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反思与总结。总结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主题展开,不要过多涉及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小编在整理这些总结范文时,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一
最近在教学观察物体,主要是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还有就是从物体的这个三个不同的面去观察,画出看到的不同的图形。
真的是自己有点糊涂。有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约定俗成的,比如书柜、冰箱等有门的那一面叫正面;有些物体是正对着自己的那一个面叫做正面,比如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没有明显特针的物体。然后补充习题上就出现了一本平放的数学书,答案就出现了两种,一种称封面为正面,一种称正对自己的那一面为正面。虽然答案为后者,但是我想了好久都觉得好象都有道理。
还有出现了三个小正方体纵向摆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好几个学生没有办法理解从上面看到的和从侧面看到的是不同的,上面为三个竖着摆的正方形、侧面为三个横着摆的正方形。教学观察方法,侧面走道侧面去看,上面人站在正面头伸上去看。可问题是没有实物,只有一幅图时,对于那些没有空间想象力的学生,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解说。
想让学生理解透彻某一知识点,首先自己得摸清其中的渊源。有时真的自己也很糊涂!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二
编写者单位:平水编写者姓名:编号:。
教学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学生已初步具有的看图能力和计算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的思考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组合图形中,有的已知条件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图形特点,先把它找出来或推算出来。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过组合图形。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初步掌握用分解法和割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高数学学习资源的开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基本的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各种图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结合回答将五种图形展示在黑板上),你会求这些图形的面积吗?(复习面积公式)。
二、认识组合图形。
2、揭示组合图形:像这样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叫做组合图形。
3、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到过像这样用基本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
3、揭题--组合图形面积计算。
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指房子侧面),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允许小声讨论,并在草稿纸上试求。
2、交流:(教师板书)。
(1)分割成正方形与三角形。
正方形面积:5×5=25(平方米)。
三角形面积:5×2÷2=5(平方米)。
组合图面积:25+5=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列?
同学们采用的这个方法,是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叫分割法。
(2)分割成两个梯形。
梯形面积:上底:5米。
下底:5+2=7米。
高:5÷2=2.5米。
面积:(5+7)×2.5÷2=1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15×2=30平方米。
综合算式如何写?
(3)补上两三角形,使之变成一个长方形。
大长方形面积:长5+2=7米。
宽5米。
面积7×5=35平方米。
小三角形面积:底5÷2=2.5米。
高:2米。
面积:2×2.5÷2=2.5平方米。
组合图形面积:35-2.5×2=30平方米。
这个先把组合图形补上一块变成一基本图形,然后相减的方法,叫添补法。
4、小结:
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算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你觉得哪种算法比较简单一些?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计算的面积总是一样的。
四、练习。
(1)计算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平方米的布。(教师呈现数据)。
选择有用的数据在纸上完成,同桌讨论校对,并检查错在哪里?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
(2)练习八第三题。
独立思考方法,你打算怎么做?
(3)92页做一做。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自言自语地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觉得如何去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修改意见。
要求: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三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编写者姓名:钱建军编号:。
教学内容教材p41。
教材分析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观察活动和想象同步配合,以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它的后续知识是中学里的三视图,在此教材中表述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
学情分析有前面两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已明确了观察的一般角度,本课综合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够建立实物模型与图形的联系。
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发现平面图与立体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异同。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若干。于前一个星期要求每一位学生做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1、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向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学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根据学生回答择要板书)2、小组合作操作。把四个立方体组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组合图形。条件允许,底面弄一块玻璃,以观察底面。在小组内,将观察到的图形在纸上画出来,并说明观察的角度。
3、用6个小立方体摆出一个组合图形,请学生思考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条件的将数码相机对好实物,并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来。以求表现观察角度的一致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6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板书根据实际生成:
课题。
想象:。
形状1形状2形状3形状4……。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具:
cai课件、小猪存钱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趣激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呀,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好不好?(出示课件讲述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呀,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
1、确定方位。
师:你们对小猪说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坐在小猪前边的同学朝我挥挥手。
师:我知道了,你们就分别坐在小猪的前后左右。
2、观察小猪。
(1)在自己座位上观察。
师:从你这个位置上看到了小猪的什么?
(课件出示:你坐在小猪的哪一边,看到了它的什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有补充吗?
(2)交换位置再观察。
师:刚才你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可爱的小猪,现在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好吗?小猪前面和后面的同学换换位,左面和右面的同学也换换位。准备好,轻轻地换。(学生起身换位。)。
师:现在你又在小猪的哪边?仔细观察,你看到的小猪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汇报。
师:我想采访坐在小猪前面和后面的同学,现在的位置看到的小猪和你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哪儿不一样呢?
