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写好论文(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0:48:19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模板14篇)
时间:2023-11-26 10:48:19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一堂课,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是每个人都面临的挑战之一。下面是一些总结的参考文献,请您仔细阅读。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一

高中。

作文。

散文。

是属于比较难写的,要写好散文,就必须先了解散文有什么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读书笔记。

日记。

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宋代大散文家、“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

本站小编提醒大家: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二

很多求职者因性格保守而不敢尝试非传统的求职方式,比如和面试官的丈母娘搞好关系等,但他们在鼓吹自己“无所不能”时却毫不吝惜笔墨,不惜夸大自己的管理、协调、规划和领导力才能。事实上,不是谁都能成为职场“万金油”,太多的空话会影响简历的可信度,让你得不偿失。

2.利用网页搜索关键词优化简历。

如果hr用“高级项目经理”作为关键词在线搜索合适的候选人,他可能会键入以下关键词:五年项目工作经验;本科学历;英文流利。为了让你的英文简历在搜索首页名列前茅,你最好在简历开头部分总结自身优势,提供项目实施细节和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别忘了标亮“关键词”,因为大部分hr只会花15秒去浏览一份简历。

3.勇于放弃时间顺序。

按时间顺序叙述在英文简历写作中很常见,但有时你需要打破常规。例如,一名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实习或兼职经历以及各类英语证书和奖项就必须放在简历的'最前面,而教育背景和其他信息都可以放在后面。有时候这个小把戏能让你的简历避免被丢入废纸篓的命运。

4.简历要简洁但不简陋。

5.根据不同职位量身定制简历。

世上没有能治愈所有疾病的万灵丹,同理,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历并不存在。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量身修改你的简历,别偷懒!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三

“一道闪电,只见山北边,白茫茫的云海,就像几万匹马向前跑着一样,顺着丹江,一直往东滚着。有几次风把云块推过来,玉山就像个大佛爷凸着肚子,把它又挡回去。电闪着,雷打着风卷着云,雨乘着风,整个天空上呀,就像个唱戏的大舞台。”

这就是一段描写山区雷雨时情景的文字,写出雷雨时电闪、雷鸣、风卷、云涌的景象。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除了其准确的用词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运用了合适、准确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你看,它把云海比作几万匹向前飞奔的马儿,写出了风起云涌的磅礴气势;把一望无际的天空比作唱戏的大舞台,突出了当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热闹气氛。使我们虽未亲身经历,但也仿佛身临其境似的。由此看来,使用正确、形象的比喻是将文章写具体、生动的一个好办法。的确,比喻有很多很好的表达作用,它可以把未知的事变成已知的,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平淡的事物说得很生动。但如果比喻运用不当,反会弄巧成拙,闹出笑话来。

那么,怎样正确地使用比喻呢?

首先,我们在平时对事物观察要细致全面。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性,而这可比性又必定是这两者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观察要细致,思考要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选择最富可比性的喻体。千万不能草率从事,随便拿来就用,这样只会笑话百出。其次,比喻不仅要贴切,还要易懂。有这样一句比喻句:我今天买了一支钢笔,样子跟潜水艇似的,头尖尖的。这里的“钢笔”是我们常见的,而“潜水艇”倒是大家不太熟悉的。这样的比喻就不太好,达不到运用比喻句的目的。

再次,使用比喻句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正确性。例如:从走廊的.那一头,走出白求恩大夫,记者们像捕获野兽似地扑上前去,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地闪烁着。用“捕获野兽”来比喻记者们围住白求恩,显然是极不恰当的。最后,写完一句比喻句,还要仔细看看句子前后的搭配是否确切。如“小河像飘动的绸带”,这一句把“小河”比作“绸带”,是完全正确的。问题在“飘动的绸带”,因为这样一来,使人感到这绸带是飘在空中的,那用来比喻“小河”自然是不恰当的了。因此,只注意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搭配妥当还不够,还要注意其他词语的搭配,否则也会出病句。

这样看来,要写比喻句其实不难,但要写好比喻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你能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善于动动脑筋,一定能用比喻句使笔下的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正是文章或句子显得档次高的原因,所以,写好比喻句,对提升文学素养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四

