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史读后感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25:04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范文(18篇)
时间:2023-11-26 21:25:04     小编:MJ笔神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作品后形成的一种主观感受和思考,可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厌恶、赞赏、批评等不同情感和观点。"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理清主题和中心思想;其次,要注重写作结构,包括引入、展开和总结,使读后感条理清晰;最后,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请勿赘述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一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着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无比困难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本文来自。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就会获取胜利!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乃至党的革命事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实现革命火种的转危为安,由此中国革命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

忆往昔,看今朝。中国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支离破碎的中国,中国军队也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的小米加步枪被人戏称为山沟沟里的队伍。现在的中国国富兵强,中国军队进入到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彰显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长征精神”依然代代相传,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站在新起点逐梦奔跑的人们。

作为一名新时代逐梦奔跑的人,如今我同样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一名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环境,进入新的单位,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新的征程。知兵带兵就是走进兵的世界,上岗下连则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新起点出发,然而幸运的是我的身后没有穷追不舍的敌人,头顶没有狂轰乱炸的飞机,口中没有迷人心智的毒野菜。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当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向岗位,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梦想干出一番事业。眼下正是应当立志之时,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如此才能行稳致远,路才能越走越宽,志才能越磨越坚。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也是两万五千里的坎途。三十万壮士出征最后不过三万人幸存,十之有九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亦或是被吞噬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我们的红军吃过很多苦,也受了很多罪,但长征也因此成为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鼓舞人民军队一往无前。如果说长征是红军完成蜕变的孵化器,那么基层部队将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收获成功。

干部真心爱护战士,设身处地了解战士的疾苦。这也是红军能够团结一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内在因素。在长征途中有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感人至深,一个管被装的干部竟然被冻死,后来我们知道他是把自己所有抵风御寒的被装让给了伤病员。事实上在红军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干部大有人在,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也给我在带兵过程中催生出一些启发,并且应当学习效法。置身基层,只有走进战士当中,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把问题抓在点子上;也只有了解战士的生活,弄清中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本大书,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得出彩。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头顶上盘旋着敌机,脚上套着烂草鞋,行走在沼泽泥淖之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是常有的事,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军依旧充分彰显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坚持做到“走一路红一线,住一点红一片”。他们向沿途的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加入红军,加入贫苦人的队伍。后来,毛主席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通过长征途中充分有效的政治宣传,极大地拉近党、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这种淡定与从容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激流勇进,在砺志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的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篇章。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快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挚磅礴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夺泸定桥”。

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子弹雨”,在铁索上行走着,向东桥头猛冲过去。那一刻,我惊呆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以肉体去抵抗敌人的钢铁武器,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是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湍急的江水,红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与敌人们进行殊死拼搏。终于,天地也被红军感动了,让红军获得了胜利,我当时十分振奋,心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的红色旅程刚刚结束,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鲜血树立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精神也靠我们去延伸,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而艰巨的责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回首来看,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当然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们的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正是毛泽东看到了这点,对中国的现实给以正确的分析为中国革命该走怎么样的到了,改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学生,我就要时以长征精神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二

《读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中国红军非常勇敢。红军为了革命不怕牺牲和坚忍不拔个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的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长征途中,红军艰辛万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在家里像个小皇上,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我们必须加强努力。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明天,红军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像红军一样勇敢。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三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读后感,今年是长征80年,所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推荐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为大家献上长征故事读后感!

今晚,我一口气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里面一个个坚强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面主要讲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等种种磨难中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读完之后,不禁令人感慨。

小兰十一、二岁就参加红军,翻过一座座雪山,越过一片片草地,成年人都快顶不住,可她为什么能随红军这样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因就是她身上有一种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共产党为什么取胜?民国政府军为什么战败?这不是因为民国政府军不会打仗,而是因为他们每到一处就抓壮丁,抢粮食,到处闹得鸡飞狗跳。结果最后有伤员没人抬,被围剿没有引路。在我们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譬如在学习,偷懒是不可取的,必须持之以恒,成绩才能提高;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

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我要沿着“长征精神”前进,永不言败!

我记不起这是我第几次想起长征了,在我的记忆中,它就像古希腊文学中一部长长的史诗,我至今才读懂它一个小小的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的确,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风吹过,雨打过,火烧过,铁蹄践踏过,但宁折不弯的是中国人的脊梁,这就是长征的真实写照。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突破民国政府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坚定不移地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在当今的词典中,没有哪一个词能够像“长征”那样,包含了所有这些令人感动的崇高精神和象征意义!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向前!

