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03:20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6 08:03:20     小编:XY字客

往日的痕迹在脑海中浮现,是时候总结一下了。总结时要注意自我反省,从中找到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以便不断提升自己。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结构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工商管理的内容和现状,首先对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进行了整体的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工商管理工作的现状,最后,重点指出了未来我国的工商企业管理工作该如何开展以及未来工商企业管理在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相关工作者能有所助益。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在我国也已经有了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坚决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主动的采取各项措施来改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在不断的探索转型和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企业的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以成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了企业管理工作的焦点。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按照国家先进政策和法律来制定出来的企业长远发展策略。这一内容包含了企业长远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在理论上指导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了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要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不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也逐渐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本质上讲,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从理性的角度入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但就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各种各样的企业工商管理问题还层出不穷,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还有待于很大的提高,这样不但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2)企业的管理不科学。由于企业管理者科学管理理念的缺乏,加之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在对企业执行工商管理工作时常常采用的是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工作,首先应该让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真到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要从本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管理方法。

(3)企业文明建设工作的缺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是我国新型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会用企业的文化精神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使企业员工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有一种家的感觉,从而跟脚踏实地,全心全意的为企业服务。增加企业的文明建设工作,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并且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一种达到和导向的作用。所以企业的相关工商管理者一定要重视企业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1)要加强企业的诚信观念。要想使企业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快速的增长,只有坚守住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的理念,对我国良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化的方向发展,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2)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了充足的资金做周转,那么这个企业就有即将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而企业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此外,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内部员工人心的稳定,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一支健全的财务管理团队,这个团队要能综合合理的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比如说人、物、财、信息等,以便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3)要强化企业人员的管理。这主要表现在要对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业务水平以及人员的日常生活进行关心和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担当这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注重企业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培养。

(4)企业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尤其要体现在一些市场开放和一些竞争情况激烈的产业上,现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现在很多产品在国内都处于饱和状态,如果一直守旧于固有的市场,利润必然会很小,所以一定要不断的拓展市场空间。

四、总结。

通过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知道要不断的强化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才能够促进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制定符合市场原则的发展规则,积极吸引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企业中去,扭转企业的落后昔理情况,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文化素养和员工的专业水平,对于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采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人力优势,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二

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19).

[2]闫红霞:浅议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

[3]马兴元:试论企业投资过程的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16).

[4]杜伟莎:企业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方式[j].中国石化,2006(8).

[5]陈乃醒: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工商管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现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总体来说,眼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普遍存在着各种问题,这就导致企业适应市场大环境波动的能力并不算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设立的并不明确,企业工商管理与国际接轨的意识薄弱,企业转型困难。

这些问题会对企业本身的未来发展以及成就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决定着我国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

因此,笔者认为工商管理早晚会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模糊经营管理的管理方式发展十分迅速,企业价值逐渐多元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国际接轨的好处早已不言而喻。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企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相关政策,坚决贯彻我党的法律法规,都各自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改善自身。

而企业在不断转型以及变动这些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

而面对这些全新的政策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企业的高层们在保证自身观念与时俱进,以确保自身可以了解最新的形势并且了解伴随着政策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全新概念,学习全新的知识。

而就工商管理而言其是一门组合管理型很强的学科,可以快速适应新兴政策。

因此,其也是目前企业都必备的一个项目。

本文以我国的工商管理情况作为基础进行论述,并且对该项目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初步层次的展望。

伴随着企业经营大环境的不停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与日俱增。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之中进行的竞争是企业之间实力的直接较量,更加是企业体制合理性以及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直接对决。

眼下,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管理目的、管理观念并不明确、管理思维以及管理方式过于老旧、监管体制十分僵化、生产环节不流畅甚至生产活动严重闭塞、生产环节与市场销售环节并不能紧密相连、日常监管十分混乱、组织结构不具有缓冲机制、工作人员执行能力低下。

(二)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不强。

现在我国有很多企业使用的都是“零库存”的经营策略,对企业中市场需求部分与生产部门之间的衔接重视程度不够。

若是生产部门只重视自身分内的工作,即只重视生产环节,并且市场销售部门也不能够及时地对销售情况进行反映。

这样极易导致公司的产品产生堆积的现象,由于市场的需求并不是恒定的,若是企业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衔接跟不上市场情况的变化。

那么最终滞销的产品不仅仅会占用企业资源,还要让企业支付庞大的管理费用而浪费企业经费。

(一)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核心管理内容。

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了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管理变革,于是这种变革之后的企业工商管理理念普及开来。

其中与之前相比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使用知识资本来代替金融资本成为管理的新要素,从而帮助企业增强动态能力,而知识管理也就成了企业工商管理的核心内容。

这种管理思想上的改变将会更进一步的被完善,比如在职员参与或者是企业知识共享等机制基础之上得以进步。

企业管理的精髓以及重点其实并不是直接的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而是建立一个可以进行知识学习、可以将知识做到共享、并且将知识最大化运用的一个平台。

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模式会从控制经营转变为自由经营,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

在近几年,由于电子信息技术成功地被应用于工商管理的经营过程之中,开发商以及制造厂商犹如雨后春笋,并且直接与用户联系。

“零库存”这一经营理念与实际两相结合。

这样的经营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并且加快了企业资金运转的灵活程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十分有效地解除结构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尽可能地避免社会劳动力的浪费。

综上所述应当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模糊经营管理模式将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并且得到广泛应用。

其经营管理组织模式如图1:

图1模糊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图(三)企业价值多样化趋势出现。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商管理界终于认识到“利润最大化”只应当是企业所设定的一个短期经营目标而绝非一个长远目标。

企业的经营价值最大化才应该是一个企业真正的追求。

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分摊社会责任的行动之中。

企业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以内,使用自身资源获取利润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承担一定程度的社会义务。

我们不难预测,未来这种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两者相结合的经营目标将会成为焦点。[4]。

三、总结。

笔者在对工商管理项目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我国企业当下的工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直观而又透彻的分析,并在此之后对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及规划。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将会成为企业管理过程之中的核心内容,而模糊经营的经营方式也会逐渐获得许多企业的采纳以及应用,企业的价值将会逐步走向多元化,企业经营模式将会逐步与国际相接轨。

希望笔者个人的思想以及看法可以为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四

1.现代企业发展存在着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管理模式粗放是与企业管理者工商管理经验缺乏有关。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做管理支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是以制度管人,而是凭借个人习惯和感情管理,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制度发展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的全面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致造成了企业不能从本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方针。不少企业公司依靠的是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管理制度和经验,这样必然导致创新性的缺失,于是企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管理落后的状况。这是一个不良循环,长期以往无疑是会阻碍公司发展,并且产生极其不利的各种消极影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才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工作动力和信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有一种指引的力量,它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万万不可疏忽大意,须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企业内部权责的界定不明晰。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明晰有效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才能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虽然这样制度一直倡导推行,然而在我国,这种权责界定不够清晰的现象仍然存在于较多企业之中,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不规范的职权界定,必然会造成责任分工不清,影响经营过程中工作的推行,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4.人才的缺失。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相应的有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管理人才支持。在企业发展中工作人员不少,但是真正有能力,掌握了先进工商管理技巧的管理人才却普遍存在缺少的现象,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有关,也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历史有关。优秀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企业应珍惜内部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关心和思想教育的管理,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企业管理水平。