对于孩子犯错,写检讨书的方式在学校被经常使用,并且沿用至今。但很多检讨书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因写检讨而对老师产生思想上的抵触。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如果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地采用一些自以为是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改造”,就会人为地制造出问题,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首先要分清楚,孩子犯错误的性质。要根据孩子所犯错误的性质,来决定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一下子就把孩子打入“死牢”。比如:孩子没有写完作业、说谎、与同学发生矛盾、偷东西、上网成瘾、上课交头接耳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被认为是孩子的`错误,但是,在这些错误背后隐藏着多少老师、父母所不知的事情呢?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出手”,而是要多分析、多倾听、多交流,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让孩子从错误中认识到不足,改变自己。如果单纯的让孩子写检讨、保证书,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当孩子所犯错误是原则性的,比如:说谎、偷盗等,父母和老师就要坚持原则,有必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不是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不给孩子改过的机会。不管孩子犯什么错误,父母和老师都要保持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犯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孩子所犯的错误也并不是不可饶恕的,孩子正是在犯错的过程中慢慢地成长、成熟起来的。每一个犯错的孩子并不是顽固不化的,他们的内心中也需要情绪的宣泄。面对成长的孩子,父母和老师要学会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搞融洽,让孩子能够和你做朋友,能够说出心里话。

孩子因没有遵守纪律而被罚写“千字文”的检讨书,这种方式就是一种软暴力,它对孩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对一些内心敏感的孩子更是致命的打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正确的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就如同欣赏孩子的优点一样,去接纳孩子的不足,孩子会在你的宽容和接纳中学会成长、学会生活的。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五

英语写作是一种产出性的技能,最能直接体现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高水平的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历来对于写作部分非常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的大作文非常玄妙,值得细品。首先,很可能大作文正在经历由时事向哲理过渡的重大变革,这在2001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09和2010年真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次,出题人将尽量用图画来表达意图,而不借助或少借助图中或图旁的文字,这样意义表达的会更深刻,对考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的要求也就更高。第三,图画的含义深刻,可以接受的解释也较多,但要想取得高分,必须紧扣图画,把握住其中的精髓,最深刻地表达其核心的意义。

写大作文时切记要扣紧主题,切不可离题太远,导致最后回不来或时间不够写不完。另外,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应适当,第一段不要太长。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一定要用对,否则会影响分数。

有的同学一看到写“网络”,就立即联想到这方面最火爆的话题“网络成瘾”,将主题确定为此。有的同学干脆将之转变为自己看到过的文章——“网络的利与弊”。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写大作文时,首先要减少语言的错误,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错误有许多种,有的是小错误,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有些是大错误,是让老师看到后不得不扣分的错误。另一方面就是增加闪光点,除了结构清晰外,闪光点主要指好的词、词组或句型,一是使用恰当,二是要有变换。上述这两点都不容易,而结合起来就更难了。如果文章分为三段,那么起始段、结尾段和中间段落的.开始部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背诵的好词、词组和句型,一定要和具体的行文联系起来,融入到文章中去,不仅要用对,还要用好,避免给人突兀的感觉。

近年来,有些考生有投机的心理,结果却很惨烈。有的考生准备了万能模板,直接往上套,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正如有的较为激进的阅卷老师所说,这些考生是想通过不诚实的手段得到不属于他的东西,这样的人应该得到惩罚。实际上这些考生中有的水平还不错,如果坚持依靠自己,咬紧牙关奋力拼搏的话,结果会是不错的。

综上所述,对于作文这一部分来说,大家应该首先了解不同文章的特点和规律,而后用心地学习范文并进行模仿,然后练习全文写作并请老师批改再细细揣摩。相信通过这样的过程,大家的写作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有许多同学认为写作是一件苦差事,我认为最可怕的事情是恐惧本身。实际上,只要你开始走上“读、背、仿、写、改”的道路,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取得你理想中的成绩。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六

怎样才能写好新闻稿?为此,范文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信息以及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

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

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

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

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

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

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

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

他说:“一个作家。

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

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

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

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

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

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

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

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

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

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

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

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

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

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

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第一部分: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

这句话里的含义是: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客观报道”,就是说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是:五要素齐全,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结果都要交代清楚,缺一不可。

承载新闻的文体通常有以下几种:

1.消息,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被誉为“新闻轻骑兵”,像会刊16期头版头条刊登的《杨良杰荣获山西省优秀企业家称号》一文就是。

2.通讯,具有详细厚重、尽情达意的'特点,是重大新闻事件的基本表现方式,像会刊14~15期4~5版刊登的《大回访》、《大点拨》、《大点评》就是。

3.特写,具有鲜活生动的特点,常是选择一个新闻事件中最闪亮的一个片段、一个侧面来表现,具有管中窥豹、小中见大的作用,像我于2010年12月15日发表在《运城日报》头版上的《抢专家》一文就是(稿子见本文第二部分“重点要突出”一节)。

