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17:05
最新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6 15:17:05     小编:灵魂曲

在一段时间内,总结不仅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还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合理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复杂的信息简洁地呈现出来。在总结写作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总结。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二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2长城和运河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北京)南(杭州)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三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我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作者以什么样的方式看长城和运河的?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看?

3.在作者的眼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5.文中运用了什么问句形式和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说一段话

3.组之间赛读:声音、动作、表情、各组学生的注意力。

4.比赛背课文

(五)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那些人间奇迹?(布达拉宫、故宫、苏州园林、兵马俑)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点明中心主旨)

(六)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四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工程,我们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就热情地赞美了我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引读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读通、读顺了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领略长城和运河的美。

3、让我们在聆听播音员阿姨的朗读中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打开书本,仔细听,认真看。注意两节中的相同部分。

二、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两节。第一节写了长城,第二节写了运河。有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出示)指名读。男、女生齐读。(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2、(出示书上的两幅图)这就是作者看到的长城和运河,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到长城和运河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读一、二行。

3、(在“奇异的景象”下加上点)注意这些带点的字,再读读这两行,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读出作者那惊喜的感情。

4、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一个是(),一个是()。它们分别“奇异”在哪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并且读一读体会体会。

5、交流所划的句子。(出示)。

6、看看图,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长城像巨龙,有多长?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想象一下,“巨龙”爬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动作演示来读懂、读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看图,长城通过的地形怎么样?(有陡峭的山坡、深深的山沟、高高的山顶)正因为长城修筑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又那么长,所以——(引读第二、三行)。

——课前,大家读了《新补充读本》上的《长城》一文,从中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交流)。

——师:几千年以前,国家之间为了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7、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板书:雄伟壮丽)。

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9、出示:看图,一边读句子,一边思考“运河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

10、交流:

——运河像绸带,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朗读时,要注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

——(看地图)运河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所以它又叫——(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古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船就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条长长的运河也是无数老百姓用简陋的工具一点一挖成的,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引读“万里长城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11、引读最后两行诗句。这里的“人间奇迹”指的是什么?你们能想象出当时修筑长城、开凿运河所遇到的困难吗?除了你们能想到的,还有许多你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困难,许多辛酸苦辣,可我们的祖先却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伟大的工程,真是——“人间奇迹”啊!

12、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来赞美它们吧!

三、布置作业。

1、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用上学过的词语(“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等)写一段话。

2、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星期三下午上网的时候搜集资料,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五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板书课题。

二、指导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1)指名分两部分读。及时正音。对生字可从字的音、形、义等方面去识记,让学生口头组词,体会字词意思。

驾(驾驶)(驾御)(驾车)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平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不朽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指导说话。

附板书:

长城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南。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搜索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学习运河片段,了解运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运河片段。

2.出示: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3.指导读诗句。

三、为什么说,京杭大运河也是人间的奇迹呢?

1.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2.它连通五省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8.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9.指导读:

10.总结: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11.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四、读诗,指导背诵…。

五、同学们,除了长城和运河,我们国家还有那些人间奇迹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简介:故宫、天坛、兵马俑…。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运河。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绵长柔美)。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七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工程,我们语文书的第一篇课文就热情地赞美了我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引读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读通、读顺了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懂课文,领略长城和运河的美。

3、让我们在聆听播音员阿姨的朗读中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打开书本,仔细听,认真看。注意两节中的相同部分。

1、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两节。第一节写了长城,第二节写了运河。有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出示)指名读。男、女生齐读。(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2、(出示书上的两幅图)这就是作者看到的长城和运河,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到长城和运河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再读一、二行。

3、(在“奇异的景象”下加上点)注意这些带点的字,再读读这两行,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读出作者那惊喜的感情。

4、这两个“奇异的景象”一个是(),一个是()。它们分别“奇异”在哪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用括号标出来,并且读一读体会体会。

5、交流所划的句子。(出示)

6、看看图,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长城“奇异”在哪呢?

——长城像巨龙,有多长?东起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西到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是长城的终点),(看地图)有一万多里,所以长城又叫——(万里长城)如果每天走100里路,那么需要100多天才能走完长城。(读好“万里长城”,读出它的“长”)

——想象一下,“巨龙”爬行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借助动作演示来读懂、读好“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看看图,长城通过的地形怎么样?(有陡峭的山坡、深深的山沟、高高的山顶)正因为长城修筑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又那么长,所以——(引读第二、三行)

——课前,大家读了《新补充读本》上的《长城》一文,从中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交流)

——师:几千年以前,国家之间为了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长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7、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长城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板书:雄伟壮丽)

把体会到的长城的特点朗读出来。

9、出示:看图,一边读句子,一边思考“运河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

10、交流:

——运河像绸带,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朗读时,要注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

——(看地图)运河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所以它又叫——(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古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船就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条长长的运河也是无数老百姓用简陋的工具一点一挖成的,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1、引读最后两行诗句。这里的“人间奇迹”指的是什么?你们能想象出当时修筑长城、开凿运河所遇到的困难吗?除了你们能想到的,还有许多你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困难,许多辛酸苦辣,可我们的祖先却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伟大的工程,真是——“人间奇迹”啊!

