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蕾之歌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2:52:03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6 22:52:03     小编:LZ文人

作文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过程,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总结时要注意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避免重复和冗长。范文展示了不同种类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总结的思路和方式。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一

教师。

学校。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唱歌课。

班级。

初一。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聆听、学唱该歌曲,能用歌声唱出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音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老师的主导下学唱该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

(一)能音准节奏准确地、能有朝气地演唱歌曲《蓓蕾之歌》。

(二)复习巩固已学过的音乐知识,练习、掌握两拍切分节奏的打法及演唱。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节奏及七度大跳。

教学。

方法。

聆听、体验、模仿、练习。

教学。

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由设问开始引导同学们从认识李岚清总理。

1、了解《蓓蕾之歌》词曲作者李岚清总理,进而知道该曲创作的背景。

2、回答理解歌词是唱和我们自己有关系的歌曲。

1、为正确把握该歌曲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演唱该曲做铺垫。

2、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二)复听该歌曲。

(三)练声。

(四)跟录音小声哼唱歌曲旋律。

(五)模仿老师学唱歌曲旋律。

(六)跟老师一块齐唱该歌曲旋律。

(七)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旋律。

(八)单独检查学生演唱歌曲旋律。

(九)唱歌词。

(十)齐唱该曲。

(十一)对比原唱。

(十二)齐唱该歌曲。

老师组织同学们欣赏该曲,同时展示问题:

1、该曲是几段体的歌曲?

2、该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歌曲轻快活泼,充满朝气,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赞扬)。

1、教师组织学生复听该歌曲,展示问题:试着从歌词、旋律律、速度、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尝试分析原因。

(歌词:赞美歌颂老师;旋律:轻松活泼;节拍:四四拍;节奏:稳健而不失动感)。

2、稳健而动感的节奏体现在哪儿?(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重点)。

(1)听音乐。

(2)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我会认的字和词语。

3、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第二小节: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小节: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小节: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

初学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1、抄写生字。

2、给带点的字选正确的音。

3、选字组词。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三

一、生生互动,激发情感。

1、同学们课前已经观察了周围环境中自己喜欢的树木,老师还希望你们画一画喜欢的树木,你们的画带来了吗?当然搜集有关树木的图片也可以。

1、小组内交流:我喜欢的一课树。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树:杨树。板课题:杨树之歌,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例如:树怎么会唱歌?它会唱什么歌?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同桌相互展示,纠正字音。

三、表情朗读,体验意境。

(一)师生品赏第一小节。

1、杨树高大挺拔,多么有精神,听,他们在风中唱起了歌。

课件展示杨树摇头晃脑、边唱边笑的动画形象。

读读第一节,读出杨树快乐的心情,怎么快乐就怎么读。

2、学生自由展示。

引导: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快乐的杨树,读出快乐的感觉。

教师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对个别词语的个性化处理。

(二)小组合作,品赏第二、三小节。

2、小组汇报:

(1)当学生汇报到第三小节时,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明白了什么?美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把这种美表达出来。

积累词语:金色的()翠绿的()金黄的()。

结合看图,朗读理解“聊家常、悠闲”的意思之后再自由练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后想象: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会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四、感情诵读,升华情感。

1、师:孩子们,许许多多的大叶杨美化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他们默默的为人类贡献关爱和快乐。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歌,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热爱之情吧。

2、配乐朗读。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梧、桐、掌、枫、松、柏、装、桦”8个生字。

2、会写“桐、枫”2个生字。

借助图片认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四种树的名称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树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认识五种树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思维导图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合作交流。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像伞不是伞,整天土里站。(树)。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儿歌,这首歌里就藏着许多树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板书课题:树之歌)。

二、初学儿歌。

思考:你从音频中听到了哪几种树的名称?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交流识字方法。

4.课件出示要写的字。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它们的?

