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9:22:09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大全(15篇)
时间:2023-11-26 09:22:09     小编:笔尘

当我们面临挑战和难题时,总结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何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掌握好阅读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效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自学辅导法。

录音机、录相带。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四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

教学重点: 。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教学准备: 。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

教学过程 :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

听读要求: 。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

置疑问难。 。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五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六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七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课文解读。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八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九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xx。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作为突破口,以读悟情,培养语感,有感情朗读。

3、情感目标:

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拼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拼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大嫂

教学中体现较突出的几点:

1、导入中的情景创设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为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两分钟预备通过录音机为学生放了《志愿军战歌》,伴随着雄壮的乐曲声,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很快的进入到情境当中。

2、从对语言的品位中,理解雪中送炭,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设计的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用读读出大娘是怎么把打糕送来的;第二个层次体会大娘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战士们送来打糕,读出感受。第三个层次让学生理解雪指什么炭指什么,通过情境的创设体会出大娘对战士们的深情、对战士们的爱,以及战士们把大娘对他们的爱化作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打胜了仗。课堂教学中,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为什么大娘把战士称作亲人的情感体会的很到位,学生情感也被调动。因此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读的有感情,学生的情感很到位。

3、重视了学生的朗读及教师对学生读的指导:

在学习小金花及大嫂一段时,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例如:学生在朗读描写小金花的刚强的语句时,学生对小金花为妈妈报仇的决心读的还不够坚决,因此委婉的指出学生读的不足及建议,通过比读的方式激励学生再读。

不足:

1、对重点段的体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语引着学生体会出来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教学结构安排的欠妥,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学习大娘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和救助伤员的事情,对小金花和大嫂的学习只是以读带讲,没有给学生朗读感悟的时间。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是一点一点的积聚起来的,不是只通过对一个段落的学习,感情就能体会出来的。因此对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学习体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一

研读概要:本文志愿军战士回国的过程中三个“劝慰送别”的典型场景,回忆了朝鲜的“阿玛尼为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场山拼杀的战士们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子;小金华的母亲为救侦查员献出了生命;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被地雷炸断了双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主题,表达了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现在三个人物老中青,而且都是妇女,而且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三能代表全部;选材典型则体现在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战士的流血牺牲,而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牺牲禁仅仅用了一句话“这曾经撒满鲜血”来带过。

在文章结构上,前面三个场景,结构相同,全部是“劝慰——回忆——反问”,以此来强调“足以表达您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了”这一相同的意思;三个前三个段落结尾的反问,语气强烈,加深了对情感的表达三个段落全部是第二人称,让人仿佛倾听作者的倾诉和劝慰,让人如临其境,入境动情。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指名回答。)。

板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三

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揭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四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十五

小编导语:《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

语文

五年级下册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3、指导朗读课题,重读“亲人”

刚才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l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

l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关怀体贴的大娘无私奉献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l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

问: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学生回答)(板书: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问: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

1、推荐书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完成课后小练笔。

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205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