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归纳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是指学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戒的行为权利。教育惩戒权在维持学校纪律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教育惩戒权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小学教育惩戒权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在维护学校纪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惩戒,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惩戒权可以激励学生发扬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育惩戒权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十分关键。
教育惩戒在实施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当前,许多学校在实行教育惩戒时存在过度、不当行使惩戒权的情况。一些学校过于偏重对学生进行惩罚,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还会让学生产生受委屈、受歧视的感觉。同时,出现了一些学校存在的惩戒力度过大,甚至引发学生伤亡事件。如何在教育惩戒中避免过度的惩罚和不当行使权利的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的实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严格掌握度,避免偏离纪律教育的基本方向,也要合理把握惩罚力度,注意、体会学生感受,让惩罚和引导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执行教育惩戒时,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谈话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背后的原因,并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出发,给予适度的惩戒并带领他们走向更好的发展。
第五段:总结。
中小学教育惩戒权是维持学校纪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探讨教育惩戒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正确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教育惩戒权的实施方式和策略,为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在小学教育中,惩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惩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行为,保证课堂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需要保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为更好地实践惩戒教育,我参加了一次惩戒培训,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惩戒不等于体罚。在惩戒培训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体罚是过度、不人道的惩戒方式,不符合教育的本质。在课堂管理中应该采用科学合理、温和有效的态度和方法,例如奖惩并济、分级管理、启发思考等。
其次,惩戒需要具有及时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确保惩戒能够及时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学生恶性行为的发生。
然后,惩戒需要符合学生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惩戒应根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差别化的处理。例如,有的学生在面对批评时会产生严重的情绪反应,这时候应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温和的方式进行引导。
最后,惩戒需要公正、可操作。在惩戒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权益和正义感。同时,应该制定规范的惩戒程序,使教师在进行惩戒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避免因主观情感而产生惩戒不公的情况发生。
总之,惩戒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必要方法之一。通过惩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行为,保证课堂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但在惩戒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度,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只有让我们的惩戒教育公正、科学、温和,同样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近期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以及国家对教育惩戒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精心呵护,也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通过认真学习《规则》相关条款内容,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也是其履行义务的充分体现。惩戒不是目的,本着教书育人的大原则,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我们作为学生家长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对规范内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没有异议。在《规则》规定和授权范围内,充分征求家长意见,配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教育规律的班规或班级公约,明确教育惩治范围和分类,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使教师教育惩戒学生有章可循,并对家长和学生公开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决了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开展相关工作,为更好的实施相关规则做好心理准备,共同努力创造和谐、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态。
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
