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23:16
最新桃花源记复习教案(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6 15:23:16     小编:XY字客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一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便舍()船屋舍()俨然间()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寻病终()。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背诵课文。

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敬请各位老师赐教!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读、读熟,达到背诵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内容。具体说,理解课文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想像故事的发展过程;第三步,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渔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还是无意?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既然渔人出来时“处处志之”。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过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认识作者的理想的意义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十分准确精练,用词精析。不少句子简洁而又内容丰富,要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如山里人问渔人从何而来,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像这样的例子不少。要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用词的精到。如写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仅用“乃大惊”三字,就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当通过品读,细细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省略句式,对于实词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径仍然是阅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诵读。这样,要不了几个反复,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专项练习,如分古今词义变化、多义词等类别。

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阡陌鬓邑诣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3)一词多义:舍、寻;

(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腴——用这种复述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能课文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两种复述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

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现实,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这篇文章写于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纂位第二年。陶渊明对刘裕政权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言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四

顺叙是最常见、是基本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说是最能反映事物的发展程序和本来面貌的,也是最能适应人们理解和接受习惯的。但是这种写法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出现平铺直叙的毛病,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读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记》这篇短文,却全无这种感觉。笔者以为这主要是得力于作者匠心独运的顺叙手法。

一.写人状物有声有色。

“见渔人,乃在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喊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里,作者对桃花源人既没有作精雕细刻的肖像描写,也没有作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只是笼统地、粗线条地描写他们的语言、行动,从而反映了桃花源人民古朴好客的社会风尚。可见,了了几笔,却写得有声有色,把桃源人写得血肉丰满,跃然纸上。

二.叙述之中间以景物描写。

这篇短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反映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整个过程。从沿溪、穷林、得山、见洞、入洞、洞内所见所遇、离洞而归、至复寻迷路,完全按照渔人的经历一一叙写,使人读后,仿佛随渔人游历一遍,也一一如见如闻。但作者在描写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其事,而是在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打破了人们常用的一叙到底的笔法。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由远而近,自上而下地写出了桃花林分布范围及林内的优美景色。神秘的色彩吸引着读者,且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优美社会环境。这种叙述中间以景物描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断断续续,一方面可以激起叙事的波澜,形成悬念。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间歇的空间,不至于因故事情节的紧张而感到过分沉闷。

《桃花源记》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为人们所喜爱,由上述可见,这除了文中叙述的事件迷离恍惚又真实亲切,十分吸引人外,作者匠心独运的顺叙手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写法上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上一篇:东晋有没有“桃花源”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五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遂与外人间隔。

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

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

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他还搜索到了陶渊明同时代与《桃花源记》相似的多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及饱受官府剥削奴役、社会动乱之苦的乡民逃入溪峒蛮族的山泽中的'史料,进而作出论断:“我们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传说晋、宋之间流行于荆湘,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但闻而记之者不止渊明一人。”

刘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记)旁证的旁证》赞同陈先生之论,他从语言变迁、衣制变迁两个角度加以佐证,并提出“陶渊明在作此文时,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

以上三位所论,都是从桃花源记故事的来源和作者创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张《桃花源记》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模型,并从这一角度解释“外人”问题,因此。可以统称为“纪实说”

二、评议与讨论。

第一种解说,是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广泛的一种思路和观点,而且在教学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了。但是,我们对此有以下三点疑问:

(1)“外人”解为“世外人”或“外国人”,古书中例证不多。持“世外人”说者没有举例子。“外国人”说虽免于单文孤证,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词的常见用法,难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渊明作品中,未见类似用法。

(3)从文义和时代背景而言,渔人对桃花源的奇异感,不是因为服饰的不同带来的陌生和恐惧,而是在战争不休、赋役苛重的乱世里,发现了一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且“秋熟靡王税”的人间乐土而油然而生羡慕和向往,这或者就是桃花源记本文的“寓意”所在,而这与强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处。