三、巩固练习。

1、摘星星。

2、读一读。

梧桐手掌枫树松柏绿装桦树。

四、精讲实练。

1.课件分别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图片。

2.说说这些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根据什么来认出这是哪一种树的?师相机板书小结。

3.请同学们看着黑板尝试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前两句。

4.口头练习。

杨树(),榕树(),梧桐树叶像()。

枫树秋天叶儿(),松柏四季披()。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及其它们的特点,希望以后同学们在生活中见了它们,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六、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桐树)(梧桐)梧桐——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枫树)(枫叶)枫叶——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五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互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梧桐)(梧桐雨)。

枫(枫树)(枫叶)。

松(松鼠)(松树)。

柏(松柏)(柏树)。

装(装修)(装饰)。

桦(桦树)(白桦)。

耐(耐心)(忍耐)。

守(守护)(守卫)。

疆(疆土)(新疆)。

银(金银)(银色)。

杉(水杉)(杉树)。

化(变化)(化学)。

桂(桂树)(桂花)。

5读一读,记一记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

1.全班齐读儿歌。

2.你读懂了什么呢?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材分析:《树之歌》是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识字第二课,本单元全部是识字课,本课程的主题是“树木”。本课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六

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蓓蕾之歌》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节拍:4/4拍(强弱。

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曲:音乐结构:(ab)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演唱形式:(齐唱)。

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四)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三、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师: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一定深深感受到教师对你们的辛勤栽培,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会让每一位老师感到幸福。为你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吧!为你们的梦想扬帆起航吧!每一位老师会真心的为你们保驾护航,让你们在摇篮中茁壮成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听唱法中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能够依据《蓓蕾之歌》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甜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歌唱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依据《蓓蕾之歌》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甜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和七度旋律音程的大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歌《飞来的花瓣》。

2、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歌唱老师的歌曲有哪些?鼓励同学们都唱上一两句。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3、我带来一首我很喜欢的歌曲,它是《蓓蕾之歌》,它唱出了对老师的心愿祝福。

二、新课教学。

(一)感受聆听。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

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

节拍:4/4拍(强。

弱次强。

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

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xx和xx?(二)学唱歌曲。

1、切分节奏练习。

(1)师:师领生打节奏(1—4小节)并加入歌词边拍边念。

4/4xxxxx︱xxx—︱。

阳光明媚春。

吹,

xxxx?︱xxx—︱。

大地一片青。

翠,

(2)师范唱全曲,生拍打节奏。

2、学唱。

(1)生按照节奏读歌词,师电子琴伴奏。

(2)随琴加入歌词演唱,注意两个小节一呼吸。

(3)难点处理——七度音程大跳。

(4)随伴奏演唱歌曲。

(5)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强调演唱姿势和唱歌的状态。(6)创作活动。

(1)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绪。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演?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等。

(3)复习小学学过的音乐知识。

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

三、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课题。

教师。

学校。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唱歌课。

班级。

初一。

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聆听、学唱该歌曲,能用歌声唱出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音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老师的主导下学唱该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

(一)能音准节奏准确地、能有朝气地演唱歌曲《蓓蕾之歌》。

(二)复习巩固已学过的音乐知识,练习、掌握两拍切分节奏的打法及演唱。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节奏及七度大跳。

教学。

方法。

聆听、体验、模仿、练习。

教学。

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由设问开始引导同学们从认识李岚清总理。

1、了解《蓓蕾之歌》词曲作者李岚清总理,进而知道该曲创作的背景。

2、回答理解歌词是唱和我们自己有关系的歌曲。

1、为正确把握该歌曲的创作背景,为更好地演唱该曲做铺垫。

2、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二)复听该歌曲。

(三)练声。

(四)跟录音小声哼唱歌曲旋律。

(五)模仿老师学唱歌曲旋律。

(六)跟老师一块齐唱该歌曲旋律。

(七)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旋律。

(八)单独检查学生演唱歌曲旋律。

(九)唱歌词。

(十)齐唱该曲。

(十一)对比原唱。

(十二)齐唱该歌曲。

老师组织同学们欣赏该曲,同时展示问题:

1、该曲是几段体的歌曲?

2、该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歌曲轻快活泼,充满朝气,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赞扬)。

1、教师组织学生复听该歌曲,展示问题:试着从歌词、旋律律、速度、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尝试分析原因。

(歌词:赞美歌颂老师;旋律:轻松活泼;节拍:四四拍;节奏:稳健而不失动感)。

2、稳健而动感的节奏体现在哪儿?(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生:(讨论)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__x和xx?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曲:音乐结构:(ab)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演唱形式:(齐唱)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四)拓展探究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三、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家长包办过多过细,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很差,农民工子女集中的学校,因学生家庭环境等原因,安全隐患多。

七年级的学生对"意志"的内涵可能认识并不深刻,有必要让学生对意志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缺乏应有的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教弱,意志品质水平较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意志和锻炼意志。