5.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和知识的不足,使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不够健全,企业执行力不足就显示出管理流程上的不健全。由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没有明细规定和规范,随意性大,因此在落实决策时容易产生阻力。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它的危害性,探析它的深层原因,找出它的解决对策,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预见性的准备。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多地依赖于资_源和资本,企业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系统上进行改革。

如今,企业管理正在经历着一场持久而深刻的变革。要在这场变革中寻找到出路,,就需要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才能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推动有序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可靠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因此,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积极创建信用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现阶段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2.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其特殊性,它通过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责任管理到每个公司员工。可以说,财务管理发展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建立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点。一方面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断细化管理作业,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3.重视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重视对人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和员工生活进行关心和管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未来发展中,管理人员作为核心部分,因此要合理地处理好他们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利用专业的管理知识,完善管理工作,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企业应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将愈来愈注重由高等院校管理专业来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专业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系统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又有实际能力。企业高层次的经营人员必须是一个通才。

4.走国际化道路。要增强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激烈的产业尤其如此。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产品国内市场面临饱和状态,因此,继续守住固有市场,利润已微乎其微,只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才有发展余地。然而,现实情况是,所有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价格战,到头来使生产完全无利可图。由此可见,继续死守国内市场不可能产生更多价值。

5.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企业制度下,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依靠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谓核心技术能力,就是独一无二的能力,是其他任何企业不具备的能力。寻找这样的秘密武器是企业管理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要立足于现状,分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然后根据固有情况,整合人力、财力、物力来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在构建自己的核心力过程中,加大资金的投入、科技的投入、人才的投入,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赋予企业发展无限的生命力。

根据目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和综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可以对企业工商管理健康发展之路做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1.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根据现存的问题,不难发现,建设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至关重要,这是保证各项制度有效执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于内因起到决定作用,所以企业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从内部管理着手,是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保证制度的规范化,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规范和统一员工的思想行为,协调公司内部管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法人管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十分优越的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它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有效的分级和分类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这是一个公正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4.完善组织机构。公司是一个组织,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公司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按照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管理效率和协调功能等要素的科学性,确保机构不繁冗,做到精兵简政、合理配置。

5.完善责权分明的管理制度。责权分明,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要根据责任和权利辩证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只有责权明晰,所有工作的制定和落实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提高了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责权扯皮。

四、结论。

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要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的良好发展,就需要管理者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有效的工商管理措施落实到整个管理过程中,确保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畅通无阻。根据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以及管理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裉本上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必须坚持和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彻底改变企业的经营面貌,使企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五

与土地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关系尚未理顺。后,温州市“农转用”面积占全省比例、供地面积占全省比例直线下降,征地难和供地难同时存在,反映出温州市的用地环境和政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已不适应投资发展要求。市场机制的先发效应使温州比其它地方早几年就遇到了土地和失地农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土地有关的各种因素使温州市已比国家提早2-3年自发进行了投资调控。

外商投资总量偏小。温州市外商投资总量在全省排名第7位,与环杭州湾的城市群差距较大,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是温州市外商投资总量偏小的主要原因。

规划滞后设置了无形的投资壁垒。近几年来城市总体规划永远在“修编”,温州市至今拿不出一张可以公之于众供普通投资者参考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能很好融合,操作层面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数量少,深度也不够,给投资项目的提炼、包装和实施带来难度。

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差异制约温州重化工业投资增长。以轻型加工业为主的温州市,由于没有大的钢铁厂、水泥厂,上述两行业投资约占制造业投资的6%,对整体投资增长贡献不大。辩证地看,温州市未能抓住这1-2年国内重化工投资增长的机遇,但目前也幸免了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叫停所带来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不容忽视。由于用地、水、电、交通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和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利用外地优势资源、拓展市场的需要,大批温州企业纷纷从“产地销”转为“销地产”。本地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工业资本,在各地来温招商团组的感召下,到上海、江苏、四川、东北等地投资建设“温州商城”,参与当地旧城改造、市场建设,获取了比在温州更为高额的投资回报。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投资主体的部分外移,温州本地的投资总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政府投资管理有待改善。从上届政府的`《基础设施优化计划》到本届政府的《“百项千亿”工程计划》,缺少一个平稳的过渡。“百项千亿”工程的实施,不得不从前期工作做起,影响了重大投资项目的尽快上马。国有资产存量盘活太少,政府性资金沉淀严重,未能形成政府投资从“资金-资本-资产-资金”的良性循环,影响了一些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此外,投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不够,统计政务公开和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够,在放宽民间投资管理的大背景下,投资项目的瞒报、漏报可能性增大。

对策与建议。

强化投资项目前期工作。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报批周期较长,往往需1-2年时间,个别需上报国家审批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周期需3-5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要充分认识项目前期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各县(市、区)、各部门都要成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班子,提前做好项目储备,以保持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要扭转制造业大项目过少的不利局面,做好制造业项目前期工作,引导制造业重大项目到温州投资落户。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已签约的31个重点工程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在继续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同时,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在人均gdp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注重发展医药、造船、化工、机电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温州产业链,带动温州市产业升级和投资规模较快增长。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达到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招商引资是一面镜子,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政府是否有为。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对市政、交通、教育、卫生等垄断性强的重点部门保持“高压”态势,责成其完成一定量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协作办、侨办、台办作用,将海内外温州人的力量集聚起来,投资到温州的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上来,形成资金大回流的局面。

全面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厂房,推动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进行对接,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走内涵式投资发展道路;盘活城市燃气、水务、医院、公路等优质存量资产,向社会资本开放投资,通过转让经营权、股权等方式,扩大民间投资;盘活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投资者参与开发。

积极实施改革创新。配套进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的改制工作,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一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实施规划体制改革,注重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逐步做到“三规合一”;积极引导企业走强强联合道路,鼓励企业组织形式再创新,大力扶持中瑞财团等一批新型投资主体参与我市重大项目的投资运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通过组织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创新投资管理方式,抓紧出台《温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为社会资金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和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务要理顺与土地有关的各利益主体关系,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2.吴成仁.义乌市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查与研究.浙江经济,2004.6。

3.陈洪.经济欠发达地区贷款投向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经济师,.6。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六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84—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年均增长13.9%。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3%。中国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22.6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572亿美元。

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位于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13位。

2007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61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32.6%。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七

在国家经济过热的1993年,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较低,为8.7%;在国家实施经济软着陆的末期,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比重达到历史的顶峰,为12.4%。这反映出温州市的投资在浙江省的地位与国家经济形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历年来温州市与浙江省投资增长速度对照分析。

十多年来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3%以上的较高速度快速增长,与1991年相比,温州市的投资总额增长了21.4倍,年均增长29.6%;同期浙江省投资总额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28.7%。国家宏观调控,引导经济软着陆后,温州的投资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3%以上,而同期全省-19的增长速度仅为个位数,最低为2.1%,这反映出温州经济在国家大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呈现出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体现了一种相比更为均衡的增长态势。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八

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有着重要地位,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工商管理的不断优化,需要各种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运用企业工商管理的知识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实现有效管理,保证企业在重大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会遇到各方面问题,造成企业管理经营不当,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研究问题非常关键。