4.新闻故事,它所表现的新闻事件故事性比较强,从细节中体现新闻价值,像最近小冯所写的有关蒙力28“刮刮卡”一等奖韩国游幸运者的系列稿件就是。

5.新闻评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所生发的具有导向性的感言议论,要求紧扣新闻事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谈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认识,是新闻稿件中的“战斗机”。

在这方面,胡老师多年来精心调制的《大碗茶》系列评论,就是不可多得的范例。

就一篇新闻稿件来说,一是标题要新颖好看,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节奏感;二是主题要鲜明生动,有鲜亮的新闻点,五要素齐全,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说啥;三是文通字顺,没有明显的错别字,没有明显不通顺的句子,新闻事实要交代清楚;四是开头要有气势,有较强的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往下看的欲望。

技术性稿件虽然没有新闻稿件的要求那么严格,但也因该是:有鲜明的主题,最好一篇稿件只谈一个技术点;有较强的时效性,到什么季节派什么活,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围绕一个技术点把话说透挑明,既要告诉果农应该做什么,还要让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做;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说什么。

第二部分:怎样写好新闻稿件

写好新闻稿件,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找准新闻点

所谓新闻点,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闪光点”,也就是你这个工作站或协会有别于其他工作站或协会的特点。

一个工作站或一个协会平时做的工作很多,但能成为新闻的往往只在一个方面或某一点上。

抓住了这个方面或这个点,就是抓住了新闻点。

找准新闻点,首先要抓亮点,就是要抓住你这个工作站或协会不同于其他工作站或协会做法的“这一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把这个做法写深写透,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的程式或人云亦云的弊端。

其次要抓新点。

只有找出一个事物或一个事实的新鲜点,写出来的稿件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这里须注意两点:一是时间上要新,即所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二是内容要新,即所写的是不同于一般的新鲜事。

大家知道,何老师是果业战线上的一个老典型,曾受到过温总理的接见,写他的文章和他写的文章不计其数。

要想在这样一个老典型身上挖出一点新东西,找准新闻点至关重要,一不留意就会落入窠臼,让人看后觉得没有新意。

当时我刚到“果业专刊”兼职,听了何老师的事迹很受感动,尤其对他受到温总理接见和受接见之后做了哪些事情很感兴趣,感到其中大有写头,便和胡老师一起驱车去了何老师的果园,当面采访了何老师。

回来后,我把这个稿子的新闻点定在他受到温总理接见和受接见之后所做的事情上,稿件如行云流水般顺利写出,并毫无争议地上了2009年2月16日的《运城日报》头版头条。

那篇稿子当时是这样写的:

为了温总理的嘱托

--市人大代表、夏县农民何巨才引领果农增收记事

夏县水头镇后堡村村北有一个10亩大的果园。

园主何巨才是市人大代表,2006年运城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月4日,记者来到何巨才的果园时,他正在修剪果树。

一排排果树在早春的薄雾中,像接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精神抖擞。

“这段时间来参观的人特别多,加上我年前到北京十三陵天汇园‘飞’了一趟,把时间给耽误了,得抓紧时间修剪果树。”老何一边干活一边说。

在我市果区,很少有人不知道何巨才。

这个普通农民,缘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40多年钻研果树管理技术痴心不改,主干形修剪技术受到专家好评

1966年,何巨才开始在生产队的果园里管理果树,1996年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建起了10亩果园。

40多年来,他在借鉴各地果业专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苹果树主干形修剪技术,即“一年疏掉同龄枝,二年拉平所有枝,三年芽芽都刻枝,四年个个是果枝,拉开领导干和主枝、主枝和侧生枝的比例”,并逐渐演化为细长纺锤形管理技术。

他的10亩果园连续8年亩产在5000公斤左右,年总收入8万元至10万元。

因为操作简便、易学好懂,这项技术很快被该村及周边村的果农接受。

去年12月,苹果树小冠开心形改造技术的研发人、北京中日友好果园园长张文和到何巨才的果园观摩时,认为细长纺锤形修剪技术在早果、控冠等方面优于日本技术,与小冠开心形改造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鼓励何巨才把这项技术传到全国去。

温总理和他谈了28分钟话,嘱咐他把先进技术推广开来

“2006年3月17日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谈起温总理总理在夏县温泉宾馆召开座谈会时的情景,何巨才兴奋不已。

那天晚上7点,何巨才走进温泉宾馆会议室后,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叫“何巨才”。