每一位教师也是某个孩子的家长,希望家长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个个小幼苗浇灌、培育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虽然路程曲折漫长,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小的班级开始,适当施惩戒,奖罚并行,终会成就参天的树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惩戒权成了热议话题。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可见,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爱”的,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出于“爱”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让学生知道。如果为了惩戒而惩戒,让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关心、爱护,你的'惩戒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敌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对学生的惩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学生着急老师不急,等情绪冷静下来再进行处理。这样处理时就会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过激行为,不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对学生的惩戒要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进行。我们的古人说过“扬善于公堂,规过于密室”。这也应该是我们惩戒学生的准则。对学生惩戒尽量单独进行,惩戒目的是教育学生遵规守纪,使其知错能改。如果在公开场合对学生实施惩戒,会使学生失去颜面,容易造成师生敌对、冲突,或者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来越难管。
教育惩戒实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的学生管不得,教师的人身安危甚至缕缕被学生侵犯,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保证教师的人身安全。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导”、“说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把学生治服。还有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如果一个教师能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真正服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需用教育惩戒权来为自己壮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是用平常心来看待教育惩戒权吧!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中小学校校园内,要不要一把“戒尺”?教师能不能对学员开展惩罚?又该怎么使用?……新闻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知,国家教育部近日施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称《规则》)。《规则》第一次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要求,系统软件要求了教育惩戒的特性、应用领域及其执行的标准、程序流程、对策、规定等,致力于把教育惩戒列入法制路轨,能够更好地促进院校全方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政策和以德育人基本方针。
《规则》初次对教育惩戒的定义开展了界定,要求教育惩戒是“院校、老师根据文化教育目地,对违规违纪学员开展管理方法、训育或是以要求方法给予矫正,促进学员以此为戒、了解和纠正错误的文化教育个人行为”,确立教育惩戒并不是处罚,只是文化教育的一种方法,注重了教育惩戒的教书育人特性,是院校、老师履行教育权、自主权、点评权的实际方法。《规则》注重,执行教育惩戒理应遵照启发性、合理合法、适度性的标准,“合乎教育规律,重视教书育人实际效果;遵照法制标准,保证客观性公平;挑选适度对策,与学员过失水平相一致”。
《规则》强调,在确实有必需的状况下,院校、老师能够在学员存有不听从、搅乱纪律、个人行为失德、具备危险因素、侵害利益等情况时执行教育惩戒。另外,依据水平轻和重,《规则》将教育惩戒分成一般教育惩戒、较重教育惩戒和比较严重教育惩戒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违规违纪剧情轻度的学员,包含训话指责、做口头上或是书面形式反省、提升附加课堂教学或是班集体公益性服务项目每日任务、一节教学课堂時间内的课室内站起、课后练习教育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违规违纪剧情较重或是经现场教育惩戒拒不纠正的学员,包含德育教育责任人训育、担负校园内公共文化服务、接纳专业的校纪和个人行为标准文化教育、被中止或是限定参与游玩及其别的团体活动等;比较严重教育惩戒适用违规违纪情节恶劣或是危害极端,且务必是中小学高学段、中学和普通高中环节的学员,包含停学停课、法制副校或是法制高校辅导员训戒、专业工作人员指导矫正等。
《规则》注重,教育惩戒与惩罚和变相体罚是不一样特性的.个人行为,确立严禁了七类不合理文化教育个人行为,划分老师个人行为红杠,要求了对越境老师的惩罚方法,便捷多方监管。另外,《规则》也注重院校理应适用、监管老师就在执行职位,维护保养老师合法权利,老师无过错的,不可因老师执行教育惩戒而给与其处罚或是别的不好解决。《规则》还确立了教育惩戒的有关救助程序流程,并激励充分运用父母在教学管理中的功效,产生教书育人协力。
《规则》将于20xx年3月1日起执行。下一步,国家教育部将积极主动具体指导促进全国各地、各院校贯彻执行《规定》,根据《规则》完善教育惩戒的执行、管控和救助体制,让院校、老师会用、敢用、谨慎使用教育惩戒,让父母、社会发展了解、适用、相互配合院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一同构建优良文化教育绿色生态。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教育惩戒权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争论、呼唤、讨论中在x月x日和大家见面了。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教师体罚学生的争论也是一浪又一浪。《规则》将对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方式,作了详细的规定,对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好好学习,慎用、敢用、会用教育惩戒,教育学生不让位,家长也应该学习规则,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不越位。
《规则》让学校、老师有了惩戒权,但我们教师一定要谨记,教育惩戒的初衷是"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惩戒不仅仅是赋予学校和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一切不以教育为目的的惩戒都是一种流氓行为。
我们提倡有温度的惩戒。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管什么教育手段,保护好孩子身心健康是前提,健康是“1”,其余为“0”,有了“1”,“0”才有意义。因此我们的惩戒,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身心,要因人而惩,要尊重学生,不能侮辱到学生的人格。细看《规则》有明确的规定,不得因学业成绩而教育惩戒学生,惩戒只能使用在学生不良行为上。学习上的后进生是不可避免的,对学习不好的`学生,老师还是要多多鼓励,花一点时间为孩子补缺补差。调皮捣蛋,不愿学习的孩子,老师在惩戒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孩子申辩的机会。社会很复杂,孩子很脆弱,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等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的,教师的惩戒更多的要让“爱”挽救的往往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几个家庭。
