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一
读《史记》项羽本纪篇,钜鹿之战、四面楚歌、垓下之围等,都可看出项羽是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将,但是有勇无谋、刚愎自负,最终导致了英雄末路,自刎乌江。
项羽求学无耐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虽不肯学,钜鹿之战却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战场英勇无比,无惧无畏;但鸿门宴上却又优柔寡断,没能狠下心杀刘邦。
有勇无谋、用人不当、偏听偏信,失去将士谋臣之心;性格残暴又让其失去民心。
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使连续多场大胜,却因一场大败,而无力回天,感叹“时不利兮骓不逝”!甚至没有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之心。
读史读古人,除了向古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自己从自身上反思。
说项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我们身上没有项羽的勇就罢了,但我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项羽求学无恒心,浅尝辄止,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读书不够深入,甚至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学,还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项技能,莫不是在孤独中孜孜以求、试错、反馈、练习、继续尝试,周而复始,经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却又往往急功近利、毫无耐心。
比如,听不得别人的忠言逆耳,虽没有项羽的愤而杀人,却也常常听不进良言。
至于谋略、策略,不管学习,还是成长,都可以慢慢学习、成长,关键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坚持,培养自己坚毅的性格。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敬大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二
说到项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当年推翻秦王朝,火烧阿房宫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点的,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段:“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项羽志大材疏,浅尝辄止。在推进历史进程时他是英雄;但由于项羽性格上的某些缺点,注定了他的最终下场是悲剧。
有人觉得项羽是个白痴。鸿门宴上,优柔寡断,放走刘邦。目光短浅,放弃关中这块肥肉。杀义帝,授人口之舌。有眼无珠,赶走范增。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但是我喜欢项羽,因为他是个英雄。项羽小时侯见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说了句:“彼可取而代也。”,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巨鹿之战中,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一挡十,可以说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后来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项羽跟刘邦单挑,刘邦闭门不出,叫手下在城楼上放冷箭,射死了项羽好多兄弟,项羽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叫一声:“拿命来!”吓的弓箭手屁滚尿流,此等雄风,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
后来在垓下被围,多喝了几杯,美人弹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气概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泪不自觉就下来了。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做人应该善于听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虚荣心。记得项羽率楚军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乡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绩时,手下的一名文官进谏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扰,可都以霸。”可项羽却认为此乃衣绣夜行,无人知晓,拒绝纳谏。当被文官辱骂后,项羽竟将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将其煮死。其虚荣、残酷可见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应该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刘邦的部下韩信原为项羽的手下,但由于项羽的刚腹自用,武断专行,韩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致使韩信背离项羽投靠刘邦,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率汉军横扫中原,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为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奇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英明的统帅才是打胜仗的最关键的因素。
读完《项羽本纪》,我从中悟出了些许做人的真谛。项羽只能说是一位热血青年,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获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样。做人除了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还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运筹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这样才能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项羽的覆辙,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三
