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还需要注意语言清晰准确、格式规范统一等要求。教案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实践证明,编写规范、科学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一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
(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
(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
(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
(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
(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
(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
2、口头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生字。
1、教学字形。
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指导“伟、雄”的笔顺。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读一读,抄一抄。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二
学科语文第三册主备教师刘兰授课时间第周月日使用教师课题15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简介大禹。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2、检查字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三、细读课文。1、指名读课文。2、讨论:(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3、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练习。四、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理()()()伟()()()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二、细读课文。1、第2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9)知道朗读。2、细读第3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4)知道朗读。3、细读第4段。(1)齐读课文。(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4)齐读课文。三、练习背诵。1、引导背诵。2、自由练习。指名背诵。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多音字组词。(出示小黑板)2、口头扩词。治()()()久()()()理()()()伟()()()二、教学生字。1、教学字形。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指导“伟、雄”的笔顺。2、指导书写。3、学生描红。三、课堂练习读一读,抄一抄。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按要求填空:洪:有()画,第七画是()父:有()画,第三画是()理:有()画,第十画是()姓:有()画,第三画是()四、作业课堂练习设计比一比,组词:治()里()行()到()制()理()形()倒()代()带()课外练习设计板书设计15大禹治水滔滔洪水千辛万苦引入大海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安定日子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三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胜利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胜利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胜利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身做什么事胜利了,胜利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胜利,有没有什么胜利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胜利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同学读书,教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同学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同学认读情况,可让同学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括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同学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同学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同学注意:1)、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2)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3)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4)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5)、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在按顺序背下来。为查字典做准备。
2、巩固汉语拼音。培养学生拼读能力。
3、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能力。
4、读短文,感受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大写字母,在按顺序背下来。为查字典做准备。
2、巩固汉语拼音。培养学生拼读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大写字母,基本能够按顺序背下来。
教学难点:对于样子不同的大小写字母的认识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字典,你们认识它吗?看这些你认识吗?(大写字母)。
这节课我们就认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这些大写字母。
二、读《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再按顺序背下来。
(一)咱们一起认认它们大写时的样子。
(二)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些大写字母呢?
学生自己试着记一记。
(三)练习:
1、连线:
2、教师随机板书学生叫出它的名字。
3、考考你的朋友。
看看你的朋友是否认识了。
(四)背诵。
学生试着背诵大写字母表。
三、读二题弄清题意。
(一)读读音节。
(二)写一写。
(三)读一读词语。
四、课堂: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大写字母发散难点使学生记忆较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能力。
2、读短文,感受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把自己说的写下来,能够写己的心里话。
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一)出示图这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回忆开学第一天的情景?
(三)同桌说说小组说说指一组说说。
(四)写一写,再念一念。
二、学生读4题,弄清题意。
(一)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确,读流利。
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二)学生自由读——互读——指读。
(三)想象读。
(四)指名评读。
课后反思:学生在说话的时候语言匮乏,经过提示学生有所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简介大禹,同时播放课件:《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课文朗读,将学生引入文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课件。(观看洪水泛滥时的情景)。
3、引读,抓关键词:看!洪水是多么的凶猛啊!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呢?,找出相关语句。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指导朗读(体会禹治水时的艰辛)。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从禹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禹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
3、你发现你填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啊?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引读。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他多想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啊,可他仍然没有回去。
禹第三次路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多想看看儿子长成什么样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去。
因为——(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5、你从中看出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6、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在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之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出示第四段)。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曾经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洪水终于像野马一样被制服了,老百姓耕种、收获,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指明学生补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时间请你读一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高贵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课后知识拓展时,播放《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禹为什么受到世人的敬仰。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很多与树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四、教学重难点: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机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桐掌枫松。
柏装桦耐守。
疆银杉化桂。
5读一读,记一记。
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名读树之歌。
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
1.全班齐读儿歌。
2.你读懂了什么呢?
3.结合课件,边读句子边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树木。
4.指导背诵。
四、课后理解。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句意: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并且十分不容易。因此,这句话寓意着国家、民族、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古人云:江山代有后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样人类才能永续繁衍、生生不息。
2.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意思是: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终还是要回归故土。
3.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意思是:就是人要立志,没有志向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五、课后作业。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儿歌讲了几种树木,用“—”画出。
“梧桐树叶像手掌”,用“手掌”比喻梧桐的。
披绿装”,用“绿装”来比喻松柏的。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灿、烂、固、简、颜、著、逗、串”8个生字,积累词语“迷人、灿烂、固然、简直、颜色、著名、逗人喜爱、一串串”8个。正确书写“灿、烂、固、简、串”5个生字。
2、积累并理解“迷人、灿烂、固然、简直、颜色、著名、逗人喜爱、一串串”等词语,尝试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
3、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段落、句子及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熟读、背诵、积累。
4、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积累词语5个。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段落、句子及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熟读、背诵、积累。
2、初步学习词语之间的正确搭配;能模仿“什么样的什么”的结构,填写合适的词语。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害羞的秋姑娘已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2、那么,秋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色是什么呢?
