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所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请大家仔细研究以下教案范文,尝试从中获得教学设计的灵感。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二
第一课朝夕教学目标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5.学习竖笛的高音吹奏方法并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聆听《晨景》教学基本要求1.歌曲《清晨》用声乐形式歌唱早晨,器乐又如何表现早晨?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听《晨景》主题。2.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记录乐谱的形式很多,这三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被广泛动用。专业音乐教育还运用五线谱等等。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初听的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复听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4.欣赏全曲(时间不够可省略)。5.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竖笛高音的吹奏1.高音“”的吹奏练习。(1)指法位置。(2)吹奏要领:轻吹。(3)长音练习。(4)三度二声部长音联系。2.八度练习:3.吹奏《红蜻蜓》。聆听《渔舟唱晚》教学基本要求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6.聆听全曲。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表演《清晨》教学基本要求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吹奏乐器,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7.口风琴伴奏的双音分解和弦有一定难度,并且调是1=g,伴奏谱上“7”出现次数较多,“7”音的音名位置是#f,要对学生讲清楚。8.打击乐伴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不要包办代替,但要合理合情。9.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编创活动:《早晨》1.内容主题《早晨》是规定的,其表现形式是放开的,这样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去思考,去创造。2.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如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作为一个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表演《晚风》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2.写在歌谱左上角的是拍号,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5)口风琴基础较好的班级,二声部各用一、二支口风琴辅之。(6)班级基础较差的,可以降低难度。第一乐句单声部,第二、三乐句二声部。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教学建议本课内容拟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教材分析1.管弦乐《晨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这个旋律先由长笛在木管的长音和弦背景上吹奏,继而双簧管紧紧与之呼应,宛如清晨传来的牧笛声,令人闻到了早晨清新空气的气息,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觉。接着在协和纯净的和声衬托下,长笛与双簧管继续重复的这一主题,但力度逐渐增强,调性连续作上移三度的转换(1=f-1=#g-1=b),形象而动态地展现了黎明的景色:晨羲微露,晨雾缭绕,随着太阳冉冉升起,朝霞划破长夜的黑暗,色彩变幻多姿,天空越来越清爽明亮。当弦乐组增强力度把这个主题带回原调(1=e)时,乐曲达到了高潮,使人看到红日高悬,光华四射,洒满大地的灿烂景色。在这之后,音乐渐趋平静,在弦乐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伴奏下,大提琴演奏素材取自主题的中段主题旋律,使音乐充满喜悦和勃勃生气:在乐曲的再现部中,弦乐仍保持乐曲中段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型,使主题旋律显得更为明朗、轻快。不时还传来由圆号吹奏的狩猎号角声,用长笛的颤音吹奏的鸟鸣声。最后,牧歌的主题越来越弱,渐渐消失在远方。作者简介格里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后,回国创办挪威音乐学校,并从事音乐创作。他立志发扬挪威的民族音乐,曾收集和整理过大量的挪威民歌,并在创作中体现了这种民族的传统和风格。由于他对挪威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成就,因此生前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一生几乎是在和病魔作斗争中渡过的,但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伟大工作。人民热爱他,死后为他举行国葬。主要作品除《培尔・金特》组曲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抒情小品10册以及歌曲60余首等。2.筝曲《渔舟唱晚》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音乐安宁而幽远,抒发了对湖滨晚景赞赏的情怀,仿佛人们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之中。接着音乐逐渐活泼流畅,旋律的律动渐快:这是从第一段旋律发展而来,用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奏出的清角音“fa”增添了调性色彩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花指”(*)奏法增加了音乐的韵味。随后旋律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中层层下落,仿佛渔民们怡然自得地唱着渔歌,以表达他们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表现了渔船破浪疾驰的场面。谱例中的三十二分音符节奏实际上是演奏时右手划奏出的一串清澈流丽的琶音,像是橹桨划起的水波声和浪花的飞溅声。音乐进入反复后,力度增强,速度更快,宛如渔舟飞快地扬帆前进,橹桨声、流水声、渔歌声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百舸竞归的情景和一派欢畅热烈的气氛。在快速的模进音型以后,出现一小节连续的琶音:好像是渔舟过后,在水面上留下的余波。音乐在达到高潮顶点作突然切住后,速度徐缓,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地落在宫音上(全曲是徵调式),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乐曲也在宁静的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四
数与代数。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实践活动。
单元教学目标。
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星星幼儿园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
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
谁来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苹果?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五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2、通过朗读词串,认识、了解常见的各种水果,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
1、准备本课生字卡片。
2、有条件的可准备时下市场上有的水果,或教学挂图、课件。
3、轻快的儿童音乐。
同学:可以带一样自身喜欢的水果。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水果王国里有数不清的水果,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2、出示水果,提问:小朋友认识它们吗?