12、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的方式来赞美它们吧!

1、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用上学过的词语(“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奇迹”等)写一段话。

2、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星期三下午上网的时候搜集资料,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两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九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一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四年级下的学生已经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而长城对于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既远又近。“远”是实际距离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游览过;“近”是心理距离近,“长城”一词从小就耳熟能详。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并在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难点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具体学法为:情境体验法、读书入境法、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法、发散联想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了解课文大意,重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第二课时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将对第一课时进行具体说明:

环节一、情景导入,走进文本。

上课伊始,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找到的长城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长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感受、欣赏长城美景的同时,激起表达的欲望。接着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充满感情地描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城》。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领学生巧妙地走进了文本。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解决生字词,想想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这个时候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体验朗读的快乐,树立信心。

环节三、图文对照,远看长城。

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下方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读后感受。重点体会长城的长和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环节四、图文对照,近看长城。

学生默读课文后总结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找出关键句和关键词后,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的瞭望口和射口以及屯兵的堡垒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中能切身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然后指导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

环节五、立足文本,拓展想象。

学生在音乐中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教师播放视频——《万里长城风光》片段,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自由朗读课文。

新课标特别强调朗读训练。这一环节的设计,让文本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通过音乐、图片及影像资料让学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以读促情,长城的雄伟气势,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高效整合,突出重点。

环节六、自选作业,课外延伸。

出示三个作业,由学生自由选择。

这三个作业是本课的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做,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提高作业质量。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

长城经过内蒙古,辽宁,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甘肃,新疆。

嘉峪关在甘肃省,山海关在河北省。是嘉峪关不是嘉屿关,而且是在甘肃省,河北辽宁相临,万里长城怎么可能只跨两个省。

山海关在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属秦皇岛市管辖,所以应该属于河北省。

我们今天所说的长城是指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经山西-陕西-宁夏,西至甘肃嘉峪关),因其修建年代较近,保存较完整,所以成了大家心目中的长城的形象。但实际上长城远不止这些,自秦以来,历朝历代曾修建了很多各种长度和形式的“长城”,但大多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保护,甚至有些是因为其本身修建的就不是很牢固(比如一些外围的土长城),时至今日已经大多消失了。

历代长城之最:最北的长城是东起内蒙古,穿俄国,西至蒙古国的金长城;最南的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南阳市一带的楚方城;最东的是东起辽宁省与朝鲜接壤的丹东市的明长城和九连城的燕、秦、汉长城;最西的是东起内蒙古西至新疆库尔勒市的汉长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的三大名城玉门关,阳关,敦煌就在这段长城的中部,甘肃与新疆交界处。)。

/user1/wxy%ce%e2%d0%a1%d1%e0/archives//。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运河和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简介运河和长城的有关知识。(长城: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18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二、指导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录音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感受范读的语调、语感。

2、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将课文读清楚、读明白、读流利。

3、对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检查自读。

驾(驾驶)(驾御)(驾车)    折(折纸)(曲折)(打折)。

嘉(嘉奖)(嘉宾)(嘉峪关)  谱(谱写)(歌谱)。

(2)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3)分角色指名读课文。多种形式指名读课文,直至读通顺、读流利,读明白。

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

嘉:区别于“喜”,将下面的“口”改为“加”第九画横要长。

朽:左右结构,右边是横下竖折折钩,横和木旁的横平齐。

蜿:区别于“碗”,第十三画是横折钩。左窄右宽。

边指导边示范。

学生在练习册上描红练写。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驾驶  曲折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

2、男女分角色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要求比较一、二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交流,介绍这种方法在诗歌中叫做“反复”

精读课文。

过渡引入: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学生起齐读相关部分。你从哪儿看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引读——(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很奇异,这一句该怎样读?指导读好这一句。

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交流。出示有关长城的图片。

引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它是——   指导说话。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试背。

启发思考:读了这两句话,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理解“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过渡: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丽,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

运河的奇异表现在哪儿?

引读:运河像……   及时板书: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风景秀美)你从那些词可以看出?

