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学习和掌握舞蹈的基本功和舞蹈风格?小编为我们提供的总结范文,是我们写总结时的良师益友。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一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今天我就来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小孩。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是一篇古文,虽短,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它是很新奇的。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及教师指导,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独特的文言文韵味。
4.在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点: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难点:能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的资料,预习课文。
(一)故事引入: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那位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机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路,让批评家过去。
1.揭示课题,解题。请大家想一想:课题“杨氏之子”什么意思?
归纳学生的意思,课件演示(姓杨的孩子。之:的;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2.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1.这篇课文非常短。
预设2.它里面还有很多“曰”。
预设3.这是篇文言文。
3.师小结:文章很短小.只有55个字。古时候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
4.师:文言文和白话文有好多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预设1.不好读。
预设2.难理解。
师: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二)反复朗读。
过渡:好了,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拿不准的字音查字典,看看注释。
2.指名读。(老师相机提示生字“诣”、“曰”、“禽”的读音。“应声”的“应”是多音字,这里读四声。)看看是否有读错、读漏的地方。
3.结合注释读。指导写字:曰(可以将注释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注释旁边。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词、句的意思)。
4.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一是注意字的读音,二是听听怎么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小结: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度,你自己也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5.按照刚才画记的线,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6.再指名读。思考: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
小结: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
(三)细读课文。
过渡:大家这样读了几遍课文,是不是觉得课文的意思越来越明白了?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提出来向大家请教。你读懂的地方,可以帮同学解答,也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考考大家。
1.小组学习交流。
生自学,师巡视。
2.生交流。
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惠”是什么意思?
课件演示:惠=慧“惠”通“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假字。
第二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诣”是拜见的意思。课件演示:“诣”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孔子的第26代后子孙,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
(1)为设果:课件演示“()为()设果,果有杨梅。”
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2)师小结: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第五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课件演示:“孔指()以示儿曰。”示:给……看;。
(2)此是君家果。此,此:这,这个。指杨梅。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师:我有个小问题,孔君平说:“此为君家果。”是逗着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
预设:是逗着玩,是大人跟小朋友开玩笑。
(3)生想象,读出开玩笑的语气,互相评价。
第六句: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2)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3.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小结: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品读课文。
过渡: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预设一:很聪慧的人。
预设:
(1)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这说明他很会听。
板书: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2)“儿应声答日——”(应声:随着声音而来。)。
师:说说你觉得怎样的应声才最能表现他的聪慧?
师:说明什么?
预设: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也说明很聪明。
课件出示:李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小儿应声答曰:未闻;……。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说明他聪明。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板书:杨氏子孔雀孔家禽。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预设:孔雀是君家禽。
(4)梁国杨氏子九岁,年龄很小。
(5)边读边想象地读课文,体会回答巧妙。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风趣睿智的杨氏子。课文紧紧围绕“甚聪惠”行文,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预设二:很懂礼貌的人。
课件出示《辞海》“惠”的意思,惠:1.恩惠。2.仁爱,宽厚。3.柔顺,贤惠。4.赐,赠。5.兵器名。6.通“慧”,聪慧之慧,古籍多作“惠”。
预设:仁慈、柔顺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和蔼慈善。
(2)思考: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你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轻声细读课文,同桌交流。
预设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
预设2:我还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
预设3:我觉得从“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一般孩子多是反问或反驳:杨梅怎么会是杨家的果子?)。
(3)朗读课文,能背诵的试着背诵课文。体会杨氏子说话委婉而有礼貌。
师小结:是啊,孔先生,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很有教养啊!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五)小练笔。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出来。(孔君平听了这番话,他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杨氏子又是怎样回应的呢?)。
1.想象写作。
2.汇报交流。
预设: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
预设:孔君平说:“我今天算是领教了少年的聪慧了!我自愧不如。”小孩说:“哪里.哪里,我只是无名小辈,刚才说的话多有得罪.请孔叔叔多多原谅!”孔君平说:“你真是好孩子.我下次请你去看孔雀。”杨修笑着说:“下次我一定再请您吃杨梅!”
3.生互相评价,师随机指导。
(六)总结提升。
(七)相关链接。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八)作业。
课件出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3.看《世说新语》,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查工具书。
杨氏子孔雀孔家禽联系上下文。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三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故事引入。
1、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出示导学提纲:
(1)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流利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尝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4)杨氏子的回答如何?从哪里看出?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谈谈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2、检查个别朗读情况,提醒“为、应”的读法。
2、师范读,生画节奏。
3、(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修改节奏,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读。
4、生展示读。(教师相机指导)。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古文,深入理解。
1、生尝试说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甚”与“聪惠”,点拨“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
2、模仿原句介绍自己。
出示大屏幕:(籍贯)(姓氏)(年龄),甚(特点)。
3、理解“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抓住“诣”“乃”,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小儿的父亲一事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父亲不在孔君平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孩子出来,可见他与杨氏小儿也很熟。
4、孔先生会怎么呼?指导朗读。(大声呼)。
5、补充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方法。
6、理解最后两句。
(1)理解“示”“禽”“未闻”
(2)孔君平为什么这么说?