3、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色。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究竟是什么景色让作家如此着迷,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
2、生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找相关的句子。
3、检查交流。
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
4、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
(2)学习生字:灿、烂、固。
灿烂:部首相同。
“灿”:平舌音,交流记字方法。
“烂”:比较烂—拦。
“固”:全包围结构,形声字。
理解“固然”:虽然,诚然。
(3)师生合作读。
三、复习巩固。
1、连线。
2、写字指导。
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注意,右边的“山”有多个竖画,要写得高低不同。
烂:左窄右宽,右边“兰”的三横长短不一,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
固:全包围结构的字。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八
一、课文分析:
本课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教学时要求学生抓住“经常、凶猛”两个词来理解当时洪水的危害。教师可通过录像让学生理解。
第二段写大禹带领老百姓治水,教学时以“一心治水”这段的重点词进行教学。从“凿山开渠”中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从“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认识到大禹的“一心治水”。
第四段写洪水被制服,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重点词“辛勤、终于、制服、安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2、能找出课文中按时间顺序写的,并能把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找出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说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教学重点:能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并以此来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 :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具:录像机一台、《大禹治水》录像片、幻灯片、幻灯机一台。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请大家看录像,这就课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情景,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那就请大家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名领读,齐读)。
说说看读完了这个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我知道了大禹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决定去治理洪水,那么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随机板书:“一心治水:日夜不停、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一年又一年、每天”
3、比较句子:大禹带领老百姓凿山开渠,忙的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大禹带领老百姓日夜不停地凿山开渠,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总结学法:学习句子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学习。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禹在一心治水,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心治水的?接下来请看第三自然段。
1、自由大声读第三段,边读边用笔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2、填表。
时间家里什么事大禹是怎样做的。
有一天妻子刚生下孩子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探望,匆匆走了。
几年后儿子挥着小手要爸爸深情地望了他们母子一眼,又赶紧赶路。
3、说说大禹为什么会三过家门而不入?
4、根据表格复述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经过。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我们通过课文的三段学习,你来说说看你知道了大禹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大禹治水的结果。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比较: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三、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去学习“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3、练习讲童话故事,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词,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方法:
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童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吗?
那我们今天继续学习27课《红蜡烛》。
2、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
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
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
5、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
3、学习词语库: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小心翼翼”、“你推我搡”。
3)在这一课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
二、精读、品读课文。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2、品读课文。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表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的朗读。如写乌龟和黄鼠狼的表情和动作的句子,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动作特征,进行朗读感悟。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表演课文。
二、讲讲《红蜡烛》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一字开花”游戏。
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
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处”的书写。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
5、进行组词练习。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
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一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之后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二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三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大禹的父亲治水治了九年而没有成功。)。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交流)(板书:安定日子)。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你们想知道大禹要治的是什么样的水吗?
2、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放录像)。
4、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哪些词说明了水大?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他是怎么想的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3、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1: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多,过的河多得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板书:吃尽、走遍、挖通、劈开)。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呢。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
出示句子2: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大禹干了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同学们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传说禹的父亲在治水的过程中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终于把洪水引入了大海。(板书:引洪入海)。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1、教师讲述,引读第三段: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也来讲一讲。其他同学能找出这其中的数词吗?(板书:十三)。
3、大家说说知道一年多少天吗?十三年知道是多少天吗?十三年是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弃自己的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5、(板书:三过家门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多么感人的故事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吧!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什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最后一自然吧!板书(安定日子)。
2、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3、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嘛?(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还无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后找一找这样的故事读给大家听。
治水前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治水中吃尽走遍挖通劈开引洪入海。
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伟大英雄。
治水后百姓安定代代相传。
[15大禹治水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四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qing,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它来到田野,农田被,它来到村庄,房屋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治水前--淹没冲倒无家可归。
15,大禹治水治水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造福人类。
治水后--百姓安定代代相传。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案篇十五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
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8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