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8:44:07
2023年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时间:2023-11-26 18:44:07     小编:文轩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

安娜作为一个美丽开朗、大胆年轻的上流社会的贵妇,拥有堪称完美的家庭生活:有权有势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孩子,田产和庄园,佣人环绕,过着阔太太的生活。其实,对于安娜而言,这样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热情和开放,是一座精致的金丝笼。

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安娜的鲜明的性格特征。敢爱敢恨,大胆与狂热,感性与理性……一切都与当时迂腐破败的社会格格不入。

安娜在多年的抑制之后,在与渥伦斯基相遇的那一天开始,一切都无法阻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渥伦斯基的爱情一发不可收拾,让安娜陷入了狂热的无法自抑的浪潮里。她为了自己的幸福放弃了家庭和孩子,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被人容纳的。在俄国的社会阶层中,所有华丽的婚姻表象下却是肮脏丑陋的样子。空虚的内心通过不断的刺激来填满,到头来却发现只是一场空。

安娜向丈夫坦白,提出了离婚。而她的丈夫却要求她维持表面的平静,不要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安娜想要自由,光明正大的爱情,拒绝了卡列宁。一夕之间,丑闻传遍了整个贵族阶层,让安娜为贵族圈所抛弃。而她最后只能依附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无法踏足她曾经的生活圈子。渥伦斯基一开始对安娜怀有强烈的爱情,而在现实和社会人伦的种种消磨下,爱情开始逐渐淡去。渥伦斯基开始早出晚归,与安娜的距离也逐渐变远,对于安娜来说,这是对爱情的背叛,这是她无法接受的结果。于是,在恍惚之间,看见了人被火车撞死的画面,以为这是她的归期。最后,卧轨自杀。

安娜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惜的女性形象,敢爱敢恨,大胆洒脱,其实,在读者看来,安娜太傻了,傻到将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自己的爱情上,最后一无所有。爱情是安娜唯一的支柱,所以,在爱情逝去之后,无法承受社会的重托,选择了轻生。

托尔斯泰把安娜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安娜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反对,正是体现了俄国的那个年代,对于女性的刻薄冷血,甚至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混乱与黑暗,在这部作品中,更是暗含了对教派的讽刺。

安娜一个人悲苦的命运,衬托出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刻薄冷漠,那个年代的社会的混乱与不堪。安娜的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让我折服,但是最后因为过度的爱情失去了自我让我很可惜。全心全意的爱情,其实也需要适当的退让与理解,一昧的把渥伦斯基困在爱情的牢笼里,会让再纯粹的爱情变质。逐渐演变成渥伦斯基的冷暴力,让安娜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走向了灭亡。我一直相信,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是可贵的,渥伦斯基也一直爱着安娜,但是毫无保留的爱情会让人窒息,从而导致了失败。

所谓,世界上所有幸福的事情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事情千千万万。每个人遭遇的幸福和不幸都是等价的,没有所谓的上帝的偏心。幸福会让人更加快乐,而不幸会给人带来磨炼。安娜所经历的的一切有苦有甜,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也曾经历过世人的冷眼。安娜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堵在了爱情这一件事上。她不曾想过,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冒险的堵上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在经历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时候,都变得弱不禁风,到最后会越来越失控。

所以,不论经历什么,女性总要学会坚强的成长,学会独立,学会自爱,努力的营造自己的生活。爱情不过是生活的一个要素,不是全部。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二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一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作家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安娜体态和精神的美,不是偶然的。安娜的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以及作品人物,特别是对安娜本人的命运,都是有重要的作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渥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的破裂,更没有安娜悲剧结局一百年来带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是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斗争中,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渥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结合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三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四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作爱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是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五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

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六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状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因此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但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杯具。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感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就应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但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己都不会为自己思考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明白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正因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杯具。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七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经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述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我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感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杯具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杯具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相比较较优秀的一部小说。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大家都说自我活的是有罪的或者没罪的,可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我们有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样的人,拯救像她那样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因为我们是懦夫,是自私者,是靠良心的怜悯而活着的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我。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感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感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感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期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我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我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宁、充满人性。但杯具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我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感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八