教育要家校合力,校闹是一种病态,家长要理解并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孩子。知识的学习学校教育大于家庭,但对孩子品行的影响,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行为习惯的养成,大部分就是模仿得来。《规则》中对惩戒权的适用范围就是在学生的行为上,要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长期督促。孩子受到适当的惩戒,家长也不必要心痛,成长的过程,不可能只有鲜花,你不可能为孩子挡住所以的风雨。教育只有宽严相济,有奖有惩,孩子才能在人生的路上不偏不倚,健康向前。家校良好的合作才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近期以来,班级内迟到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执行“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措施。我认为将其作为班规执行,是可行的。
罚站十分钟,且是在教室内罚站,并不影响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培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再者,许多学校也实行站立早读,可见其可取之处。此外,于20xx年7月,中共中央还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可设一定的惩戒。因此,该建议作为班级的规定是应被赞同的。
这不仅是班级中,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规则意识,并且大多承受能力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自古便有“严师出高徒”的谚语。虽然过于片面,但这句谚语也有其可取之处。在教育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惩罚是有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惩罚,不仅能帮助学生改正不当行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不仅仅是学校中的教育离不开惩罚,社会上,生活中的教育同样离不开惩罚。自古以来,教与罚便是难以分离的。古时有先生可以惩罚,如今也有教师可以惩罚。例如,学开车,师傅再三教导,你却仍然一窍不通。他便会呵斥你,这种“呵斥”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惩罚。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
但是,是只要惩罚就能教好吗?惩罚是不是越重越好呢?很明显都不是。惩罚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用惩罚来激发学习者的潜力,改正其不良行为。但并非越重的惩罚就越好。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惩罚应是适当的。适当的惩罚能帮助教育,可是过重的惩罚会害了别人。
正如教育惩戒为代表的教育方式,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也正因如此,在教育过程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惩罚,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中。因此,教育离不开惩罚,有惩罚的教育更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中小学教育惩戒法是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合理而有力的惩戒的一种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教育惩戒法在我国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我担任一名中学教师的这几年里,我亲身经历了许多需要采取教育惩戒措施的案例,也深有体会地意识到了中小学教育惩戒法的重要性以及合理运用的必要性。
中小学教育惩戒法是对学生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正确惩戒的法律规定,旨在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权利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和惩戒,但必须遵守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不能侵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对于学生,中小学教育惩戒法给予他们了必要的约束和规范,教育他们学会尊重规则和他人。
第三段:教师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师,合理运用中小学教育惩戒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惩戒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行使权威的人,更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和朋友。合理的惩戒不仅仅是制止不良行为,更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应用中小学教育惩戒法时,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尽可能降低惩戒的负面影响,将惩戒的目的转变为教育的机会。
合理运用中小学教育惩戒法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惩戒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教师需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其次,教师在进行惩戒时应该注重方法的灵活性,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反思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提供改进的机会。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惩戒的公正性,确保对于学生的批评和惩戒是合理且公正的,不因个人情感或主观因素而偏袒或偏激。
中小学教育惩戒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标准,培养他们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责任的能力。同时,教育惩戒法也能帮助学校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形象。对于教师而言,合理运用教育惩戒法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总结: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惩戒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合理运用中小学教育惩戒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惩戒方式,并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互动。只有合理运用中小学教育惩戒法,才能够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近期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以及国家对教育惩戒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精心呵护,也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教育改革的新举措。通过认真学习《规则》有关条款内容,教育惩戒就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内容方式,也就是其履行义务的体现。惩戒不是目的,本着教书育人的大原则,必须并使学生重新认识和改正错误。