从年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3重点难点重点:深刻体会歌曲《蓓蕾之歌》的内涵。

难点:。

了解歌曲《蓓蕾之歌》的词曲作者和创作背景及以歌曲《创世纪的新一代》为题材复习小学学习的音乐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语言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进行导入。

2、同学们,从蓓蕾成长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创作背景1.李岚清简介: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曾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副总理(1998、3-2003、3)。李岚清主要作品有《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音乐·艺术·人生》、《原来篆刻这么有趣》、《李岚清篆刻艺术俄罗斯巡展作品集》、《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等。

2、创作背景:《蓓蕾之歌》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爷爷创作的,当时作为分管教育的中央领导,十年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级院校,因而对工作在教育岗位上的园丁们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了解到许多条件艰苦的地方,教师们仍能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为此,他深受感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1999年,他为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创作并谱写了这首歌曲。歌曲为二段体,歌词朗朗上口,表现了对人民教师的尊敬和赞扬。歌曲轻快活泼,充满朝气。

活动4【测试】音乐知识以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为内容,复习小学学的音乐知识。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1.深刻体会歌曲的内涵,并学习老师的品格。2.认真复习小学学习的音乐知识。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七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生:(讨论)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__x和xx?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曲:音乐结构:(ab)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演唱形式:(齐唱)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四)拓展探究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师:根据时间安排,让学生有选择性的欣赏。三、课堂总结(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

过渡: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备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同学所讲的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5)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才塑造成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六、作业: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教学重点、难点: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精彩三分钟。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

四、音乐游戏:

2、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教具器材:挂图、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指导。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看图说话。

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听音乐。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4)、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1、学生认读。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

1、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习歌曲。

2、抄词语(两遍)。

3、组词。

哺()溉()涛()源()。

辅()概()滔()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训练。

播放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引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齐读。

自由读。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

精读第2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讨论:(“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默读第1节,思考,讨论交流:(“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第一句读得很深情,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依恋”

四、练习朗读全诗。

师引读学生跟读。

指导朗读、背诵,学唱歌曲。

交流:(“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业。

1、填空: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甘甜的乳汁;你用健美的臂膀。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2、背诵诗歌。

3、学唱歌曲。

4、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宋)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长江都有哪些了解?

2你们见过长江吗?好,我们一起来欣赏长江的美丽风光。(播放画片)。

(检查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至于使预习流于形式,因此,检查预习更有必要,他可以提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查缺补漏。所以,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大家知道吗,刚才那美妙的歌曲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歌——《长江之歌》。

2.屏幕出示后四行:读一读,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作者运用反复的写作方法,更能表达对长江的赞美、依恋之情。)。

3.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那么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4.分组合作学习:

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静心默读这首诗,边读边将你感受深刻的词句画下来,并做批注。

5、交流:(第1节)。

(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3)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4)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6)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7)指导朗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精读第2节。

(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重点)。

一.情境导入。

(1)听音乐。

(2)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我会认的字和词语。

3、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再读感悟。

1、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第二小节: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小节: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小节: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初学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抄写生字。

2、给带点的字选正确的音。

3、选字组词。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三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小组讨论: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

过渡: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同学所讲的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5)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才塑造成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四

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很多与树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机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桐掌枫松。

柏装桦耐守。

疆银杉化桂。

5读一读,记一记。

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五

1、认知目标:

学习歌曲《丰收之歌》,体会歌曲中欢乐、热烈的情绪,能感知歌曲的旋律走向。

2、技能目标:

能运用简单的打击乐器进行创编,并能参与到不同的音乐活动中。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能体会丰收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他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能体会歌曲中欢乐、热烈的情绪,并能用正确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道具和打击乐器进行创编,并能参与到不同的音乐活动中。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电子琴、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学唱法、合作法、创编法

1、新课导入——欣赏一组图片,并说说欣赏后的感受。

师语:同学们,欣赏完这一组图片,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生汇报

师语:同学们说得真好,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在丰收时节创作的歌曲。

2、学习新课

1)初听音乐,说感受。

a、听完这首音乐,你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么样的?

b、生汇报

生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这首歌曲的旋律走向有什么特点呢?下面老师来范唱一遍,你们细心聆听,感受一下旋律的走向。

2)师范唱

3)按节奏领读歌词

4)跟琴唱简谱

5)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6)自主学习第二段歌词

7)检验学习成果,并解决难点句

8)跟录音完整唱

1、变换速度唱(改用稍慢的速度演唱)