所谓的企业工商管理就是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对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企业工商管理设计企业的方方面面,要求管理者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知识和管理技能,这样才能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明确工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战略工作有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同时还能对企业文明和形象有很大的促进效果,实现企业效益和形象的双重发展。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有力创举,工商管理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平稳向市场经济过度,引领我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速度较慢,针对企业工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上都存在缺陷,虽然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照搬,而是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缺乏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是企业工商管理很重要的一项,它是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在目标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忽视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企业员工培养,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处于逃避状态,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缺乏国际化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就必须用国家化眼光进行思考,实现企业国际化发展。然而很多企业目光短浅,企业工商管理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者本国,忽视了国际经济发展状况,这极大程度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判断力,国际经济的变化会严重影响企业地区经济的状况,从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同时企业满足于以前的成绩,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意识,很难跟进社会发展状况,给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我们要肯定企业工商管理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明显的变化,很多企业认识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招募和培养了很多工商管理方面人才,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实现了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另一方面随着工商管理的运用,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我国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转型,适应了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对国外经验的吸收和借鉴,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明确今后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即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利用现代管理知识来进行企业工商管理,敢于进行创新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企业文化管理的模式,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全局观念,形成一个团结的企业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其次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变革,加快企业升级,使企业的模式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企业从传统的一对多的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传递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组织层次和组织结构的升级,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杜绝形式化现象的产生。最后要注重企业价值的多样化发展,认识到企业的其他社会价值,不在仅仅追求企业的经济利润,而是开发企业更多的社会价值,增强企业的社会地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化我国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结语。

增强企业竟争力,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是工商管理重要发展目标,面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我们既要看到优势又要明确其中的不足,把握企业工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现阶段工商管理体系,把握企业工商管理的方向,促进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刘列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九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3虽然拥有不少的适用技术但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2.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

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

2.5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2.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2.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

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依据,也是企业经营活动与策略制定的重要参考。在中小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工商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新形势。本文以广西中小企业为切入点,阐述当前中小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工商管理能力,实现工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一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系统研究组织内人力资源招募和甄选、培训和开发、绩效评价、报酬管理的客观规律与具体实践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现阶段,许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因教学方法不当所导致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因缺乏实际能力所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胜任能力的教学方法。

1.专业教学教师素质的制约。

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教育起步较晚,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比较缺乏,现有教师较大一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而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同时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听,不能提出异议,课堂讨论更谈不上,以致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这样一种情况,这样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只局限于书本,对于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解决能力。

2.传统闭卷考试的弊端。

传统的计划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成绩只能由最终的闭卷考试来决定。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习状况都体现在一张卷上,这不免有些片面和不公平。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地死记书本的条条框框,在考试前贪黑起早的搞突击,以期能顺利通过考试,导致突击记下的条条框框在考试后全部抛诸脑后,这种考试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传统教学手段的落后。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黑板、粉笔以及简单的原始工具为主,已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会为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除运用传统手段外,还必须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投影、幻灯、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并学会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以及开发、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也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

4.知识更新速度的缓慢。

21世纪是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需要最新最快的信息来充实自己。但是现有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还仅局限于较早期的理论观点。陈旧的观点不能及时淘汰、更新,理论界的最新观点和成果远远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反映。学生的教材和任课教师的教案也是一用就是几年,很少更换,新知识点和新章节不能较快增设。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各科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有重复之处。但由于忽视优化整合课程设置加之任课教师之间缺少沟通,导致同一内容往往反复讲授,对知识点讲解不透彻、一带而过。这种现象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一知半解、不能深入,也令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厌倦感,不认真听讲。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照本宣科。他们应该是“身经百战”的专业人士。国外大学任教管理类课程的教师均有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的经验。有这样背景的教师上课时能灵活自如地将理论联系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听课也就津津有味、精力集中。如果条件有限,高校可以定期地为教师提供短期进修或参加管理类会议和论坛的机会。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此类活动中结识更多的业内人士,拓宽人际关系网,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掌握更多的实践案例应用到教学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使之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收集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把参加活动的见闻和心得讲授给学生听。亲身体会要远比道听途说或陌生死板的书案例生动得多。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任课教师的尊重和崇敬,教师也能够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为荣,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

2.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1)实行案例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更能着重启发和挖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可先就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社会上较为突出的现象和企事业中一位实际经营中的问题,请学生讨论,然后再对其讨论意见做出相关的理论阐述。这样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令学生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提出方案,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案例教学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并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场的差距。可促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此原理、概念在实际工作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2)课堂小组陈述与讨论。

小组陈述是企业实际工作中一种十分常用的工作手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陈述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课堂小组陈述中,教师仅作为“场外指导”,适时地对学生陈述的观点及表现作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纠正学生一些不恰当的表现。小组陈述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其合作精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从前期组队准备到现场课堂陈述,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探讨、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来共同提高团队绩效,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课堂上还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辩题,辩题可以是热点问题、学生较为关心的问题、重要的理论问题或是目前还存在争议的问题。将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对选定的辩题进行辩论。教师作为辩论活动的组织者,最终不是硬性地去评判谁对谁错,也不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目的是通过辩论提高学牛对理论与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对现实生活的参与。

(3)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情景模拟可以把书上的静止知识变得活灵活现,把抽象理论变得丰满有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管理类录像资料供学生观摩、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氛围,感受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可以假设某种管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组织一场模拟招聘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具体的某一职位角色,将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及对方的感受,通过适当的交流方式,达到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管理行为的关注和敏感度,使学生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仿真的模拟活动中相互体验不同的角色,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双向式沟通教学。

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前、课后,教师都应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即重视与发掘学牛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启发式教学首先着眼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在积极的状态之中。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发表个人的见解,与教师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5)循环式教学。

循环式教学是指: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先对学生进行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然后安排学牛进行一段短时间的社会实践,了解旅游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发现问题。针对相关的问题再进行理论的教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真正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闭卷考试外的教学。

除了闭卷考试以外,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分析问题的作业,课外的调查情况等进行综合的评价,综合考评学生的素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还应加强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兴趣的同学应鼓励他们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校和老师也应积极地为学生联系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学习。对于论文选择人力资源力一向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做好相关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把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又大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岳文赫.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问题研究.理论界,,(2).

[2]吴建华.对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的思考.现代企业教育,,(10).

[3]王兰芬.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4]祁超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刍议.科技信息(学术研究),,(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二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对我国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需要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而对于供应链管理,其应用取得的成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管理内容,不同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方面产生的问题也存在的一定差异。本文试图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浅显分析,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战略伙伴。

1.1没有真正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很多企业能认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设却无处下手,属于严重空白。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能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进行清楚的认知,不知道应当应用何种计算机软件,如何进行供应链的建设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落实寸步难行,对于工作的重点不够了解,对于工作的开展也太过于茫然。我国有一些企业还存在着这样思想上的误区,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一种连接方式,而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导致在企业内部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供应链管理模式。

1.2战略伙伴关系未统一。

我国的很多企业仍处在最为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多个企业间形成了激烈竞争局势,竞争过程就是一个两败俱伤的过程。我国企业若想通过合作竞争的方式,同时将企业供应链具有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达到双赢的市场竞争局面,那么各个企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统一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将各自企业的优势展现出来。因为,供应链具有的组成成员它们是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各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长时间情况下对于构成成员就会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构成成员会产生强烈的抗争行为。受以往传统思维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或小利益的争斗中去,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给予过多重视,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思想死板僵化,不能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整合。对于一些企业内部组织也是如此,举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我国国内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更像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无论是对于存货的采购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专属渠道,不仅导致管理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使得存货成本很高,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不能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甚至可能被兼并或消失。