我们作为学生家长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对规范内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没有异议。在《规则》规定和授权范围内,充分征求家长意见,配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教育规律的班规或班级公约,明确教育惩治范围和分类,做到客观公正、合法合规,使教师教育惩戒学生有章可循,并对家长和学生公开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决了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主动协调学校、老师积极开展有关工作,为更好的实行有关规则搞好心理准备,共同努力创造人与自然、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态。
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标杆树立在哪里,使得教师能够真真正正地站起来管理学生。在教师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对于那些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
教育就是循序渐进的,就是须要“冷静”、“感召”、“鼓励”、“劝服”的。教育惩戒权的意义主要是教育,而非惩戒,因此,教育惩戒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动学生蜕变,而不是把学生治服。除了一句话,学生犯点错误就是很正常的,这就须要教师的教育和鼓励。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来到学生心中,使学生真正衣你,那么,这个教师也无须用教育惩戒权去为自己解闷。每一位教师也是x个孩子的家长,希望家长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个个小幼苗浇灌、培育成参天大树的过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以百年树人之心培育学生,虽然路程曲折漫长,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小的班级开始,适当施惩戒,奖罚并行,终会成就参天的树林。
教育惩戒,施之有度。
班级耽误现象堪称就是一个最常用的班级问题,如何能遏止居住这一现象,想必无数个班级想要了无数个办法。而x班的班主任针对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规定:并无正当理由耽误须要罚站,且以耽误的时间长短去同意罚站的时间。
这一做法看似能够有效防止学生迟到,但这没有针对问题,且弊大于利。
学生的心里蜕变对学生的发展起著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以耽误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规定里,一分钟可能将换得十分钟的心里蹂躏。作家三毛在上学时就受老师轻微的'惩罚,引致心里受蹂躏从而患上心理疾病,从疾病跑出花掉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那些在罚站的过程中受的多少自傲和取笑,都就是非常有利的。
行动要以结果的成效为目的。在罚站的这个惩罚中,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作用。虽然是罚站了,但学生不会意识到迟到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只会机械地认为迟到就应该罚站,这样不仅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迟到问题,更不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观念的形成。周而复始,学生是因为惧怕罚站而不迟到,但依旧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近年来,社会对于教育惩戒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教师常常使用体罚等严厉手段来惩戒学生,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教育惩戒的方式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教育惩戒新心得。下面我将从教育目的、方法选择、效果评估、家校合作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目的是最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并非单纯地惩戒他们。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不能一刀切地对待问题学生。教育惩戒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而不是简单地惩罚他们。因此,当我们进行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其次,正确选择方法是关键。在教育惩戒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严厉的手段,尤其是体罚等侵犯学生尊严的行为。相反,我们应该采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惩戒。例如,可以采取口头批评、退让式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评估效果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惩戒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地对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教育惩戒的有效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听取学生的意见等方式,了解教育惩戒对于学生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只有经过评估,我们才能对教育惩戒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惩戒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惩戒方式和方法。双方要积极沟通,及时分享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共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家校合作,教育惩戒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最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必须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背景和需求,我们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额外支持和关注,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个体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教育惩戒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总之,教育惩戒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我的实践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惩戒的新心得:教育目的是最重要的,正确选择方法是关键,评估效果是不可或缺的,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关注个体差异是必须的。只有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一
近期以来,班级内迟到的现象屡禁不止。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班上执行“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教室内)罚站十分钟”的措施。我认为将其作为班规执行,是可行的。
罚站十分钟,且是在教室内罚站,并不影响同学们自身的学习,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培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再者,许多学校也实行站立早读,可见其可取之处。此外,于20xx年7月,中共中央还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可设一定的惩戒。因此,该建议作为班级的规定是应被赞同的。