项羽,西楚霸王也!
再三读过了司马迁的《史记》,忽然觉得重新认识了项羽,每一次的感觉都是那样的不同,这恐怕就是这部千古名著的非凡魅力吧。
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学大家,自然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有过人的认识与感受。而我,一无名小辈,也斗胆于此细评一下这位英雄。
项羽,本非帝王,司马迁却给了他“本纪”的待遇,由此可见项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的,司马迁崇拜项羽,这个横扫千军的大将,真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数挫秦军,面对千军万马,毫无惧色。危难之时,立斩宋义,破釜沉舟,巨鹿激战,终得以全胜秦军,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项羽确实可以用“英雄”来形容,在他,绝对担得起这个头衔。
但是项羽最后却落的乌江自刎的下场,实在悲矣!应了那句古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的,项羽当然也有他的缺点,这个缺点最终成为了他失败的源头,那就是:刚愎自用。他力能扛鼎,勇可将兵,但是,一次又一次毫无挫败感的胜利,使这位本就有点自大的将军越发自命不凡。任何人,任何事在他的眼里已经不再重要,他就是规则,就是天命。就这样,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这样的做法,招致诸侯的判心,在众人的“作壁上观”和刘邦等人的“围困垓下”,项羽走上了乌江自刎的不归路。
项羽是个英雄,而刘邦只能算是枭雄。
英雄与枭雄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自己想要什么的认识不同。项羽要的是名声,他要众人对一个英雄的膜拜,所以他不屑刘邦的反复无常,所以他没有看出了刘邦“鸿沟之议”的缓兵之计;刘邦要的是天下,所以,一切可以帮他的得天下的,即使并非光明正大,即使反复,他也会做。
鸿门一宴,项羽错过了一生绝无仅有的一次转折点,从此以后的项羽,虽然也曾打过无数胜仗,但是其势却呈下降的趋势。人人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我以为不然。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坐拥四十万大军,一个小小的刘邦,十万兵马,在他看来根本不足为惧。项羽再一次的妄自尊大,放掉了刘邦,放掉了最终胜利的机会,这种机会,转瞬即逝,最终使得项羽无力回天。
天下,不是英雄能拥有的,英雄只能拥有天下人的敬仰,而不能承担天下人的衣食住行。坐拥天下者,必须要有容人之量,要有虚怀若谷之心,项羽恰恰就缺少这一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接受他人的劝谏,并深切地将这种思想融汇于他的一言一行,气走亚父范增,使得霸王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分封诸郡之时又不懂得收买人心,反而给自己分封了最肥美广博的土地;火烧阿房,大火三月不息,暴戾之气毕现。这些不安定的因素一点一点,聚沙成塔,终于在垓下之战爆发。他最后只能拥有致死追随的乌骓马和美人虞姬。四面楚歌之后,乌江自刎。
项羽当然是敢做敢当的。他致死不愿渡乌江复见江东父老,虽然这里面也有极大自尊心作祟,但是,项羽选择自刎,说明他光明磊落,李清照,生长于宋朝动荡之际,面对外敌侵犯宋王的匆忙逃亡,使这位一向外柔内刚的女词人愤然写下了千古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强敌,就应该拿出项羽的精神,至死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对即使失败也虽死犹荣。
同时项羽亦是悲壮的,司马迁在对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赞扬之时,也没有忘记要以一个史学家的客观角度评判项羽的自大:“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其不谬哉!”司马迁是成熟理智的,他没有被盲目的英雄膜拜所蒙蔽,客观地说出了项羽的不足。他的自大,即使上天给他再一次的机会,如若自大的个性不改,还会是一样的结果。
没有答案,希望不会是“蝴蝶效应”。哈哈!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四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历史场面,生动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总之,项羽是一个少有大志,要学万人敌,而且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人;他有军事上的组织能力,带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但因眼光短浅,刚愎自用,不能提拔人,不能信任人,而终至于失败,铸成了终生的悲。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五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我只能说,造化弄人。项羽只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有超群的军事统帅才能,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他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出奇制胜,一生经历大战十余次。然而,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优点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败涂地的制约。
太史公在《史记·项羽本纪》并没有过多的否定项羽,但我们要了解项羽不能仅仅依靠《史记·项羽本纪》,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章中都有对项羽的记叙。
项羽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数以万计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碍他灭秦兴楚的复仇事业和雄霸天下的壮志的人,无论贵贱,无论强弱,无论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软,彻底予以毁灭。但是这一点就恰恰说明了他为什么不能够成为一名政治家。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外还必须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