及时板书: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介绍:“京杭大运河”是运河的全称。再读这两句,试背,思考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师生对答末两句。

指导朗读全文。先欣赏配乐朗诵,再让学生练习朗读。

练习背诵。

结合板书,回顾课文内容,尝试背诵。

课堂练习。

p11第四题 指导说话。

附板书:

长城    巨龙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东(山海关)西(嘉峪关)。

运河    绸带   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北(北京)  南(杭州)。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3、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4、了解长城、京航大运河的简单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文,感悟;学习相关生字词。

【教学准备】有关运河和长城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三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纵线,这是京杭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四

资源出处:凤凰语文论坛三年级备课室。

资源提供者:礼貌者。

资源名称及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2)比较: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动作的时态。运用动画)。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不但说明大运河的长,而且赞美了大运河处处美丽动人)。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引导学生从奇迹的历史与特点这两个角度考虑)。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第一部分应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5.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理解“人间奇迹”,明白在课文中的所指,明白课文外的一些我国奇迹。

教学准备: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3.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精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运用课件,相机出示有关图片,揭题:〈〈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3.说说你所明白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4.下面,我们一齐来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和运河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忙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介音母及多音字“曲”“折”“行”。

(3)理解有关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6)交流问题:作者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俯瞰长城和运河。因为只有(,才能(。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学后讨论。(诗歌的每一部分都写了奇迹的名称和特点,然后抒发对奇迹的赞美之情,最后点明奇迹的创造者)。

四、仿写练习。

1.观察书上插图,说说你的感想。

2.显示课件,进行仿写练习。

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学生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按不同的语序写。)。

3.交流练习。

五、布置课堂作业。

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3.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查阅关于长城、京杭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话进行介绍。

4.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写一段话,或仿写一段诗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忆课文的主要资料。

二、朗读感悟,进入诗境:

1.范读,边听边看看诗歌的第1、2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交流,指导朗读好1、2、句。

引读: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2)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如何(很奇异)理解“奇异”,这就应怎样读呢(惊喜的语气:个别读、齐读)。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板书:长城运河。

4.长城和运河各有什么特点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5.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

(1)说说长城给你怎样的感觉。

(2)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板书:雄伟壮丽)大家一齐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在黑板上画图,帮忙学生理解)。

(3)引读:万里长城东起……西到……(课件显示)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怎样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小组读)你能把写长城特点的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配音朗读、背诵。

6.万里长城是这样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1)引读:运河像……(板书:动人秀丽)。

(3)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述运河的这两句。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4)配音朗读、背诵。

7.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奇迹)。

(1)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2)比较句子:

a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b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在语感上它们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初步认识设问句)读好书上句子a)(板书: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3)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三、品味语言,迁移内化。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2.此刻,你理解为什么要“驾驶着飞机”观察了吧。

3.你认为诗里边哪些词语用得个性好,好在何处。

4.欣赏录象,激发情感,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

5.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6.我们伟大的祖国仅仅这两大人间奇迹吗你还明白哪些也想用诗歌来赞颂它吗。

7.小组合作,完成诗歌仿写:(课件显示)。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此刻我的眼前:像(,(,(。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祖先)。

8.总结: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这些奇迹的确值得我们赞扬,然而最值得我们颂扬的是奇迹的创造者们,期望我们此刻学好本领,将来也成为创造奇迹的人!

四、趣味作业,拓展实践。

课件显示:课后选取以下一个或几个作业,相信你会有许多收获:

1.爱读书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读背背《长城和运河》;。

2.爱写作的你,请仿写一段诗歌,赞美课文以外我国的一些“人间奇迹”;。

3.爱画画的你,请画一画长城或京杭大运河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设计的你,请收集歌颂祖国山河壮美、人民智慧的短诗,设计一张《祖国颂》小报;。

5.爱上网的你,请上网浏览我国人民创造的一些古今人间奇迹。

板书设计:

雄伟壮丽动人秀丽。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

奇迹。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几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

5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诗篇.”“不朽”有哪。

8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5指名读,生评议。

16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长城和运河的课程教学设计篇十七

1、感情朗读诗歌。

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收集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板书《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二)有感情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出示导纲一]生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3、教读难点诗句。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合作互动。

4、展示评价(生读生评价,分男生、女生个人小组齐读分读)。

出示朗读展示评价标准。

姿势端正大方。

声音清楚洪亮。

重音明显突出。

节奏停顿合理。

呼吸配合协调。

手势添加自然。

语气语调得当。

感情表达充分。

出示导纲二对照图片理解诗句,学生总结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教师板书。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1、自读有关资料,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出民族自豪感,读出爱国热情。)。

2、你还明白哪些人间奇迹你想对中华民族祖先说些什么。

三、导学归纳: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长城的特点是:

运河的特点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长城:雄伟壮丽运河:秀丽动人民族:自豪骄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39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