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说勤奋教案(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1:20:03
大师说勤奋教案(模板12篇)
时间:2023-11-26 11:20:03     小编:字海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一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多媒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第二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展开来。

5.钢笔描红。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录音机、磁带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

(

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计划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

桥梁(图)

理想境界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谈,师总结。引出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板书课题——说勤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行,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3、课文讲了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二)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四、总结升华

1、再读两位名人的勤奋故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五

今天,我读了《说勤奋》这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道理是:勤奋是通往世界的桥梁,我向你们介绍两个人物,就是司马光、童第周。司马光是一个勤奋而又聪明的人。同学们,一定记得那个砸缸的司马光。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就去玩了,司马光却躲在屋读书,一遍又一遍的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长大以后他跟加勤奋了,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原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童第周是一个笨拙的人。童第周十七岁时才上中学,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后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刚亮,他就在校园里。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回顾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他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上来了,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经过这两个人的刻苦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躲在班里名列前茅。

我要向司马光童第周学习,我们要从小开始勤奋,勤奋在人当中是十分重要的,人只能靠着自己的勤奋来学习,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六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指名说。

2、再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4、默读课文,找出不太理解的词语,与同位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指导理解如下词语:

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一点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名列前茅:指名次排在前面。

勤能补拙: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5、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

2、认真观察字形,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难记?

3、你会怎样记住这些字?

4、有针对性强调“稍”、“梁”、“末”、“渡”等字的写法。

5、学生动笔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谈,师总结。引出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板书课题――说勤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行,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3、课文讲了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二)。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四、总结升华。

1、再读两位名人的勤奋故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书设计:

司马光(天资聪明)《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熟悉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读课文,从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看图说成语。

2、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勤奋。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勤奋)。

观察一下“勤”这个字,是力字旁。这个力字可有讲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说明要努力,卖力,用力)。

3、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补充板书“说”)谁来朗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初读效果。

2、课题叫《说勤奋》,那么课文中那些句子告诉我们勤奋很重要?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说,相机出示:

a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c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d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你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把这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比喻句。

3、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

4、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齐读课文,再全班交流回答。(板书:)。

小结:作者通过举着两位名人的例子,其实是在强调“勤奋能够成才”。

5、这两个人,你最敬佩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读2、3自然段)。

6、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用笔画一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评价学生读好了哪个词语)。疏通词语。

7、他们这样勤奋,浇灌出了怎样的鲜花呢?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最后又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像这样的文章结构,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

三、生字教学。

1、6个左右结构的字,特点是左窄右宽。

2、枕、惯、础的写法,描红。

3、末、基的写法,描红。

板书:

勤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举例子。

童第周剥离手术。

成功。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对课文的写法还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1.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论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鲜花”、“汗水和心血”,学生能说出含义,看来大致理解了。接着,我就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学生都知道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却无法更详细地概括。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的不同点,感受作者举例的典型。

2.恰当的说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勤奋的认识。在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我抓住“躲”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画.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从而认识到,即使聪明的人,也要勤奋刻苦,不然也不会有所成功的。

3.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了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还补充介绍了补充介绍我国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三脚床”的故事,还拓展了关于勤奋的名言,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懒,不仅不爱劳动,在学习上也懒,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解,似乎自己不会动脑子。通过对司马光例子的学习,我教育学生,即使有点小聪明也要勤奋学习,并适时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勤奋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童第周的例子时,我鼓励学生现在学习差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给自己定计划,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点,日积月累,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虽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彻底改变学生,但是我想总会对学生的心灵有点触动的。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光注重“讲”了,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我讲的太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机会有点少了。今后应摆正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感觉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识面不够宽.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由练读后,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对长句子进行全班重点练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这种自问自答形式的句子换个说法,并说说自问自答的好处。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以上两句话,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争取熟读成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尝试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课件出示)。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六、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3、4两题。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桥梁(图)。

理想境界。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录音机、磁带。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

用汗水、心血比喻成功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思考。

五、作业抄生字。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

(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大师说勤奋教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 。

生谈,师总结。引出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板书课题——说勤奋。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行,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3、课文讲了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二)。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四、总结升华。

1、再读两位名人的勤奋故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板书设计:  。

司马光(天资聪明)《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青蛙卵剥离手术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517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