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生散文篇一
又是一个夏天,一个很平凡,却又很不一般的夏天。
火红的8月,那一片片荡漾的枫叶,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回忆,
缓缓的,随着时间的微风,划到了那金色的稻田中。
那是一片,贮藏着我童年幻想、希望、欢乐的稻田,
而如今,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毕业的钟声,总显得那么深沉;
深沉之中夹杂着欣喜,欣喜之中却又夹杂着丝丝悲哀。
前面的路,像一场梦一般,
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
也无法回过头,来重复已经做过的美好的梦。
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
回望以前曾经百般自豪的母校,忍不住泪流涕下。
过去的,将会越来越模糊,慢慢的,化作黑夜;
我不知道,我留下了多少,也不知道,我带走了多少。
只希望后来者,能同我一般,
带走的是黑夜中那一点残存的,永恒的记忆。
漫无边际的夜,多么的沉寂。
繁星的璀璨,掩饰不住的,是月光的悲凉。
偶尔一颗流星划过,
人们全都低头倾诉自己的心愿,
可谁又曾想过,谁来实现流星的心愿?
他只不过,是想在这夜空中,多停留片刻,
让自己耀眼的光辉,再多闪烁片刻罢了。
但这,只能是美好的憧憬而已。
他,永远的停留在那个夜晚,
也永远的消逝在那个夜晚。
我的回忆亦是如此,
虽然永远的保存了,却也永远的流逝了。
在那个属于我的十三岁的夏夜里,
也有那么一颗属于我的流星,
在陪伴了我一个夜晚后,
永远的深埋在,那无垠的沉寂的黑夜中了……
初中生散文篇二
自那盘古开天辟地,这世上便有了黄种人。祖先的智慧如此美丽,为后人开拓着一条极不平坦又具有诱惑力的道路。一切的开端,是夏朝的发源,那是青铜出现与甲骨文繁盛的年代,更是国人开始了耕耘的时代。再来,便要说说商王朝,小小的东亚新国渐渐以婴儿的姿态横空出世又如婴孩般快速成长,有了些值得看和值得期待的地方。周王朝起步陕西,周王伐纣,为民族首先画上了一个省略号。之后,便是了春秋,人民的思想情感到了第一个极端。他们挥毫泼墨,创下了儒家论语之经典,坚毅离骚之绝唱。再之后,秦国吞并六国,统一华夏,刘邦称帝,击溃匈奴。随三国之衰南北晋之消败后,终于到了隋唐盛唐。华夏到了极度繁华昌盛的时期,不论是与各个种族的发展,还是三百仍嫌少的唐诗,都应验了东方不散的宴席。说道唐诗,必念宋词。念过宋词,必想元曲。在古风佳韵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的影。明清帝王休,告别了安定和谐的那些青葱岁月。中国迎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危机。
清政府的腐败为这块土地带来了永不能磨灭的伤痛,枪林弹雨,尸横遍野,哭泣着,叹息着,被嘲笑,被宰割,条约字迹分明的记录着她的辛酸,她的绝望。越是凄凉的年代,英雄也越多,在这血迹斑斑的土地上终于恢复了动人的光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啦!