(3)你觉得杨家小儿答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汇报: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回答得有礼貌,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间接的方法,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确鸟,杨梅又怎么是我家的果子”这个意思,使对方无言以对。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会听会说、懂礼貌)。
(4)想象人物心理,表演读。
(5)如果今天来的是“李君平”杨氏子要怎么答?
(6)面对这样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此时此刻,孔君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
聪惠快妙有礼貌。
读文——解义——悟情。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四
非淡泊……非宁静……。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2、师:像这样的语言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的积累,对吧。谁能说一句给大家听?
预设: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温故而知新。
小结:真是名不虚传啊!相信大家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精彩,是吧!上课。
1.导入揭题,解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师: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1、初读感受。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师: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齐读。(评:你们都读得有滋有味的,都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生:“惠”是通假字,通“慧”。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师: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师评: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评:你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读出了内心对他的的喜爱。(板书:杨氏子)。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师: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师插入孔君平的资料齐读,丰富课堂内容)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师评:你不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还读出了句子的内涵。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接待客人,足见这个孩子也真了不起啊。齐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父亲的老朋友来了,恰巧父亲又不在家,那杨氏子是怎么接待客人的呢?出示课件齐读。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这是待客之道。你真会读书!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表达的时候跟我们现代文可不一样,像这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作一些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叫(板书:联系上下文)。
2、师: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生: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哪里看出来?
师:嗯,客人来了,赶紧端出水果。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哪里看出来?
评:说得太好了。杨氏子真是热情好客的孩子,端出了好多的水果。
读一读。
评:从你的神情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过渡: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齐读。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评:说得真好。能具体说说哪些字的意思吗?
理解:“曰”“此”。“应声”“未闻”“夫子”
谁还会说。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你们的校长,可以称为——阮夫子。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出口成章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油嘴滑舌唇枪舌剑三寸不烂之舌花言巧语)。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评价:动作、心理、神态)。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比赛背诵。
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除了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比杨氏子更小的孩子的聪明机智。大家自由读读看。
1、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如果有时间可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五
1、会读写本课的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理解“甚、惠、诣、乃、示、曰、未”等字意。
2、学习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4、通过品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有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古人刘义庆,走进他的《世说新语》,去认识一位九岁的能言善辩的孩子。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解释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氏之子或女)。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在读文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着重强调多音字“为、应”在本文中的读音。引导学生读懂停顿。(教师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读懂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2,、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第一句: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甚、聪惠。
第二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诣、乃。介绍孔君平。
(2)“乃呼儿出”大家猜想一下,是谁把孩子叫出来的呢?叫儿子出来做什么呢?
师小结:从这我们能感受到古人是有大智慧的,古文中省略了一些环节,我们还是能解其意,这就是古文语言精炼的一个特点。
第三句:(1)学生解读时,重点强调:为、设。
(2)谁为谁设果?
师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这句话虽然省略了主语,但我们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果有杨梅”是只有杨梅吗?想象一下还有什么?但在这里只提到杨梅呢?
第四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此、君。
(2)孔君平为什么说杨梅是他家的水果呢?在与杨氏子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孔君平把杨梅和杨氏之子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杨梅姓杨,杨氏之子也姓杨,说他们是一家子。)。
第五句:(1)学生解读,重点强调:未、夫子、“家”和“禽”与现代的“家禽”比较。
(2)那杨氏子又为何这样作答呢?推测一下,杨氏子在作答之前,他是怎么想的?
3、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四、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体会人物机智。
1、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甚聪惠”——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比“君家果”“夫子家禽”。
(2)“应声”答曰(反应快),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听话的人感觉舒服,同样的意思,拐了个弯说,就委婉得体,而不失礼貌。
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孔雀;
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反驳了孔君平的话。
2、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引导:(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设计意图: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五、熟读成诵。
1,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王艳丽【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六
课标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材选编的是几篇表现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
我先通过谈话激趣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对话中透出的机智,让学生动的这是白话文,我们以前所学的也都是白话文,再提出古人所写的是古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文的特点。
1、揭示题目,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再让学生练读。
3、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体会人物的对话,感悟人物特点。
5、把文言文换成自己的语言讲讲小故事。
6、课外作业搜集课外经典语言对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一、谈话激趣。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孩子看,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这是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同学们以前学的课文,除了有古时外,全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第九课——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怎样理解题目的意思:氏,姓氏。杨氏,姓杨家。子,儿子。之,的。题目意思,姓杨家的儿子。
2、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得子做上记号。指名读。
3、说说它与白话文的不同,(难懂)之、乎、者、也,就是其中最大的特点。因此,多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我相信你们一定行!