3、同学说说认识哪些水果。
4、过渡:今天,我们就到水果王国里去和水果娃娃们交个朋友吧。出示课文中水果的图片。
二、出示课件或实物,认识水果。
1、分成小组,各组发1~2种水果。请同学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闻闻气味,再选一种喜欢的说给同桌听。
2、品尝水果,再说说味道如何。
3、课文中有哪些水果你不认识?请同学介绍一下。
三、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词串,注意读准字音,生字要多读几遍。
2、同桌互查认字情况。
3、集体检查读词串。指名读,齐读。
4、做“找朋友”游戏,在游戏中检查同学对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5、反复诵读词串,注意读出节奏。
6、竞赛读,可横着读,也可竖着读。
四、扩展练习。
1、请同学仔细看看今天认识的字,有什么发现?
2、提问:它们为什么都是“木”旁?
3、提问:还有哪些字是木字旁?
4、请同学再看看,还有哪些字有相同的特点?(带“艹”的字)。
五、写字教学。
1、再读词串,把要求写的字找出来读一读。
2、读课后要求写的10个字,想想哪些字难记。
3、启发同学运用学过的方法或自身想方法记住这些字。
4、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该怎样布置。
(2)教师示范写。重点指导“枣”、“紫”、“萄”、“橙”。
(3)同学自身写。
注意:提醒同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完成作业。
1、练习说话:我喜欢吃什么水果,因为……。
2、把课后3题的句子填写完整并读一读。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六
今天,我执教了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猴脸红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儿童话剧,故事中“人物”:小猴、小黑熊、大象、小兔、小狗等;地点:林中草地。故事起因:小狗、小兔等请求大象伯伯讲故事,正在这时候,小猴推搡着小黑熊登场。小猴恶人先告状,说小黑熊把它打了。小黑熊委屈极了,向大家说明真相——原来是小猴抢它的蜜糕,不小心自己撞的。可是小猴还是百般抵赖,最后大象伯伯想出了办法,让小猴子原形毕露,还小黑熊以清白。
教学时,我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孩子们分角色以小组形式读,自己去体会故事中的来龙去脉。让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做人要诚实,实事求是。
在孩子们分角色读的过程中,我一一巡视。他们忽而读出小猴子的气呼呼,忽而读出小黑熊的委屈,忽而读出大象的处世不惊,忽而读出众人的惊叹......在读的过程中,着实感受着故事中的情节,仿佛他们就是当事人一样。
看着、听着、品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作为教者,我很欣慰,同时,我也为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会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了:比如阅读中的对话的简单处理等。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孩子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七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听,师生评议。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4、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字音要注意读准。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领读正音。
2、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形的书写。
玉:“王”字加一点。
粒:米+立。
粮:米+良。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组词。
玉()()()粒()()()。
粮()()()行()()()。
必()()()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动物和玉米的关系。
二、朗读感悟。
1、理解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师生共同评价。
3、理解学习课文第4-10自然段,思考:
(1)松鼠向小兔借到了什么?(一把干蘑菇)。
(2)松鸡向小兔借到了什么?(一碗豆子)。
(3)刺猬向小兔借到了什么?(几颗红枣)。
4、研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男女同学分别读前两个自然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思考:小兔为什么不借玉米棒子?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照样子写句子。
例:冷冷的北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九
第一课时:
除法(一)认识竖式。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一、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十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和讲述故事情节。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保留种子的必要性。
3、利用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4、乐意表演故事,体验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保留种子的必要性。
2、利用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角色表演道具:角色头饰若干个,蘑菇、小豆子、红枣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出故事。
——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收获了许多东西,小兔子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小动物们也很喜欢,有好些小动物都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小兔子会不会借给他们呢?那我们就来听一听金色玉米棒的故事吧。
二、倾听故事“冬天——一把干蘑菇”
冬天,冷飕飕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小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小兔子是我的好朋友,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鼠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松鼠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谁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了,小兔子有没有借给他?小兔子是怎么对小松鼠说的?(跟读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兔子没有借玉米棒给小松鼠,送给小松鼠什么东西?(连起来讲一讲)。
三、倾听故事“雪花飘落————一碗豆子”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有一只小松鸡抖抖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小兔子是好邻居,去向他借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鸡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松鸡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鸡一碗小豆子。
四、倾听故事“小溪的冰融化——几颗红枣”
小溪的冰融化了,泥洞里的小刺猬一觉睡醒,肚子饿极了。他想,我帮小兔子干过活,找他借个玉米棒准行。
“咚咚咚!”小刺猬敲门了。“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刺猬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刺猬几颗红枣。
五、倾听故事“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到最后”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个小坑,他剥下黄澄澄的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秋后,小兔子收获了好多好多金色的玉米棒。他送一筐给小松鼠,送一筐给小松鸡,送一筐给小刺猬。大家过了一个快快活活的冬天。
小松鼠、小松鸡、小刺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吧?