淋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历史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这一代少年的肩上。过去,长征使中国辉煌;今天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载入世界编年史的一定是更华美的篇章!

今年是红军长征80周年,在这个暑假里看了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了长征时期红军战士物质格其匮乏,甚至连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战士胜了难以想象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是非常人所难忍受的,过草地时红军战士没的干粮就啃树皮、吃草根,过雪山时,红军战士又冷又饿,加上夹金上海拔4500米,山上空气稀薄,天气幻莫测,进到山里,雪花飞舞,红军战士一个个变成雪人,有的同志累了坐下休息,就永远没有起来,有的同志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倒下就永远没有站起来,前面的同志牺牲了,后面的同志继续前进,雪山终于被红军战士不折不饶的革命毅力征服了。

我认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最高体现。长征故事可歌可泣,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世所罕见,得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战士,征服一切困难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非常优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困难,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树立坚定的信念,以不屈不饶的精神去战胜和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争取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将来报效祖国。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四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像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在长征中,红军战士们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把皮带皮鞋,草根树皮给煮了吃。长征路上,也发生过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只有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跟随队伍一起前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的一袋干粮,却在过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而不小心把干粮掉进河中被冲走了。为了不影响大家,她拨了一些野菜塞入了挎包,塞得鼓鼓的像似什么都没发生过……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一个只仅仅比我大两三岁的小女孩,我这时还只会在妈妈的怀抱中撒娇,没有的粮食的情况下可以伸出双手向别人要,而她却没有这样做,她不告诉任何人,宁愿自己吃苦。因为,在她的脑海中想的只有战士们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所有的困难。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由小兰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这学期我校要举行体育节,老师选中了我参加跑步比赛。想起了以前我参加跑步比赛,正巧那次还碰上英语朗读比赛,每天要比别人早半个小时上学,晚一小时回家,而且作业还很多。在困难面前我选择了退缩。千方百计地找借口和理由推脱逃避……现在想起来真的不应该啊。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百般呵护下成长,有时候我真的难以想象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通过这次的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红军的优秀品质——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一直深深地鼓舞着激励着我。我能所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自己——我能行!

二万五千里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我想,我们现在进行的也是新的长征吧!继续和发扬先烈们的长征精神,就能夺取新的胜利。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五

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读后感,长征,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毅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纪念长征胜利纪念日读后感

哦!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还要与凶恶的国民政府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新学期,我上了五年级,作业比以前多了双倍,我感到害怕,居然选择了退缩。今天,我读了《红军长征故事》,清醒地认识到与红军战士相比,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想起来真不应该啊!

两万五千里长征令世人瞩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精神巨著!它时刻提醒我们青少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读完之后,我感触非凡。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校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比起他们,我简直是太懦弱了,就说上次,我学自行车,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地跨上自行车,谁知还没坐稳,自行车便“啪嗒”一声重重得摔在地上,我也受伤了。我拍拍灰,站了起来,又一次跨上自行车,这次虽然比上次好了些,可也摔了下来,我生气了,赌气地坐在地上,低头一看,手摔破了,腿出血了,可我一想到红军长征的故事,便会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学习,终于,我“光荣负伤”,也学会了自行车。这点小事,怎么可以和红军长征来比呢?所以,同学们,你可曾想过,没有红军的昨天,哪有我们的今天!让我们开始拒绝做“小皇帝”、“小公主”,向红军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毅力的这种精神!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六

《红军长征》是丁玲1937年2月编辑的一本关于长征的书。这是工农红军第一批官兵到达陕北后写的。它的原名是25000里。由于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等原因,总政治部才将其改名为红军长征,直到1942年才印成内部参考,很少见到。这本书是我们党和军队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底蕴的文献著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壮丽的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篇章。长征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依然让我们心潮激荡,热血澎湃,激励着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整部影片充斥着苦难与快择,充斥着光荣与牺牲,并借助王瑞的成长历程再现了红军长征这段神奇的历史。电影虽然结束了,但片中一幕幕气挚磅礴的影像还历历在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飞夺泸定桥”。