1)请学生说说采用不同速度演唱的感受

2)师小结

2、器乐伴奏

1)拿出铃鼓、碰铃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老师演示,生练习

3)师生合作(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音乐感觉来拍打节奏。)

3、丰收的季节是如此的美好,老师也想表达一下自己喜悦的心情(老师拿出道具边唱边演)

1)师表演

2)师生合作,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

1、课堂小结——(师结语: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与他人分享快乐,分享劳动成果的季节,所以,同学们,你们也要学会做一个懂分享的人哦。不同的国界,不同的地方,表达丰收喜悦的方式也会不一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民歌《丰收锣鼓》,了解不同地方的人庆祝丰收的场景,用愉悦的心情来结束今天的音乐课堂吧。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六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互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梧桐)(梧桐雨)。

枫(枫树)(枫叶)。

松(松鼠)(松树)。

柏(松柏)(柏树)。

装(装修)(装饰)。

桦(桦树)(白桦)。

耐(耐心)(忍耐)。

守(守护)(守卫)。

疆(疆土)(新疆)。

银(金银)(银色)。

杉(水杉)(杉树)。

化(变化)(化学)。

桂(桂树)(桂花)。

5读一读,记一记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

1.全班齐读儿歌。

2.你读懂了什么呢?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七

2、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想像能力;能仿写。

3、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唱首歌)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你们知道吗,大杨树也会唱歌,它唱什么歌呢?打开课本。

二、预习检测。

1.有感情地流利的朗读课文。

2.大杨树怎么唱歌?

三.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同学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只要多读书,就可以找出答案。

2.学习第一节。

(1)同学们捧起书本,认真地朗读第一小节,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把你们的感受讲给我们听听。开始吧!

生1:我知道了杨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唱歌。

生2:我知道了杨树是哗啦啦地唱歌。

生3:我感受到了杨树唱歌时心情很欢快。

(2)生朗读、评价:

过渡:白杨树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没有风雨时,他们也在唱,唱给谁听呢?我们快来读一读吧。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1:我弄明白了原来大叶杨把歌唱给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听。

生2:我想知道大叶杨唱的是什么?

(2)对,叶杨成天哗啦啦地歌唱,它会对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些什么呢?

(3)你们想想杨树还会在什么地方把歌唱给谁听呢?模仿第二节说几句。

生1:唱给可爱的小朋友,伴他读书真快乐!

生2:唱给辛苦的清洁工,伴他劳动真轻松。

生3:唱给我们的老师,祝她幸福又美丽!

小结:在它的歌声中,小宝宝快乐地捉迷藏,在它的歌声中,老奶奶快乐地聊家常,在它的歌声中,老爷爷悠闲地度时光。

过渡:大叶杨不但会唱优美的歌儿,而且还有更大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5)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把第三节读给我们听。

生读,质疑:大叶杨怎么也会拉手?怎么也会鼓掌?为什么要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6)大叶杨越长越大,春天来了,枝繁叶茂,枝连着枝,叶连着叶,就像我们手拉着手,春风吹来,大叶杨在春风中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原来是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是太阳让大地有了四季的变化,使大叶杨春天发芽长叶,秋天落叶。

(7)再次朗读体会:感谢大叶杨为我们送来了一片凉爽。

(8)多美的一首诗歌呀,要是想永远把他留在记忆里,你应该怎么做?对,把他背下来,开始吧!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教材:冀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2、通过读歌词掌握歌曲节奏。

3、音乐活动“颗粒归仓”

4、分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律动教学目标。

1、通过《丰收之歌》的学习,学会用欢快的歌声、热烈的舞步来表现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胡学习兴趣,并且明白歌舞形式是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2、通过摘果子活动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节奏练习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3、在“视,听,唱,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通过感受丰收欢庆喜悦的场面,体会劳动的价值,从而要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2、能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解决方法:讲解分析、示范引导、学生练习、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师准备:电钢琴、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书本、复习学过的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白雪公主的故事吗?知道作者是谁吗?今天的老师就带领你们到安徒生的家乡,素有童话王国之称的丹麦去走一走看一看。带问题欣赏丹麦金秋果园丰收画面。

2、师:丹麦迎来丰收之年,欢乐地人民唱起了丰收之歌。同学们,让我们感受一下欢乐地丰收气氛吧。(出示板书)3、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高兴兴奋欢快)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歌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看看歌曲的节奏。

二摘果子(课件出示节奏)。

1、南瓜丰收了,根据不同的果实按节奏读歌词。师范读,拍手拍腿打节奏的方式。

2、根据刚才的节奏,试着把苹果运回家吧。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并展示。

3、师即时的指导鼓励,(给学生发放奖品)。

【设计意图】节拍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环节,于是本节课针对这一点,通过摘果子,读歌词让学生体验学习节奏的乐趣。

三、学唱歌曲(出示整首歌图片)。

1、跟老师逐句学唱歌曲.

