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9:02:0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精选10篇)
时间:2023-11-26 09:02:04     小编:书香墨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二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三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逢倍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六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这样可为后面要学的古诗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2、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并介绍写作时的背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介绍背景时引出一个节日“重阳节”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己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了资料后,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给予以正确的答案。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有节奏的读诗、理解字词意思、根据字词意思,理解全句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继续有感情的读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的步骤,知道这堂课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怎样去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盲目去学习古诗,三年级学生毕竟接触古诗较少,根据上首诗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步骤,形成的基础,让他们小组去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够独立学懂的知识。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划出节奏、诵读诗句

学生在自己已读基础上,听老师范读全诗,并检查标的停顿的地方是否划对。读后课件出示诗中停顿的地方。根据符号让学生再次尝试读诗并敢于与老师挑战,读的好与否。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与别人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第四步:学习诗句、体会感情

这首诗字词的意思并不难,学生学习的难度应该不大,估计在课下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学会的人应该很多。

在学习古诗中,我采用的形式是“扶”、“放”、“半扶半放”式的学习。

“扶”学生学习题目的“山东”,因为这是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

“放”学生解释“独”、“异乡”、“异客”、“倍”、“遥”因为这些词的解释基本上没有什么难点。

“放”学生根据字词的解释来串讲全诗的诗意

“半扶半放”教师质疑为何要登高、插茱萸,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这样检查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首诗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最后课件出示教师收集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判断自己的对错。

“扶”师介绍今天的重阳节的习俗,又是老人节,从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尊老、爱老、助老。

课件出示诗中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出示字词句的意思,不是为了局限学生思考的空间,为了让学生心中有个准绳,并且为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做铺垫。

体会诗人的思想的感情,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亲人。

第五步: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要使学生读好。

1、学生根据所划出的节奏,根据所体会的思想的感情,去尝试的朗读。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带着含义去读、读出节奏感

3、反复诵读

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最后全班背诵。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理解句子含义”两个训练点,并突出了按照学习古诗的步骤去学习,注重了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七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九

在别的地方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想起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来城里已经有六年了,这六年当中,我都很少去家乡。在乡下的时候,最疼我的要算奶奶了,奶奶什么事都依着我。

在城里,我日日夜夜盼望着放假,这样,我就可以到家乡去看看亲爱的奶奶怎么样,可以去看看以前和我玩的好朋友。在这里,我在睡梦梦见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我知道这是一场梦,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我不可能永远待在梦里,所以我尽量睡久点,不让我的梦那么快就破碎了。

就算在过年当中,我也都是在城里过的,就算可以去乡下,也只可以待几天,可我还想依在奶奶身边。我记得在离开乡下那天,我一个人待在阳台上痛哭,我不想再次离开我最喜欢的地方,不管我怎样哭,怎样叫,我还是离开了家乡。我们待在城里,没在待在自己家乡快乐。吮吸一口乡下的甘泉,感觉是多么清凉;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感觉是多么新鲜......

我希望在这个新年当中,我又可以去到我最喜欢的地方,和我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

在乡下,我可以轻松自在地生活,在城里,我只可以守在家里。我的家乡——岚谷乡黎口村。我喜欢你。我还想再次回到你的怀抱。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后感》约200字左右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后两句,诗人没有写自己困未能与兄弟们团聚而心存遗憾,而是说“遍插茱暯少一人”,既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在登高那天都佩上了茱暯;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一正在他乡求取功名的诗人。

更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推荐阅读:

1、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质教案

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

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赏析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重阳节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分析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习感言

10、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免费篇十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148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