回头一看,温总理正健步向他走来。

当听何巨才说他的10亩果园每年收入八九万元时,温总理高兴地说:“陕西的苹果搞得好,你可以去参观一下。”何巨才回答说:“陕西也有人来我的果园参观哩。”温总理说:“这说明你的技术也不错。

你们要互相学习,把先进技术推广开来。”接着,温总理问何巨才对党的惠农政策有什么意见和感想。

何巨才回答说:“现在种地不纳粮,国家还给发补贴,政策真是太好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管树、科学养殖的水平,鼓励农民自己动手发家致富,不能老靠国家拨钱。”温总理接着对在座的省、市、县领导说,要处理好不放松粮食生产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关系。

粮食生产不能放松,但也要从实际出发,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

从长远看,多种经营仍是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座谈会快结束时,何巨才提了个大胆的要求--与温总理合影。

温总理爽快地答应了。

足迹遍及我市及周边地市果区,为促进果农增收尽力

肩负着温总理的嘱托,几年来,何巨才不仅走遍了全市的13个县(市、区),还去周边地市的果区向广大果农传授自己的果树管理技术,义务讲课200多场次,受惠果农10万人次。

对来果园参观的果农,他都热情接待、悉心讲解,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2007年正月初一,万荣县汉薛镇20多名果农找到他家,何巨才放下碗筷就领着他们进了果园。

有时候,何巨才不仅介绍技术,还把参观者留下吃饭,甚至帮助参观者买车票。

不少参观者感慨地说:老何不像个专家,分明是自家的亲兄弟,一点架子也没有。

据统计,近年来,何巨才接待参观者十万余人次,现场授课300多场,却从未收过一分钱。

何巨才文化程度虽然不高,却在有关果业刊物上发表了20万余字的技术文章。

谈到果农应该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个话题时,何巨才说,果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大势所趋,高质量果品的行情是相对较好的。

决不能因为去年受损失就丧失信心,对果树放松管理,这样会导致今后遭受更大的损失。

只要把果园管理工作搞扎实,生产出好果子,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大潮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稿子见报后,在运城日报报社引起反响,被评为当月好新闻,全国十多家大型网站予以转载。

副总编李红学在评报会上称赞“稿子的新闻点选得好,写出了老典型身上的新事迹,尤其是何巨才受温总理接见和落实温总理嘱托的细节是独家的,体现了本土新闻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由此可见,在写稿子之前先找准好新闻点是何等重要。

二、叙述要到位

相信大多数人都在中学课本上读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通讯。

在这篇文章中,作家采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把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顽强不屈的事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主要写作手法就是叙述。

叙述,是写好消息和通讯的基础。

把一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既是消息和通讯的必备要素,也是对作者的起码要求。

然而,在笔者编过的大量稿件中,不能好好叙述的稿子实在不是少数。

最常见的是没有时间概念,只交代某地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却看不出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其次是叙述不清。

作者也许是为了表述手法的艺术性,时不时来个像电影“蒙太奇”式的时空场景大跳跃,中间丝毫没有过渡衔接。

如此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南方丽日北国冰封,让人看了莫名其妙。

莫说读者,就连编辑对这样的稿子也深感头疼。

2009年我到《运城日报》采访部特稿组当记者以后,正赶上举国上下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当年8月初,我主动向柴坤龙总编请缨,深入采访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城在全国有影响的人和事,得到柴总编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在二版上专门为我开辟了《辉煌六十年·河东之光》专栏。

这些稿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主要是叙述,是真正的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因为其中有很多敏感的话题,稍有言语不慎用词不当或笔下疏漏,都会给党的政策和当事人的形象带来损失,产生负面效应。

这些稿子见报后,不仅在社会上受到好评,连编辑部内部的同志也深受感动,还获得了当年的编辑部总编辑奖。

其中,写临猗县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那篇稿子(原载2009年9月4日《运城日报》二版)是这样写的:

模范饲养员王传河 一颗红心为集体

“大黄牛,把我望,时刻不让离身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凡看过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出的《一颗红心》舞台剧或同名戏曲电影的运城人,大都会唱剧中的这几句台词。

而该剧中的主人翁许老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以临猗县庙上乡好义村模范饲养员、全国劳动模范王传河为原型创作的。

从1955年到1982年,王传河为集体当了27年的饲养员,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集体。

他曾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参加国庆观礼,并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的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9月1日,记者来到好义村寻访知情人,感受王传河当年关心集体、爱社如家的思想光辉。