项羽是不善于用人的,这一点是作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讳。比如说韩信,项羽不能重用他,韩信就投靠到刘邦麾下来,后来成为刘邦开国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项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项家的人,就是他的亲戚、同乡,所以项羽的干部团队没有很杰出的人才。项羽还不重视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是说,项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够宽大的。韩信曾批评项羽的缺点说:项羽遇到步将们打胜仗该封爵了,便刻了一个爵印,却舍不得把这印信交给步将。也就是说,项羽舍不得把这爵位封给有功的步将,项羽将爵印拿在手里一直把玩,最后把新刻印信的四个角尖都磨圆了,变成了旧印,才将这印信依依不舍地赐给立功的步将。这个步将拿到这爵印,等的时间已经太长,而且一看已经是个旧印了,也就不感激项羽,自然不会对项羽产生感恩之心,反而会有不满情绪,这就显示项羽的胸襟不够宽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项羽在这个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项羽在这一方面的作为可以用“大仁小爱”来概括。大仁,是指对全国老百姓的一种挚爱;小爱,是对身边的人之一种关爱。作为一个政治领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爱。项羽对于身边的人,真是关爱倍至,韩信曾经叙述项羽的故事说:项羽对于身边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们受伤、生病,项羽会亲自去探望他们,甚至会在他们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给受伤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对于身边这些士兵们非常关爱,但这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些只是小爱,至于项羽对于全国那些没有跟他关系的老百姓,则似乎没有爱心。我们可以看到项羽便曾坑杀20余万秦的降卒,他们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经投降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项羽却把他们都坑杀了,这手段实在是很残忍,表示项羽对那些不认识的降卒是没有爱心的。此外,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时,放火烧了咸阳的秦皇宫,传说大火连烧三个月不止,这当然也会波及到咸阳老百姓,因为这些火不可能一下扑灭,所以许多咸阳百姓也被烧得无家可归,这也是因为项羽不认识咸阳老百姓所以一点都不疼惜他们,可见项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后说,项羽最缺少的是还是谋略,项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将,他自己说:「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这只是战场上每一次战役的胜利,实际当上一个大战争时,大方向的战略远比每场战役的战术来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战役因为战术成功而胜利,但最后大的战略却失败,那最后仍是会失败。我们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战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在每场小战役上,几乎百分之九十几都是胜利的,很少在小战役会失败,而日本向东南亚与美国的攻击,这些战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战略却是失败的,最后导致结果便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的,项羽似乎没有战略,我们从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项羽有什么战略,他给人的印象是东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个敌人打倒,但最后项羽自己也会力竭而死,所以战略是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政治领袖必须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领袖一个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个成功的策略,这样才能造成最后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对项羽的一些初步的认识。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六
我合上《史记·项羽本纪》,躺在床上回想项羽的一生,如此伟大豪情的英雄最后竟自刎乌江,是多么可惜啊!我闭上眼,不知不觉睡着了。
我再眺望远方,那是秦军的服饰,这难道是巨鹿之战?“将军,现今是何日历?”“公元前207年。”我果然没有猜错。我抬起头看向马上的人,笑了笑说“我赌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所以我不需要去战场杀敌,只需要等待秦国的投降,接收秦国的俘虏。”项羽似乎听见了巨大的惊喜,望着我“你这话从何而来?我们的人比秦国少太多了。”我也不再说话,只是点了点远方,让项羽看着战场。
战场上将士们奋勇杀敌,一片狼藉。“冲啊!”前方战士举着剑直冲秦国军营,砍下敌方将领的头颅,预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我猜的没错吧,吉人自有天相,将军勇,士兵便勇。”项羽低下头轻笑,那一双重瞳越发明亮,看着远方秦国的旗帜倒下,换上自己的旗帜,哈哈大笑。
“你看着年纪不大,见识倒是多,但愿你的话能一直是我们胜利下去,等会的庆功宴你一定要好好与我喝两杯。”项羽骑着马笑着向前冲去,和战士们一起收归战俘。
我看着渐渐远去的项羽,希望他一直能如现在一般恣意。
耳边又传来溪水声,我回首,项羽已不再是少年模样,他的鬓微白,但手中仍握长剑,“我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大喊一声,身边剩下的几个士兵都掩面而泣,我走到项羽身边,想要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看见了我,“你来啦,我等你好久了,我项羽这一生纵情恣意,每每想到你曾说过将军勇士兵便勇,便觉豪气万丈。但是现在,我战不动了。”
项羽微哑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我读出了他语中的无限沧桑,项羽的重瞳已不再精光闪闪,换上了落寞与后悔。
我没有阻止项羽的自杀,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保留尊严最后的方法。
我突然睁开眼,四顾周围,还是我的房间,原来这只是一场梦,一场关于项羽的梦。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七
那个千百年来被无数人感叹惋惜的项羽,在《项羽本纪》里,倒像换了一副皮囊。杜甫称赞他的英勇霸气,李清照思念他的勇敢果断,无数少女仰慕他的铁汉柔情,可在《史记》里,他像个残忍的刽子手。