二十多名战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密集的“子弹雨”,在铁索上行走着,向东桥头猛冲过去。那一刻,我惊呆了,红军战士们在那样险峻与艰难的环境下,竟以肉体去抵抗敌人的钢铁武器,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精神啊!敌人在桥头扔下一颗颗“冷酷无情”的手榴弹,桥面上是浓烟滚滚的火海,桥下是湍急的江水,红军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与敌人们进行殊死拼搏。终于,天地也被红军感动了,让红军获得了胜利,我当时十分振奋,心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的红色旅程刚刚结束,未来的红色旅程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鲜血树立起了一座万事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精神也靠我们去延伸,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可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而艰巨的责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壮丽史诗,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扬先进性的光辉篇章。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回首来看,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当然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们的启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也正是毛泽东看到了这点,对中国的现实给以正确的分析为中国革命该走怎么样的到了,改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家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个学生,我就要时以长征精神提醒自己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苦,不怕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着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无比困难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本文来自。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就会获取胜利!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乃至党的革命事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实现革命火种的转危为安,由此中国革命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

忆往昔,看今朝。中国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支离破碎的中国,中国军队也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的小米加步枪被人戏称为山沟沟里的队伍。现在的中国国富兵强,中国军队进入到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彰显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长征精神”依然代代相传,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站在新起点逐梦奔跑的人们。

作为一名新时代逐梦奔跑的人,如今我同样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一名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环境,进入新的单位,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新的征程。知兵带兵就是走进兵的世界,上岗下连则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新起点出发,然而幸运的是我的身后没有穷追不舍的敌人,头顶没有狂轰乱炸的飞机,口中没有迷人心智的毒野菜。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当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向岗位,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梦想干出一番事业。眼下正是应当立志之时,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如此才能行稳致远,路才能越走越宽,志才能越磨越坚。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也是两万五千里的坎途。三十万壮士出征最后不过三万人幸存,十之有九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亦或是被吞噬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我们的红军吃过很多苦,也受了很多罪,但长征也因此成为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鼓舞人民军队一往无前。如果说长征是红军完成蜕变的孵化器,那么基层部队将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收获成功。

干部真心爱护战士,设身处地了解战士的疾苦。这也是红军能够团结一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内在因素。在长征途中有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感人至深,一个管被装的干部竟然被冻死,后来我们知道他是把自己所有抵风御寒的被装让给了伤病员。事实上在红军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干部大有人在,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也给我在带兵过程中催生出一些启发,并且应当学习效法。置身基层,只有走进战士当中,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把问题抓在点子上;也只有了解战士的生活,弄清中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本大书,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得出彩。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头顶上盘旋着敌机,脚上套着烂草鞋,行走在沼泽泥淖之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是常有的事,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军依旧充分彰显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坚持做到“走一路红一线,住一点红一片”。他们向沿途的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加入红军,加入贫苦人的队伍。后来,毛主席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通过长征途中充分有效的政治宣传,极大地拉近党、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这种淡定与从容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激流勇进,在砺志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七

《红军长征的故事》讲述了红军不畏艰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光其行走的距离就让我震惊。可事实并不只是如此,那一幅幅悲壮惨烈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确如亲生经历般真实。因为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欣喜啊!中国正共产党是有了如此雄壮之师,正是有了这“长征精神”才能有今日的辉煌。震撼啊!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

虽然现在的生活并不是硝烟弥漫,虽然这个时代不用经战火的洗礼,但长征给我们却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目前人们一遇到困难就只有两种解决途径:知难而退或知难而进。可愿意选择继续前进的人能有多少呢?也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在做题目时,看到一道超长的题目,我就想:这道题目我一定不会做。因此没思考过就跳了过去,甚至连题目都没看。而现在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而且它只是个虚无缥缈的困难。想当年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皮,穿的是草鞋,破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其实我们的困难在他们的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就怕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得好:“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也是,要的是不断攻克难题、追求更高境界的信心,只有披荆斩棘,奋勇当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套用一首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事实就是如此。从古至今,哪一位伟人,哪一位科学巨人……不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不懈地实践,才逐步为世人所称道。比如说我国著名的大夫李时珍,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不知道踏遍多少青山悬崖,用心血筑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再比如说目前我国的天宫一号,虽然目前处理些问题,但我相信它会像经过几代科学家努力而成功升天的神州五号、六号、七号般最终成功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永不言败的民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的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作为一个后继勃发的国家,需要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努力学习,用科技来强国。因此我们要将革命老前辈的精神付诸实践,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长征”,只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八