学生汇报。
预设:有的同学会说一样,有的同学会说完全不一样。
出现矛盾冲突时,学生再次观察小猪左右两边,并在组内讨论。
小结: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小猪是不是一样呢?(学生齐声:不一样!)你们从细节观察并解决了问题,好样的!从小猪的前面和后面看是不一样的,从左边和右边看也是不一样的。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猪。
方案一:到其他几个同学的位置上看看。
方案二:人走一圈的办法太麻烦。我们可以让小猪转一圈,我们只要坐在位置上就可以看到它的前后左右了。
学生尝试操作。
师:好的,每转一个方向停一下,看清楚了吗?这两种方法都很好,可以围着小猪转一圈,也可以让小猪转一圈,小组商量定下一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观察。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师:同学们从前后左右再次观察了小猪,你们看到的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汇报。
师: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小猪是不一样的。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分层练习,应用促学。
1、刚才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特别高兴。老师也给小亮、小明、小红一个礼物,大家看。(出示第67页上的恐龙图)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学生各抒己见)。
2、67页的做一做。
3、70页的第1题。
4、欣赏课件出示庐山图片和古诗《题西林壁》。
四、回顾全课,梳理评学。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1、放大镜。
师:它可以把一些很小的文字、图片进行放大。
2、望远镜。
师:观察比较远的物体我们可以依靠它。
3、显微镜。
师:这是显微镜,通过这个工具啊,可以看见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很多科学家就是借助它来观察一些微生物或者细胞的。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五、实践延学。
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家里的物品,说给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你看到的是哪一部分?老师相信你一定说得非常好。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学情分析四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密铺的特点,绘在方格纸上密铺。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密铺,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探索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什么叫密铺。探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
教学难点探索事物内在的规律。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察思考:
1把学生课前搜索一些密铺的图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你发现了什么?
2、谈体会、交流。
2、引入课题。(密铺--铺-铺)。
二、探索新知。
1、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1)猜测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同多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猜猜,哪种图形能密铺。
(2)操作、验证。
(3)汇报验证结果。(圆形和正五边形不能,其余能)。
2、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
(1)生活中的应用(如地转、围墙等)。
(2)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课本第110页的图案,造用一组,在方格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
师:强调拼摆时,要有序进行。
(3)解决问题:第110页填空练习。
(4)展示作品。
3、自由设计密铺图案。
三、拓度知识(介绍有关密铺的资料)。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要求:教学设计字体为五号,行距14磅。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六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稽东镇尧郭完小编写者姓名:商洪钢编号:。
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材分析通过判断小丽和小强采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跳是否公平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小丽获胜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和分析。但与例1例外不同,例3并没有给出小丽和小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所以不能直接计算出小强获胜的可能性,而应先罗列出他们两人玩“石头、剪子、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
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
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难点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复习。
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
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有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
二、新授。
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
(游戏……)。
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
生发表意见。
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
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
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
小丽石头石头石头。
小强剪子布石头。
结果小丽获胜小强获胜平。
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
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所以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39,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9,二者相等,所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
4、反馈练习。
p.103.做一做。
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
注重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
三、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独立完成,集评。
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
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课内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
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
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娃娃不能移动;2.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八
《凉州词》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九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有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情况。师予以补充归纳。
2、出示板书:观潮 齐声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读书要求:自之轻声读课文,标出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文章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3、看看2-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总分关系)。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出示生词,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3、词语解释: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人声鼎沸、浩浩荡荡、风号浪吼。
四、讲读1、2段。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了什么?
2、3-5分钟自由学习后,师生以提问待检测。
(1) 自古以来人们怎样评价“钱塘江下浪潮”?
(2) “奇观”是什么意思?
(3)观潮最佳时间、地点是什么?
(4)来到这里人们看到了什么?大家心情如何?
(5)指导朗读,读出景色的美丽。
五、全课总结。
如此壮观的景象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景象的?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插图,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a、钱塘江大潮给了你什么印象?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感受壮观,激发背诵兴趣。
1)、出示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2)、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潮头过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 、找出大潮壮观的词语。
3、指导朗读。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文章按时间顺序先写潮来之前,次写潮来之时,再写潮去之后的情况,最壮观的是潮来之后的情况,课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来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八、布置作业。
背诵3、4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十
教材简介:
“视图与投影”是《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明确的要求。第一和第二学段分别要求“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到第三学段才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所以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够辨认从各个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点:能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盒子、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药箱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或者尝试: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巧妙利用语文诗歌顺利导入了新课,体现了语数学科的有机整合。]。
二、合作探究。
问: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呢?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站在任一位置,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
三、深入探讨:
如果我们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又能出现什么呢?实践出真知,我们现在就试试吧!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各个面都有什么?