2.1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使得我国的企业能将供应链管理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全面的发挥出来,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更新供应链管理理念。企业根据本身的特点、产业结构、资金实力等的实际情况,可学习西方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我国企业的管理中去。此外,我国的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一些大型的企业目前都采用了非常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企业结构,我国其他企业可对该内容进行有效筛选,形成适用于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际应用到自身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去,最终达到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更新的目的,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明确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供应链的组成内容较多,其中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产品的分销单位、产品的物流运输单位,还有广大的消费群众。一个供应链需要具有一个主导企业,其余部分就是为主导企业附属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该企业都不能承担供应链中所有内容,企业必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和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明确企业在供应链中占据的位置,明确企业的主要发展路线,清晰了解自身的主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会参与到多个供应链中去,同时,在不同的供应链中有着不同的位置。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能使得企业成为供应链联盟合作关系,将企业具有的并不是非常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进行外包,对增强核心业务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落实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战略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的稳固。因为,供应链构成的各个节点都是独立存在的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他们在协作的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开展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利益矛盾,导致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能会受不良影响。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明确供应链盈利过程中风险和利益额度的分配,明确各个企业对于供应链盈利做出的贡献,且应用订单价格补贴等多项手段对相应的企业进行一定激励,使得供应链构成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固,保证稳定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承受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为沉重。我国企业在经济市场中想要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必须要不断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对此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运行和应用。相应的人员也要不断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寻相应的应对措施,使得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1]史艳红。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领域运用状况和价值评价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王丽娜,缪栋,朱文月。供应链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三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流程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员工的上岗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劳动报酬的管理、劳动关系的管理,为了电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该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分配制度的问题。

很多公司在薪酬分配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配制度,传统的分配制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奖励机制,并且很多在薪酬分配上,不一定是按照多劳多得来进行分配的,有很多电力企业都是通过职称的高低来进行分配工资的,这样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员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样的分配制度也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发言权,而是要听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命令,所以存在很多关系户,他们的子女可以直接进入到电力企业上班,对学历的要求水平并不高,这样对于同样毕业的学生来说,有失公平。

1.2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员工进入公司都有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期间对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比较低,而很多公司对员工的培训都是走一个形式而己,员工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很多老员工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而这些老员工大部分都是公司的领导,如果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就会降低公司的领导队伍水平。为了电力企业能够进一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培训。

1.3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公司对人才的考核机制也在不断的变化,考核的指标也应该不断地进行更新,考核的范围更应该不断的拓展,应该逐渐地形成一种科学的管理标准,并且有标准的考核指标。在考核的过程中,一系列的考核机制基本上是对员工而言,对领导没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很多干部,利用手中的实权,对工作懈怠,没有动力,对真正的人才也没有任用,使很多真正的人才流出,转入到其他行业,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

2.1合理分配薪酬。

每一个公司为了提高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资的分配方面,都会采取很多的措施。比如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时候注重效率,再分配时注重公平,而有的公司在初次分配的时候注重公平,再分配时注重效率。电力企业在分配时可以根据多劳多得的原则,也可以采取分层管理的方式,根据薪酬不同将公司的员工分为不同的级别,这样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就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实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优化管理结构。

电力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可以通过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培训,或者是请一些相关专家到公司进行授课,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没有达到规定学历的员工,电力企业更应该采取一些强制有效的措施让员工达到规定的水平。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更应该不断深化,对于一些不符合现状的条例,应该及时的改正,不断地推陈出新,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理清各部门的业务,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又能相互监督,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职责分明,管理高效”的公司组织结构,才能保证公司进一步发展。

2.3建立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

随着电力企业而不断发展,公司应该不断地加强劳动合同的管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公司的全体员工都必须加强学习,让员工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能够让他们自觉遵守劳动法规,努力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公司对于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公司应该按时地续签,并且对管理公司劳动合同的相关部门,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让他们能够为公司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能够严格的执行劳动合同的各项法律法规,不能徇私枉法,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2.4建立竞争的用人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地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司里,根据本公司的现实情况和员工管理的特点去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用人机制。公司可以采取奖励和惩罚并存的用人机制来完善管理,对于工作完成的好的,可以采取奖金或者是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加以奖励;对于工作完成得不好的员工,可以扣除奖金的方式进行处罚,这样也可以让员工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招聘人才时候,应该坚持从高校吸收综合素质水平高、有资质的学生进入到公司,公司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套有序的人才接班计划,防止出现人才危机。公司还要积极推进农电工体制的改革,让员工的待遇水平越来越高。

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采取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市场竞争力的逐渐增大,一些企业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企业发展的动力时人力资源管理,而绩效考核是提升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在电力企业有绩效考核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也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内部加强绩效考核,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同时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电力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为了确保处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效规划,只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企业的更好发展。在满足企业员工要求的同时,需要结合员工的建议健全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企业中对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考核,即为绩效评价,绩效手段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让管理者队员工有所了解,还可以将它列为主要参考依据,可以作为管理者对员工的升职、奖励、惩罚和解雇的依据。让员工有了对工作的热情,为企业的未来引导方向,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企业中合理的实施绩效促进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企业,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促进的企业战略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讲述的是电力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提供战略性的企业规划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员工的努力。合理的安排企业人才,才可以使企业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未来发展,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管2.人力资源规划促进企业的合理性发展合理的人力资源多企业起促进作用,伴随企业的.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其根本和本质。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科学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企业在良好的人才支持下,才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快。企业的人才招聘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预测分析。

(1)信息掌握缺失,绩效评价失误由于对评价信息掌握不准确,导致企业在绩效评比中出现失误,主要分以下两点,例如,由于考核的分工不明确,工作人员对考核负责的内容不清楚,导致最后的信息混乱,出现失误的现象;有些电力公司为了节省劳动力,对于监考人员安排过少,绩效考试人过多,导致无法正常考评,而且每个考评老师的标准不一样,造成了绩效考核结果差异过大。(2)绩效评价标准不合理。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绩效考核人力资源机构并没有依据和对应的标准,所以评估结果大大不同,也增加了评估的难度。有些电力企业为了方便,并没有根据职业的不同来考核,而是千篇一律;有些企业只是走形式化,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限制性,导致现在绩效评价标准的不合理,也并没采取对应措施,任由其发展。

1.改革人才招聘方法对于公司的特定职位,需要制定特定的条件,例如,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为电力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电力公司的人才招聘我们可以开拓人才招聘的渠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招兵买马,吸收优秀的人才,招收符合电力企业要求的人才进入企业,最后将人才进行合理培训。2.建立健全岗位结构在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岗位。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强化个人能力的同时,也要调整好各个岗位,使其平衡。根据公司内部的情况进行人事调动,让个人对企业发挥所长,推动企业的发展。针对公司内部的技术含量高的人才,应该牢牢把握,让其占领主导地位,不断刷新公司员工年龄,积极收纳年轻资源。实行严格的岗位淘汰制度,推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发现人才,管理人才。让不同的人才进入多个岗位学习,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3.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在企业的管理下,绩效制度公正合理的实施,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部可以指定相应的薪资管理制度,一定要在预算可以的情况下,建立完善奖金制度,让公司员工的业务与奖金挂钩,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态度。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标准是根据电力公司的利益共进退,幅度相当。对于在工作岗位贡献尤为突出的,奖励鼓励金。将奖励制度与人力资源绩效挂钩,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的改善奠定基础。五、结论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根据企业本身量身定制的,一定要控制好人力资源的规划,它是企业可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根据企业自身环境来更新管理体制,跟上现代市场的步伐。

作者:汪红莉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岳阳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五