暑假,我在克拉玛依读书园地有幸读到了红色经典系列的书,《长征的故事》。这本书讲了33个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艰难的长征路》这则故事。他们是我永久的感动。

《艰难的长征路》讲述了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历程。到处是陷阱的大草地,埋葬了成千上百的红军战士。他们在烈日和暴雨的威胁下,饥饿和寒冷的侵袭下,坚持不懈,最终走出了草地。令我感动的是红军战士间那深厚的情谊。当一个人先进沼泽地,另一个人立刻伸手拉他,两个人越陷越深,再也没能出来。

人员的损失不是最可怕的,饥饿和寒冷像更大的魔鬼,时时挑战着他们。在粮食吃完后,野菜就是生命的保障,那野菜吃完了呢?有的老红军回忆:“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难熬!”为了让更多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彭德怀杀掉了他心爱的“战马”。他关爱战士,贡献自己的所有。

夜晚是很冷的。累积了的战士们就找一个土丘,或是河边的高地,有的坐着打盹,有的就地而卧,还有的放块石头当枕头。战士们三五个挤在一起入睡,许多战士在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没有起来,保持着相互依靠的姿势永远进入了梦乡。

每个战士都知道,草地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依然坚持,把生死置之度外。太多太多的战士留在了草地中,留下了他们火热的青春年华,但更多的战士坚持着走出草地,他们同甘共苦,终于从死神的魔爪下逃脱,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无畏精神,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历史会记住他们,中国人民会记住他们,中国革命,因他们而大放光芒!

红军战士教会我要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和朋友共同面对困难。是他们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红色,永远在我心中,革命先辈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想这句诗也许是对长征精神的最好诠释。

长征途中红军前有望不穿的高山峻岭,江河阻遏,后有数不尽的重兵强敌、机枪大炮的追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却仅靠着手中弹药不多的破枪烂炮,硬是从国民党百万大军组成的包围圈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打开了一条大道。是什么特殊的力量使实力如此弱小、装备如此落后的红军收获了成功呢?是精神,是信念,是智慧。

有人说:落后就要挨打,然而,我想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装备不仅毫不逊色于日本,还先进于日本,但最后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舰沉大海,几乎全军覆没。

谁说落后就一定要挨打?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先进、实力的雄厚固然重要,然而一个不服输的信念,一种长征精神对于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个国家都更为重要。

为何盛唐会快速转向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从君主到群臣都缺少一种团结、公大私微的长征精神,使一时再无人上谏“十思疏”,再无人阅“十思疏”,再无人行“十思疏”。古往今来,落后真的不一定挨打。看看今天的朝鲜,虽然落后,但试问有哪个国家敢侵犯其主权,就连日本这个曾经冒犯“北方巨熊”“东方睡狮”的国度也是敢怒不敢言,敢言不敢为之。

正如毛泽东所言: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我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我想,正是因为这种长征精神,才使得红军完成了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几十个春秋,但愿长征精神永存!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与美好,但是这一切的一切又是谁给予我们的呢?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是伟大的共产党,他们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座新的长城。我们的中国,我们的民族,也是在这座长城上站起来的。多少岁月的沧桑,抹去不了战士们豪迈的话语和不屈的精神,那一个个动人的英雄故事,也不断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经久不衰。

故事《丰碑》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一位老军需处长,为了让战士们多穿一件棉衣,在茫茫雪山上只穿一件单衣,最后随雪飘去,永远合上眼的感人事迹。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心受到深深的撼动。在那残酷的战斗年代,环境恶劣,物资缺乏。作为老军需处长,他完全有机会自己先穿上温暖的棉衣。但是,他为了战士们不受冻,他想尽各种办法,把为数不多的棉衣全部发给了战士们,而自己却宁可挨冻,最后永远地走了。他舍身为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他把别人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生命的结束,不代表精神的结束,生前的一点一滴都会被他人铭记。舍己为人,虽死犹生。