4、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纠正错误)。
老师也想读,请同学们仔细听,评评老师读的与你有何不同?(由于文言文中的子就是白话文中的词或词组)因此,读文言文不能把句子读破,你想这样读吗?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练习(齐读)。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的故事?从课文中你对他了解多少?课文中的哪句好说的?(读第一句)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点出这句是全文的总起。
课文是怎样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明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找出自己的疑问。
1、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2、同位说说故事内容。
看来古人的文章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也可以迎刃而解。
3、带着理解齐读课文。
四、品应答妙。
(1)聪慧。
抓“应声”理解体会孩子采用了否定方式,他婉转的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2)懂礼貌,读相关句子。
(3)体会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对话时的神态,指导朗读。
五、延伸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搜集小品中的经典对白,让学生演一演,再次深刻体会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七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1、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重、难点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四、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体会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八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九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文言文特点】。
3、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为()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那么()。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杨梅孔雀。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悟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受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认读本文的字词,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的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会朗读,理解字词及文章意思,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
教学过程:
一、解读文言,揭题入学
1.导语:同学们,我现在来考考大家,我来说一句话(文言句),谁来说说它的意思。通过对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板书:杨氏之子
3.解题:“氏”?、“子”?理解“杨氏之子”?
4.迁移: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
二、熟读释义,理解全文
1.初读课文,谈谈感受
文言文较难读好,句子意思也较难理解等。
2.指导读文,理解字词。
注意“惠”“夫子”“家禽”等词的理解。
3.自由练读,理解文意。
对照朗读,加深理解。
出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照,师生配合朗读。
4.背诵积累,感受趣味。
三、读中积累,感受机智
2.交流: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3.品读: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他的聪慧?
句子1:孔君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反应快,能明白话外之意,有教养,懂礼貌)
句子2:为设果,果有杨梅。
读读,又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杨氏子?(乖巧) 4.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四、拓展延伸,激发阅读
1.出示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指导读通并初步理解:用学习《杨氏之子》的方法,借助注释边读边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3.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了解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也感受了杨氏子的聪慧,同时我们也品尝了文言字词的趣味。真好!古文就是这么有意思,课下大家可以找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古文读一读,我相信你会有更多地发现。
五、板书设计,体现纲要
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甚聪惠
10、杨氏之子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教学难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2、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指名读,齐读。
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四、熟读成诵
1、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五、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会听 杨梅 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 孔雀 孔家禽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另外,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读通课文。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2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件。
收集幽默小故事。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语言的艺术。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梅。
孔雀。
联系上下文。
部编语文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句子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重点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及语言的巧妙艺术。
课件出示全文。
一、出示课题,了解文言文。(5分钟)。
1、师板书课题,问: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点拨:“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师:说一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像古代人说话一样的。
3、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今天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感受一下古文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师出示:惠、曰、禽、诣。
2、请学生读上面的生字。
3、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生:(只要讲清了大概意思就可以)。
4、师:说一说你感觉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吗?
生1:很难读通顺。
生2:有些字没有见过,不好认。
生3:句子比较短。
三、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0分钟)。
1、师: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根据注释说一下每个句子的`意思。
2、生读文后讲文章的意思,师点拨: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其父:他的父亲。
为设果:小儿为他摆出水果。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
夫子家禽:您家的家禽。
3、师小结。(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孔君平去看望小孩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小孩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呀。”)。
四、理解重点句子对话部分。
1、师:孔君平说了什么?小儿又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君平问:这是你家的水果吧?小儿答: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好家的家禽呀!
师:对的,那么谁来说一下杨氏之子这样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生1:我觉得好,他很机智。
生2:我也觉得好,他回答的很巧妙。
2、师小结:是的,从“应声答曰”说明他反映很快,没有正面回答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水果,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意思是说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了。
五、拓展学习,背诵课文。(5分钟)。
1、师:语言表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地方巧妙地运用了语言呢?
生:比如,幽默故事,笑话,对联等等。
2、师:大家现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就试试去背诵吧。
学生自由读和背。
六、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并默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3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