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乐,从不为自己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九

文中最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是列文,所幸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朴实的踏实的人最终得到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感情当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欢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可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梦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

一部《安娜·卡列宁娜》读完了,引起了我们心灵的震撼。上流社会贵族夫人安娜不甘于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奋力追求自身向往的爱情,最后在现实的“车轮”中撞的头破血流。安娜死亡的壮烈场面久久在我们的眼前挥之不去。

爱情是什么?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唾手可得。而在安娜生活的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却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任意得到。安娜在抚养她长大的姑妈的撮合、怂恿下,在还没有尝到爱情滋味的情况下,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卡列宁。卡列宁一个官僚,长期的官僚生活使他虚伪、呆板、木讷,同时,他也将这种官僚作风带到了生活当中。安娜厌烦,但却没有想到怎样改变它,她以为生活就会按照这样的轨道进行下去。没有想到,生活总会有许多的插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遇见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从此穷追不舍。久而久之,安娜陷入了他的这种大献殷勤中,而且越陷越深。经过安娜的难产、伏伦斯基的自杀,他们终于踏上了私奔的道路。我们以为,从此他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如王子与公主一般。而现实却不是这样,托尔斯泰忠实地坚持着现实主义。生活的琐碎,安娜一如既往的坚持,让伏伦斯基觉得透不过来气,渐渐地不想回家、迟回家,在一次又一次地争吵中,他变的冷淡。安娜对伏伦斯基的“威逼”,她痛苦挣扎……最后选择了躺在火车的车轮下。

关于列文,他的`生活是作者描写的农村生活。对于自己主要的事业——经营农业,他想到了很多,他觉得劳动者是农业中的重要因素,必须重视这个因素。所以,实际中,他想到了承包经营分红制,以使改变农民贫困的状态,理论上,他写关于农业生产中劳动者这一重要因素的书,他想将自己的农业办的有声有色。然而,他得到不到农民们的支持。农业之外的生活,哥哥的死亡,妻子分娩的疼痛,他的无助的孤独、恐慌……这一切,让他对自己提出了疑问。苦苦的追寻,时时刻刻的思考,终于在菲多尔的话中得到了启发。

这部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两条线索,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一

说《安娜卡列宁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向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以往这么对吉娣说“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完美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能够冷静地观察往事。最终,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之后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异常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刻画得真实而深刻。从开始在富裕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谈论孩子的问题开始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顾了自我的一生,认为自我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受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自我的生活是嫌恶的否定的。到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富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了解了她的处境,参加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好像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思念,异常迷人,异常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宝贵那么可爱,她在外面简直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渴望和挣扎,矛盾与释然。

托尔斯泰的这支妙笔写出来的人物心理,能够说是细腻的工笔画一般,连喜怒哀乐都能够分成多个类型和程度的那种细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二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安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贵的、优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读,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叛逆的、无畏的,在爱情与理智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尽管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可她虽爱弗龙斯基,却又碍于伦理、亲情等等,不愿与丈夫离婚,还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弗龙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弗龙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为这幸福拼尽全力。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情必然是双方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所以才无法接受弗龙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弗龙斯基却不愿因安娜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安娜即便认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爱情中”,最终决然地撇下了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我认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没有将爱情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与基蒂的爱情更是相互欣赏与理解;安娜将爱情当作她的唯一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被摧毁,最终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三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

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on。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安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贵族妇女安娜有着令人着迷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千秋。”作为政府高官卡列宁的妻子,安娜过着世俗眼中的幸福生活。可卡列宁和安娜之间没有爱情,这在现在看来无疑是不幸的。但在当时的欧洲贵族阶层,很多婚姻都是这样,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安娜不想安于现状,她蔑视与卡列宁的婚姻桎梏,并爱上了志趣相投的英俊青年贵族——渥伦斯基。安娜毫无顾忌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但她不受理性约束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纵欲的感性误区,从而付出惨重代价。

渥伦斯基虽然也爱着安娜,但在他的世界里安娜只是他的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让他回归现实,让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当安娜意识到渥伦斯基的怯懦自私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安娜认识到爱情和生命的无望,最终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卧轨自杀。

安娜为什么会卧轨自杀?