初中生散文篇三
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散文。
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作者并不缺少生活,但总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缺乏自己独特的视角,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会从生活中提炼,最终影响自己的的表达。这实际上就是没有把生活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写作,造成与生活与散文的隔。
所以正确把握好散文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很重要,学会感受生活,学会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好散文。
初中生散文篇四
我,依旧是我,只是世界变了一个。
镜中,那满脸的稚气都藏匿在连我自己也认不出的面孔之后。
唉!不觉惊叹时光的创造力,不过一年的初中生活,蓦然间竟让我感到自己成熟了许多。
只因那个金秋,踏进了这众多小学生向往已久的学校,便从那一刻起,还满脑子新鲜的我,就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开始感觉生命的快速成长。
教室里一片肃然。老师拍拍讲台上的一摞卷子,扫视一周后,终于挤出几个冰冷的字:“玩吧!吵吧!把你们平时疯闹的本事都拿出来给我看看!”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一阵沉默,开始报分:98、97、96、95……我按住心口往下沉,奇怪,自己怎么也有了这样的感觉,回想过去,总是在轻轻松松地表扬声中把自己画满对号的试卷领走的,“七十五”老师一声喝,剪断我蜜酿的思绪!天哪!是我?是我吗?我像只老鼠灰溜溜地拿回自己的试卷。
啊,窗外开始刮风,接着下起了牛毛雨。
泪,冰冷的泪流吧!就让泪洗涮我的心吧!冷风吹来,我的梦醒来,我带着那未有过的感觉,朝玫瑰色的晚霞中走去。
当我再睁开眼,又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了。
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又涩又甜的学习,正把我推向成熟。
感觉是全新的。
[初中生活散文]
初中生散文篇五
秋风一吹,迎来了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金色;秋风一吹,迎来了一个个丰满秀气的果实;秋风一吹,迎来了农民伯伯的满脸喜色。你看,田野里连绵起伏的玉米一个个多喜庆啊,紫色的,粉红色的玉米也不少。可是最为常见的还是金黄色的,那一个个饱满的玉米,也露出了自己漂亮的牙齿。这时候,谁最高兴?不错的,就是他们。他们一个个舒活舒活筋骨,看着三轮车,朝着金色的海洋驶去。果林里,他们也没闲着,果子一边闹着不愿离开孕育它的树妈妈,一边被请进了竹筐,竹筐尽情敞开怀抱,搂着自己的新孩子。到了太阳累了的时候,一个个竹筐被抬上了车果子也依依不舍的向母亲招手,树妈妈也似乎摆动着自己的枝叶向果子道别。
乡下的秋天,寒意是来的早些的,不知不觉,寒风就会悄悄敲响你的窗户。人们也忽然感到了寒意的来临,也赶趟似的都穿上了厚衣。
乡下的水也是不一样的,那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鱼虾可能也感到了寒意,都躲回了家。但水草却将根紧紧的扎入水底的泥中,纹丝不动,这翠绿的水草,也许就是水中唯一的生气吧!这就是秋天的乡下。
清晨,推开窗户,我就与迎面吹来的秋风撞了个满怀。鸟儿在树上用歌声迎来了又一个美好的一天。
时间还早,路上车不多,空气又清新,我便趁着这难得的机会,独自在大街上漫步。早餐店开张了,大大的蒸笼上冒着热气,香味在整个大街上弥漫开来。街道旁还有许多出来晨练的人们。我心中顿觉大街好宁静、温馨。
我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儿,心里无比自在与快乐。不知不觉,我来到了儿童书店门口。店还没开,却见旁边早已站着许多小孩,他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店门,有的则悠闲地边吃早餐边等。他们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让我心生敬佩之情。
店门终于开了,这些小孩们一窝蜂似的涌了进去。书店一下子便寂静无声,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这时,我也走了进去,只见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捧着书,认真的看着,眼看她的眼镜就要掉下来了,她才急忙将眼镜扶上去;一个还不满六岁的小男孩小手指着连环画,脸上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还有一个小女孩边看书,边做着笔记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很感动,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正应该像他们这样啊!
街上渐渐热闹起来,人们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逛街的逛街,说话声、吆喝声、喇叭声、各种车辆疾驶的声音 清晨的那份宁静、温馨不见了。
书店这边的风景独好,它没有各种杂乱的声音,有的只是人们翻书时发出的沙沙声,有的只是宁静与温馨,有的只是人们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汲取知识的场景。
初中生散文篇六
自从来到这个学校后,我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学习的积极性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学习劲头十足的人,就像干旱中的草,急需水的哺育,我就像那小草,渴望知识的哺育。可是我以前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想,应该是两个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同吧!