2、师做指导性纠错,生再唱。

3、情绪和情感的提示,生有感情的再次随琴声演唱。(感情好有奖励)。

4、师:太精彩了,有了你们的助兴,今年肯定还会是一个丰收年。听,丹麦人民的丰收之歌又唱响了!

5、请你随音乐轻轻的唱一唱吧!(熟的同学可以用洪亮的声音,不熟的同学可以轻生唱)。

【设计意图】学会一首歌不难,但要让学生唱出歌曲的情绪,唱出歌曲的演唱要求,却有点难。《丰收之歌》的演唱重点是学会用欢快歌声表现丰收时的喜悦之情,为了把歌曲的高潮部分演唱的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参观田园果园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庆丰收游戏:1、师:我们在田野里丰收了果实,在歌声中又收获了知识,回顾上节课学的知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认识音符。看老师这里有三个大仓库。

(游戏)把你手上的'果实放到属于他自己的仓库中吧1--356--7420。

2、再次用歌声庆祝丰收的喜悦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收获音乐知识,改变了以前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五、载歌载舞庆丰收。

1、分组表演:舞蹈组乐器组歌唱组分组表演。

2、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并分组表演。

【设计意图】分组表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得合作意识,通过学跳丰收舞,让学生亲身感受丹麦传统的庆丰收方式,并在体验和表现中获得欢乐。并且明白歌舞形式是表达人们喜悦心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生自由发挥)相信,你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一定会实现自己的丰收愿望,让我们随欢乐的音乐拍手走出教室吧。

板书:

节拍:2/4拍情绪:欢乐地。

演唱方法:跳跃的,有弹性的。

课后反思:

课后,我收到了许多积极的反馈意见。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的导入设计很好,不知不觉中把学生们带入了主题。结尾的设计也较为出色,使学生们体会到丰收背后的辛勤劳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教学中的讲解、释疑、归纳和强化,教学中通过学习学会歌曲,以及教学中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已学会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已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又使音乐学习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也就是说:音乐的学习原则是不能依靠描述、讲授的,必须要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在课堂中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并使本课顺利进行。课标中强调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为达到这目的,我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以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并且结合直观形象,让每个孩子在模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师生共同体验,享受了音乐美。全部教学的活动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位,让孩子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歌曲,唱好歌曲,完成了教学任务。

蓓蕾之歌教学设计篇十九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纵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对伟大的祖国的赞美之情。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们哺育了数以千计的华夏儿女,应热爱她们、应保护她们,让母亲河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学生已经处于高年级,分析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强,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

1、了解一些有关长江的知识。

2、理解重点词、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培养、提高学生朗读、综合分析能力。发展学生观察分析、想象及创造能力。增强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长江的图片及资料介绍,教师搜集有关专题片及歌曲,执着生动、形象的课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情绪高昂地学习。

1、播放有关片段,使学生思想产生强烈震撼。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的伟大精神。

3、汇报资料,谈感受,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磁带。

一、激发情绪,初识长江。

1、播放长江片段,学生欣赏。

2、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说一说?

3、教师和学生共同说一说《长江之歌》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歌,走近长江。

2、提出目标:理解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读2遍课文。注意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流畅。

指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你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4、提出问题。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针对句子提出解决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赞美、依恋长江?

(2)长江的无穷源泉、母亲的情怀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5、小组合作。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后的讨论、交流学习。

6、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结合诗句理解到的内容。

7、练习朗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读:品读、指读、齐读,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

三、发挥想象,赞美长江。

1、你心中的长江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把对长江的赞美、感激之情写下来。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写一写,议一议。

四、跟唱歌曲,依恋长江。

教师:这首诗歌配上乐曲后,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让我门把从长江身上汲取到的力量、感受到的精神转移到我们身上,将来为祖国效力。

跟唱歌曲,结束本课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359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