我们赞同第二种思路,即陶渊明这篇文章当是根据某些地方的民间故事或传闻所作,只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对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还掺有老子“鸡犬之声相闻”那样“小国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这才将一个避乱的坞堡或者逃避赋役的蛮族山寨美化成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并且将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乱的遗民。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六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七

社会环境宁静、和谐。

人民生活幸福、舒适。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

拓展阅读:课文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八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        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导入。

明确:以战争为题材。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世外桃源。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

要求:

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课件展示)。

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5、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难以翻译的句子,其他学生解答,教师点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全体同学齐读课文(三读)。

三、 品读赏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

即: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其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

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四读)。

四、 合作探究。

2、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五、 拓展延伸。

1、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五读)。

3、全班齐背(六读)。

六、 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七、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本周周记)。

上一篇:鄂教版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教...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九

2、以“绝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桃源“绝境”的多层含义。

3、以“言语为抓手”重点品味副词,引领学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词背后丰富的意蕴。

4、感悟“桃源”的社会意义,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

目标2、3。

目标2、4。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记:古代叙事性文体。

(2)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隐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丽、美好的象征。

(2)预设: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之境。

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竟然?)。

——强调大吃一惊,吃惊程度之大,突出与世隔绝之久,从未见过外人。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

——乃、无论,语气更强烈,更突出了与世隔绝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马,遂与外人间隔。

——句中哪个字(词)最能体现隔绝之意?

——复:再,强周从来没有——从此句中,体会到桃源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文言积累:

妻子、绝境、交通、无论、不足——古今异义。

(1)生自读2、3节,思考、讨论、交流。

(2)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a、与外界隔绝之地。

b、风景绝佳之处。

游歙州兴唐寺。

山桥通绝境,到此忆天台。

(3)预设: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哪里读出“美”?——仅仅是景色美丽?

——属,何意?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丰饶、富足。

b、阡陋交通,鸡犬相闻。

——此句让你感受到环境的什么?——安宁、静谧。

——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宁静?——相,鸡鸣犬吠相互应和,以动衬静。

文言积累:

俨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样子。

——齐读上面两句写景语句,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乡村图景?

过故人庄。

绿树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祥和富足的乡村图景。

(4)预设:(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中,桃源的人怎样呢?)。

a、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并,都——换成“咸、皆、悉”,可否?——替换,品读。

——这正如陶《桃花源诗》所写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这些男女壮年都在干什么?

(5)预设:(这里描绘的是桃源人群体的生活图景,除此哪里还让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风景)。

a、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见渔人,乃大惊。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齐读,体会两句话所表达的村人态度的变化。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邀()还家,设酒杀作食。

——陶语言简洁,省略很多人称词,补回去可否?

——不简洁,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现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亲切,人情的温度。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和睦、和合的图景。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哪个词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觉得“绝境”,还有何意?这还是一样怎样的地方?

(1)生自读文章首尾,思考。

(2)预设: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复得路。

刘子骥欣然规位,未果,寻病终。

——绝无神秘。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绝幻、虚无。

(3)小结过渡:

——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吗?

——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水深火热、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张养浩诗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这种困厄与无望中,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梦想吧,虽然梦想渺茫,但毕竟有梦才有希望所以陶渊明57岁花甲之年写《桃》,不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

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

在人们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读?重音落在哪个词?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朗读比较体会:

后遂无问津者后遂无问津者。

a、遂:终于于是就?——遗憾人们不再寻找了,淡淡的愤懑之情哀其可怜,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这是最悲哀的一句话。

——再来读读,读出悲哀来。

——作者孤独的寻梦者“世人皆醉,我独醒”啊。

陶渊明。

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园田居。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君契。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词目:绝境。

极为高超的境界。

为文通绝境,从室及良辰。

绝境岂可名,恨我诗语烦。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谓“绝境”!桃源,(绝境)也。

隔绝之境。

绝和之境。

绝幻之境。

精神绝境。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志士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那片精神的乐土但愿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也能沿着先生的足迹,追寻自己心中的“桃源”

和——绝境——精神。

千古梦……。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十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

二.陶渊明简介。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八.深入讨论。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十二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十三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2.读准下列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桃花源记复习教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591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