先说语文这一科吧。原来学校的老师虽然也给我们分了小组,可十节课里只有两节课给我们留讨论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老师在台上讲,我们在下面听或者抄。时间一长,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弱,考试考的差的自然就多了。于是课堂上就多了几个这样的情景: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着,台下不免会有几位同学走神,老师就会拿出五分钟来和我们讲道理。对于正确的学习心态和方式,我有些模糊。
来到这个学校后,慢慢融入大家之后才知道:学习这么有趣。课改后的小学,真是不错。在这里,我真正融入学习,有什么疑问和同学互相讨论,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把几个观点的优点一组合,就成了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使我学的非常轻松,不仅心态好了,而且效率高了,真是一举两得。每一天,我都这样快乐地学习着。每一天,也因快乐学习而充实。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课改生活是怎样的?我想将它用方式一、方式二、方式三这三个方式来概括。
方式一,小组合作讨论。分过小组,老师就经常让我们讨论问题。时间久了,小组成员的观点,看法也越来越完美。渐渐地,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上课走神的同学少了,积极发言的多了,同学们也学的非常团结。
看!这边的小组正品味着这句话的含义,那边正研究着这句话用在这里的好处。老师呢?她在各个组中穿梭,是不是地指点一下。这堂课因大家的积极合作而上得妙趣横生。同学们也因合作而快乐,也从快乐中汲取知识,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方式二,导学案。导学案就是一节课的流程,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再一一解决。这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导学案的第一步就是知道本科目标,我们的讨论也因它确定方向。接下来,我们按照导学案上活动的'顺序进行讨论和回答。
课堂上,同学们一点不拘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导学案上的课堂测验使我加固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
方式三,演话剧。课堂真的成为学生的舞台,听到老师让演话剧,个个都激动起来,讨论过后,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拉开帷幕。虽然大家没有专业的服装和精美的道具,但演出毫不逊色。同学们也在演出之后,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别摔,一切都好商量,好商量!”瞧!台上的同学们正在演“完璧归赵”的故事呢!大家也都在静静地欣赏着这组同学演的故事。演完了,都认真的发表意见。
课改,让我热爱学习;课改。让我融入学习;课改,让我自主学习。课改的功劳是无穷的,它使我知道了学习的正确心态与方式。此时,我真想大声说:“我爱课改生活!”
初中生散文篇七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瞬间又至。
端午节前风雨狂舞,引发我的思绪万千。异地他乡度过十五年的端午节,总有一种淡淡的感觉。我知道,原因在于说不清、道不明,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丽、婉约乡愁。
打开记忆的闸门,怀想儿时老家的端午节,甜蜜、温馨便填满了我的胸怀,脸上洋溢幸福的微笑。
端午节的老家,青枝嫩叶,绿意盎然,百花争相斗艳,爽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顿感心花怒放。
散发浓浓节日的气氛包裹着片片翠绿的老家乡村,远远望去,如沙漠中的绿洲。
麦黄、杏黄时节,端午来临。翻滚的麦浪,远观气势磅礴,似千军万马,成为老家乡村一道亮丽、灿烂的风景线,昭示丰收的景象。杏黄饱满,诱惑山村人们的口腹,慌不择路、急不可待摘树上的杏儿,不小心踩空,狼狈倒地,快速跃起,自我解嘲地:我想去为你摘杏儿呢。善意的笑容堆满家乡人的脸庞。
微风拂面,艳阳高照,一顶顶草帽,来往穿梭的人们,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挥舞着镰刀,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的熟透小麦如婴儿般听话齐刷刷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农人欢欣鼓舞的赤铜色脸。
醉了割镰的乡亲,醉了捡麦穗的小伙伴们,醉了端午。
歇息杏树阴凉下,吃着可口的山杏肉,咀嚼蘸了白糖的粽子,喝着凉爽的山泉井水,割镰的乡亲劳动之余享受着生活的温馨与节日的欢乐。
佩戴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以避邪驱瘟的香囊,小伙伴们散发清香四溢。胆大地在大人们间肆意嬉闹着、玩耍,忙碌的大人没有时间与小伙伴们理论、计较,心中着急的是庄稼小麦快点入仓。没有大人约束的小伙伴,如脱缰的野马,三五成群,上演电影双方对垒的一幕幕,不可开交,打得天昏地暗。胜利的一方则惩罚败方到山上摘诱人的樱桃、可口的桑椹作为战利品。
布谷鸟忙着歌唱,催促乡亲割麦插禾。田埂上开满形形色色、不知名的野花迎风摇曳,嫩绿的草儿散发阵阵泥土的清香,探出脑袋呼吸新鲜空气,思索纳闷:平时懒散的人们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发狂地干着农活?阵阵暖风吹过,呼啦啦的树枝善意提醒忙于农事的人们:到休息时间啦!见没有人理睬,自觉无趣,生气地一言不发。
端午节的老家,青涩酸甜的各种山果挂满枝头,翩翩起舞的蝴蝶、蜜蜂不时隐藏于色彩斑斓的花丛中,燕儿来回衔泥忙碌未完工的巢穴,只有狗儿悠闲地望着进进出出的人们,微露舌头,摇头摆尾,识趣地静坐一边,实在无所事事,感到无聊,想起平时的玩伴猫儿可以解闷。端午节,乡村家家户户洒扫庭院,以艾条草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的芳香飘满乡村内外,节日的热闹氛围映射割麦插禾的忙碌,高潮迭起。
端午前后,刚忙完小麦的夏收,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插禾便紧锣密鼓地开始。踩实田埂防渗漏,放塘堰备用水,用传统方式牛犁地,用耙平整麦田为稻田,撒上农用肥料,大早起来拔秧苗……系列农事有条不紊、应运而来,错落有致,慌而不乱。
播种希望,期盼秋天沉甸甸的收获。累弯腰,忙昏头,全身散了架的乡亲心中想到这些,多日的劳累便烟消云散,甜丝丝的幸福涌上心头。
端午前后,麦浪滚滚在一把把镰刀的挥舞下完成了它的使命,嫩绿的秧苗在农人们的紧张劳作下一排排、一行行煞是壮观。
端午节的老家,是在繁忙的农事中度过,是小伙伴们数星星、数月亮、期盼已久、身心放松,信马由僵的节日。
老家的端午节,在辛勤的劳动中度过的乡亲们笑逐颜开,无怨无悔。
老家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老家,盛满乡亲农忙的汗水。
我怀念老家的端午,我在思念老家的端午节中酣然入梦!