这不仅是班级中,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规则意识,并且大多承受能力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自古便有“严师出高徒”的谚语。虽然过于片面,但这句谚语也有其可取之处。在教育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惩罚是有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惩罚,不仅能帮助学生改正不当行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
不仅仅是学校中的教育离不开惩罚,社会上,生活中的教育同样离不开惩罚。自古以来,教与罚便是难以分离的。古时有先生可以惩罚,如今也有教师可以惩罚。例如,学开车,师傅再三教导,你却仍然一窍不通。他便会呵斥你,这种“呵斥”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惩罚。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
但是,是只要惩罚就能教好吗?惩罚是不是越重越好呢?很明显都不是。惩罚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用惩罚来激发学习者的潜力,改正其不良行为。但并非越重的惩罚就越好。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因此,惩罚应是适当的。适当的惩罚能帮助教育,可是过重的惩罚会害了别人。
正如教育惩戒为代表的教育方式,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也正因如此,在教育过程中设置一定程度的惩罚,至今依然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中。因此,教育离不开惩罚,有惩罚的教育更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二
当我们感慨“巨婴”的横空出世,当我们悲叹“啃老族”的层出不穷,当我们哀伤“精神缺钙”的难以理喻时,是否想过,高悬在教育头顶的那把达摩克利斯剑的陨落,恰恰是许许多多教育怪相诞生的缘由。
环顾我们的周围,蔑视规则者有之,逃脱责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尽管不能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归罪给教育,但是缺失了惩戒的教育变得软弱无力却是不争的事实。今日的问题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蛮不讲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们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惩戒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了惩戒的参与,教育成为了苍白的说教,成为了“滥好人”的爱护,成为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经,我们是那么厌恶“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们是那么厌恶“道貌岸然”的学究式的师道尊严,我们是那么厌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等级森严的依附关系。于是我们迫切地希望打倒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国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们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场,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如果眼中无“人”,那终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过犹不及”的古训恰恰在说明任何事物都应“有度”,将所有的惩戒视为“封建余孽”,直接导致的就是“斯文扫地”“规则殆失”。
当然,惩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万能法宝,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我们在承认它的'价值和功能时,也没有必要将其推崇到无上的地位。适度是惩戒的必备条件,失去了这个条件,惩戒就可能沦落为“滥施暴力”,成为“丧心病狂”的代名词。
理想的教育惩戒应该是什么模样呢?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说明了惩戒的存在,“不常用”说明了适度的必须。归根结底,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在惩罚,而在引以为戒,而在教书育人。
给我那把戒尺吧,我会把它轻轻打在犯规学生的手掌,然后师生会心地相视一笑,有真诚的关爱,更有严厉的督导。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三
二年级“认识角画角”的课上,在学习如何画角时,我温和的问道:“画角可以用工具?”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尺子”o“非常好,请拿出昨天就让你们准备好的尺子……”我轻松地说道。没等我往下说,小大声喊道:“老师,我同桌没带”。
“没带的全给我起立”,此时的我火冒三丈,一声吼叫让原本吵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同时也让没带尺子的孩子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
看着一个个低头不语自知犯错的孩子,我的脑袋瓜里闪过无数的惩罚措施,可是这样的惩戒能解决此时的问题吗?与其解决不了问题,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好了。转念一想的我放下各种惩戒方法,故作刁难地问站着的这些孩子「'没子罚你们自己想办法,想一想,没有直尺你还能画出来吗?”
难得发言的小轻声细语地说:“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铅j笔画。”
我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替代品”画线段。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带领着全班同学重温了角的特征。而小同学在回答完原因后继续补充道:“我觉k得还是我同桌的方法好,因为她说的铅笔我们每天都带,人人都有,这个方法很实用。”
话音刚落,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会欣赏同学的小也是送给提出金点子的小。而我也成为了鼓掌、点赞k,j的一位观众。
如今,班里偶尔还是会出现丢三落四没有尺子的孩子拿起铅笔连线、拿着校讯通卡画线段的.,但在我看来这已然成为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更是学会了找正确、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有人问起班里的孩子有没有插嘴习惯,大部分的老师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有啊,现在的孩子知道的多,胆子又大,都是想说就说。”对付这些熊孩子,我想许多老师们也会和我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们和颜悦色的说要有礼貌,遵守纪律,要发言先举手,如果接着有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会很苦恼。
班里的小就是上述典型的主人公,聪明加大嗓门,最喜欢z在我刚开始津津有味讲重点的时候大吼一声“老师,这个我知道”,如果有哪节课听不到他的声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今天没来上学。经过说教无用的经验总结后,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力量太小,所以必须动用集体的力量。
有一次上课当他再次插嘴时,我微笑着对大家说道「'孩子们,你们和老师一样认为上课不应该插嘴是不是?”