王传河的儿子王银虎:父亲对牲口比对我还亲

好义村村委会对面有一座门房低矮的农家小院,王传河生前一直住在这里。

“1955年8月,父亲牵着我家刚买的一头大犍牛入了合作社,被社员们选为饲养员。

当时,我们第三生产队有35头牲口,分3个槽饲养。

别人把好牲口牵走了,轮到他只剩下12头老、弱、病、残牲口和一头没人要的老牛,还是借第二生产队的槽头喂养。

”王传河的儿子、现年60岁的王银虎回忆,“为养好这些牲口,父亲17年都睡在板凳上,27年睡觉没有脱过衣服,他还从家里‘偷’谷子碾米给病了的牛熬米汤喝,而我和母亲却经常在家喝玉米面糊糊。

后来,母亲和我被他‘同化’了,母亲曾为他帮槽20年,我给他帮槽16年。

父亲1958年就被评为县劳模,得了一辆小平车。

1963年1月,第二生产队要收回槽头,父亲花1600余元在我家里盖了3间饲养室,把集体的牲口接到家里喂养,不要集体一分钱的房租。

直到1982年实行责任制以后,他还买了十多头牛在家里喂养。

后来,县上的干部要介绍我出去工作,父亲好赖不答应,就让我在家务农、喂牲口。

父亲心里只有集体和他的牛,有时候我觉得他对牲口比对我还亲。”

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定:王劳模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

“王传河一生老实厚道,呕心沥血为集体,深得村民信任,他是我们全村人的光荣。”1966年至1990年任好义村党支部书记、现年65岁的王玉定说,“他当饲养员27年,曾为集体献出50余公斤食油、1000余公斤粮食,在他手里没有死过一头牲口,相反还繁殖过40多匹骡马、100多头牛,为集体创造了10万余元的财富。

他曾任大队党支部委员、副书记,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县革委会常委,运城地区畜牧局副主任,省政协委员、省委委员,全国畜牧理事会成员,但从未利用职权和关系为自己及子女谋过一点私利。”

王传河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获得各种荣誉300多项。

1963年,临猗县眉户剧团演员李英杰、范林等来到王传河的家体验生活,排演了以王传河为原型创作的眉户剧《一颗红心》。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以好义村为主要外景地拍摄了戏曲电影《一颗红心》。

从此,王传河的名字随着影片的发行放映传播到全国各地。

1966年,王传河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

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传河。

10月1日国庆节观礼时,王传河就紧挨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间。

1994年农历十一月初五,王传河逝世,享年85岁。

现任村主干王玉明:王传河精神鼓舞着我们向前进

“王劳模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向前进”好义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现年57岁的王玉明说,“我从小就是听着《一颗红心》的优美旋律长大的,上学时也曾多次参观过县上建在我们村的王传河事迹展览馆,还读过沙荫、杨义写的《高尚的人--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故事》一书,家里也挂过李文龙、宁积贤创作的《模范饲养员王传河》年画。

如今虽然四五十年过去了,但热爱集体的模范饲养员王传河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刻在许多人的心中。”

王玉明介绍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村村民以王传河为榜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好义村1200口人,4100亩耕地,目前栽枣树的就有2000余亩,去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余元。

村民手里有了钱,村里组织办啥事都好办。

这几年,全村的主要巷道都硬化了,巷道两旁栽满了各种风景树。

这正是:《一颗红心》全国传,爱社如家谱新篇,人去依然留美名,高风亮节可称贤。

大家可以看出,上面这篇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叙述,即以时间为顺序,用倒叙开头,中间夹叙夹议,最后以正叙结尾,把一件事情的的主要方面交代得明明白白。

可以说,能否好好叙述,是作者有无写作基本功的体现,也是对新闻事件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当然,叙述也不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手法尽可灵活,可以夹叙夹议,可以顺叙也可以倒叙;语言力求活泼,就是把话尽量说得生动形象一些,让人喜读爱看,看了以后有一种美的享受,或者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教益,这样,写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这方面,中农乐的何老师做得是比较好的。

他写的稿子,一是叙述到位,让人看后“心里跟明镜似的”;二是语言生动活泼,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甚至“顺口溜”,让人感到不是在看文章,而是在欣赏一部喜剧片、动画片。

这样的文风和表现手法,应该大力提倡。

所以说,基层工作站站长、会长们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应当先从学会叙述做起。

三、重点要突出

有些站长或会长写稿子,总喜欢把一件事情的各个方面甚至每个细节都写出来,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本身。

殊不知,这样做恰恰犯了面面俱到的新闻写作之大忌。

如同事物本身存在的那样,一件事情中有其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事件中有主要人物,也有次要人物。

如果把这些方面和人物无论巨细都写进稿子里,势必平分笔墨,冲淡文章主题,形成多中心即无中心的格局,让读者不明主旨,反而使文章失去了可读性。

因此,基层站长、会长们在充分占有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写作时要对新闻素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取舍。

对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人物详细写,而对其次要方面和次要人物简单写,对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一笔带过或干脆不写,这样才能使所写的新闻稿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实现稿件的新闻价值。

我于2010年12月15日发表在《运城日报》头版上的《“抢”专家》一文就是这样写的:

“抢”专家

“英霞今天在你们村讲了一天了,明天该回我们村了吧!”

