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42:06
最新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6 15:42:06     小编:雨中梧

政治是社会权力运行和决策制定的过程,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总结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能够给读者带来实际的收获和启示。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以下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要点。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灵活使用运算律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板演:5/8×181―3/44/5÷3/42/3+4/7。

说说分数四则运算的方法。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将数据改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六、练习设计:

1、填空:(1/9+5/6)×18=(×+×)。

4/7×1/6+4/7×5/6=×(+)。

2、下面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3、用简便方法计算:

4、解决问题:一块地,长1/2米,宽是长的4/5,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三

二、教学目标:。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四、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五、教学基本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

(2)只含有加减或乘。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72-5×8=。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4×8-3。

(18+27)÷9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解答正确吗?

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2(元)。

10-3-5。

=2(元)。

(26+19)÷5。

=45÷5。

=9(个)。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8×3-10。

=14(瓶)。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

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四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课件。

课前口算。

一、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出示课件)。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三、尝试与探索。

四、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可能有三种算法。

1、18÷3=6(元)6×9=54(元)。

2、9÷3=3(元)18×3=54(元)。

3、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

汇报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其他学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全班共同解决。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师小结:有乘也有除的运算叫乘除混合运算。

引导重点。

1、让学生回顾计算过程,思考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班内反馈: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达成共识。

连除运算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练一练。

自主练习第1题。

买6包葡萄干要42元,买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包数。

钱数。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师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算法。

3、班内反馈,按小组进行。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六

2、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96-16+20、96÷12×4同级运算:从左往右计算。

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96÷12+4×2含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4、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已经总结了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5、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板书:96÷12+4×2)说一说算式的运算顺序。

6、老师在这道题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4)×2),再给这个算式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板书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呢?下面我们来自主学习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例4。

1、画一画:红笔画出关键知识点,标清疑问。

2、想一想: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3、议一议: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怎样?

4、算一算:完成学习单上的例4。

1、96÷(12+4)×2:计算顺序怎样?有小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2、96÷【(12+4)×2】:认识【】,读法,写法,算式读法。

计算顺序怎样?有中括号的算式怎样计算?

与96÷(12+4)×2比较,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不同。

3、小括号和中括号在一个算式中,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改变运算顺序)。

1、p9——做一做。

先说顺序,再计算,学习单汇报。

2、你知道吗?

猜一猜:一个算式里,有大括号、中括号、小括号,计算顺序是什么?

3、p11——3。

先分别说一说每组算式的计算顺序,再计算每组最后一道题。

学习单汇报。

4、p11——2。

书中完成,展台汇报。

(1)注意320要写在算式最前面,中括号的正确用法。

(2)注意×34要写在算式最后面,小括号的正确用法。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三步计算,并且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放在四年级(下册)结合三步计算的教学加以安排。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段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律的现实背景。(教材第56页)。

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人数的场景,乘法运算律的教学安排了计算踢毽子的人数,计算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等熟悉的问题,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律。并且学生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依托,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同时,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还注意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律。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所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经验。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十分细腻,探索乘法运算律则逐步放手,为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索空间。要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1)引出一个实例。教材以跳绳、踢毽为情境,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由于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可以用等式表示,初步感知“28和17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2)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要组织学生切实计算结果,是否相等。(3)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充分感知大量具体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4)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体会多样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点,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发展符号感。(5)用字母表示,提升对运算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字母表示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对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探索加法运算律的经验运用到乘法运算律中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3.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教材的安排注意“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前有孕伏”指在教学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之前,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算式中数的特点。比如教学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之前,在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两题三个数中有两个是可以凑成整十和整百的,第2题也安排了这样的例子。“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比较哪道算式的计算简便,第5题找出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都为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做了有效的孕伏。

“中有突破”,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形成计算前观察数据特征的意识,加深体会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简便。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的合理性。

“后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简便运算的题型及时扩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学习加法运算律后,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安排了一个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在学习乘法运算律后,在第63页“想想做做”第8、9题,安排了一个数乘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算和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可以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简算,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观察算式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意识,感受简便运算的实际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运算定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本单元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用意: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四、育人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选择编排的这些点状的数运算规律固然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教学,其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要承载起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载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所有“结构状”的规律都可以成为育人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通过数运算规律探究的教学,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从偶然现象中去发现必然规律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以及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载体,它不但提供了学生更多实践和反思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结构化地把握这些数运算的规律;不但为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结构思考提供可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不但能使学生形成认知的结构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八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九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12一把钥匙配一把锁,现有8把钥匙和7把锁全都弄混了,要想把钥匙和锁全部。

配对,最少需要多少次?最多需要多少次?

1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长14厘米,宽8厘米.现把这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画一画,算一算)。

16和尚敲钟,敲6下用了30秒,那么敲15下要用多少秒?

20操场长180米,宽80米,东东沿操场跑了3圈半,跑了多少米?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四年级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2、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和相加,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3、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先把相乘,再和相乘;或者先把相乘,再和相乘,它们的'结果不变,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5、在内填上数,在内填上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运用的运算定律。

29+37+171=37+()。

42×5×8=42×()。

47+=28。

427+39+73=(427)。

35×21×2=21×()。

45×16=45×177+304=17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213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