在过草地时,红军战士小兰为了保护伤员,把自己的一代麦粉丢了。小兰为了不让大家担心,把野菜放进了包里。几天后,她因营养不良而昏了过去,大家这才知道小兰的处境。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把小兰的包中填满了麦粉。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袋麦粉》。是啊,一袋麦粉的事儿有多大,但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品格和情操。就是这区区一袋麦粉,展现了红军战士团结一心的品质。自己少吃一点就会多了一个人走出草地,奉献的一份份爱心也是团结力量的表现。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一次春秋游,妈妈都会为我准备美味可口的寿司——一圈圈的紫菜包裹着糯米与黄瓜、火腿、蛋皮、肉松,那口味真是棒极了!每次我都会带两大盒。可刚端上餐桌,无数的小手伸了过来,拿走了许多,我都只能吃到可怜的几个。虽然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但每次总觉得心中有点委屈。不过,当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我觉得,我的这些分享,相比较红军战士们做的,那真是微不足道呢!奉献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感到委屈呢?当我想到这,红军战士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又一次高大起来,自己也浑身充满了力量。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经的磨难,红军精神是中国人品质的浓缩,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的自豪。刚强不屈,舍己为人,团结一心将永远传承、发扬,历久弥新。

铭记共产党,铭记红军战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红军战士的拼搏,哪里有我们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不忘历史,向美好的未来,进发!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一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工农红军乃至党的革命事业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历经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胜利会师。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实现革命火种的转危为安,由此中国革命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

忆往昔,看今朝。中国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那个战火纷飞、支离破碎的中国,中国军队也早已不是八十三年前的小米加步枪被人戏称为山沟沟里的队伍。现在的中国国富兵强,中国军队进入到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彰显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长征精神”依然代代相传,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站在新起点逐梦奔跑的人们。

作为一名新时代逐梦奔跑的人,如今我同样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一名新排长的身份,来到新的环境,进入新的单位,去适应新的生活,并将开始新的征程。知兵带兵就是走进兵的世界,上岗下连则是融入一线官兵。同样是从新起点出发,然而幸运的是我的身后没有穷追不舍的敌人,头顶没有狂轰乱炸的飞机,口中没有迷人心智的毒野菜。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赶上改革强军的好时候,优越的生活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些,更没有理由辜负韶华,消磨大好青春。

新的起点,正当立志。当下我们从院校走向部队,从学员走向岗位,朝气蓬勃,踌躇满志梦想干出一番事业。眼下正是应当立志之时,有志者往往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利。因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部队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更是需要信念坚定,不移其志,如此才能行稳致远,路才能越走越宽,志才能越磨越坚。

扎根土壤,笃行践志。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也是两万五千里的坎途。三十万壮士出征最后不过三万人幸存,十之有九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亦或是被吞噬于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我们的红军吃过很多苦,也受了很多罪,但长征也因此成为我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鼓舞人民军队一往无前。如果说长征是红军完成蜕变的孵化器,那么基层部队将是我们成长成才的摇篮。唯有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苦干实干才能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收获成功。

干部真心爱护战士,设身处地了解战士的疾苦。这也是红军能够团结一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挑战内在因素。在长征途中有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感人至深,一个管被装的干部竟然被冻死,后来我们知道他是把自己所有抵风御寒的被装让给了伤病员。事实上在红军中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干部大有人在,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也给我在带兵过程中催生出一些启发,并且应当学习效法。置身基层,只有走进战士当中,才能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把问题抓在点子上;也只有了解战士的生活,弄清中队的状况,才能读懂“基层部队”这本大书,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明白,干得出彩。

默默“蹲苗”,潜心砺志。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头顶上盘旋着敌机,脚上套着烂草鞋,行走在沼泽泥淖之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是常有的事,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军依旧充分彰显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一边与敌人周旋一边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坚持做到“走一路红一线,住一点红一片”。他们向沿途的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有志之士加入红军,加入贫苦人的队伍。后来,毛主席评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通过长征途中充分有效的政治宣传,极大地拉近党、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这种淡定与从容正是当前我们所需要的。

“强军漫道真如铁。”我们要拿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劲头,激流勇进,在砺志中感悟军旅人生,让我们的梦随强军梦圆。(任家稳)。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二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这句话是对长征最经典的概括。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令我最感动的两个故事是《金色的鱼钩《和《吃水不忘挖金个人》。我反复读了很多遍。

《金色的鱼钩》里的老班长将自己钓到的鱼熬了一大锅鱼汤,让同志们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享用到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而老班长只吃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有一个同志发现了想要劝阻,老班长赶紧阻止了他,并语重心长的对那个战士进行了一番教育。像老班长这样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值的我们赞扬和学习。