企业工商管理即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及时代化管理理念来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领导层的必修课,包含着对企业形象的营造、帮扶着企业各项制度、理念的改进,塑造着鲜明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工商管理是对企业组织活动的日常工作、人力资源、财务筹资、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获得经济效益,帮助企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

1.1、企业管理定位不清。

当前随着国际大环境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对企业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企业不仅仅以营利为主要目标,还要履行社会责任及对员工的人性责任。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转粗放型为集约型,要把创新及以人为本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的功效及创新思想、创新方法来提高企业效率。就针对集团煤矿产业的当前形势,定位就是现在我们煤矿企业的最好延续方法。

1.2、企业管理制度缺乏。

好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能使企业政令通畅、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条件。缺乏有效的企业制度能让企业陷入瘫痪、造成信息封闭、人员懒散,难以做到对市场、销售、产品的有效配合。

1.3、企业管理应用落后。

由于我国当前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及管理理念不高,致使企业工商管理对企业经营贡献有限。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发挥出巨大功效,也就停留在人员工资及社保福利等管理工作方面,真正起到人力挖掘及如何提升人的效率方面成效显微。

1.4、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只有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才能实现企业全面发展。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但当前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形虚设,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理解片面,难以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导向、推动作用。

总之,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构建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5、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很多企业只管生产,不关心市场调查研究,不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为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产品销售不出;而且,企业不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明白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的道理,造成企业只收获短期利益,做不到效益收入长效化、规范化。

1.6、企业管理脱节环境。

目前的经济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域性市场概念正在慢慢淡化,资金与产品流动性加强,国家与城市的界限已经逐步模糊,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产品系列化、资本运作国际化、技术更新和人力资源可持续性化等等,可现如今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没能通过向学习型企业转变,来强化企业能力和提高员工价值,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作用、资本运用等方面效用没能最大化,阻碍企业更好的发展。

2.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重要条件,只有企业诚信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稳定增长,才能建立正常、规范化的经济秩序,才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市场环境及社会氛围。因此,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必须要积极创建企业的信用体系,以诚信生产商品、以诚信销售、以诚信售后。

2.2、重视对人的管理。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如因为今天的人才地位大大地提升了。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不缺少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板舍不得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那么你就招不到优秀的人才。

2.3、走国际化道路。

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以核心竞争力冲破阻碍,要让企业持续发展,国际化是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激烈产业尤其如此。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留守国内市场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而且利润还微乎其微,只有将眼光投向国际市场才能继续壮大发展,只有走国际化道路,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才能让企业走得更加深远。

2.4、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是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指标,实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能有优化资源配置,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面向产业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为重点,以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和软件评测体系为保证,产学研用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核心技术是企业独有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企业应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分析现状,立足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改革,实现竞争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的企业工商管理需要立足时代背景,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并通过技术创新及理念创新,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文化才能占据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不仅如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读,结合不断发展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做到经久不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子木.浅论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科技博览,.

[3]赵忠延.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六

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电力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密集度,并且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再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都对电力企業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步伐,加快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在配置上只是简单的反映出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需要,并不能站在实际发展和电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高度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实质性的知道。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的逐渐形成,电力企业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必须要认真面对各种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必须进行调整、优化预配置。因此,加强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优化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是有效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集权化管理模式严重。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长期以来手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采取的是集权化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于公司的高层中,使得公司的高层具有高度统一的指挥决策权。这种集权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的领导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对本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的领导者全面的对整个组织进行把控;另一方面,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领导者的负担权力,就意味着责任的增加。如果公司内部各种繁重、杂乱的事物都来纠缠领导者,那么领导者将深陷其中,反而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为企业的未来发展重新定位、没有时间思考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缺乏长远规划的企业是非常致命的,另外,这种集权式管理也无法充分调动下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然,还有可能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在电力企业中,企业的一些内部老员工们都是企业的功臣,他们大部分都缺乏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很多人都安于现状、居功自傲,根本无法接受企业的新员工思想与观念。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障,而缺乏协作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团队精神是无法发挥企业的特长的,也无法带领企业走的更远。例如:北京某电力公司的一些员工对一些事情相互推诿、不想负责任,认为这种决策是领导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3.人才招聘存在问题——缺乏长期性战略规划。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性战略规划是架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其他活动之间的桥梁,它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的其他活动之间产生一种新的协调,最终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实现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电力企业一直处于行业垄断经营的状态中,认为自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自己的经营状态如何困难国家都会帮助它渡过难关。这种垄断的环境使得企业内部严重缺乏危机感和变革的动力。这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长期性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对人才的规划没有长远的目标。例如: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只是由于有人员退休、死伤、调任、离职等情况出现职位的空缺时才做出人员招聘的计划。这样的后果将直接导致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需求、供给缺乏科学的预测,在人才招聘上存在着较强的盲目性与短期性。这种人才招聘的盲目性与短期性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电力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对人员的招聘基本停留在哪个岗位确认就补哪个岗位,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利于现代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长期性规划。

人员规划是现代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目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为现代企业战略规划的实现奠定基础。另外,由于存在信息的不对称,行业人才的相对比较稀缺,并不是企业想要招聘人员时就能够招到适合企业所缺岗位的人才,因此,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前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适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人员要求规划。招聘人员规划的制定必须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将各部门的计划分解为年度与季度计划,而各部门再根据目前部门的现有人员和行业人才的储备情况做出本部门的人员招聘规划,各部门最后将人员招聘规划上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后再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出人员招聘预算。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对人才的科学预测,分析目前所处的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人员招聘政策与具体的措施,保证企业一旦有需求,就可以很快获得需要岗位的人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人才盘点机制,对企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的盘点。人才盘点不仅能够挖掘出埋在企业内部的高潜力人才,还能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关键岗位的人才梯队,关键人才梯队中的名单越长就说明企业的人才储备越充分。可见,定期的对人才进行盘点可以将对某些核心岗位的现状与储备粮及时了解,为人员的长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任何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地位,不仅要依赖雄厚的资金、高新技术的发展、品牌意识的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才是当今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科学、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企业每位员工都希望在工作中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并能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发展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后,员工还希望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电力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吸引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为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激励平台是构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关键。但是,每位员工是具有变化性、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特征的,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来正确的看待并理解员工的需求,彻底将对员工的一些错误理解抛弃掉,正确的尊重企业员工的正当要求。现代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必须先设定激励的目标,并根据企业员工的个体差异与需求使企业的员工获得基本的需求与满足,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人类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激烈竞争实际是对知识型人才的竞争,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容小觑,很多国内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均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不仅是对企业员工重视的一种表现,更是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为促进电力企业额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七

低碳经济下煤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要实施低碳化经营,在对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健全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对煤炭研发投入、加强煤炭供应链的低碳管理、推进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节点企业的网络信息平台等方面提升煤炭供应链绩效,实现煤炭企业低碳供应链的创新管理。

供应链管理;低碳经济;煤炭企业。

随着温室效应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推广低碳技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产业如何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发展,如何完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绩效,已成为煤炭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识别出煤炭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高碳环节,运用适宜的低碳环保技术,通过各个节点企业的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低碳产品和服务。