“是!”
得到统一确定的回答后我继续说道:“那做的不对是不是应该惩罚?”
“是!”依旧是整齐的回答。
“好,既然小那么爱发言,老是要抢我说的话,那我z就罚他当小老师上台给我们讲。”
班里的孩子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实是迫不及待的想看小笑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我故意让小出丑)。而同作zz为看客的我却十分清楚这个任务小是完全能胜任的。
只见小唯唯诺诺的上台,对他充满信心的我立刻蹲下身子z对着他耳边轻轻说:“你行的,老师相信你,让他们看黑板。”随着小理直气壮的一句“坐端正,看黑板”后,毫不逊色于老z师的讲解便开始了。胸有成竹、条理清晰的小让台下的孩子多z了一丝刮目相看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欣赏和羡慕。
日子久了,小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偶尔也会因z为随意插嘴上台后无话可讲或无法清楚讲解题目不好意思的走下讲台,但同学们和我都会一起包容他、原谅他,并不忘提醒他对问题一定要静静思考后才发言。
后来,数学课上的小越来越认真、自信,随意的插嘴也越z来越少。在他甚至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同样一个约定:当小老师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在这之前需要冷静思考,做好充分准备。
如今班里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小老师这个角色,更是乐于挑战小老师的角色,小老师的队伍也从小一人变得越来越庞大,台z上的小老师不仅学会了面向着全班同学大大方方的讲解,也用上“听懂了吗”“谁还有疑问”“请你来复述”等等老师的用词,而我理所当然地成为看客。
师德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四
班级迟到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老师不得已采取“无正当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在教室内罚站十分钟”的措施。我认为,这种适当的惩罚是正确且应当的。
教育惩戒指教师依据一定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老师将迟到的学生以迟到一分钟,罚站十分钟的形式惩罚学生,这并没有违反教育惩戒的标准:其一,罚站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旨在制止学生的迟到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其二,在教室中罚站是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使学生的羞耻心受到一定冲击,会使学生迫于羞耻而改正自己错误。正所谓“不知耻,无以正”,就是如此。
适当的惩罚能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的惩罚都是正确的。当今,有的老师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也许是因为他们曲解了“严师出高徒”这种理念,让学生在超出其体能范围内跑步,在走廊等学生众多的地方让违规学生提着水桶扎马步。这种教罚已经违背了教育惩戒的理念,甚至会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损害学生的自尊心,虽然达到了维护纪律的目的,但这只是用体罚来使学生畏惧,更准确地说是驯化学生,而不是教化学生,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适当的惩罚应因人而异,孔夫子曾说过“因材施教”,而惩罚学生也应该“因人行罚”。有的学生,不小心犯了错,不应进行过重的惩罚,否则会打压到这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破罐子破摔”,这是不正确的。但有的“顽固分子”,屡教不改,适当地加大惩罚力度也未尝不可。如果对于一个顽固的学生,不加大力度纠正他,就浪费了教育惩戒的存在。
惩罚,是为防止一个人走向不可纠正错误的最后的防线,但不应该将其死死地收缩,而要留足适度的空间,让被惩罚之人进行自身的救赎,这就是适当的惩罚。
小学惩戒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五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惩戒权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会给孩子带来创伤。《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施行,教师、家长也需要共同努力,学法、懂法、守法,严格执行教育惩戒程序。期待,“教育惩戒”可以为教学工作带来新气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质,成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希望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颗敬畏之心,敬畏家长、敬畏老师、敬畏知识,与家长携手,人人出彩、个个发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3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