“不行,我们合作社的社员还没有听遍哩,明天还得一天。”

“那你们也不能把我们村的专家给‘独占’了!”

“咋叫‘独占’!你们想听,可以到我们村来听,谁叫你们不先下手呢!”

……

这是12月7日发生在临猗县嵋阳镇令狐营村段永军果园的一段“争吵”。

当天上午,来自令狐营及许运、泉杜、白堂、卫村等村的50多名果农硬是把东张镇红旗村果树“土专家”王英霞“扣”住不让走,让来接她回村的红旗村果农非常失望。

原来,王英霞这些天一直受聘在外村指导果农进行冬季修剪,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12月7日、8日是王英霞的休息日,本来她想利用这两天时间把本村的果农培训一遍,不料听过她讲课的令狐营村果农先下手为强,7日一大早就用专车把她接走了。

红旗村果农急忙驱车赶到令狐营村,一直等到天快黑还接不走人,便同令狐营村果农争执起来。

面对果农迫切学技术的热情,王英霞只好安排当天晚上先给红旗村的果农讲理论课,第二天再来令狐营村指导,从12月9日开始对红旗村的果农进行果树修剪指导。

令狐营村永军苹果种植合作社技术员王铁柱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有300多户社员,近几年大多数社员靠种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

入冬以来,社员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十分高涨。

合作社计划趁这几天还不太冷,将社员全部培训一遍,提高社员科学管理果树的水平,让明年的果业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应该说,这么个小特写能上《运城日报》头版,除了栏目设置外,稿件质量是第一位的。

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小品,大家先看到的是一个争执的场景。

然后写王英霞是干什么的,果农们为啥要“抢”她 。

王英霞平时做的工作可能很多,但这个稿子只写她被“抢”这个片段,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和果农为什么“抢”她的背景交代上,而在其他地方着墨不多。

这样写,重点非常突出,描写生动形象,人物栩栩如生,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报纸是“新闻快餐”,尤其欢迎三五百字的“小份食品”。

因此,各工作站站长和会长在写稿时应坚持“一事一报”的原则,一个动态写一篇稿子,一个稿子突出一个重点,不要等一项工作全部完成后再写大稿子,那样就没有了时效性,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原载《中农乐联合社通讯》第二期)

为丰富广大员工的文体娱乐生活,充分发挥员工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员工之间的企业凝聚力和自豪感。

1月1日与1月2日,公司篮球比赛在室内篮球场举行。

各部门积极响应,纷纷组织球队参加比赛;场外拉拉队更是热情高涨,欢呼声、呐喊声让篮球比赛气氛不断升温。

全体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及现场观众表现突出,工作人员积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裁判员公正无私,华凯全体运动员真正发挥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

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最终技术中心的老鹰队和市场部的老a队在总决赛顺利会师,于1月2日下午2:00时展开了最后的冠军争夺,大家虽然在场下是亲密无间的同事、但在球场上却是你争我赶,不放过任何一个得分的机会,在大家期盼的目光和友谊的呐喊声鼓励下,经过60分钟的艰苦鏖战,最终技术中心老鹰队以86:75的绝对优势战胜了老a队,夺得本次篮球比赛的冠军。

本次比赛的亮点是队员们充分的表现出华凯员工的比赛精神,在赛场上充分挥洒汗水,展示自我,永争第一的团队精神值得在场的所有同事学习。

历时2天的篮球比赛圆满结束。

此次篮球比赛不仅丰富了员工们的业余文体生活,更燃起了广大员工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信心。

让每个热爱体育运动的员工们重新点燃了运动的激情。

体现了我公司一直提倡的注重培养员工综合素质的企业精神,同时加强了企业文化的深入贯彻,增进了员工间的友谊,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比赛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凭借篮球的独特魅力也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华凯员工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

今后,公司将继续本着丰富员工们的文体生活为目的,从促进员工身心健康角度出发,更多更好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盈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汇科蓬勃快速发展。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七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写好论文的关键之一。万事开头难,就是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