煤炭企业供应链由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组成,物资供应商提供煤炭生产所用物资,煤炭企业组织原煤开采、煤炭洗选加工和煤炭销售,煤炭运输企业将煤炭产品送达客户。基于物资采购、煤炭生产加工、煤炭供应3个业务流程构建的煤炭企业供应链模式,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下,使煤炭开采、洗选、运输、销售等供应链各个环节价值不断增值。供应商要提供低能耗、低污染的原材料;煤炭采掘企业提高回采率,实现低碳开采;煤炭加工企业提高原煤洗选比例;煤炭销售企业建立封闭式储煤场,防止煤尘污染,减少原煤因自燃排放二氧化碳;煤炭消费企业对燃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先进燃煤技术,提高煤炭燃烧率;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对废旧物资进行分类和改造,实现循环利用。因此,低碳经济下煤炭供应链上协作伙伴要共同治理高碳污染,利用新技术研制低碳产品,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37亿t,占全球总产量48.3%,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72.8%,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与日剧增。2011年,多名院士以“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和“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两个重大能源战略咨询项目为依托,以煤炭开发利用产业链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为低碳供应链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我国煤炭企业集团在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建立了煤炭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系统,包括供应商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消费等主要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等辅助模块,以煤炭企业为核心,通过采购、运销等职能部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对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协同管理取得了实效。但是,煤炭产业目前处于结构性过剩、粗放经营发展的态势,煤炭产量、煤炭净进口量和库存量持续上升,说明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同时,对煤炭供应链的低碳发展缺乏系统的考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仍然很严重。

2.2煤炭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煤炭供应链低碳经营动力不足。

煤炭企业身处高碳产业,实现低碳经营的成本高,煤炭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无法衡量低碳发展获得的收益,加之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奖惩力度不大,链上多数企业低碳经营动力不足,削减了先期低碳投入的煤炭企业积极性,导致已经竣工的低碳项目开工不足。

2.2.2组织结构不合理。

煤炭企业的物流系统大多实施两级管理,设立直属物资供应处,下属单位设立供应科。这种管理体制部门协调性差、整体利益考虑的少、职能部门间协作不紧密、信息不畅,造成物流系统运作效率低。同时,煤炭企业未设立环境管理部门,缺乏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门研究。

2.2.3各节点企业未实施有效的低碳管理。

供应商出于成本因素低,易耗品设计上很少考虑循环利用和环保要求,造成一些材料在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加大煤炭企业的环境处理成本;采掘企业在设备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回采率低和开采中产生的大量废气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煤炭运输企业网络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物流设施防护不到位,形成煤尘污染;煤炭消费企业未使用能源梯级利用的转化设备和除硫、除尘防护设备,致使燃烧后余热大量浪费和污染物直接排向大气;物资回收企业基于技术和成本考虑,在没有法规约束的情况下,未实施科学的废物收拣和分类管理,使废物变为污染物。

2.2.4供应链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煤炭供应链中,很多煤炭企业已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但对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等信息管理方面做的不到位,投入不够,致使整个信息网络没有做到信息共享畅通,未发挥集成效应。

供应链管理需要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成本核算、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环境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煤炭企业地处偏僻、工作环境差、生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吸引和稳定技术管理人员难度大,同时,缺乏对相关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和激励机制,使供应链管理水平总体不高。

3.1宏观方面的对策。

3.1.1建立和健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能源生产方面,对《煤炭法》《环境保护法》等涉及能源、环保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突出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对已经实施的法律《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法》,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在能源节约方面,完善《节约能源法》,制定和完善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和消费中的节能设计规范和节能标准。贯彻落实《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处理办法,逐步将煤炭低碳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倡导建立清洁生产机制,使低碳产业集群化,为企业的低碳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煤炭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证,如iso14000认证,提升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3.1.2政府多渠道加大对煤炭企业的研发投入。

围绕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加大对煤炭关键共性问题的研发投入,对煤炭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项目优先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节能减排的设备更新改造。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以能源税和环境税为收入建立的财政基金重点支持煤炭企业在节能减排和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

3.1.3加强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管理。

政府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成立市场管理机构,以政务公开形式使碳排放权交易在市场机制下运行;开征碳税补贴节能减排成效好的企业,违规碳排放企业惩罚额度要大于碳排放权交易成本,以此规范煤炭企业的碳排放。

3.2微观方面的对策。

3.2.1树立煤炭企业的低碳环保意识。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树立低碳理念,形成良好的低碳企业文化,倡导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节能减排,如煤炭开采企业在开采区和塌陷区周围增加植被以增加碳汇,引导煤炭消费企业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消费模式和对低碳产品的需求,激励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发展。

3.2.2加强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低碳管理。

在物资供应环节,物资采购商提供低碳产品需求信息,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协调,采购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低碳环保产品,采购时通过集中采购或供应商管理策略降低库存成本。在煤炭开采环节,采用先进的采掘设备和技术、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回采率;通过矸石发电、矸石建材以及土地复垦回填等措施来减少煤矸石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建立资源节约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坚持节奖超罚,规范员工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在煤炭洗选加工环节,提高原煤入洗率,采用洁净煤技术,降低原煤中夹带的杂质,减少煤炭消费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煤炭运输环节,煤炭运输企业要使用节能环保运输工具,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合理使用运输空间,加强物流管理,降低运输工具及煤尘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煤炭消费环节,要采购洗选后的优质原煤,并使用节能环保燃烧设备,使用煤炭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物资回收环节,煤炭企业转变废旧物资处理理念,由末端处理转变为协同处理,各个环节都要减少废旧物资的产生,增强整个供应链协同处理能力。

3.2.3推进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加强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煤炭企业作为科技投入主体,加大资金投入进行低碳技术联合攻关,在型煤加工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气化技术、水煤浆技术上加大投入,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少常规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煤炭企业开展废渣、废气、废液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废弃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2)加快煤炭企业低碳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煤炭企业应组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构筑共性技术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联盟主体,煤炭企业应加大低碳技术投入,与煤炭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共同解决在低碳方面遇到的技术瓶颈。通过小规模尝试,对转化成本进行分析,评估该项技术转化后的投资回报率,决定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同时也要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

3)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要加大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搭建网络平台。建立煤炭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煤炭企业内部的erp系统、煤矿安全系统、煤炭清洁利用系统、环境保护系统和外部供应商信息系统、销售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废旧物资回收信息系统能够集成,减少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快速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使煤炭加工企业实现精细的数字化配煤,也可以外包形式,由信息经营商来收集煤炭供应链的整体信息,提高信息管理的专业水平,从而降低信息共享成本。

4)完善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组织及人员配备。成立煤炭企业环境管理部,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定煤炭供应链的各环节低碳化标准,协调相关企业节能减排的相关事项。人力资源部要做好规划,提供优厚待遇,多渠道招聘相关专业人员,提高煤炭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的供应链体系结构要求在物资供应、煤炭生产、煤炭加工、煤炭销售、消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实施低碳化经营,而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对低碳供应链管理还缺乏系统思考,针对低碳经营的法规政策、组织结构、供应链信息管理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提升煤炭供应链绩效,实现低碳供应链的有机集成和协调发展,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年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

[6]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八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才开始被跨国公司引入国内,也就是说从起步时间上看,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可分为两大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1949年至改革开放期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属于人事管理,企业是国家所有;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对传统的人事管理进行不断的改革,逐渐形成了我国自己独特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加入wto以及信息化、知识化经济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比国外,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理解、重视还不够成熟,不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处于低级阶段,停留在人事管理等日常事务上。

从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期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断演进,先后经历了科学的雇佣管理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劳动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阶段。进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和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是企业最宝贵、最有创造力的资源,既需要管理,更需要开发,人力资源部被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相当于政府部门,是一种垄断式经营,企业的命运完全由国家计划和领导说了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追根溯源,现今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即是过去的人事部,在人事管理方面或多或少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子。