在当时的'社会,贵族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安娜的生机勃勃与当时社会的死气沉沉不相符合。这是形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之一。

梁实秋说过:“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不得,转为烦恼。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赋予她生机的是爱情,置她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的死有社会原因,但重要的是自身原因:爱情至上主义。安娜对感情要求过多,也是形成她悲剧的一大原因。

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也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因素。“作为柳里克皇室的后裔安娜拥有与生俱来的地位和尊严,贵族血统所带来的种。种特权和优越的地位,使安娜从小就体验到了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威严,而天赋的美丽又使她处处受到人们的青睐。”安娜的偏执与任性,无疑都带有毁灭性的力量。

她像一只扑向爱情之火的飞蛾,任性、可怜,又有种决绝和潇洒,只求灿然的一刻!

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靠近完美的那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篇十五

即使她已经身为人妻,身为人母,可是内心还是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当她遇上福伦斯基这样英俊、有财的上流人士时,无可救药的与他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必然。也许,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可是,没有人有权力去指责她的什么,因为《福音》中说:“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安娜与福伦斯基两个人的爱,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身处贵族,身上便多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这两个人,可以不顾所有的去相爱,这种勇气就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只是这种爱,在那个虚伪的“高尚”的上流社会中,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远都只有耻笑与唾骂。即使卡列宁爱的不是安娜,但身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安娜与福伦斯基的悲惨结局。

安娜放下所有: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忍痛把儿子抛在家里;放弃安逸的生活,与福伦斯基私奔到国外。福伦斯基也甘愿放下过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着安娜细水长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两个相爱的人,抛开所有的束缚,狠狠的爱一场。我觉得很佩服,也很羡慕。因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样的勇气去爱一个人。故事发展到这儿,在童话故事中的结局就应该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毕竟不是童话,残酷的现实赤裸裸的摆在安娜和福伦斯基面前。两个人都是娇生惯养的,终究还是过不惯清贫的日子,所以他们又不得不重返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会虚伪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会的福伦斯基要去奋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许多。可是安娜这个孩子气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伦斯基能偶在身边多陪陪她。他们俩本来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会的风吹雨打中更显单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爱的儿子;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安娜不能彻底放弃她的孩子,也不能彻底无视舆论的恶评;福伦斯基不能彻底告别过去风花雪月的生活,也无力去承担安娜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他们这份轰轰烈烈的爱,终究抵不过世俗的纷扰和自身性格的弱点,他们竟渐渐发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对福伦斯基的爱越强烈,就越感到对方对自己的冷淡和厌倦。安娜毕竟还是一个小女人。她觉得自己为福伦斯基付出了所有,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福伦斯基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我真不该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妇,可我又没有办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对他的热情使他反感,他却弄得我生气,但是又毫无办法。”安娜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倔强地向福伦斯基要更多的爱。可是福伦斯基自私得没法给她更多了。安娜渐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丽倾诉,却又遭到陶丽与吉蒂的羞辱。吉蒂曾与福伦斯基有过一段情,曾经是福伦斯基深爱过的人啊!安娜这个要强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这种羞辱呢!

其实我觉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个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这朵开到极致的花,永远停滞在列车驶过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对爱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认为爱情就是24小时黏在一起,不离不弃;她认为爱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许对方与其他女人有任何来往,尤其是与他有过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为爱情就是轰轰烈烈,每分钟想跳120次,然后晕倒在对方怀里……她不懂得给对方留一点空间,更何况是福伦斯基这样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细水长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在柴米油盐中湮没。她也以为福伦斯基不再爱她了,其实不是不爱了,只是这份爱褪去了往日的激清,变得更加沉稳了。

可是,爱情本来就毫无逻辑,更没有所谓的规律。爱了便是爱了,痛也无所谓了;放了便放了,曾经的那些,都会淡的。

安娜这朵开到荼靡的花,依旧在那条铁轨上摇曳……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范文5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读书课上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很纠结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了对方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的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很不对,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心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704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