他杀了郡守为的是领兵攻秦,他杀了田荣因与他计谋不合,他活埋了20万守军,他掳了敌军的老弱病残,攻秦过程中凡是战败的、逃脱的他都派人追赶上去杀死。
我们真该一改往日对项羽的叹惋,我们真的应该庆幸最后胜利的是刘邦。刘邦虽然流氓,他不知廉耻,他淫荡,他的市井小民气息粗俗到不配做帝王。可又好在他市井小民,他懂利益的权衡,所以他能稳住天下诸侯,因为他市井小民,他懂人性的弱点,所以他能控制天下的百姓。而反观项羽,他不谙刘邦的虚伪,在鸿门宴上错失机会。他只知攻秦而大肆杀戮,所以他逐渐失去了民心。
如果项羽真的一统天下,他或许暴虐,他或许受人挑拨远离贤臣,他或许不懂权衡利弊而诸侯群起而攻,这里面哪一样都可以使他的时代灰飞烟灭。
从他带兵的那一刻起,他的傲气就注定他的结局。作者:袁佳莹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八
中华民族的汗青源远流长,翻开司马迁著述的《史记》,它颤动着我的心灵。项羽是中国古往今来第一将。他并不是智勇双全,光看巨鹿大战,彭城大战,足以显示这位霸王的韬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若何怎样,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就是项羽的绝句了。
他的一生真的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只不外他走上了驭人之路,而他应该是被驾驭的人。他的失败就是过于幼稚。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反观刘邦,此人甚为阴险,能忍人所不克不及之忍。从一个无赖到一代帝王。这一路上他基本用的满是假面目。到打败项羽后,方见此人真面目。
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就是这个倒霉鬼,他笑项羽妇人之仁,可他又何尝不是呢。死在妇人之手。如果韩信当年独立,可能三国就不是曹刘孙来主演了。我各人还是比力喜欢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若何怎样,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中《项羽本纪》更令我对项羽有了很深的感触。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鸣惊人,威服天下,主宰百姓,英雄莫敢仰望。但大起事后即大落,大喜事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念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书,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岂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克不及乐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敦睦士兵。
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鸣惊人,威服天下,主宰百姓,英雄莫敢仰望。但大起事后即大落,大喜事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坚定,他的骁勇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体如今司马迁眼中也失掉了充实的肯定。这位灼烁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九
也许是你的柔肠,也许是你的寡断,也许……一出乌江自刎谱出了千古绝唱,从此,世人记住了你的名字――项羽。
你凭着自己的无双勇力,杰出才能,辉煌功绩成为反秦英雄之首。
壮志雄心推动着你步步走向争霸的征途,你就像终日奔腾不息的长河,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尽情地涌动你的浪花。苍茫的大地上,唯有你能够奔驰在沙场上,愈战愈勇。可人人都想要成为霸主,人人都希望永载史册,你啊,也不例外。为了自己的事业长年疲于征战,有谁能在深夜里为伏案的你端茶送饭,又有谁能知道像你这样的霸王在赫赫战功光辉背后的失落?只有她呀。
“”在复杂而又沉重的叹息声中,那股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的啮着你的心。在那必死的战斗中,你始终怀着英雄的豪气。眼看着自己的事业灰飞烟灭,一切梦想成为了泡影。绝望的你无限哀伤地唱着“”
英雄的光芒早已退去,此时的你变得苍白无力,前途消逝,你这曾经争雄一方的王啊,也挥不去对虞姬的深情。无论你有多么英勇无敌,纵然你有多么举世无双,一旦失去了所有,你就只有虞姬这块心头烙让你忧虑。
面对滔滔江水,你依然选择了死,生前你是历史的焦点,死时你依然展现出壮美,一挥长剑,霎那间,时间定格,那一幕被乌江的水载着流向未来。
你就这样走了。可你的英雄之气永存天地之间,日月光辉不及你的豪情,万物竞生不如你的英勇,我心中的英雄。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十
是篇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而一场鸿门宴更是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光明磊落,不屑使用阴毒手段的气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血性汉子。不可否认,项羽是一个英雄,在与秦国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火烧阿房宫为天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他可以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而却为阴谋诡计所害。即便如此,他依然为人所敬重,只因为他啸傲战场的英姿,睥睨天下的气概,所以,他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了他的穷途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喝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之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更是一个令人快意的英雄,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只能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不兵法,他会自己披甲持戟出来挑战,只要一声大喝,那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接着便“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令人快意的英雄!人生匆匆数十年,项羽叱咤风云,活得轰轰烈烈,快意无比。在烟云袅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但惟有他,才当得起一个“霸”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4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