教师小结:原来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给他的好朋友,是把玉米棒留下来当种子呢!留下种子以后,来年才可以大丰收呢!
六、借助教学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1、图片讲完了,下面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2、根据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七、情景表演:借助头饰和实物表演故事。
运用头饰等材料在区角活动时表演金色玉米棒的故事。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二
《画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这篇课文生字少,句子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不难读懂,但是人物多,对话多,文本极具示范性和启发性。只要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教材利用适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读,乐听,乐说,乐想,乐做,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这篇课文内容特点以及编写意图,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7个生字,学会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1,重点是让学生划出人物对话的内容并指导角色朗读课文,找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并把创意转化为对事物的认识,又把认识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指出:阅读教学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轻松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的设计立足直观探究理解,重点放在识字,听说和阅读理解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教学要为目标服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一定教学理念。要捕捉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说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悬念揭题。(这个环节我准备五个步骤)。
指名板画:房子,小树,太阳,乌云等,构成一幅画。------。
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味道"是什么(风)。
我想把风也画进去,谁能帮我画呢------。
揭题板书:《画风》。
(这样导入揭题,不仅新鲜有趣味,初步认识风的性质,过渡自然,又为下面理解"画风"埋下伏笔)。
〈二〉,认识生字,巩固识字。
1,媒体或图片出示三个小朋友人头像,试着让学生给三个小朋友命名,激发情趣。
2,让学生跳读课文,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姓名(即生字),相机出示。
4,出示12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巩固识字。
5,选择指导书写。[要求认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个环节旨在完成教学目标1,完成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三维目标的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十三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小学二年级全册教案篇十四
2、会用“帮助”造句。
3、通过学习课文,再次体会小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多媒体。
三、
一、复习。
1、默写词语。打败凶恶诚心激动。
2、把默写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叫“救母心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请你读出小沉香“救母心切”的感情。指导读。
2、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
(2)从该段,你有读懂了什么?
(3)出示:1、他翻过高山,跨过深涧。
2、他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座深涧。
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
这两句话的不同,你能体会出来吗?
有感情地读读。
(5)齐读第2自然段。
3、教学第3自然段。
(1)从沉香这些做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是啊,诚心感动了仙人。
4、教学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出示图)华山怎么样?此时沉香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4)还有哪里体现出沉香心里无比激动?
(5)看到这个感人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6)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齐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小结。
四、作业。
1、选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一件件一针针一个个一线线一道道。
母亲在灯下地为我补衣裳。
沉香身上划了血痕。
我把玩具地收拾起来。
沉香脚上磨出了血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
2、会用“帮助”造句。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次让学生默读要求。
二、指导复述。
1、自己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记下故事的情节。
2、看挂图,想情节,说说这个故事。
3、同座位互相复述,指名复述这个故事。
4、把两部分故事一起合起来说说。
三、指导造句。
1、读读练习4中的三个句子。
2、你能仿照句子,也来用“帮助”造句吗?
3、你能用“帮助”造句时,把“帮助”放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吗?
4、学生说,师生共同纠正。
四、作业。
1、造句(两个位置不同的句子)。
帮助……。
帮助……。
3、把两课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说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8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