初中生散文篇八
告别青春的初二,
我迎来了奋斗的初三。
不得不承认,
它很枯燥、无聊、痛苦,
但是它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我不想留有遗憾和后悔。
我在坚持,
我在奋斗,
我无怨,
我无悔,
我只想在中考之后,
迎来我的欢笑迎来我的自豪。
我不想白白的过掉我的初三,
我喜欢挑战困难和压力,
初三的生活就是在考验我。
我已经长大了,
不在是初一的懵懂,
不在是初二的疯丫头,
我是初三的学习者,
我是初三二班的奋斗者。
我更是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初三生。
初中生散文篇九
走过四月那道明媚的忧伤,五月给我的感觉,依然是一份漂泊无依的薄凉。不知不觉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节,读着来自遥远的节日祝福,却怎么也找不到端午的心情,不知道是不是离得太远,心情变淡的缘故,反正这个端午来的我毫无准备,落寞的心绪找不出半点端午的兴致。
前几天去华人超市,一眼就看到门口纸箱子里摆放的粽叶,在最初的那一刻,我有点激动, 那时候有一种想买一捆粽叶回家包一筐粽子的冲动。不过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包粽子包的是气氛,吃粽子吃的是心情。少了端午节的气氛,便没了吃粽子的心情,我包再多粽子,也不过是包一箩筐乡愁,吃一肚子的落落寡欢,徒增无数烦恼罢了。 离家远了就喜欢回忆和家乡有关的一切,这时候与端午有关的那些美好的回忆已然历历在目。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的前一天傍晚,父亲都会用镰刀在野外割了艾蒿回来,借着夕阳的余晖,把艾蒿插在高高的门楼上,我常常仰着脸一连声的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曾无数次的告诉我,插艾蒿是为了辟邪,和喝雄黄酒的意思差不多。父亲是个博学的人,屈原的故事也是父亲在插完艾蒿,清扫完庭院以后讲给我听得。至今还记得依偎在父亲宽大的胸怀里听父亲讲故事的情景,大锅里粽子的香味开始在干净的院子里萦绕,屋顶的炊烟,袅袅婷婷的随风摇曳,连归巢的燕子也落在屋檐上歪着头仿佛在倾听者什么?直到母亲摆放碗筷的声音响起,我和哥哥立马雀跃着奔向餐桌,那个时候,端午的粽子是我们唇齿留香的幸福。
到了端午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母亲会把五色的丝线搓在一起,拧成一股小细绳给我系在手腕上。家乡迷信的说法端午系五色线是可以防蛇的,不过这一切都要在日出之前完成才会灵验。母亲从没有忘记过给我系五色线,小小的五色线系住的是满满的幸福。因为这个,小时候常常有小伙伴羡慕我有个好妈妈。常常有小伙伴的妈妈不是忘了,就是晚了。非常感谢母亲,或许真的是五色线的缘故,我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过蛇,很多时候我宁愿相信五色线真的是很灵验的。
母亲的针线活做的不错,虽然不是很细致,但是基本上没有母亲做不出来的东西。童年的我因为母亲的一双巧手,领略过小伙伴们无数的羡慕和嫉妒。端午节的香囊母亲也给我做过,小小的香囊用各色的布头拼接起来,里面装的是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香料,母亲会把朱砂也放进香囊里,我不明白为什么端午为什么要辟邪,但是对香囊却是爱不释手的。一大早就把香囊戴在胸前,一步一跳的在大街小巷里和小伙伴们疯玩,一不时地偷偷地看小伙伴们羡慕而沮丧的样子,端午节那小小的香囊,带给我的是无人能及的幸福。
初中生散文篇十
这一辈子,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那座老桥。
那座老桥,只是傍水而建的一座普通的石拱桥,灰砖青瓦,桥上以前精雕细刻的图案,经过山风吹,雷雨打,早已暗淡。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的老桥已经爬满了藤类植物,还巴着些许青苔。老桥上陈旧的灰白色石砖之间的缝隙越来越深,好似额头上的皱纹。
老桥真的很“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河对岸远远望去,它好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香,那样沉。
