧能够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因此,我会始终牢记其中的真理,将其融入到我的人生中,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智慧的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欢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立刻出此刻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十分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可是,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所以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我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可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我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五
读南怀瑾老师的书,我不断地反思——不是反思文化,而是反思自己。毕竟,空谈世道人心今不如古,抑或文化零乱芜杂失其本心都毫无意义;文化通过人来体现、藉由人来传承、依靠人来发展。“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语我们已经见怪不怪,那么行动呢?该怎么做呢?五千年的古籍卷帙浩繁,“书到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礼乐,民俗、神话、宗教,门类繁多;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南怀瑾老师说,他的积累都是十三岁以前背的;他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活动,广受好评。当然,不必感慨生不逢时,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推翻,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国人的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台湾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南老师讲,“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台湾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我国古代先哲孔子的言行记录,是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学习论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哲理。在阅读论语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收获颇多。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论语笔记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使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子曾经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和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身心合一,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人格。只有内心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个人的修身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也让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其次,论语也让我意识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自己虚心向学的态度,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的意思是说,跟有道德修养、学问丰富的人交流,对自己的成长是有益的。这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道理不能仅局限于学校的知识,而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流学习。同时,论语也告诉我,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论语让我认识到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孔子非常注重道德和原则,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能够用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并对他人也要有同样的要求。他还提出了克己复礼、强身自爱等一系列的道德观念,让我认识到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观念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日益淡薄,社会道德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论语告诉我,只有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大丈夫之风度的人。
最后,论语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孔子非常强调教育,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教人的法则”。他认为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修养。因此,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者应该怎样学习,老师应该怎样教导。这让我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一个国家的未来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阅读论语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了解到学无止境的道理,认识到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些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影响着我的行为和决策,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明智。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我会继续学习论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世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七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论语》报告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本身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所谓“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满盈幸福感。————关爱他人,便是仁慈;了解他人,便是伶俐。(于赤心语)
客岁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谈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以为内心克制了好久的东西本身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付《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密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便是孔子席前一个平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差别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故意思。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究问题总是平易近人,是商量的语气,只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许多多少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下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叹良多啊。
第二篇:心灵之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许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界说,只要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表明是针对差别的`学生给于差别的答案,这便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付小人,书中也没有给出界说,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小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小人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敷之处,并经过本身的高兴去补充这种不敷,这便是《论语》报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了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制止,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十分重要了。心态差别,也许会带来完全差别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真正的大胆?它和血气之勇有怎样的区别?——做一个大胆的人,用生命的气力去化解那些遗憾。(于赤心语)
“小人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没有道德束缚的大胆是这个天下上最大的灾祸。大胆偶然间体现为一种感性制约下内心的自大与冷静。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而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于赤心语)
自己以为:从《论语》与于丹的品味加上本身的重复研读中又一次感悟,可以收获差别。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行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八
读了《论语十则》的第一句,我觉得我做到了“学而时习之”,但却从未感受到那份快乐。也许,只有真正热爱文学,求知若渴的人才会感受到那份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只是在同学之间玩些文学游戏吧。“人不知而不愠”对于我来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却没有做到。以后我也要进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样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而所谓“温故而知新”,我只是在复习课文的时候,脑海中隐约会出现一些新的理解。
劳动要与休息结合,学习也要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人就是要实事求是。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
我们要像一切有优点的人学习。
虽然我没有做到胸怀宽广,意志坚强,但我么还要为实现“任”的理想努力奋斗。
而在我所读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孔子对当时帝王的真心劝诫,可惜当时真正理会并使用的却不多。他们依然是“己所不欲,施与人”在当时几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够明白的估计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大贤吧。而再看如今,却依然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谛。
《论语》是当时思想的巅峰著作,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学习的做人准则。以史为镜,这面镜子将带你照向更远的未来!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九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为四书之一,经典之一,过去考取功名的教科书,这个过去指的是科举时代,明代起,还必须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谓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只听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至于《论语》是个什么样子,没有读过。觉得那是旧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如果去看是个搞笑的事情。
这是南怀瑾老师讲解《论语》的书,南老谦虚地称为《别裁》,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多耳熟能详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论语》,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
后生可畏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
南老师娓娓道来,用平直易懂的语言,亲切地述说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战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权威,重新诠释被误解的儒家思想,引领着我去解读儒家真正的意义。读来不枯燥,不是老学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释一句,那样肯定会打嗑睡的。
《论语》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连贯,不可分割。都在说明一样东西: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完善自己的品格修养。
南老师以自己半生修习佛法的经验,从“体、相、用”上来解释儒家思想的“仁”,也说了宋代理学家盗用佛、道家的观点来解释儒家学说,最后又打击佛道的不应该,让人心中一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原来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学问”,这个学问不是通常的知识,是做人做事的修,这一点是始终贯穿整部论语,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这是南老师的观点,让人信服。
书中这样被先儒们误读的词还很多,“里”、“命”……
儒学能够流传几千年,孔子能够尊为圣人,听了南老师解读才觉得原来他是名至实归的,原来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过。看来一种学说或思想流传久了也有流弊,后人总是以自己的认为来解释前圣先贤,传统文化离我们竟渐行渐远。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一
经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胆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欢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进取的一面,找个欢乐的一面去理解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教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梦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教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欢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必须是欢乐的,并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欢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自我心灵的家园。应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我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头我就结合自我的实际情景,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一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进取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必须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仅有把自我的本职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我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使自我有更多机会锻炼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业。工作意味着职责,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欢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体现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三、和为贵。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对自我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从容,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能够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欢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三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此话告诉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此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与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五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这段话中,谈到了看待他人的标准。这里的“缧绁”原来意思是捆绑犯人的绳子,在此代指监狱。传说公冶长虽然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鸟语。这样一个身负奇才的能人,却不知为什么锒铛入狱。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了解他的为人,认为这黑锅并不应该由他来背,“非其罪也”。但别说是古代,就算是现在,人们只要一得知某某蹲过监狱,上过劳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还记得去想一想:这人真的有罪吗?因此,不难想见公冶长出狱后遭世人冷遇的凄凉境况了。
但是,孔子却不以世俗的眼光来打量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长曾坐过牢而疏远、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自古以来,世人一提到谈婚论嫁之事,莫不是讲究门当户对,攀龙附凤。孔子当时名满天下,想攀这高枝的人想来也不会少了。但是孔子却选中了公冶长这个当过囚犯的穷小伙儿,只因为他从公冶长身处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气息。这就说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财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谓南容曰:“帮有道,不废;帮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继而又为自己哥哥的女儿相中了一位乘龙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个很有才具的人。他无论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可以进退自如。这样的人,确实是凤毛麟角。
从公冶长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见,孔子的相人之术实在是高超。不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实学。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六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欢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欢乐。别人不理解自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当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进取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进取的作用。
论语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十七
读了《论语》这篇着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着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4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