让我再说一说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1939年9月的一天,毛泽东和他手下的同志们来到了一个叫沙洲坝的村庄,那里干旱无比。毛泽东见此情景合同自志们一起动手挖井。当地的村民看见后也纷纷拿来挖井的工具,帮助他们挖井。当他们挖到约五米深的时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村民们接着又挖了好几口这样的井。村里的用水就方便了很多。人们为了感谢毛主席便在第一口井前立了一个碑,碑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很多人上小学时都学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很多人第一次来到这口井前,都要打上一桶水,喝上一口,以此来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对毛主席的纪念。如果有时间我也想去看一看那口井,喝一喝这井里的水。

我说的这两个故事第一个《金色的鱼钩》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尝尽种种苦难,战胜了道道险阻,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要以红军老前辈为榜样,学习长征精神,继承光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三

当我研读《长征七大法则》一文时,立刻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所折服。读这首诗,犹如聆听一曲雄壮、豪迈、雄壮的革命交响乐。长征像大地上的一条红丝带,像一颗红五星,像一艘远航的轮船,在惊涛骇浪中到达胜利的彼岸。长征已深深烙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

因为这首诗,我从书店买了一本关于长征的书——《红军长征史》。

有一个故事,我记得很深。

故事虽小,但这些点点滴滴都能体现出红军的高贵品质。小兰,虽然是个小女孩,却有着男人般的`毅力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其实她可以向那些战友要干粮,也可以完全不理那些伤兵,但是她没有。我看到了这个高贵的小兰。我不禁在心里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阅读关乎身心健康,何以不甘心?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四

《红军长征史》是一篇军事纪实小说,其作者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长征》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上罕见的远征。它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总面积比欧洲许多国家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型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阔湿地。而更重要的是,红军在饥饿、寒冷、死亡的威胁下,不但要与无论是武器、还是兵力都优于自己的国民党军作战,还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万般曲折艰险,然而红军却最终取得了胜利,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一路浴血奋战,、舍身忘死,传播着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

于是,贫苦的农民、失业的工人知道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知道了红军可以改变一切不公。他们随手拿起扁担、锄头,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

红军用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都值得我学习,因为这些精神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五

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磨难。不仅要面对冰雪覆盖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还要与凶恶的国x党反动派进行激烈的斗争。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没有屈服,勇敢面对困难,用自己顽强毅力,完成历史使命,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壮举。

红军长征途中,硝烟弥漫,危机重重。我们的战士巧施计策,凭着机智、勇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草帽计》中就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贺龙师长为保护战士,灵活运用军事战术。他命令战士们扔下草帽,继续行军。骄阳似火,敌人忍受不住煎熬,纷纷抢着戴上了红军战士“赠送”的草帽。果然不出所料,一会儿空中弹如雨下,敌人被自己的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落花流水。从这件事中看出,我们的红军战士团结一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敌人。《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红军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作为小学生,我们时刻要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它们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国家,甚至想法设法搞分-裂。面对这些丑陋的行为,我们应该以长征的精神要求自己,时刻来维护国家利益,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六

身着薄衣,饥寒交迫,是什么让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克服种种困难的呢?是意志,坚强的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的就是红军,在经历了草地泥潭,渡过了雪山激流。经历了冰霜的磨砺,“红军”这一柄长剑更加锋利,直取日本帝国。

的人;一群为正义与真理而献出每一个青春年华的人;一群为历史发展的民主和自由大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人!他们为着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啊,就由此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上,我们见证了革命者斗争的艰辛;时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中,我们体味了革命者英勇的斗争。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碾碎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却抹不去那些不屈的灵魂!合上书,此时阅读,仿佛更像是一场时光倒流,它带着我走过了中国最心酸的一段岁月,在那里我看到了人们的辛酸和苦痛,也看到了将属于那里的怀念。《红军长征史》,确实值的我们看看。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七

红军,这个天下无敌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好不容易拿到了一袋干粮,却因在过桥时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进了河中。为了不连累大家,让战友有足够的粮食吃,她就偷偷地吃野菜充饥,直到身体虚弱地不行了,被护士长发现,大家才知道她吃野菜的真相。

我想了很多,明白如果心里装着别人、集体,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军长征史读后感篇十八

长征的故事有很多,我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当我把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眼前……长征初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中央红军人数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红军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还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无坚不摧”的红军。红军的顽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从红军长征中我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今天,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将这些高贵的品德精神发扬下去,学好每一科知识,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可爱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36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