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这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

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朝三暮四,犹豫不定,切忌中途换题,临阵换将,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中途换题,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做到形散神聚。根据研究的思路,我们可以列出论文的各级标题。

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论文的三级标题之间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体现,切忌把观点隐藏在正文中间,要做到读者看了你的纲目,就知道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服务的。

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这与我们编写教科书有很大区别,教课书的重点在于解决“是什么”,而论文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论文不需要像教课书一样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我们可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古今中外,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可以用来论证,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论文的创新点或进步点,就是你论文的闪光点,也是你论文中最核心的地方,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一般为3-5个即可,这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也是你论文答辩时必须重点汇报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专家教授眼球的东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当看到几个相似的观点时,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得出它们的规律,那就是自己的观点。

从他人研究的一个内容,我们可以进行联想和演绎,是不是对我研究的东西也可以引申,可以借鉴。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要遵循一个原则,引用了人家的论点,就不能引证人家的论据,引用了论据,就不能引用论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篇幅不在长短,有新意就行。在论文写作中,千万莫以字数论英雄,字数只是个门面,关键是内容,在论文创新的地方,应该重点论述,论文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详略恰当,有张有弛,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相关内容,蜻蜓点水,切忌一碗水端平,我们要学会弹钢琴。

真正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你见到的一个美女一样,添之一分太肥,减之一分太瘦,恰到好处。而不是在凑字数,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坚决删除,别留着占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

大多数军事学学论文,基本上具有理工科论文的特征。有了定性的研究往往是不够的,就是讲的天花乱缀,它的说服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借用数学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出结果,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精神,用事实说话,切忌伪造数据,篡改数据,这是学术道德不允许的。

图标的功能就是简明扼要,能形象的反应出研究的问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把我们的论文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图标就是电影的插曲,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图标的论文,通篇纯文字的论文,让人看了就是有点不过瘾,就像只有一种纯颜色,没有色彩,就像看黑白电视一样,显得有点沧桑,论文中的图表的作用相当重要。

在论文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论文写作中标注出来了,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但一定要有下注,要标明文献的出处,具体到页码,不然很容易有抄袭的嫌疑。一般在引用中,不能出现大段的引用,最好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八

1.关于引文问题。所谓引文,是指在法学论文写作过程中,由于论证上的需要,引用经典著作或文献中的内容、法律条款或其他内容的原文。引文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自己对论题的论证力。引文时应当注意两点:引文在论文中应尽量少而精,切不可求多;引用经典著作、文献资料,不可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而应当按原著的本意引用。引文有两种:第一种是直引,即直接引用经典著作、文献或法律条款中的字、句、段、条、款等,作为论证之根据。直引时应当注意:原则上,直引的内容须与原文相符,不能有任何差异;没有正式公布的文献资料、法律条款、内部文件等内容,一般不得引用。第二种是意引,即对经典文献、法律条款等原文经过作者加工、改写或概括之后引用其主要意思。意引时应当注意:意引写出的内容相对原文应当浓缩;意引的意思必须符合原文的意思,不得篡改或歪曲。法学论文引文的方式,常用段中引文而很少用提行引文。段中引文,是指将引文加写在论文之中。如果是直引,应在引文的首尾字之上加引号;如果是意引,可只在引文前加冒号,也有的不加冒号而加逗号。无论直引或意引,均需注明引文的出处。

在引文问题上,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即有的作者,既不考虑被引之文是不是精典之述,也不管是否与引文能质证相符,而大段大段地引用外国不知名的律师、法官等人的话语,以充自己论文的字数,简直是良莠不分,兼收并蓄。这不仅削弱了论文的论证性,而且使人感到有拼凑文章和外文资料汇编之感。其效果是十分不好的。对此,应当以此为戒。

2.关于加注问题。所谓加注,就是注明出处。其作用在于使编辑和读者知道引文出自何处。加注有四种方法:段中注,即夹注,将引文用括号标明;脚注,即在有引文的页脚注明出处;章、节注,即注在一章一节之后;尾注,即把注附在全文末尾。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九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后感。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后感”。在整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关于《红楼梦》的'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十一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撰写读后感的体会,促进会给我发的14篇读后感,我全部认真地

学习

了一遍,感到很受启发。如何写好读后感我的感受有三点,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第三句话:把握规律,好好写:感悟深刻

下面先谈一谈,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据统计,每年我国内陆出版图书多达20多万种70多亿册,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紧紧围绕活动的主题选择好要读的书。这次活动主题“阳光下的足迹”,