1.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科学。如今的国有企业主要还是以领导指派来操控人力资源管理,而一些企业领导官本位、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嫉妒贤能,又缺乏对市场竞争的合理认识,使得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开发受到压制。同时,很多企业只重视企业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招聘,缺乏人力的开发和投入。

2.人力资源激励制度不够健全。必要的激励可以正确的引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理解和接受企业目标,意识到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增加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并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可是,当前许多国有企业还保留传统人事管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缺乏对员工的激励,认为员工按时领到工资就很心满意足,就会尽力的去工作,使得部分国有企业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很难做到人事相宜。

3.用人制度不合理。许多国有企业,其中不乏股份制国有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委任制度,关系、亲情、权钱用人严重,大多优秀人才却因这种现象排挤在外。在企业管理者方面,其选拔和行政挂钩,几乎由上面领到委任,缺乏基层员工的参与和意见。并且,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管理者职务终身制,权力过于集中,只重视企业效率的提高,而忽视创造企业财富的员工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和利用。

4.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人浮于事的现象,以及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为关键的是国有企业本身制度问题,导致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使得员工觉得继续呆在国有企业缺少斗志,缺少美好的前景,不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外部的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员工纷纷离岗加入民营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组织层次少、对市场反应灵敏、机构灵活,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等,有相当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由以前的个体经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缝隙中发展起来的,使得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劲的积累。管理方式方面,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要么管理方式落后,急功近利,沿袭过去的事务性管理机制,单纯的依靠奖、惩、罚、评作为手段,而缺乏对人才的开发和培训、激励和使用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途径。

2.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素质不高。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民营企业的壮大,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接踵而至的是管理人员素质、学历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和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得民营企业“内部人”控制严重,而企业内部“自己人”的文化素质又不高,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管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3.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有了相当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开始着手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忽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甚至因为畏惧员工跳槽、流失,不去开发培养人才,这种观念无疑是因噎废食。

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公司规模不大,员工数量不多,即老板和经理几乎可以和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直接接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资金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相对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规模小、管理滞后等劣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失。小公司靠人,大公司靠制度,所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同时,缺少科学系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人才,使得中小企业不具备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投入不足。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特别是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其在人力资本投入、培训和开发上投入很少,和大公司相对,在人才引进、员工素质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因而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到高水平、高技术的优秀人才,致使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3.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时至今日,人员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外,主要还是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高薪、高福利、高层次培训等机会,导致员工跳槽严重。

以上列举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中虽然暴露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缺陷,但几十年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总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正在建立。截至目前,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已有些成效。一方面,企业人才的招聘日渐透明化、市场化,招聘渠道越来越公平、公正,传统的接班、推荐制度逐渐让位于现代企业的市场行为,让位于人才的真才实学。同时,薪酬、考核制度也趋于合理化,建立了竞争空间考核制度。无论国企与否,基本都已经打破了职务终身制,进而由合同制替代,并出现工资下调现象。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的培训制度和形式日趋多样化。很多企业已经把培训当成企业的一项长期的、投资的、战略性的行动纳入到企业经营计划当中。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正在转变。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以及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涌现,都意味着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无论如何变化,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重于利润,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便在于开发、利用和管理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独占鳌头的关键,谁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能不能制胜的关键,企业如想继续顺利发展下去就不能不重视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正在完善。相当部分企业根据自身现状建立起了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有的甚至开发出系统软件,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如许多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企业小、人员少、灵活性大等特点,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给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委托其代为办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第四,职业经理人正在成长。伴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地位的逐步上升,国内出现了专门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非常优秀的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业务知识扎实,管理方法多、技巧性强,同时注重实践,不照本宣科。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地区、企业长期兴旺发达的保证。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日趋重要,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

21世纪新经济时代以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遭受来自wto、经济全球化、次贷危机等种种国际挑战,又面临国内新《劳动法》的实施、信息技术的引入、人力资源外包等诸多冲击。综合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我国企业需要在考量自身情况下相应的做出一些调整,从后台走到前台、从静态变为动态、从边缘到轴心等,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以下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和家庭认识到,要想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加大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投入,开发更多的潜在人力资本。其中,教育投入占绝大比例,因为教育消费具有收益递增性,而其他非教育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几何级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为提高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完成工作的质量,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自身人力资源增值。经过培训,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员工和企业不仅分担了培训成本,而且也分享了培训的收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都有动力继续合作。同时,员工由于获得职业培训特别是特殊职业培训,而使其在企业外部的价值比在企业内部的价值低,必然会选择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经验数据归纳而成的国际标准模式。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曾经的演变路径是否应当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所参照的标准?在理论分析缺失的前提下,我国就业与产业结构非一致性原因的分析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中的具体成因。

三、对策研究。

对于总体发展战略,陈桢(2007)认为应当改变重视gdp增长、轻视就业的政绩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消费比重,从而提升消费品与服务部门的市场空间和就业容纳能力。吴小松等(2007)提出要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发展。蒲艳萍等(2008)认为在选择技术发展路径时,应适应和符合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兼顾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尽可能地发挥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作用。

对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喻桂华等(2004)认为应当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其他产业流动的门槛,处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对于第三产业,夏杰长(2000)、吴小松等(2007)、蒲艳萍等(2008)认为应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郑吉昌等(2006)提出要加快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喻桂华等(2004)认为改善第三产业中行业垄断和市场准入过严的现状,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对于人力资源培育和劳动力市场,吴小松等(2007)、张车伟(2008)和周建安(2006)都提出,要重视和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匹配率,培育和积累有效人力资源,以调整就业结构。

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现有大部分研究认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改善就业与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之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中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美国提出要以“再工业化”应对就业问题,其内涵恰恰在于发展现代化的高投入制造业,增加二次产业就业的比重。这与我国学者的一般观点形成对照,值得我们深思。

总体而言,目前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问题的研究,虽然分析工具和定量分析方法色彩纷呈,但是数据依据基础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另外,培训对于解决企业下岗人员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十九

随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矛盾的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解决三者矛盾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

(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

(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全面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

3、进行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全面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全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全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全面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全面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最新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完善相应的宏观环境,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利润率,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制定、实施、执行严厉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正确引导企业的绿色行为。例如,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发现违反相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使其接受处罚的成本要极大的高于其治理污染物的成本,或者一经发现类似行为,立即使其停止生产、营业,直至其生产、经营行为达到相关标准为止。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二十

在企业中,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而且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出售。因此,存货管理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越加激烈,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好的存货管理方法,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账实不符,可以降低企业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可以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总资产周转率,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这些对提高企业的效益尤为重要。

vmi库存供货商管理采购流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环境和竞争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不仅面临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也面临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的压力。因此,单个企业通过提高生产力、产品质量和采用先进技术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有限,企业与企业间合作伙伴的关系日益凸显,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一种最有效的新的竞争战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转向建立联盟或战略伙伴关系。当今,行业领头企业在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一)背景。

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动态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变化迅速、市场瞬息万变的新环境。面对市场的风险及竞争的压力,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日趋严格,供应商与企业之间逐步建立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发展现状。

在西方国家,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对存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在存货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自工业化开始,西方国家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一直不断探索各种存货管理模式。传统的存货管理理论与方法孕育于卖方市场,在物质产品相对溃乏的时候,企业不愁产品卖不出去的风险。这个时期,企业存货管理思路只是从企业内部改善管理条件,加强和完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保证存货资产的安全,降低库存水平,vmi理论引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于国外对供应链库存的成熟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库存管理的研究是以国外物流专家的推理和结论为依据的,借鉴了国外学者的著作研究成果。库存管理一直是困扰各行业企业的难题之一,目前我国物流界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专家已经认识到库存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三)发展趋势。