注意事项:
(1)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2)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2、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同学说一说这3个同学分别是从哪面看到的?在书上填一填,集体订正。
师: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1、p40第1题,连一连,巡礼指导个别学生,然后让三名学生说说答案及理由,集体订正。
2、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形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师: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物体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3、判断:
(1)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观察正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4个面。()。
(3)从不同角度看一个球体,观察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兴趣探索。
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组合,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能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并且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辨认从不同方面观察到的多个物体的开关和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出示球体和圆柱体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指名回答,并让学生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深入思考:
1、出示正方形,这是老师看到物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猜一猜这个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出示正方体、特殊的长方体、圆柱体加以验证。
3、现在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图片判断它是什么图形,那需要增加什么条件呢?
三、巩固练习:
师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2、p40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指定学生回答,最后提供实物加以验证。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发现呢?
五、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
2、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前面都只是让同学们观察物体,这节课同学们要动手摆出你所观察到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四个正方体。
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正方体,接着,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小组成员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合作在小字本上画出平面图。
问:同一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得到的结果是怎样的?
2、每个小组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摆好后每个同学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把看到形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
问: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这些图形都是相同的吗?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听要求用4个小正方体来摆一摆。
(1)从正面看是水平方向连放的3个正方形;
(2)从上面看是水平方向没有连着放的2个正方形,即“口口”;
(3)从正面和侧面看都是水平方向连放的2个正方形;
学生摆完后指名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小记:
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
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由于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但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学生感觉我的教学设计是一题比一题简单,一题比一题没意思。第1小题的结果最多样,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第2题只有三种摆法,到了第三题摆法更是“唯一”。其实在设计时,我是考虑到了教学层次的,因为第一幅图与例题联系密切,难度较小,第二幅图变化了观察位置,且观察到的图形中间是不连续的,而第三幅图难度更大,是根据两个面观察的结果来推测原来物体的形状。由于有两个不同的观察面,所以摆法受限制的自然多一些,这其中也渗透了仅凭一幅图是无法确定物体形状的道理。
困惑:如何在这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层次与学生练习的层次性相统一?
学生的发现:教材43页第6题,学生(蔡阳)发现第三幅图画得不够准确,因为靠右侧的猫头鹰头部不可能遮挡住左侧猫头鹰的头部。应该在照片上看到两个猫头鹰最上部(即有2只左耳)。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十一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编写者姓名:钱建军编号:。
教学内容教材p44-p45例1-例2做一做,练习十第1-2题.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一定的意思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本课提升到用字母表示数实际有三层意思(如上).重点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字母表示的实际意义和为什么要这样表示,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理关系的意义.本课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方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猜年纪。
师:同学们现在的年纪大概12岁左右,知道。
老师的年纪吗?(大17岁)。
明年小东几岁?老师几岁?一年一年下去分别是几岁?
学生(小东)年纪老师年纪。
1212+17=(29)。
1313+17=(30)。
::。
2424+17=(41)。
::。
观察一下,在记录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在变化,哪些没有变化?
(年纪在变化,相差的岁数没有变化)。
这样说下去会有很多岁数可以说,你能用一个式子把许多种情况都表达出来吗?
(把学生年纪用a来表示,那么老师年纪用a+17来表示)。
(a+17不但表示了年纪而且还表示了两者的关系,而b只是表示了年纪)。
是呀,表示关系是很重要.大家想想我们的数青蛙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歌很长,怎么唱得完?
讨论用字母表示。
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青蛙成了独眼龙.在特定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2: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说了和没说一样,没有发生关系。
3: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b条腿。
眼睛和腿的数量对不上,成了怪物。
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把歌唱完了,又正确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所供选用的字母有很多.不只是a,b,c,d.但当我们开始设定某一个数,用某一个字母表示的时候,不能和别的字母混起来.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的情景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种意思.
其实用字母表示数或者表示关系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我们玩数学游戏算24点,a就表示1.j表示11等等.
二、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失物招领。
张明同学于昨天傍晚在校门口捡到人民币25元,请失主前去五(1)班认领.
讨论得出用字母去表示25更好一些.
三、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其实在我们数学学习中早就用字母在表示。
数了.大家可以举些例子。
讨论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较与文字表示,用数直接表示各自的优点.具体谈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的感受.
(简洁,明了,内含丰富.)。
四.用字母表示的简写形式。
a*b=a.b或ab。
a*a=a2。
一般情况下,几个字母相乘,在字母表中靠前的写在前面.如c*a=ac字母与数相乘,数写在前面,字母写在后面.
练习:8*8*8…*8=()简写。
12。
比较2aa2。
五.巩固练习。
百数表.(简介:画一张10*10的空格表.告诉学生是从1-100各数.然后把数隐去,在其中一个空格中标上字母b,要求思想其它格字可以填什么.找出与b的关系.)。
板书:重点突出“数青蛙歌”与简写。
四年级人教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篇十二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
(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
(2)拟人的手法。
(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d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6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