什么

是“阳光”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阳光,它是一个比喻,我理解包括党的关怀、政府政策、社会关

、家庭温暖等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包括个人对生命的热爱,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创举:生命阳光馆,反映残疾人工作和

生活

的情况,这个阳光就是“生命的热爱”;足迹:残疾人成功创业、就业,或使残疾人生活和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激励社会等情况。其目的是展示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精神追求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助残氛围。

综上所述,我感到从体现生命的阳光、反映个人自强不息的励志类、传记类、纪实类书籍比较适合主题,也比较好写。我看了提供的14篇读后感,比较成功的《假如我拥有三天光明》、《岛》、《不抱怨的世界》这几本书选择的不错,写的也比较贴近实际。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从提供的14篇读后感来看,写的都不错,但是要严格按照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来看,存在二种倾向:一种是像书评或者书介,没有自己的感想,没有联系个人工作和生活实际;另一种是有感无书,体现不出来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启示和感想。所以,要写好读后感,必须紧紧把握读后感的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十二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听了一场报告后引发感想,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述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作简要概括的复述,并从中引出要议论的观点;“发感”就是由引出的观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论”就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归纳要旨。

具体说来,写读后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从大的方面讲,读后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的关系是:读是基础,感是主体和关键。只读不感,感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和感是相辅相成的,读之愈深,感之愈透;读感结合,恰到好处,方能升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通篇不对所读的作品做任何介绍,空发议论,与所读作品完全脱节;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结尾加上三言两语的议论。恰当的做法是:在读后感的开头,“复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绍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起到触发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进而转入“发感”部分展开议论,阐明观点。

再看据此材料写的读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宿舍坐了一宿,因为在家时妈妈曾说过:铺床应先铺报纸,再铺席子。可是她当时没有找到报纸,也就无法铺床,只好在床上坐了一夜。

生活中的这些“小皇帝”与死去的那只鹦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鹦鹉由于主人的禁锢和喂养,丧失了鸟的本能,回到大自然中悲惨地死去了;“小皇帝”们由于父母的溺爱,经不起点风吹雨打,在社会中终不能自立。有的一事无成,有的竟沦为少年犯。鹦鹉的死,是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必然结果。“小皇帝”们在社会中的境遇,则是给那些无知父母的一副清醒剂:这样的爱,其实是害!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之前,不去认真阅读原文,结果写出的读后感是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字。只有认真研读原文: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掌握其本义、比喻义、引申义,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找准感点。也只有首先受原文内容的感染和触动,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感想。例如《事事关心》一文,作者对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那副对联有深刻、透彻的了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感点。这个感点选得准,选得好。准,是准确地反映了对联的精华;好,是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普遍议论的问题,纠正了某些人在“政治与读书”的关系上所存在的模糊认识。

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有文野之别、雅俗之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努力开拓思路,多向思维,用批判的眼光审视陈见,细读深思,使写出的文章新意盎然。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十三

看完一本书或一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写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首,也可以在末或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好的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论文篇十四

在作文教学中,游戏活动被广泛引入。但如果教师的写作前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游戏作文往往就会变成流水账,没有重点,缺乏描写。如何让游戏作文出彩,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请大家尝试一下:

障碍的设置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更增加了游戏的容量,学生有了丰富的情绪体验,文章就容易起伏跌宕、摇曳多姿了。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总是将可描写的画面定格,引导学生描述:通过“点”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通过“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续”给予学生语言的示范。

游戏过程中定格画面,即时进行口头作文,具有“愉快学习”“情境教育”的优势,能在潜移默化中给所有同学熏陶出“文章”。

学生的游戏作文最乏味的就是结尾,十有八九都是“××× 游戏真好玩(有趣等)”,因此,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真谛,给文章以“点睛之笔”,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夹绿豆”比赛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活动体验,有人领悟到的是“学会放弃(难夹的豆子干脆放弃,免得浪费时间)”,有人领悟到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因为心急,筷子夹得用力,豆子就容易从筷子上蹦跳开去)”,有人领悟到的是“要讲究策略”(豆子挨挨挤挤的,筷子难以瞅准目标出击;个儿大一点的绿豆容易夹等)……这些认识就提高了作文的深度。

反过来,根据这些认识再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既避免了游戏作文的千篇一律,又增强了学生提炼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实践证明,游戏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积极投入,紧张竞争,忘却作文动机,产生表达需求,如果我们指导时再讲究点策略,增强他们的情绪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游戏作文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观察、思考、立意、选材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自由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425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