现代存货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于买方市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和技术不断的进步,顾客需求差异化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丰富多元化,企业必须提高快速市场反应能力,适时调整战略。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之间竞争焦点的转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其实践与理论也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得到完善。vmi模式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库存同样也是企业采购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而且是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的重要环节。有效地降低库存水平,控制库存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和供应商建立联盟的背后动机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其包含两个基本的信念:合作行为将减少风险,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排除浪费和重复努力,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可以排除或减少与存货投机相关的风险。企业如果缺乏高效率的内部资源整合将无法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而如果企业能在很好规划运作内部资源的同时,整合其外部供应商,将提高其生产、采购以及交货计划的准确性,从而在快速应对市场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销售及服务承诺的准确性,将使企业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因而对供应商选择及评价方法的选择己日趋重要,建立选择供应商的指标模型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迫切选择。

通过了解供应链的工作流程、收集企业相关数据、分析企业成功案例,及企业目前基本运营现状等因素对原材料库存的影响,系统分析问题所在,构建论文思路。以及通过对企业近三年来监测到的库存数据的分析,查找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经合实际,系统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管理,推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剖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得出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

总结国内外采购物流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本企业采购组织及流程、采购策略、物料分类管理、供应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理论指导并结合公司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企业采购物流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同时针对有时需求的不确定性,研究出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怎样用最低的库存来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各种优化方案达公司库存值最低的运营指标。

科技日益进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和市场的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剧,需求日益多样化。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是保证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的保障性物流活动。通过加强采购物流管理,控制生产成本,调整企业结构,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通过总结国内外采购物流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采购组织及流程、采购策略、物料分类管理、供应商和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理论指导并结合公司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建立物料分类矩阵,实施新型jit采购模式,选用层次分析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建立新时期的供应商管理库存等。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結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采购物流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虽然真正实施和有效运用这些措施、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并且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先进理念的追求,随着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以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得到巨大的提高。创新之处在于: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针对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这一具体企业,结合实际参考数据,提出了改善其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以期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论文篇二十一

工商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因此,工商管理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依据等均有着直接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部署等。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才能求得更好的生存。目前,在新经济环境冲击下,广西中小企业的工商管理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

广西三类产业结构占比为18.9%、43.9%和37.2%,第一产业比重偏重。但是,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也十分薄弱,产业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其中第二产业又偏重工业发展,产业总量严重不足,整体产业结构及素质不高,基础工业和设施也比较落后。目前,中小企业分布仍然以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虽然近几年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在逐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工商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营模式管理现状在经济体系改革的冲击下,对广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追逐都产生了影响。目前,很多企业即时生产与零库存是主要的经营现状,这种经营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企业获取利益,但是,一旦市场开放,企业就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会被市场淘汰。并且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开展工商管理时,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态,无法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与资源,生产活动也比较滞后,无法第一时间抢占先机,使得企业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这主要是由于工商管理落后,无法第一时间适应市场,市场评估能力严重不足,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十分差,最终必然导致企业的亏损,增加中小企业发展的负担,带来很大的'发展风险。2.国际化管理发展现状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必须不断拓展发展市场,为企业发展开疆扩土。但是,广西地区中小企业的国家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树立,仍然停留在局部或区域发展的边缘,国家化管理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当然,部分企业管理者已经认识到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且也在逐渐转变区域发展的观念。但是,在工商管理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营模式,还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市场,这就必须进行科学的产品生产规划和计划,才能更好实现国家化进程。但是,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管理并没有收到成效,对于企业资本的运作、市场定位等都还有待于重新规划,其管理能力有待提升。3.长期与短期价值追求定位现状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以获得利益为最大的发展目标,但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力有限,在追逐长远和短期效益方面,自身定位不够明确,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工商管理时代,企业应该注重经济效益提升,并且还要注重企业自身形象和品牌的塑造,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但是,部分企业对自己的价值定位并不够准确,面对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企业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无法营造自己的形象,忽视企业队伍综合素养的建设,给企业长远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最终使企业长远发展受阻,甚至直接导致企业宣告停产。

由上述分析可知,广西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存在不足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水平有待提升,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下面针对广西地区中小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完善工商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约束和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的重要保障,也是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任何工作都需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让工作人员更好地投身到自身工作中。所以,首先,企业应该建立激励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激励员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工作中,难免会有管理无效或者管理失误等情况,应该合理进行奖惩。但是,传统的奖惩制度会过于刻板,有时候也存在奖惩不合理现象,增加了部分员工的怨气。所以,奖惩制度建立需要集合员工自身建议,然后,在汇总员工自己建议之后,出台奖惩条例,并再次征求员工同意,这样刚柔并济的管理,不仅尊重了员工个人意愿,体现了人性化管理思维,也提升了制度执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员工整体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提升。制度建设是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并不是约束员工积极性。所以,管理制度建设应该注重人性化理念引进,让员工也成为管理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体现制度建设的人文关怀,将柔性制度与钢性管理制度相结合,全面提升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以便提升工商管理的水平,让员工都能以身作则,提升公司制度的公信力。2.加强工商管理队伍建设工商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他们既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者,也是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因此,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水平,是确保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所以,企业必须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大量的管理人才,促进工商管理的发展。所以,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即要求企业选择合理的培训机构,为员工学习和深造提供机会。企业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考核,尽量筛选一些完善成熟的培训机构,保证人才质量。此外,还应该对培训师的能力进行认证,保证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根据员工个人的特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保证培训效果,还要对员工培训后实践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能真正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机构之后,还应该监督员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不能闲置培训资源,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于员工学习方面,企业应该保证每个人都能参与学习,并不是优秀员工去培训,其他员工则无法获得培训机会。这种方式不利于调动整体的积极性,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对于部分员工造成一定的心灵伤害。让每一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做好工作,从思想上重视培训。企业领导也应该先进行企业内的知识讲座,让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3.创新工商管理思维和理念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工商管理要想提升自身水平,就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管理者树立创新思维,才能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积极适应各种新市场环境,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重要生命力,工商管理者应该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树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创新意识去完善工商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整体的水平,这对于企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首先,工商管理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市场风险评估、分析等能力,在市场竞争形态下,能及时发现商机,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在第一时间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最终抢占第一先机,并快速实现生产,这是企业获得强有力发展的重要支持。工商管理思维变化要快,要善于捕捉市场,市场考察时间不宜过久,思想要活跃,不能僵硬化,不愿意尝试,不愿意改变,故步自封,最终必定自取灭亡。所以,企业要鼓励员工创新,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创新和不断思想撞击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工商管理员工的能力。对于员工的创新成功给予奖励,使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生机和活力,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氛围,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推动企业良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经营和管理模式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在工商管理中,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市场分析和定位等能力均存在不足,导致企业自身在长远发展中,自身定位也不够准确。这都是由于工商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工商管理,是解决当前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一项重要任务。广西地区中小企业一定要认识到在当前“一带一路”新经济发展形势下,自身发展占据的优势,应该全面完善工商管理体系,提升工商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最终建立工商管理科学制度,以此来推动地区中小企业更好更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3]李冬梅,魏嫚.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探析--基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的调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6,15(2):89-91.

[4]魏嫚,李冬梅.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74-77.

[5]赵妍.工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应用的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10).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981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