我默默走近老桥。夕阳下,风如佛手,轻轻地磨挲河道边的草木,没有声响;水中的鱼儿悄悄地把头探出水面,冒了个泡,又躲回了水里,没有声响。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着老桥那冰冰凉凉的桥头,却不敢走上去,生怕惊扰了老桥,惊碎了它的梦。
我走上桥,看着天上瘦瘦的弦月。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便一转身,又躲回了薄薄的云层。蹲坐在老桥上,看着平静的水面呆坐着,回忆着。那使我久久未睡。
要是老桥永远在那儿就好了,不然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初中生散文篇十一
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丰富,再加上他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视角,善于从平凡的生活里找到切入点,找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佳方式,运用朴实的语言,就能够写出感染人心灵的散文。只要你对生活有深刻的感受,生活都在你的心里搁着,到时候用的时候很方便,信手贴来。
有生活才有感受,没有生活就没有感受,但是有生活还得会感受,不会感受也不行,所以生活加感受是我们写作散文的前提条件。
初中生散文篇十二
清晨醒来,抬眼望窗外,一片漆黑,邻里也未传来嘈杂之声。于是,打开床头灯,顺手拿起沈先生的作品《生之纪录》翻看着。当我阅读到先生这篇作品《云南看云》时,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句句话就是对我说的,似乎也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说的,因此我把其中的一段节选下来以共勉。下面就是先生作品原文:
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可是我们若在黄昏前后,到城郊外一个小丘上去,或坐船在滇池中,看到这种云彩时,低下头来一定会轻轻的叹一口气。具体一点将发生“大好河山”感想,抽象一点将发生“逝者如斯”感想。心中可能会觉得有些痛苦,为一片悬在天空中的沉静黑云而痛苦。因为这东西给了我们一种无言之教,比目前政治家的文章,宣传家的讲演,杂感家的讽刺文都高明得多,深刻得多,同时还美丽得多。觉得痛苦原因或许也就在此。那么好看的云,教育了在这一片天底下讨生活的人,究竟是些什么?是一种精深博大的人生理想?还是一种单纯美丽的诗的激情!若把它与地面所见、所闻、所有两相对照,实在使人不能不痛苦!
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这些人其所以热中于习经济、学会计,可说对于生命无任何高尚理想,目的只在毕业后能入银行作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社会研究的专家,机会一来即向银行跑。习图书馆的,弄古典文学的,学外国文学的,工作皆因此而清闲下来,因亲戚、朋友、同乡……种种机会,不少人也象失去了对本业的信心。有子女升学的,都不反对子弟改业从实际出发,能挤进银行或金融机关作办事员,认为比较稳妥。大部分优秀脑子,都给真正的法币和抽象的法币弄得昏昏的,失去了应有的灵敏与弹性,以及对于“生命”较深一层的认识。
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我的越币下落了”,“我的汽油上涨了”,“我的事业这一年发了五十万财”,“我从公家赚了八万三”,这还是就仅有十几个熟人口里说说的。此外说不定还有三五个教授之流,终日除玩牌外无其他娱乐,想到前一晚上玩麻雀牌输赢事情,聊以解嘲似的自言自语:“我输牌不输理。”这种教授先生当然是不输理的,在警报解除以后,不妨跑到老伙伴住处去,再玩个八圈,证明一下输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
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象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象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分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2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